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为政第二》的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孔子提到的《诗》,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经》。到了西汉的时候,重新重视儒学,设五经博士,才称这本书为《诗经》,在孔子的年代,是只称作《诗》,或《诗三百》的。
到了宋代,又出现了“四书五经”的说法。“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五经之首,就是《诗经》。
在古代,“四书五经”是读书人一定要学的。其中《大学》《中庸》,原本都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分别由曾子和子思撰写。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把它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朱熹认为,这四本书阐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究儒学的重要文献。
关于五经,我们先说说其他四经,回过头来,再说《诗经》。
五经中的第二经是《尚书》。尚书一共一百篇[1],主要记载的是上古尧舜时期,及夏商周时的帝王事迹,和一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本中国早期的历史书和政治书。
五经中的第三经是《礼记》[2],记载的是周朝时,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关于国家典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关于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百科全书。
五经中的第四经是《周易》,或叫《易经》[3],它用几个简单的符号,推演出宇宙人生无穷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古代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五经中的第五经是《春秋》,它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孔子晚年的时候,把它重新编写了。它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242年的春秋时期的历史。
其实五经原本是六经,还有一本是《乐经》,记载音乐方面的内容,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传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重点说说五经之首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说,它是整个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后来所有的文学都是吃着《诗经》的奶水长大的。
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词汇,都来自于《诗经》。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求之不得”;“忧心忡忡”;“信誓旦旦”;“逃之夭夭”;“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斤斤计较”;“绰绰有余”;“天作之合”,等等。可以说,《诗经》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经验和记忆。
《诗经》一共有305篇,通俗地理解,它就是一本经过编辑整理的歌词集。在古代的时候,诗,和歌、舞、乐,是合一的,如果有一个歌词,是一定能唱出来的,而且一定可以用音乐来演奏,可以有人来伴舞。后来它们才慢慢分开了,诗就是诗,乐就是乐,舞就是舞了。最初的歌词,也渐渐脱开音乐属性,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诗经》主要分为三部分,风、雅和颂。这是根据它们的内容和创作者来分类的。风,主要流传于民间,是各国的民歌,有点像今天大家唱的《小苹果》、《小宝贝》之类的。当然,风的内容很广泛,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风,一共有160篇,分为15国风,按照国别顺序来排列。
第二部分是雅。雅,就是所谓的正声雅乐,主要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在重大场合或庆典时,所使用的诗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宋代的朱熹认为,大雅小雅之分,可能和表演的场合,以及聚会的规模不同有关系,比如帝王、贵族饮宴,请客吃饭,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就使用小雅;在朝会的时候,帝王接受群臣朝贺的时候,更加正式的场合,就使用大雅。
小雅,一共74篇,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比如其中《鹿鸣》这一篇,就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样的句子。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取名于此。其实,很多人在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想显得很有文化,很有水平,很有含义,往往就会到《诗经》这样的典籍中找一些出处和渊源。
大雅,以歌功颂德的内容为主,大多记述周朝的历史、政治、军事、祭祀等事宜,一共31篇,格调总体上比小雅要庄重。
《诗经》的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是周王室及各个诸侯国宫廷祭祀时使用的歌词,一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总体来看,《诗经》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描述劳动、爱情、战争、徭役的内容,也有反映社会不公平、压抑和反抗的内容,还有记述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丰富细节的内容。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诗经》,就没办法有文采地、得体地讲话。他和弟子们交谈,也常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启发大家感悟。
