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为政第二》的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字,这里和“又”是通假字。古人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个“有”字,都读“又”,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这里是十五岁的意思。
这句话非常著名。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重大年龄节点的总结,到了某个年龄,他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放到最后去讲解。现在,我们先用六讲的内容,详细介绍一下孔子的一生。
在《学而第一》中,我们学过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说是怀念我们久远以前的祖先。今天我们讲孔子,也不妨从孔子的祖先讲起。
孔子的祖先,最早是商朝的王室。中国早期的历史,三皇五帝之后,进入夏商周三个朝代,其中商朝,因为曾定都在殷这个地方,也称为殷商,孔子的祖先,最早就是殷商天子的后代。
后来周朝兴起,灭掉了殷商。但周武王主张,“不绝人之嗣”,不轻易让某一家族断子绝孙,无人延续香火,无人祭祀祖先。所以商朝最后一任天子,商纣王,自焚而死后,周武王就把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1],封在了宋国,继承原来殷商王室的香火。也就是说,原本坐拥天下的商朝王室,现在只拥有宋国这样一个小国了,孔子的祖先,从原本天子家族的级别,降到诸侯国国君家族的级别了。
从微子启往后,传了四世,传到了宋国国君宋愍公。宋愍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弗父何,次子叫鲋祀(fù sì)。宋愍公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宋炀(yáng)公。宋愍公的小儿子鲋祀就很不服气,后来,他杀掉了自己的叔叔,打算拥立自己的哥哥弗父何为国君,但弗父何不接受,于是鲋祀自立为君,史称宋厉公。
弗父何,原本是可以做国君的,现在推辞掉了,做了比国君地位低的上卿。而弗父何,正是孔子的祖先。至此,孔子祖先又从国君的级别,降到了卿大夫的级别。
弗父何往后,传了三代,传到他的曾孙,正考父。正考父先后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国君,他的职位一直是上卿,相当于国家总理。正考父很有修养,他是三朝元老,但严于律己,每一次接受上卿的任命,态度都愈加谦恭。
在后来考古出土的一个鼎上,刻有他留下的家训:“一而偻,再而伛(yù),三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2]意思是,我每一次受命,都更加谦卑,一开始低着头,后来曲着背,再后来弯着腰,沿着墙根儿走,职位越高,越要低调,才不会因自大而狂妄,有一天失去地位,受到侮辱。生活上,我的要求也很低,有这样一个鼎,能拿来煮煮粥,聊以糊口就可以了。子孙后代要向我学习啊。
正考父,生了个儿子,叫孔父嘉。孔父嘉是宋穆公的托孤大臣,做了宋国的大司马,掌管军队,地位也比较高。据说,孔父嘉的老婆长得非常漂亮,结果,宋国另一个大臣,华父督,起了歹念,想要害死孔父嘉,占有他的妻子。孔父嘉是大司马,主管出征打仗的,当时宋国和郑国连年征战,十年间打了十一仗,百姓很苦。
这时,华父督就到国君那儿说孔父嘉的坏话,说我们宋国连年征战,国困民苦的罪魁祸首,就是孔父嘉,应该把他杀掉。国君听信了华父督的话,孔父嘉被害,妻子被抢走。这个华父督野心很大,没多久,他又杀掉了国君宋殇(shāng)公。自此,孔父嘉的后人,就家道中落了。
孔父嘉往后传了三代,到他的曾孙的时候,传到孔防叔。这时,因为华父督后人的逼迫,孔防叔在宋国已经呆不下去了,所以他离开宋国,举家逃亡到了鲁国。这意味着,他们原本公卿的地位也丧失了,来到鲁国降为了士的阶层。孔防叔的孙子,叫叔梁纥(hé),正是孔子的父亲。
这里,我们说的名字比较多,总之,孔子的祖先最初是殷商王族,后来一步步没落下去,祖国也从宋国,变为了鲁国。
细心的小朋友可能会问,孔子的祖先姓氏好像很混乱,除了孔父嘉、孔防叔之外,包括孔子的爸爸在内,为什么都不姓孔呢?我们解释一下。
古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含义各不相同。首先,姓和氏是两回事。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原本同姓,比如夏朝王族都姓姚,商朝王族都姓子,周朝王族都姓姬。可并非所有人都有氏,夏商周三代以前,男人称氏,女人称姓。氏,是为了区分一个祖先不同子孙后代的,氏同姓不同,才可以通婚;氏不同姓同,是不可以通婚的,以避免近亲结婚。
后来,尊贵者有氏,低贱者没有氏,一些人因为功勋卓著,也可以被赐氏,这叫赐族之典。而名,是孩子出生三个月时取的,供长辈呼唤,是家人的昵称,类似今天的小名;字,是孩子成年时取的,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表示他们成人了,可以取字,供社会上其他人称呼,类似今天的大名。
孔子的祖先,最早是殷商的后人,都姓子。到了孔父嘉的时候,得到宋国国君的赐族之典,从此,他的后人就可以用“孔”字为氏了。[3]但因为家族变故,去国逃亡,颠沛流离,不太被尊重,所以在孔子之前,并没有严格以孔为氏。
孔子学识渊博,创立儒家思想,弟子遍天下,他在鲁国也做过高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此,从孔子开始,他的后人就以孔为氏了。再后来,姓氏合一,人们一律称孔子和他的后人姓孔了。如今全中国所有姓孔的人,都以孔子为始祖。
