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亲征伐吴
刘备称帝后,声势大增,伐魏兴汉室迫在眉睫。但是刘备却执意先要亲征伐吴,为关羽、张飞二人报仇。
那么,『为弟报仇』和『讨伐篡汉者』之间,刘备为何非要先私后公?这其中暴露出了哪些人性的弱点?这将会给刘备日后中兴汉室埋下哪些隐患呢?
孔明劝说刘备要北上伐魏则可亲统领军,若兴兵伐吴则指派一大将即可。刘备正在犹豫的时候,张飞来见。
他质问刘备为何不替关羽报仇,刘备说群臣都在劝阻,张飞大怒,责怪众臣无法体会他们的兄弟之情,并誓死要为关羽报仇,刘备只得同意前往。
张飞比刘备更坚决地主张报仇为先,他没意识到孔明这样说是想转移刘备的思维方向,让他从大局出发,所以才会反对刘备亲征伐吴。
虽然张飞跟刚出来时相比进步了很多,也学会了想事情,但他此时仍不够理智。
现在唯一能让刘备心里安慰些、理智些的人就是张飞了,但张飞却没有发挥自己的平衡作用,一心只想为关羽报仇,好像他们三兄弟的事才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当年桃园三结义时他们怎么想都行,但以他们现在拥有的地位和立场,还抱持这种狭隘的想法就很不负责任了。
刘备怕别人骂自己当了皇帝就忘了当年的誓言,因此不太方便主张先把为关羽报仇的事搁一边,但张飞却可以跟外人讲仇是绝对要报的,只是做人应该先公后私,从而产生跷跷板的作用,不让刘备这么为难,可惜他没有这样做。
在张飞的怂恿下,刘备全然不顾孔明劝告,一心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其实,孔明出山之前就知道天时已经不对了,他只是被刘备感动,想尽可能地帮刘备完成心中的宏图伟业,才出的山。
但孔明又是孔子的信徒,知道尽人事后还需要听天命,因此看到刘备原本很听自己的话,现在突然变得很倔强,而且态度也越来越不好,就知道天命不可违,刘备这辈子的努力是要泡汤了。
可此时的孔明也并没有患得患失,他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大事,不重视结果,只重视其中的过程,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刘备先伐吴而不先伐魏其实就是为了标榜自己对当年誓言的守信,却不顾天下苍生。
如果他只是个做小生意的或小主管,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他现在已经是皇帝了。“为天下者不顾家” 这句话他大概没有听懂或没有听过,当一个人把天下大任放在自己肩上时,自己的家事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天下苍生。
可刘备此时仍口口声声说自己三兄弟怎么样,没有人听得入耳,就连跟他们三兄弟最亲密的赵云都听不下去了,说不可以因私废公。
在这种内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去伐吴,怎么可能有胜算呢?孙权并不好对付,曹丕也可能趁机来攻打两川,此时刘备的阵营虽然没有分裂,但赞成派和反对派的争论已经非常激烈了。
以孔明为首包括赵云还有一大班人在内的反对派都觉得应该先伐魏,因为曹丕篡位,是叛乱分子,而刘备作为正统的皇帝不去剿灭曹丕,反而为了给自家兄弟报仇去攻打孙吴,这显然无法对天下人交代;
而且时间拖久了,天下人会认为刘备是默认魏国的存在,因此刘备除非两边都不打,否则只要有动作,无论如何都应该先伐魏,然后才可以伐吴;
况且孙吴那边已经在求和了,他们并不想一路干下去,刘备如果跟他们交换条件,说不攻打他们可以,但两家要联合起来攻打魏国,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初衷。
可刘备总认为自己的兄弟最了不起,为兄弟报仇才是天下第一大事,最后可以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即使有那么好的修养和仁义的声誉,最后仍得不到天下。这不能怪老天爷,如果让这样的人得天下,天理何在?
张飞回到阆中后,立刻吩咐张达、范疆二人做好战前准备,三日之内把三军所需的白旗白甲准备好。
张达和范疆已经很尽力地去准备了,可由于白帛短缺,最后还是来不及筹备齐。当他们把实际情况报告给张飞,请求宽限几天时,张飞一点弹性没有不说,还把他们绑在树上用鞭子猛抽了一顿。
此时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张达和范疆很可能来一个大反扑,但张飞由于一路太顺,没遭遇过反弹,因此毫无提防。
张达和范疆心想,再打也买不到那么多白帛,与其完不成任务死在张飞手上,倒不如先把张飞干掉,自己还有条活路。
如果不是张飞给他们那么大压力,对他们下手那么重,在商谈是否杀张飞时,还存在着其中的一人会去告密的可能,但现在他们的压力一样大,为了能活下去,他们决定晚上暗杀张飞,而且谁也不会出卖谁。
当然,张飞晚上是不是睁着眼睛睡觉我们不知道,可能他睡着的样子也能给人这样的威严,因此才使得张达和范疆看花了眼,以为他没睡着,最后听到他的鼾声才知道是真的睡着了,这才一刀刺了下去。
当年曹操要刺杀董卓的状况跟现在很相似,为什么曹操不一刀刺死董卓,而张达和范疆就一刀刺死了张飞呢?难道他们俩的反应比曹操更快吗?
