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西塞山怀古-名师解析

第7课时-西塞山怀古-名师解析

00:00
12:56

【小鹿听课】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程全部更新完成啦,还有最新上线的语文课内古诗文高中历史 及重磅推出的英语课文精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更有免费专辑:作文文化常识 等你来听!专业有声教育服务,助力孩子轻松高效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喜马拉雅小鹿听课,快来跟小鹿一起学习吧!!(点击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外古诗文即可进入收听)

添加小鹿助手领取配套的课程资料VXzaoxuexinmei007


西塞山怀古:看破不说破的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小鹿听课《初中古诗文素养》课。今天给你讲的,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

在一个满街都是诗人的时代,要占有一席之地,在才华之外往往总还需要点个性。比如唐朝的刘禹锡。

这个人,狂放,倔犟,傲骄。好在他的才华当起这种个性。

这种个性进了官场,导致的是他开启了一贬再贬的被贬模式。

公元817年春天,被贬官十年后回长安的刘禹锡,看到人们争着去看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提笔写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面上是说桃花,其实是满满的嘲笑,在骂满朝没有真才学的权贵是轻薄桃花,看花的人都是趋炎附势。这么不给领导面子,当然得罪了上面的人,那你还是滚远点。于是回京没几天的刘禹锡又被贬得更远。

十年后刘禹锡重回长安。结果他又来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那一脸表情,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

贬官的好处也有,就是让他见识了各地山川名胜。

我们今天要说的七律《西塞山怀古》就是他在外奔波得来的。中国不止一个西塞山。唐朝诗人张志和写过的西塞山,在浙江湖州。刘禹锡到的地方是另一处,湖北黄石的西塞山。

那一年是824年,屡贬屡战的他,渐渐回转好运,职位在慢慢上升。长期的历练,和与基层百姓的接触,使刘禹锡的文字非常朴素。他的作品气象开阔,笔下景象往往超出现实空间。在半虚半实之间,横扫万里,纵联千古,营造了饱满的时空感。一生起伏跌宕(dang,四声)的诗人,早已看透世事,看透了历史轮回的真相。所以,他往往是摆出冷静客观的事实,点到即止。诗外的声音,需要我们去琢磨。

《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唱给东吴的一曲挽歌,谁知道诗人是想唱给谁听呢?

 

文章精讲:

 

我们一起来读刘禹锡的千古名篇: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jun,四声)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fan,一声)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di,二声)秋。

 

先看开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我站在西塞山上,想象当年,王浚的战舰沿着离开益州直下江东,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顿时黯然失色。

这里有几个地理和历史的知识点。

黄石的西塞山又叫道士洑(fu,二声)。它比较特别的是什么呢?它的山体很突兀,整座山伸出到长江中间,使得水流到了这里形成一个弯道。加上山体不高,站在山顶,就像身处江中。

开头就提到了一个人物,叫王浚,是西晋时候的名将,按现在话说就是军事家。他当时在晋武帝司马炎手下当益州刺史,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益州包括了如今四川、重庆、云贵部分范围,以及湖北河南小部分。省会,就在今天的成都。

这个故事呢,就是《三国演义》最后部分的内容了。当时一国之主司马炎,接收了父亲司马昭抢来的魏国,只剩下吴国还是心头大患。怎么提升军事力量呢?王浚准备好了军备,修造了许多大船。这也差不多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了。一艘船可以容纳2000多人,可以在船上跑马。船上修了木城墙,起了城楼,四个方向有出入的大门。俨然一座水上城池。造船就花了7年时间,统一大业的硬件条件妥妥的了。

软件,就是已经74岁的王浚。公元280年,王浚率领水陆军,直攻金陵。结局自然是西晋灭了吴国,完成统一。

金陵,即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即帝王之气。收,是收缩、消逝的意思。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然充满王气。但有王气又如何,还是被王浚部队扫荡收拾了。