再说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在鲁国鄹(zōu)邑这个地方做大夫,是一个县级的小官吏。但叔梁纥身材高大,勇武绝伦。他身高十尺,按照现在的尺寸,十尺相当于3米3以上,那是个巨人了,不合常理。古代的尺寸和今天不同,按西周时的尺寸,一尺等于现在19厘米多一些,比较合理,十尺相当于1米9以上。叔梁纥当时以勇武著称,他和当时另外两位名将狄虒(sī)弥、秦堇(jǐ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孔子的父亲有多厉害。公元前563年,叔梁纥60岁,晋国率领鲁国等多国联军去攻打偪(bī)阳国,结果久攻不下。关键时刻,秦堇父靠一己之力,把一个巨大的攻城装备拉到城下。守军一看,怕要失守,于是生出一计,打开城门,让对方先攻进来,然后再放下城门,关门打狗。联军不知有诈,一队人马刚进城,突然城门放下,要被包饺子了。
危急关头,叔梁纥出现了,他高举双手,竟然把厚重的城门给托了起来,全部入城士兵得以安全撤出。这下子,叔梁纥立下大功,威名远播。
叔梁纥作战勇敢,但生活却不如意。他60多岁了,生了9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古代,儿子很重要,因为儿子才有继承权,祭祖仪式,也必须儿子才能参加。叔梁纥急着要儿子,于是又娶了一位妻子。当时,一夫多妻是合法的。第二位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这个孩子生下来腿就有残疾,被取名为孟皮。皮,是跛的意思。而残疾的儿子也没有继承权,所以叔梁纥决定再次娶妻,一定要生个健康的男孩。
叔梁纥向颜氏家族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老父亲怕女儿们嫌叔梁纥年纪大,就征求女儿们的意见说:“叔梁纥,虽然年纪有点儿大,但他是殷商王室的后代,而且身高十尺,身体很棒,武力绝伦。他出身好,身体好,还不错啦。你们谁愿意嫁给他?”大女儿、二女儿都不愿意,唯独小女儿颜徵(zhēng)在同意了。
两人成婚的时候,叔梁纥66岁了,颜徵在只有16岁,典型的老夫少妻的组合。据说,这样生出来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
结婚4年后,叔梁纥70岁,颜徵在20岁,他们终于生下一个儿子,正是孔子。孔子生下来,就和别人不大一样,别人头顶上都是鼓起来的,他是凹陷下去的,有点儿像两座山之间的丘陵。又因为他的父母为了要个儿子,曾在附近的尼丘山祈祷过,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姓孔,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孟皮。我们的主人公孔子,终于出世了。
孔子后来是个很伟大的人,但他的童年却很不幸,曾是个苦孩子。后来他说自己“少时贫且贱”,生活很贫困,社会地位很低,常常被人看不起。他3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生活很艰难,大概也受到了家族的排挤。孔子的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好带着他回到娘家去生活,从鄹邑,搬回鲁国的首都曲阜居住。
毕竟是寄人篱下,可以想见,孔子在幼小的年纪,就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从小就知道看别人的脸色,养成了谨慎、敏感的性格。他习惯于遇事多思考,也因此显得早熟。他不断磨练自己,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生活在单亲家庭,而变得孤僻、冷酷、仇恨社会,反倒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宽广胸怀,充满人生智慧,浑身散发正能量的人。
孔子小时候没什么玩具,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模仿大人们的样子,摆上小盘小碗,和小朋友们做祭祀的游戏。后来,他成为了鲁国非常知礼懂礼的人。
生活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孔子的妈妈带他回曲阜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鲁国最初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是周王朝的大功臣,所以特别赐予鲁国祭祀周公时,可以使用天子的礼仪。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没落下去了,周朝很多文化礼仪在中央政府没有了,在鲁国却有很好的保留和继承,所谓“周礼尽在鲁矣”[4]。而曲阜是鲁国的首都,这里的文化氛围是非常好的,对童年的孔子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另外,因为遗传了父亲强大的基因,再加上生活的磨练,使得孔子的身体一直非常好。他成年后,也是高个子,身高九尺六寸,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米8以上。孔子后来能够经受住各种困境的考验,始终精力充沛,特别是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生大病,不能不说,父亲的遗传给他的身体打下了好底子。
孔子从小热爱学习。他15岁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要做一个博学的、对社会有益的君子。那孔子的老师是谁,他是向谁学习的呢?孔子去世后,卫国的公孙朝曾经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过同样的问题:“你老师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当时,文武之道散落民间,天下混乱,没有学校,没有专门的老师可以追随,甚至没有人全面掌握各种学问和道理。所以,我的老师没有固定的老师,他是跟很多人去学习的。”[5]
孔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当时,士族之家主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仪制度;乐,是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射,是射箭;御,是赶马车;书,是写字认字;数,是数学算术。
