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看商鞅变法叹英雄圣贤(二.3)

第21讲:看商鞅变法叹英雄圣贤(二.3)

00:00
29:22

今天我们学习《为政第二》的第三章:


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这里通“导”,是领导、治理的意思。有一天孔子说,我们领导团队,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按照“政”和“刑”方式,用政治手段进行领导,用刑罚让民众老实听话,整齐划一。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说,“民免而无耻”,老百姓就会希望免除刑罚,逃脱制裁,从而不择手段,失去羞耻感。


另外一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按照“德”和“礼”的方式,用道德进行引导,用礼仪礼节来规范民众,改善民风。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说,“有耻且格”,老百姓会建立羞耻感,从而懂得自律,进行自我约束,不愿意去犯错误。


道之以政”,治理国家,领导团队,哪怕我们当个小班长,来管理一个班级,如果“以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政”字的写法。



甲骨文的“政”字,左上方,像一个嘴巴在说话;左下方,像一个人走路留下的脚印,右边,像一只手拿着棍子,要打人的样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意,是指采取一些措施,哪怕用武力的方式,使事情变得正确,有用暴力进行统治的含义。这种靠外力来约束人的方式,这就是“道之以政”。


什么叫“齐之以刑”呢?我们看看“刑”字金文,也就是最早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写法。



金文的“刑”字,左边,看上去是一个井字,中间有一点,表示的是套在犯人头上的木枷,右边是一把刀,表示刑具。这个字的含义是,用刀去砍杀披着枷锁的罪人。这种用外力,用强制的刑罚来管理老百姓的方式,就是刑。


孔子说,用“政”和“刑”这些纯外在的、强制的方式管理百姓,就会“民免而无耻”。古文中,“人”和“民”是有区别的。按照《说文解字》[1]的解释,天地之性最贵者为人,没有接受教育,没有文化的人为民,民在人之下。在古代,人主要指上层贵族;民,主要指下层被统治的百姓。如今人民合为一个词了,指群众、百姓。免,在先秦时,也就是秦朝建立之前,主要指免刑、免罪、免祸。民免,就是百姓会有尽量逃脱刑罚之心;而无耻,就是他们却会没有羞耻心、廉耻心。


比如,我是一个小偷,偷盗得手了,而没有被警察抓住,我就会很高兴,你看警察是个笨蛋,都没抓住我。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想去干更大、更多的坏事,这就叫民免而无耻。


在孔子看来,光用外力,光靠刑罚,不是最好的治理百姓的办法,因为人们会产生逃避管制的心理,不能从根本上让人变好,还会适得其反。于是,孔子给出了另外一个选择,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第十九讲中,我们讲过,德字的本意,就是在一个十字路口,要看准方向,明辨是非,遵从内心,脚踏实地,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行。在这里,孔子讲,领导者应该“为政以德”,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并以身作则,做大家的表率。而且要“齐之以礼”,并非谁犯错误了,就把他扔到监狱里,一律严惩,而是强调,要引导人们做“内仁外礼”之人,心中有态度,有仁义之心;待人有礼节,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杜绝做坏事。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是小班长,那么我们如何用“德”和“礼”来管理他人呢?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迟到,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别的同学才会认可我们,我们说的话别人才会听。反之,如果我们每天调皮捣蛋,还不如别的同学表现好,即使我们拿个棍子,谁不听话就打谁,别的同学也不会服气,会激起民愤,我们的小班长也做不长久。


显然,孔子认为,德和礼的管理方法,比政和刑好。如果能塑造人们内在的仁德,并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用别人惩罚,自己都觉得丢人、羞耻,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有耻且格”。格,就像写字的田字格,可以约束、匡正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这里指人的自我规范。格,还有过来、靠近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人心归附,百姓对领导者很认同,愿意跟随他,亲近他。


今天这句话,给了我们带领和管理团队的两个选择,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几个启发:


第一,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品格的养成大于知识技能的灌输,大于外在的惩罚和约束。从来,优秀的人都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他们自有自尊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而这一点,是从小鼓励和培养的结果,如果小时候没有打好基础,没有生出羞耻心,长大后,人生的道路走歪了,再去打骂、惩罚,就为时已晚了。