当然不是,只是曹操要做更多的事,如果那时刺杀了董卓很可能跑不掉,所以老天不让董卓死在曹操的手里。
但现在老天让张飞被张达和范疆所杀,是想让刘备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可惜刘备仍然没有这种警觉。
二人杀死张飞后,立刻去往江东,将张飞首级献给孙权,但是孙权并没有打开来看。当初曹操一看到关羽的首级就吓得跪在地上直磕头,孙权当然不会笨到跟着去效仿。
况且他对张飞并没有太深的印象,西蜀给他印象最深的人就是孔明,第二个是刘备,第三个是关羽,就算到了第四个也是赵云而轮不到张飞,因此他现在没有像曹操那样开自己的玩笑,对着张飞的首级说:“张飞,别来无恙乎?”而只是搁在一旁。
孙权之前刚杀了关羽,现在张飞的人头也赖到他身上,他就跟刘备结死仇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孙权当然清楚得很。
张飞被杀,反将降吴,更加坚定了刘备伐吴报仇的决心,于是刘备立刻集结七十五万兵马,分水旱两路攻打东吴。而孙权在无奈之下,只得派诸葛瑾前来请和。
东吴自从鲁肃去世后就后继无人了,诸葛瑾多次到西蜀游说,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他也知道自己劝不了刘备,刘备现在连孔明的话都不听,何况他诸葛瑾呢?
但诸葛瑾不得不来,否则孙权就会怀疑他是跟孔明串通好了,那样他的身家性命就不保了。
诸葛瑾来讲了半天大道理,但刘备毫不理会,他现在一心一意只想替两个弟弟报仇,别的什么都听不进去。
其实,张飞是张飞的部下杀了之后送到孙权那里去的,跟孙权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想赖给孙权,报仇是第一优先的事情。
刘备现在完全是钻牛角尖,只考虑到自己的名节。其实一个人太重视自己的名节也不太好,一心为了证明自己是正人君子、是以诚信为先的人,其本身就很自私。
中国人常说看人要看长久,不能只看眼前的表现,此时只要刘备动机纯正、内心真诚,别人误会又能怎样?
不管世人怎么想,该做的就去做,总有一天大家会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可刘备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声誉,不允许自己的声誉有一点点损害,却不知道这样对自己的伤害更大。
请和不成,孙权又派使者向曹丕求援,而曹丕却要坐山观虎斗。曹丕坐视吴、蜀相争,却不趁机攻蜀或攻吴,是明智的决定吗?这个很难讲。
如果曹丕此时去攻东吴,就跟刘备站在了同一阵线,到时灭了东吴他们两边还要对垒,因此有些不值。
而如果此时去攻西蜀,就等于帮了孙权的大忙,而孙权在当时是最不讲信用的,将来会怎么对待魏国也很难料。
何况曹丕刚刚就位,安定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总不能自己内部的事情还没解决就要劳师动众,所以曹丕让吴、蜀两军相斗,自己将来坐享其成也不无道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时刘备的七十五万大军已经深入东吴,一时之间要想调回来很难,如果曹丕趁机出兵汉中,打通蜀国的边界,就算没有太大的战果,对将来跟西蜀的战争也很有益,而且此时如果让孙吴跟自己合作,孙吴也一定会百依百顺,那刘备就疲于奔命了。
当然,我们不是那时候的人,现在来讲这些有点事后诸葛亮,但我们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曹丕高明,只是分析他当时那样决定也有自己的顾虑,因此很难讲他那样对不对。
东吴向蜀国请和不成,向魏国请援未果,无奈之下只得准备应战,因无大将可派,封年幼的孙桓为都督。当时不仅是东吴无大将,魏国和蜀国也无大将。
因为人才折损率太高,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抓去当兵,又没什么经验,上战场完全是等于送死,因此人才的断层非常严重,根本就没有能培养成大将的好苗。
孙桓年纪轻轻没什么经验就能当都督,大家自然不服他,可老将如果能当年轻时就当了,年轻不能当就表示已经不在候选人之列了。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否则就会弄得跟东吴一样人才青黄不接。
孙桓领命,挂帅出征,不料却被张苞、关兴二人击败,刘备便为二人设宴庆功。庆功宴上,刘备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感慨当年跟随他的老将已无用,黄忠不悦,起身离去。
我们发现此时的刘备已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的刘备不可能讲这种话。他现在说这话可能有几个用意:一是学孔明想激一激黄忠,但又没有孔明那么会激将,最后还使得黄忠很生气。
