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得一者不堕荣辱尊卑

075.得一者不堕荣辱尊卑

00:00
17:48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我们整天在社会上奔忙,面对成功失败,内心是一片清真坦荡呢还是伤痕累累?让我们一起在自己身上学习“得一”,面对荣辱,回到不卑不亢,内心不再受伤~


故致数舆无舆。这个舆,四匹的马拉一个车乘,这样子为一个舆。代表什么呢?代表富贵尊容的意思。在古代能够有一匹马也就不错的,然后有一种四匹马拉着一个车,那个车子上还有盖子的,这个就表示是很尊贵的人所坐的。那如果四匹马拉着后面的车没有盖子,那也表示他的气势也是非常大的,才有这种舆可以乘。


所以“舆”这个字在古字跟荣誉的“誉”其实是相通的,你把它直接解读为名誉的誉这样也可以。譬如以现在我们来说,反正是开着BMW差不多都有一点身份地位的表征,大概是这个意思。


故致数舆无舆,是说:虽处富贵之地,能够数舆的人有没有富贵?这样讲也许你听不懂,能够家里数出我到底有几台BMW,一二三四五六,原来我有这么多台。各位,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吗?这样了解意思吗?


数舆就是数着自己的名誉富贵、数着无数的车乘,却无舆,却淡然若无,表示他一点也不骄傲的意思。数舆无舆,数着钻石而心里却不骄纵,数着黄金不骄纵,数着我的房子几栋、几栋不骄纵,这样了解意思吗?如果我们以现在来比喻的话。


这个也是在讲上德不德的一种气量,不被内在的一丁点的气血的浮动,然后失去了那个极,不是要得一才能够以为天下贞吗?那个“一”就是还未分判,还不左边还不右边、还不贵还不贱,他秉持那个终极的点。一个有德的人,在数着他的舆的时候,内在气机纵有变化,还是保持在那个极点的实相,没有变,就是以这个来作为所有立起他的德性所有的基础。


像是刚刚讲过的帝王,他是以自称孤寡不毂,对不对?上等人他谦卑,他很谦卑。然后他讲的话虽然很谦卑,也许他坐在很高贵的位置上,也许他内在的心情气血是不论怎么样的浮动,但他反观他的气机的时候,永远保持那个一,就是那个极,是没有变的,没有堕入这边的对待,没有堕入那边的对待,所以他是以这个作为基础的,以这个为本的。


这一边也是一样,再举一个例子,数舆无舆。他也是秉持这样的一个心念来看待他的身外物。我们来看《菜根谭》: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对一个有道德的人来说,山河大地本就也像微尘一样,聚散离合而已,是不是?而况尘中之尘。这边的尘中之尘指的什么东西?山河大地已经都不算数了,盖在山河大地上的几栋房子算什么东西?这不是尘中之尘吗?那有什么样好去计较的呢?你用一辈子换了五栋房子,你把目标设定在这里,以后你带的走吗?你是带不走的。


我们如果把我们的成就设定成五栋房子,然后五部的豪华轿车,我们再把这些观念带给子孙,问题是我们子孙带得走吗?他也还是带不走。所以山河大地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已经是不值得追求的事,何况是那一些建筑在山河地上那一些更微小的东西。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未来总是会有成住坏空,而况影外之影。“影外之影是什么?是披在我们身上很尊贵的,或者是很华丽的衣裳,或者是在加我们身上很尊贵的名声、名誉等等。这一些有什么好追逐的呢?不值得去追逐。


这个就是所谓的数舆无舆,虽然必须要跟它共处,世界上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但我们在经营它的时候,应用它的时候,我们在跟它相处的时候,跟内心的一片坦荡,对于内在那个太极之真和一片的清真坦荡,这一点则是不能丧失的。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是这样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说整天在社会上奔忙,不离辎重。辎重是什么呢?也许是很好的地位,也许是很多的财富,也许是很好的名声,也许是你所用出来的很浮华的字眼,这些都可以说是辎重。虽有荣观,虽然社会价值是这样,虽然我们的应用必须是这样,燕处超然,内心这样的淡薄。这一段就是数舆无舆最好的解释,也是的一种最佳的写照。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个琭琭跟珞珞来对,玉跟石来对。玉我们都知道一般都象征什么?比较高贵的,有价值的。那玉跟石两个同时并存的时候,谁高贵?玉高贵。那石代表什么意思?卑贱没有价值,代表这个意思。琭琭是形容玉的光滑,而珞珞正是形容石头的粗劣。所以琭琭跟珞珞来对,玉跟石来对。所以琭琭是玉很美的样子,珞珞是石头很鄙陋粗糙的样子。