第二,最根本的杜绝犯罪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刑罚,而是教育。现在很多社会问题,根源都是教育问题。


比如,一则新闻说,一家火锅店,客人多次催促服务员,赶紧来加点儿热水,服务员慢了一些,客人就出言不逊,威胁要投诉他,结果服务员很生气,做出了非常极端的事情,把一盆热水全都浇到了这位客人的头上。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甚至构成了刑事犯罪。


但是,如果我们追根溯源,想一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举动?有报道说,这位服务员从小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没人给他过多的关爱,他很早就辍学了,没有很好的生存技能,内心又很敏感,别人说些什么事,他总觉得是针对他的,是别人在轻视他、侮辱他。他做了很多年的服务员,也没有机会提升为大堂经理、部门经理,这次如果被投诉,还会影响他的饭碗。他长期以来积攒起的负面情绪,在这次事件中集中爆发了。


其实,是他缺乏对人生正向的理解和认识,内心成长不够完整和健康,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呢?仅靠严刑峻法就可以吗?还应该思考深层的社会原因,如果大家从小都能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工作单位又能被尊重,受到合理引导,这样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三,人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面对人生,最终靠的是我们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力的约束力。


最后,为什么孔子更倾向于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而非“政”和“刑”呢?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都在推行“政”、“刑”这样的手段,但社会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了。大家争王争霸,以武力解决问题,拼肌肉,比拳头。结果,烽烟四起,战火连天,老百姓生活困苦。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2],在不到300年间,国君非正常死亡的就有36人,被灭掉的国家前后相继,有52个之多;“国无完交,士无完主[3],这个国家今天跟你好,是友好邻邦,明天就跟他好了;一个有能力的人,今天认你为主人,为你服务,明天就跟别人混去了。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天下是比较混乱的局面。这是因为当时各个国家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严格吗?恰恰相反,很多国家都崇尚严刑峻法,而他们这么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是为了称王称霸。 


针对这种社会状况,孔子开出的药方,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那么孔子的这套思想,是否被当时乃至后世的统治者们贯彻执行了呢?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的朝代,绝大多数的王侯将相,只想着建立丰功伟业,或者满足一己之私,道德仁义都是绊脚石,为达目的,可以心狠手辣,不惜“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以道德为先,以天下万民为大,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前者要当英雄,后者要做圣贤。英雄征服世界,把烦恼交给别人承担;而后者征服自己,一肩挑尽天下烦恼。那我们,要做英雄,还是做圣贤呢?这是一个大问题,需要自己去思考。


另外,到底该“以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千百年来争议很多,有各种理解和看法。实际上,历朝历代,还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或者说“外儒内法”的居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用故事来说明。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古代,所谓的“以法治国”是怎么操作的。


讲到这个话题,我们一定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法家的先驱,商鞅。


商鞅生活的年代在孔子之后,他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商鞅原本叫公孙鞅,公孙,本意就是国君之孙,公孙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后来他去了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他还亲自率领军队,帮秦国收复了黄河以西的广大领土。因为战功,他被封于商这个地方,因此,人们又叫他商鞅。


商鞅小的时候,就不喜欢仁义道德之类的东西,他喜欢杂家,学习了刑名法术,也就是如何用刑罚、规矩,来约束、管理老百姓。我们第六讲中讲过的大将吴起,和商鞅是老乡,也是卫国人,比商鞅大45岁。商鞅从小就深受吴起的影响,立志要像吴起那样,封侯拜相,成就功名。 


商鞅年少的时候,卫国已经沦为大国魏国的附庸,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年轻的商鞅就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家中任家臣。公叔痤很欣赏他,认为他“年虽少,有奇才”,年龄虽然小,但才华出众。公叔痤病重了,临终前,他向魏国国君魏惠王推荐商鞅,说此人可使“举国而听之”,可以让整个国家都听从他的命令,言下之意,可以让商鞅接替自己做宰相。


