【企业家故事】掏粪农民变“鸡王”,一个东北大汉的自我修养(上)

【企业家故事】掏粪农民变“鸡王”,一个东北大汉的自我修养(上)

00:00
12:48

更新提醒 


加入VIP畅听整张专辑,每周更新五期

点击右上角免费订阅↑↑


点击收听《掏粪农民变“鸡王”:一个东北大汉的自我修养(下)》


本期原文 


听众朋友您好,这一期的内容是为您介绍一个东北企业家,人称中国鸡王的韩伟。这几年来,最时髦、最让人关注的行业是互联网,是诸如风口”“用户体验”“产品思维等种种新的词汇和概念。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落后分子。他讲不出任何互联网语言,没追过任何风口。他3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养鸡,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最终从一个掏粪农民做到了养鸡规模亚洲第一,自己非常自豪、非常有成就感不说,还造福了一方乡里。


历史上,我们国家一直是重农轻商,这导致人们普遍对企业家或者商人带有偏见。听完今天这期内容,相信你对成功、成功之道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也会重新发现商业和商人。


以下是韩伟的口述,回顾了他这些年的创业历程、心得,以及经营方法论。作者曹雨欣。


韩伟集团37年了,可以说我自己对企业的发展非常自豪。可能有人会说不就养鸡吗?有什么值得自豪的?(相对现在非常热门的互联网和各种高新产业来说,)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极其传统,也很微利,但难就难在一直养鸡,并且我们养得还不错。


曾穷得冬天穿塑料凉鞋,3000元50只鸡起步创业。


我们家祖上经历过由盛转衰的过程。最开始是做买卖的。建国前,沈阳最繁华的地方有我们家的公司,叫荣信五金行,由我父亲打理。他是当地有名的大五金商。40年代初,做买卖的人上下班坐黄包车,而我父亲坐的是轿车。


沈阳解放后,我父亲被认定为资本家身份,被打垮了,公司也没了,他就去一个山村小学教书。听母亲讲,当时我们家给国家上交金条,都是用车拉着去的。


我出生在1956年。我们家有10个孩子,一个大姐很早就没了,我在家里排行老九。那时家里已经破落了,很穷。


家里有那么多的孩子,全靠我父亲一个人教书,根本养不活。1958年,我母亲就带着我们这一群孩子从沈阳回到了大连旅顺的农村老家。我们全家就住在三间小破房子里。我父亲59岁就去世了,那年我才10岁。


我小时候连布鞋都买不起,冬天就穿着塑料凉鞋。一年到头,家里粮食不够吃,就到生产队里去借;钱不够花,就到生产队里去支。完全是赤字状态,非常贫困。


15岁扛着粪桶去大连掏粪。粪坑满了没人掏不行,可见了掏粪的孩子,人们又都捂着鼻子走,稍一不小心还会被人训斥。


好不容易上完初中,我以工代干,成为镇里公社的畜牧助理,主要是帮乡亲养鸡、养猪,还要到40个生产队,动员几千户农民完成国家鸡蛋的收购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去4年,到了1982年,农村养殖业的热潮开始兴起。刚结婚的妻子许淑芬动了心,决定尝试养鸡来改善生活。我们俩东凑西借了3000元买来了50只鸡,办起了家庭养鸡场,主要是她养,叫“许淑芬养鸡专业户”,在村里开始小有名气。


养鸡场规模大了,妻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1984年我还是辞去了公社的铁饭碗,也加入进来,把养鸡的副业变成了主业。我有点大男子主义,就把养鸡场改成我的名字“韩伟养鸡场”。


无论是“许淑芬养鸡专业户”,还是“韩伟养鸡场”,我们都是用人格来为企业背书。这个企业出现任何问题,就是自然人、法人代表出了问题。(这也是我的经验或者心得,)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法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上,作为“诚信”的保障。


这是我们当时的想法。

 

东北第一个贷款的农民:1984年借了15万,所有人都认为我疯了

 

最初创业的几年很艰难。

 

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鸡生病了给鸡治病。万般无奈之下,妻子放下手头的活,去了北京,专门学习给鸡看病。回来之后,为了摸清鸡的习性,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解剖那些病死的公鸡母鸡,看看到底是什么毛病。

 

时间长了,我就增长了很多知识,后来只要听到鸡的叫声,闻到鸡的气味,就能够判断出这个鸡是否有病。

 

那时,妻子每天穿着雨靴,踩着鸡粪打扫鸡舍。我就拉着给鸡喝的水上山。我们俩还要一起挑着鸡蛋到镇上卖。

 