对于今天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习《诗经》,也很有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文字和文学之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大会》、《中国词语大会》,其中很多题目,谈到的很多词语,都来自于《诗经》。
第二,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社会现象,体会到很多人生态度、道理和人的精神风貌。第三,学《诗经》,对我们写作文也会很有帮助。《诗经》主要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就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排比,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比,就是类比、比喻,用此物来说彼物;兴,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实这三点,也正是我们写作文时所需的基本技巧。
而且,《诗经》和文学,不只是在写作文时才用得着,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诗歌和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艺术性地、更审美地去表现生活、表达情感。不是心里有,却像闷葫芦一样倒不出来;也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一张口说话,就显得非常没水平,粗鄙庸俗。正所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有审美情趣,更有精神境界。
接下来,我们回到《论语》中,看看今天孔子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他说,“《诗》三百”,我们前面讲了,《诗经》一共305篇,这里取整数,以300篇为代表,说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在西汉以前,就有了这个约定俗称的说法,《诗三百》。孔子说,三百多篇的《诗经》,“一言以蔽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曰:‘思无邪’”,就是思无邪。
什么是思无邪呢?自古以来,理解很多。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思无邪,指思想纯正。[4]
钱穆先生的解释是,三百篇的作者,在写出这些歌词的时候,都是至情流露,直写衷曲,没有伪装虚假的东西。[5]
李泽厚先生说,思,不是思想,是语气词,邪,也不是邪恶,思无邪,应该解释为不虚假。[6]
李零先生说,孔子引《诗经》中的话,常常是抛开本意,借题发挥的,在这里表达的就是,诗三百总体的主题和思想都很正派,没有邪的歪的东西。[7]
傅佩荣先生说,《诗经》跟我们现在看到得很多文学作品不一样,它不是无病呻吟、娇柔造作的,而是发自真心,出自真情的。[8]
不过这些解释,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认为《论语》的排列是没有逻辑的,孔子突然谈到《诗经》,不过是偶然。但如果,我们认为《论语》的编排,有内在的逻辑性,放在这里,是服务于“为政”这一主题的,会有新的认识。
南怀瑾先生就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为政之人,作为领导者,治理国家、教化人心,他的领导思想不能够走邪路,要“思无邪”。他应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才能够做到对天下老百姓温柔敦厚。不仅如此,他自己同样要有诗人的文学素养,才能够更好地缓解自己的压力,抒发自己的情感,更轻松从容地为政。[9]
为了进一步理解“思无邪”的含义,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这三个字出处在哪里,本意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思无邪”的出处就是《诗经》,它是《诗经﹒鲁颂﹒駉(jiōng)》这一篇中的话。我们看一下这一篇的原文,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思无邪”来概括整部《诗经》,以及“思无邪”和“为政”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駉》
駉駉牡(mǔ)马,在坰(jiōng)之野。薄言駉者,有驈(yù)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zhuī)有駓(pī),有骍(xīng)有骐,以车伾伾(pī)。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tuó)有骆,有駵(liú)有雒(luò),以车绎绎。思无斁(yì),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yīn)有騢(xiá),有驔(diàn)有鱼,以车祛祛(qū)。思无邪,思马斯徂(cú)。
駉,是这篇诗的题目,意思是马很肥壮的样子。整篇诗都是在描写马的,说的是雄壮剽悍、飞驰的骏马,是草原上的宠儿,它们是力量和强盛的象征。古时候,冷兵器时代,打仗是离不开马的,特别是马拉的战车,速度很快,杀伤力很强,代表着先进的战斗力。一个国家,有很多战马,直接代表了这个国家实力的强弱。因此有人说,这首诗的本意,是赞美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僖公的,他非常善于养马,使得国力不断增强。
这首诗分四个段落,我们一一解读。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牡马,是公马的意思;坰,是离城市很远的野外。意思是,在野外,养着一群很剽悍的雄马、壮马。
薄言駉者,在这群马中,我们随便指出几匹来,它们都称得上是好马啊。
有驈有皇,有骊有黄,诗中,用了很多不同的字来形容这些马。驈,指黑马,但屁股上有白色;皇,指黄白相间的马;骊,指纯黑色的马;黄,指黄里带一点红的马。
以车彭彭。给它们驾上车,表现又如何呢?强壮有力,跑起来,雄壮威武。
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没有实在意义,是语气词。思无疆的意思是,马跑起来,跑得很远,都看不到疆界,看不到边儿了。臧,是善,好的意思。思马斯臧的意思是,这真是好马呀!