魏惠王听了,不以为然。这么年轻的一个人,我对他又不熟悉,怎么知道他是否有能力当宰相。公叔痤见状,又说:“大王,如果您不能容他,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可以让他投奔别的国家,成为我们的敌人和祸患啊。”魏惠王一听,心想,这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吧?一会让我用商鞅,一会又让我杀了他,语无伦次了。最终,魏惠王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公叔痤又叫来商鞅,把自己跟魏惠王之间的对话全都告诉了他,还跟他说:“商鞅啊,你赶紧逃走吧,以免马上招致杀身之祸!”商鞅却说:“魏惠王既然不能听从您的意见用我,又怎么会听从您的意见来杀我呢。不用逃走,我不会有事的。”果不其然,魏惠王根本没把商鞅当回事儿,既没用他,也没杀他。 


就在这时,西部的秦国向天下颁布招贤令,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有谋略,能使秦国强大,都愿意请他做高官,给高薪,赏封地。商鞅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向西,投奔秦国去了。这一年,他34岁。


秦国当时处在什么局面呢?中原一带有六大强国,齐、韩、赵、魏、燕、楚,秦国根本不在强国之列,而且被看作是落后地区的蛮夷国家,中原各国召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一向是拒绝秦国参加的。这种歧视,让新即位的国君秦孝公深感耻辱,他决心整顿内政,提升实力,富国强兵,因此才颁布了求贤令,并引来商鞅投奔。


商鞅来到秦国,经宠臣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见面后,商鞅先用帝道,也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时候治理国家的办法,讲给秦孝公听,结果,秦孝公打瞌睡,睡着了。醒来之后,马上指责景监说:“你推荐的是什么狂妄之徒,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不可任用!”商鞅一看,这帝道行不通啊。


五天之后,他又来见秦孝公,这次试图用王道来打动他。王道,就是我要成为一个大国,但同时也要承担国际责任,小国被欺负,我得管,其他大国欺负别人,我也不答应,以维持社会正义,赢得他国拥护,维护世界和平。结果呢,秦孝公还是不接受,再次指责景监。


第三次,商鞅又来见秦孝公,这次用霸道来说服他。霸道,就是别废话,咱们就比谁的拳头硬,谁更狠,别的国家不服气,我就出兵打你,吞并你,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秦孝公一听,来精神了。商鞅接着再谈如何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干脆晚上都不睡觉了,连续数日和商鞅促膝畅谈,毫无倦意。


景监在旁边一看,很不解,这是为什么呀?国君前后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商鞅解释说,秦孝公志在争霸天下,帝道、王道耗时长,见效慢,责任多,所以他不感兴趣啊。


公元前359年,商鞅36岁,他获得了秦孝公的绝对信任,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改革,自然会触及既得利益,遭到权贵的反对,但秦孝公全力支持他,为他撑腰,帮他扫清障碍。为赢得百姓的信任,商鞅还采取了“移木立信”的办法,我们在第六讲中讲过了。万事俱备之后,商鞅下令,开始变法。


商鞅推行的,正是严刑峻法。比如,十家连坐。如果有一家人犯罪了,其他九家邻居,要跟他接受同样的惩罚。比如,鼓励告密。有检举揭发别人犯罪的,跟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一样。比如,奖励军功。打仗勇猛,可以享有贵族待遇。比如,严肃治安。擅自打架斗殴的,一律判刑关监狱。比如,打压商人,鼓励农耕。不务农去经商做生意的,全家财产没收,男人当奴隶,女人做奴仆。


还比如,小偷偷了不足一钱的东西;为国家养牛的人,让牛瘦了一寸;为国家看仓库的人,使仓库里有了老鼠,一律依法处以重刑。甚至弃灰于道者,把家里的垃圾扔到马路上去的人,都要被关进监狱,接受惩罚! 