这个话意思是说,不愿把自己看成是玉一般的高贵,而甘守如石一般的平庸。你也可以做另外一层解释说:不愿把自己看得像玉一般的高贵,也不愿把自己看得像石头一般的平庸。那你这样解也可以,因为如果我们把字拆开来说,不欲琭琭如玉,不欲珞珞,这样子也讲得通。两个意思都说得通,都没有关系。


我们这边解不愿意把自己看得像玉一般的高贵,这真是不智的,为什么?因为把自己看得像玉一般的高贵是居在什么卦上?居在风雷卦上。甘守如石一般的平庸是在什么卦上?守在损卦上。守在损卦上的,老天爷会给你;守在益卦上的,老天爷会给你,这就是祂的天地自然循环之理,非常明智的人是这样子做的。


我们看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常听到。他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打坐参禅。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说:“禅师呀,你看我在这里打坐像什么?”佛印说:“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说:“学士,你看我坐在这的姿势怎么样?”既然你刚刚问了我,我也来问你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也很高兴,哈哈大笑。苏东坡更乐了,逢人便说:“你看,那个笨蛋,我占尽便宜,他说我像尊佛,我说他像个牛粪他还高兴。”


苏东坡有一个妹妹,为人聪明伶俐,听闻此事就说:“哥哥呀,输的人是你,而且输得很彻底。”苏东坡很不了解,他妹妹就说:“佛印禅师心中是佛,充满的都是佛,所以看你像什么?就像个佛。”她说:“你的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像什么?就像牛粪。”


你看这话流传到现在,教育了不少人,佛印自居什么卦?损卦,不欲碌碌如玉,他宁可珞珞如石,你说我像牛粪,好吧好吧,那就这样吧!他居在什么卦?到损卦去了。结果你看后世千秋万载给他损还是益呀?给他大大的益,老天爷也给他大大的益。自居于益卦的呢?就不要说我们给他损,连他妹妹都给他损对不对?马上就损到了,不是吗?


这一章是要我们效法一个“”的无二无别,一是什么?一是太极,物之始生。太极,太极是什么意思?未堕贪,未堕嗔,未堕尊,未堕卑,未堕得,未堕失。气,本来是气而已,气不当有这一些的知见存在。往内观照的时候,持守一个本然天真的纯一,就是内在气的清真,不让祂产生贪嗔、美丑、好坏、高下、你我等等的这些分别。


这就是一直祂的内在,自有一个奇妙的特性会开始造化着,祂可以生天生地,祂可以生人生万物,祂可以生鬼,祂可以生神,祂可以做为候王来做天下贞,祂可以数舆无舆,祂可以让我们从高下、尊卑、美丑、好坏的种种对待里面解脱出来。


所以圣贤他们自修、修身,先以观照这个“一为主。我们效法“一的无二无别,所以能够无所不化,因为太极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造化之道,那个在我们身上叫本性,祂自有一个规则,非常奇妙的。


若自居狂傲,那已经堕落了对待的一端,对待的尊,对待的高,对待的光荣,堕到了另外一端去了。他目空一切,那他的内在太极造化之妙完全丧失,那个是六道轮回的路,这样子没有办法来矫正天下。我们矫正天下,就是要教导众生慢慢慢慢地在自身的巧妙造化下,自性的造化下,慢慢地返回本源的道路


所以这边才要来提倡“得一”这样的一个道理,为救高狂之病,所以说不欲琭琭如玉,而要珞珞如石。此乃一时救治之法,目的则是在于不卑不亢,不卑不亢才是不二。


自居于损,那是人事上说的。往内观照你气血的清真,实际是没有高下,没有得失。何来的损?实际上没有,但从人事上来说,自居于损,反而得益。但是这个话的目的是说已经高狂的人,叫他不要琭琭如玉,叫他珞珞如石,把他多出来的那一截高狂削掉,其实意思是让他回到不卑不亢,而不是劝人要去自卑怯懦。


你有没有发现,一开始学道,你会学到的第一个很美好的德性是什么?就是谦卑。然后你看到什么样高贵的人,就卑懦的不得了?谦卑是美德,大家都赞赏,然后你就为了更加的赞赏,然后更加的谦卑,谦卑到最后地上都要趴下去了就变卑懦,这不是君子之德。


君子之德像外交官一样,外交官出使,他看到对方的国君要不要很有礼貌?要。可是你在他身上看不到卑懦,你不能代表国家出去卑卑懦懦,那到底我们派一个奴才出去吗?我们全国都奴才吗?不是这样的。你要让人家看到有礼貌里面的骨气,既不是高傲也不是非常的卑懦,不卑不亢才是一个正人君子之德。所以这边所说的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谈的可不是非常的卑懦,各位要搞清楚。


我们看《论语》这一段:我常取这一段,子路说:闻斯行诸?说听到好道理马上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说:父母亲还在呀,万一我们怎么样,怎么对得起他们呢?他们还在,我们不可以说听到一个好道理,马上拔起剑就要赶快去做,这样不行的。


冉由说:闻斯行诸?冉由问孔夫子说:听到好道理马上做吗?有义气的事马上去做吗?还是什么?孔夫子说:闻斯行之,当然了,听到好道理不做要等什么时候呢,浪费生命嘛对不对?