开篇是开门见山地点题。“怀古”,怀的就是前面说的历史。

作者用两个极为简单的动词,串接起枯燥的人名地点,展示了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一个动词是“下”,下是因为船队从长江上游向下游顺流而下,烘托出晋朝部队的浩荡声势。句末一个漂亮的“收”字,真是赢得满堂喝彩。“收”,让我们看到了吴军的闻风丧胆,兵败如山倒。一“下”即“收”,带来画面强烈对比的冲击。

 

这是大场面的全景镜头,下面转入细节描写的小镜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长的铁链沉到了江底,一面投降的旗帜挂在了石头城的城头。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幡,是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石头,指南京的石头城,是东吴第一军事要塞。后来广义的石头城代指南京。

为了迎战晋军,东吴方面也布置了防御工事,而且还很别出心裁。东吴有一个地理优势就是占据了长江天险。一位名叫吾彦的刺史出了个主意,在水面下安插了一丈多高的铁锥,又用长长的大铁索横于江面,用来拦截晋船。结果,王浚的船队还是攻破了石头城。作为一国之主的东吴国王孙皓,不得不脱了上衣反绑双手,亲自到王浚营前投降。

一幅细节的白描,把战争过后南京的荒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句的对仗又一次使用了对比:一组是铁链的重和降旗的轻;一组是沉和出。

这一句诗人是立足于东吴的角度来拓展的。诗人剪裁的画面没有一个人物,但背后失败一方的苍凉狼狈渗出了画面。为什么要立足于东吴的角度,我们后面再说。

 

上面两联是要“怀”的“古”。

接下来,就进入了心理活动的“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间多少次伤怀往事,如今西塞山依旧紧靠着长江的寒流。

到了这里,作者一笔宕开,从晋朝开始囊括到了后面几百年时间。孙吴是第一个以南京为都的王朝。东吴覆灭不到40年,司马家族的司马睿又以南京为都建了东晋,撑了一百年照样灭亡。此后,又有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几个王朝先后在建康(今天的南京)建都,一个个都是草草收场。

朝代更迭,人物变迁,世间的沧海桑田,令人感慨生哀。远望长江仍然奔流不息,西塞山也山形依旧,可是再好的地势也保证不了王朝的千秋万代。现在我们能明白诗人为什么从东吴的角度来抒发感慨了吧。

王朝兴废,永远无常。所有的无奈付于一个“伤”字。

这一联承接自然,又陡然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但前面几句的铺垫功不可没。

 

最后作者如何收篇呢——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如今天下一统,只有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长满了芦苇,在飒飒秋风里飘摇。

四海为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成语“四海为家”的意思。它是指四海归于一家,帝王统一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的诗里有:“四海遂为家。”

刘禹锡所处的朝代还是李家天下。当时的朝局仍算是大唐气象,但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李家王朝的走向如何,不容乐观。历史总是在映照现实。

身处大一统的泱泱大唐朝,刘禹锡似乎没有欢喜的意思,反而以一个萧条的场景打上“剧终”。不着一个愁字,不说一句评判,但字后的人,我们可以感到他正紧皱双眉,对身边的繁华时代报以冷笑。

 

全诗一气呵成,气脉相当流畅。被历代诗评家赞不绝口。有的说它是“唐人怀古之绝唱”,有人说它是“千载绝作”。也许言之过誉,但刘禹锡一生若只留下这一首,也足够流传千古。

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具有时空的包容度,它就有了高密度和大容量,成了我们常说的有“张力”的好作品。从益州到石头城到西塞山,是空间的张力;从西晋到六朝到大唐,是时间的张力。所以我们在解读时会有很多内容需要深入。

看破不说破的诗人明白,人对历史的把控始终是无力的。站在西塞山上,刘禹锡以“今”人的目光怀古;现在我们登上西塞山,他已成了让我们感慨的古人。无法想象,多年后追怀今天的后人,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互动写作:

今天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

请简单分析这首诗歌包含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它们会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色彩?

 

字词卡片:

①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②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③ 王气:帝王之气。

④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⑤幡(fān):是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模拟考题: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

得好?简析。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

1.“下”和“收”字用得好。“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方是闻风丧胆。2.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