商鞅不仅法律制定得狠,执法也非常严苛。有一次,他一天之内,在渭水河边处决的囚犯,就多达700人。刘向在《新序》这本书中记载,“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杀人流的血,把渭水河都染红了,号哭的声音惊天动地,人们积攒的怨恨比山还要重。 


于是,刚刚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前往首都控诉商鞅的人,就数以千计。就在这时,太子赢驷也犯法了。全国对此都很关注,你商鞅不是执法很严嘛,现在国君的儿子犯法了,我看你是不是能一视同仁。结果,商鞅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法之所以不能推行,就是因为高层人士把规矩给破坏了。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够惩罚,但是我要惩罚太子的老师,因为他管教不严!商鞅下令,把太子老师的鼻子给割掉了,脸上还刺了字,处以劓(yì)刑和黥(qíng)刑。结果全国震慑,谁也不敢再违背商鞅制定的法律了。此后十年,秦国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 


这时,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你在马路上丢了东西都没人敢捡,山里也没有强盗了,家家富足,村村太平。当初攻击商鞅的人,又转过头来夸赞他。结果,商鞅说,他们都是“乱法小民”,扰乱变法的正是这些人,下令,把他们一律放逐边陲,发配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变法。


秦国富国强兵之后,开始向外侵略,寻求霸权。公元前341年,商鞅54岁,他率领秦军,联合齐国、赵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大败,魏惠王割地求和。这个时候,魏惠王后悔了,他说:“我真懊悔当初没听公叔痤的话,没能重用商鞅,更没能杀了他!”正因为此战之功,商鞅受封于商地,被称为商君、商鞅。 


可是,功成名就之际,商鞅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公元前338年,商鞅57岁的时候,秦孝公死了,他的儿子嬴驷继位,为秦惠王。商鞅的后台倒了。而嬴驷正是当年的太子,因为触犯新法,太子老师曾被处以重罚。嬴驷自然对商鞅怀恨在心,加上被商鞅新法伤害的权贵,也时刻准备反扑,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立即被厄运捉住了。


有人诬告商鞅谋反,嬴驷马上下令逮捕他。商鞅得知消息,仓促逃亡,本打算投奔魏国。魏国曾被商鞅率领的秦军打败,所以拒绝他入境,又把他遣返回了秦国。商鞅再逃,来到秦国边境,想找一家客栈住下,结果客栈老板跟他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根据商鞅先生的法令,如果客人出示不了身份证明,就不能让他住店,否则他如果是坏人,我要连坐的。可商鞅是逃亡之人,他哪敢证明自己的身份。


到此地步,商鞅万般无奈,长叹一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说,法治的弊病,竟然会到这个份上啊,我制定的法律,回过头来,又惩罚到我的身上了。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集结人马,打算攻击嬴驷,结果秦国大军迎战,把商鞅生擒活捉。 


最终,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五匹马,分别拉住他的头和四肢,活生生的把他给拉死了。而且,商鞅的亲属,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被诛杀。


在商鞅出事几个月前,他的好朋友赵良曾经来看望他。商鞅问赵良:“我跟秦国之前的著名宰相百里奚相比,如何啊?”赵良说:“百里奚,以一个牧牛者的身份被提拔为宰相,位居万人之上,在外面建立了很多功劳,但他疲倦了也不坐车,他外去视察,从来不前呼后拥,不戒严封路。因此,百里奚去世之后,秦国男男女女痛哭失声,大家都怀念他。而你呢,恰恰相反,你掌权之后,打击贵族,残害人民,你每次出门,一大群警卫,前呼后拥,全副武装。要知道,凭品德行事的人可以昌盛,凭力量逞强的人最终会灭亡。可是你,不但不醒悟,还贪图封地的富庶,独霸政府的权力,积累百姓的愤怒。一旦秦孝公死去,秦国人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你,恐怕不能想象!” 


当时商鞅不以为然,但是仅仅五个月之后,巨变发生。


该怎么看待商鞅?该怎么看待法家?小朋友们可以试着给出自己的回答。下一讲开始,我们说说孔子的一生。




[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著,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探究文字起源的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2]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3]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4]语出北宋思想家张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鱼小洁讲国学

    点击“我的”,“我的已购” ,最下方“无法找到已购节目”,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即可。可以永久收听的。

    13765577dxb 回复 @大鱼小洁讲国学: 你好厉害哦哦哦哦

  • Luo_8d

    解释正确,例句充分,口才了得。

    恋_冰美式 回复 @Luo_8d: ko

  • maymay_7i

    我听

  • maymay_7i

    好听

  • Tracy淑

    好听

  • 1828877jutk

  • 善念驻心

  • 秋实_0k

  • 叶子_w6d

  • 曾许她万丈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