第二段,合起来说,意思是:在远离城市的野外,有一群很雄壮的马。随便指出几匹,都是好马。有的是黄白色;有的是灰白毛;有的是青黑色;有的是红黄毛。驾车再看,它们更加雄壮有力。它们的力量有多大?难以估量。这真是好马呀!
第三段:在远离城市的野外,有一群很雄壮的马。随便指出几匹,都是好马。有青黑色带白纹的;有身上是白的,棕毛是黑的;有身体是红的,棕毛是黑的;有身体是黑的,棕毛是白的。驾车再看,它们精力无穷,没有限量,耐力非常好!
第四段:在远离城市的野外,有一群很雄壮的马。随便指出几匹,都是好马。有浅黑色夹杂点白毛的;有红色夹杂点白毛的;有黑色,后背是黄色的;有眼眶有白圈的。驾车再看,怎么样呢?关键的一句来了,思无邪,思马斯徂。这个马啊,跑起来,沿着大道前行,不偏不斜。
以上是全诗的内容。古人用很多不同的字,来形容各种马,也可见,古时候马非常重要,值得人们这么来分辨它们。这首诗,实际上是针对马的几个方面特点,发出了不同的感慨。
第一段说马跑得非常之远,思无疆;第二段说马力气很大,思无期;第三段说马的耐力好,思无斁;第四段说马跑起来不偏斜,方向正确,思无邪。对于马而言,这几个方面都很重要。如果马跑得很快,但是耐力不行,不算是好马。如果耐力很好,但是南辕北辙,你让它往东,它往西去了,也不是好马。
因此,思无邪,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马跑起来方向正确,不偏斜。结合为政的主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这句话的两层含义:
第一,就为政者个人而言,治理国家、教化人心,要学习良马这所有四个方面的特质。首先,应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好比一匹马能跑得远;其次,应该有团队精神,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群策群力,好比几匹马搭配起来,跑得更快,不能你往这边使劲儿,我往那边使劲儿;第三,还应该有稳健的工作作风,做任何事情应该有始有终,树立良好的信誉,好比马的耐力好;第四,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过失,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好比马跑得不偏斜。
第二,良马的品质,对于领导者制定政策而言,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制定,都应该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时间上的长效性、发展上的可持续性,和方向上的科学性。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是思无邪,方向要正确。好比我们平时很努力,但努力的不是地方,学的是偷东西,做坏人;当官想的是如何贪污受贿,横征暴敛,那么方向上错了,全部努力都没有意义。
总的来说,这一章讲的是为政的大原则。而下一章,孔子讲了为政的方法。
[1] 《汉书·艺文志》中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焚书后,《尚书》几乎都被焚毁。西汉以后,重新出现《今文尚书》,存28篇;以及《古文尚书》,经孔安国整理,有44篇。
[2] 孔子时,《礼》指《仪礼》。到了西汉,出现《礼记》,主要是戴圣编纂的《小戴礼记》。到了唐代,《小戴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经》。宋代朱熹取《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为四书之二,更稳固了《礼记》的五经地位。另外,唐代时,是把《礼经》一分为三的,《周礼》、《仪礼》和《礼记》都被视为《礼经》。
[3]最初,《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后来前两部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4]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5]见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
[6]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
[7]见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8]见傅佩荣先生的《论语三百讲》。
[9]见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老师知识渊博,作为家长的我很喜欢听,学到不少知识
大鱼老师讲的非常好,孩子喜欢听,很有意义
good
不错啊
666
好
又认识了一个新字“駉”,感觉老师把哲学知识都涵盖进去了,且与论语浑然天成,若是孔老夫子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不已吧!
张涵予SUSIE 回复 @赵雯_5m: 赞👍
老师讲的太好了,知识渊博,和孩子一起听!
讲得好,跟着长知识。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