这在当时叫儒术,或儒业。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职业,六艺是儒生们出去谋生的必备技能,他们靠此为贵族服务。但从孔子开始,对儒业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次孔子就对弟子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子夏,你学习不能仅仅为了养家糊口,图个功名富贵,当作谋生工具,这是小人儒。你要从所学的东西里,悟出人生道理,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君子儒。我们学习六艺,不仅是掌握技能,更应该去了解,它的源流演变是怎样的,为什么发展到现在的样子,其中有什么是非得失,要明白社会运转的逻辑,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要从知识中悟道,而不是逐利,这才是学。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应该在15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立志做君子儒了。但是不久,不幸再次袭来,孔子17岁前,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从此,他再没有了父母的关怀和鼓励,人生的重担只能由自己担起来了。
年轻的孔子,一向以知礼而闻名,母亲去世,他亲自操办了母亲和父亲合葬的祭祀葬礼,这对于一个只有17岁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之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孔子的自尊心大受刺激。在为母亲服丧期间,鲁国的贵族季氏,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鲁国贤能之士出席。孔子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就决定去赴宴。没想到,刚到季氏家门口,就被管家阳货给轰出来了,说我们是招待贤能贵客的,不招待叫花子。孔子吃了闭门羹,更决心发奋学习。
可为了养家糊口,孔子还是必须出去找工作的。最初,孔子做过乘田、委吏,这样在社会上不太被看重的工作。乘田,就是给贵族家管理牛羊,今天有多少只牛羊放出去了,晚上有多少只牛羊赶回来了,牛羊长得怎么样。委吏,就是为贵族家管理粮仓,有多少米收进来了,有多少米支出去了。
不过孔子坚持向各种人学习,他的道德、才能、学问,与日俱增,知名度越来越高。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女子幵(jiān)官氏为妻,20岁生了儿子。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还派人来道喜,给他送来一条大鲤鱼。可见,到这时,他在鲁国已经有了名望。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孔子给他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另外,从《论语》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孔子应该还有一个女儿。[7]
在27岁之前,孔子应该已经为政府工作了。他到太庙里,也就是国君祭祀祖先的家庙,去担任了助祭的工作,给主持祭祀典礼的人做助手。
《左传》中记载,孔子27岁的时候,剡(shàn)国国君来鲁国访问,孔子听说他很有学问,专门拜见,向他学习。[8]可见至少在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在做官了,不然他没有机会拜见别国的国君。
到30岁的时候,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大臣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还专门会见了孔子,和他探讨什么是礼。这也为五年之后,孔子到齐国去找工作埋下了伏笔。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他30岁了,成了家,有了孩子,但是,他终身的事业有没有确立呢?在鲁国,他有没有被重用呢?为什么他后来要去齐国找工作?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齐景公有没有重用他呢?
下一讲,我们接着说孔子一生的故事。
[1] 微子启,是庶长子,所以不能继承天子之位。商朝灭亡,商纣王死去,他代表商朝举行投降仪式,受封于宋国,为宋国首任国君。
[2] 见《左传·昭公七年》,及《史记·孔子世家》。
[3]孔父嘉,姓子姓,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他获赐族,后人可以用他的字为氏,取其孔字,所以为孔氏。
[4]见《左传·昭公二年》。
[5]见《论语·子张第十九》。
[6]见《论语·雍也第六》。
[7]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8]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1
积极坎坎坷坷坎坎坷坷肌肤据福建话费没回复美国苦尽甘来把,开口闭口,换个苦瓜,,鞠躬,ug,ih。过几个,结果哭法,他苦瓜,ihkuyukrkutk
好听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
谢谢大鱼老师👍
👍👍👍👍👍👍👍👍👍👍👍👍👍👍👍👍👍👍👍👍👍👍👍👍👍👍👍👍👍👍👍👍👍👍👍👍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命运曲折。 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ttfly_8x 回复 @清香茉莉花儿: 棒棒哒
很好,谢谢大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