就是这样靠一枚一枚的鸡蛋卖,我们的鸡场一天天扩大,没过几年就发展到了八千多只鸡的规模。到了1984年,我想创建一家现代化养鸡场,于是我一下子借了15万,成为东北第一个贷款的农民。

那时受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比较禁锢,《人民日报》头版也倡导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要有外债。这是我们的国策。当时,一个人若要借债,人家会说你是个骗子,拿人家的被子盖自己的脚。

 

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37.5元。对我们来说,一万块钱都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15万。所有人都吓懵了,都在说,韩伟你怎么敢借这么多钱?这怎么还啊?觉得我就是一个疯子。

 

但是我就是胆子大。

 

今天很多人说我是英雄,其实我不是什么英雄。那个时候很多人担心国家政策:今天国家让我干,明天不让我干怎么办?到时怎么还钱?是不是还要蹲监狱?

只能说我在那个时代把握住了机遇,敢借钱。相比其他人,我可圈可点的就是这一点。

 

1992年,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成立

 

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人是傻子瓜子年广久、新希望刘永好这批人。

 

我做得也不错,也算是凤毛麟角,就被团中央树为了标杆。1985年,我成为团中央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参加了团中央的交流团,代表中国青年友好使者去了日本。后来,我还到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农庄、农场参观和考察。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些农场都有非常长的历史。一些农场主会很自豪地和我介绍,这个农场是他曾祖父在280年前,或者150年前创建的,祖父将它做到了什么程度,父亲又把它推到了什么程度。我还常常能看到农场的墙上挂着非常陈旧的照片,它们见证着几代创业者的传承。

 

这些企业给我带来很多触动。我很奇怪:干了一两百年,他们怎么能耐得住性子不改行呢?

 

当时,中国还是短缺经济时代,刚刚开放,机会多,哪怕扫地都能赚钱。所有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几乎没有人敢做买卖。我们发展得也很快,有了好几个养鸡场。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的养鸡场已经具备了饲养100万只蛋鸡的规模,成为大连市最大的专业化养鸡企业。

 

我们需要一个总公司来管理,于是想申请成立集团。辽宁省政府说我们有这个想法挺好,就去请示国家发改委的前身,国家体改委。当时恰逢小平同志刚刚南巡讲话,国家大力推动市场经济,申请迅速得到了特批。

 

1992819日,韩伟集团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在北京成立。人民大会堂第一次破例接待了民营企业的新闻发布会活动。


在成立大会上,有领导和我说,如果用一只手只摁一个跳蚤,就会把它摁死;如果这只手同时摁10个跳蚤,可能一个都摁不死。我真担心你开了这么多公司,把握不好轻重缓急

 

我认同他的观点。当时确实很尴尬,没有七八个公司不能叫集团,除了养鸡公司,我们还成立了广告公司、贸易公司,甚至还有一个房地产公司,我把这些都装进一个筐子里。

 

我自己也犯嘀咕,我一个养鸡的,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如果是为了赚钱,那挣这么多钱干什么呢?不还是为了再去养鸡吗?想通了这点,集团成立一年半后,我就把其他和养鸡无关的公司全关了。

 

历时3年严苛检验,闯进日本市场

 

我们是农业企业里比较早地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的。


早期,各个省市都有很多国营和集体养鸡场。后来国营养鸡场99%都破产了,我们经营得还不错,没亏。1995年,韩伟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养鸡场。 


后来,我到日本考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有品牌和没品牌的食品,差价是1015倍。我深受震撼,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于是“咯咯哒”鸡蛋诞生了,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鸡蛋驰名商标

 

我又花1000多万元购买了玉皇山的五座山头,建立了“海上鸡场”,三面环海,通风好。2004年,公司来了几个日本人考察,但是他们闭口不谈生意,而是到处看,鸡蛋、鸡毛、鸡粪、鸡饲料……凡是与鸡有关的,他们都很感兴趣,看得特别细。连续三年都是这样,但就是不开口谈合作。

 

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了:这些日本人到底是想跟我们合作,还是瞎忽悠?

 

答案很快就来了。日本人其实是在跟踪调查我们的产品。经过这三年这么严苛的检验,他们终于允许“咯咯哒”鸡蛋进入日本市场。这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局面,我们的养鸡规模一度在亚洲排名第一。如今,“咯咯哒”鸡蛋出口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日产鸡蛋240万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57235zjwd

    当年不退出房地产,不投资海南房地产,到现在估计都是首富了

  • 术后乘凉

    养鸡的给鸡打针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