公西华,这两个人问的他都听到了。公西华就问孔子说:由也问,由就是子路,子路问你:闻斯行之?然后孔子就说有父兄在,不可以不可以;可是求也问,冉求问你说:闻斯行诸?听到好道理马上就做吗?两个人问的都同样问题对不对?孔夫子怎么回答?闻斯行之,赶快做。赐也惑,赐是谁?赐就是公西华。公西华说:我听完之后我很迷惑。师父呀,当师父的人是很少犯错的,怎么这两个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都犯了这么明显的错误,敢问,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公西华在旁边窃窃偷笑,抓到师父把柄,要抓到师父把柄是不简单的,终于让我抓到。


孔子怎么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是谁?冉求个性卑懦,故进之,所以他听到好的道理的事,他不太敢做,还要想半天,想半天等他想得来都已经过了三年了,还要不要做?那也别做了。所以他已经是够谨慎的人,超乎规矩的事他肯定是一下就否决了,该做的事他却没有提起勇气。他说像冉求这样的人就是听到好道理,赶快做。


由也兼人,由是子路,兼人就是两个人的胆,子路有两三个人的胆,听到对不对反正他很冲动,马上拔起剑就说走走走,赶快走,是不是常常闯祸?常闯祸的人怎么样?退之,说“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父兄还在,不可以不可以。那个很冲动的人说赶快赶快,你劝,说等一会等一会;那个很卑懦的人说等一下等一下,你说快呀快呀!这样的教法是不同,不过目的是什么?就是这个中道。就是这边所说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问题,其实真正的用意并非要你那么卑懦,那么样的珞珞如石,这一点各位要了解的。


再看《逍遥游》这一段: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沮就是沮丧,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不会多一分的力量,不会多一分的努力。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你,所以你多了很多分的努力,那就表示这几分的努力的目的是什么?谋得虚名,不然要什么?你本来是在按照你正常道理在做,做出了这么好的结果,结果因为很多人大家给你赞赏,结果你多花了五分三分的力气,那五分三分是买什么?买赞美的,这也不是君子所为。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做了一个很对的事,应该的对的事,长远的事,为众生十年百年后有益的事,可是眼前却有这么多小人围着你,不断地给你挞伐,有没有一点沮丧呀?没有一点沮丧。因为他知道这个事情做下去对他们都有帮助,包含现在骂我的人都有帮助。所以他还会不会觉得很沮丧呢?不会的,他还心里暗笑:OK了,成功了,他们虽然骂我,但是他们都有得到好处。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为什么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如此?就是这个得一,定乎内外之分。外面的归外面,对境莫任心,里面归里面,对心莫任境,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在的浮动归内在,从内在来观照,外面的事理归外在来判断。


辩乎荣辱之荣辱本无其事,荣辱藏在我们气血上。当做对了一件事气血正在昂扬,那个叫做荣,当做错了一件事气血正在昂扬,叫做辱,那个意义是刻在气血上。然而智者往内觉观,观到这个一,得一,其实并没有这些事,于是乎可以从对待的枷锁里面慢慢地走出来。


好,这个是得一章。所以得一从哪里?天得一可以清,而你呢?跟你什么关系?跟你没关,你如果不懂得得一在你身上怎么入手的话,那这些学问解起来很厉害,天都是一做的,地也是一做的,我们很高兴,然后我们来歌颂一下天跟地,然后呢?对我们还是没有帮助。


你的“”在哪里?在身内,在身内观照祂的实相。金刚经》的实相就是一。了解了实相不会琭琭如玉,不会珞珞如石;了解了实相可以甘守于孤寡不毂,而一点都不会觉得受伤;了解了实相可以甘守于以贱为本,以下为基,不会有一点点难处,不会在人前人后不断经营自己的荣辱,不断经营自己的名誉,不断地去经营一群人的围绕,不会做这些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52113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05再来一遍

  • 听友500673327

    感恩讲师传道受业解惑!!!

  • 立夏9

    听书,明白道理,照做,一切都简单

    笨笨的素素 回复 @立夏9: 对啦,照做就好

  • 陽九郎

    外面照见的都是自己心上的习气

  • 陽九郎

    回到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