激将激到人家生气就说明自己技术太差了,既然不是自己擅长的,干吗要去学孔明呢?二是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但这种真心话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来,以前这种话他只会在心里想,绝不会讲出来,因此平常话不多。
一个话不多的人是不太会闯祸的,但他现在却多嘴了,一多嘴就闯祸。三是他想鼓励关兴和张苞,之前他俩闹意见闹得很凶,是刘备从中调和才使得他们合作得越来越密切。
因此刘备想鼓励他们,但要鼓励他们私底下鼓励就好了,没必要这样公开来讲,因此刘备这样说实在是严重的失言。
老将黄忠为了证明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旧是有用之才,所以在与东吴交战时,对敌将潘璋紧追不舍,不料却遭遇不测。这显然就是刘备害的。
黄忠是个不认输、不服老的人,刘备当着他的面吹捧两个晚辈也就算了,竟然还直说老将无用,这分明就是在损黄忠。
黄忠听了当然很生气,情绪也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跟潘璋打仗自然会很吃亏,结果果然中了箭。
虽然大家最后把他救了回来,但已无法挽救他的生命。黄忠临死前并没有怨恨刘备,但刘备内心仍愧疚不已,因为是他间接害死了黄忠。
黄忠死后,刘备立刻整兵再战东吴。东吴兵败,大将潘璋趁乱而逃,张苞紧追不舍。刘备派关兴前去接应,关兴一时迷了路,见天色已晚,便到一户农家去讨口饭吃。
前来开门的老人家很客气地把他请进家里,没想到关兴一进门就看到堂屋供有自己父亲的画像,于是很自然地跪下磕头。关兴此举并不是要做给老人家看,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都不会想太多,都会这样做。
老人家很吃惊,问关兴为什么要跪拜,关兴说画像上的人正是自己的先父,又问老人家为何家中供有关羽的画像。
老人家说关将军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将领,他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把百姓们照顾得非常好,因此大家都很敬仰他。这使关兴瞬间增加了对父亲的信心。
人没有必要大费心思地去做给别人看,否则就是做作,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施展不开。关兴此时就很自然,一点都不做作,所以后面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半夜,路过此地的潘璋也来此处借宿。潘璋就是用绳子绊倒关羽,想让关羽投降的人。虽然整件事都是吕蒙设计的,但潘璋却是实施者,所以对关兴来讲,潘璋同样是杀父仇人。
当然,以关兴的年龄和见识,不可能一眼就看出眼前的潘璋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他看到了潘璋掉在地上的大刀正是自己父亲生前用的偃月刀,因此断定此人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仇人见面自然分外眼红,关兴捡起大刀,一刀砍死了潘璋,并取其首级去祭拜自己的父亲。
潘璋是大将,怎么能这么轻易被关兴所斩杀?人总是这样,有时候很勇敢,表现得非常好,有时候很懦弱,表现得非常差。
当年吕布是何等人物,但当他被绑在白门楼上时,样子同样很可怜;关羽曾经威震四方,但当他中计被绑时,虽然没有像吕布那样求饶,但先前的神威也随之不见了。
现在潘璋一进门就看到关羽的画像,想起之前曹操被关羽的首级所吓的样子,一紧张就把刀掉在了地上。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关兴就捡起大刀把他劈死了。潘璋是在这种很特殊的情况下被关兴所杀的,大家不能用平常的眼光来评论这件事。
吴蜀交战,首战东吴大败。很多人见刘备打败了东吴,而且战果辉煌,就觉得刘备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其实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目光短浅,因为东吴以后是否会这样一直败下去还不一定,此前他们内部惊慌,没有把人力资源整合好,而蜀军却是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当然会打胜仗。
但当慢慢深入东吴之后,能否掌控住随时发生的变化是刘备第一个要想的。
另外,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一路深入东吴,还得考虑自己对当地的地形地物以及天气变化是否熟悉,因为这些对战争的影响非常大。
而且当军队离两川越来越远的时候,万一曹丕攻过去又该如何应对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可刘备什么都不想,只是一意孤行地要灭掉东吴为弟报仇,这跟以前的刘备完全不同。
为天下者不顾家
为天下者不顾家
战将关兴求饭处,跪拜父像报姓名。 巧遇关家仇人时,分外眼红刀斩杀。 可怜潘璋曾威武,懦弱无力刀下鬼。 未付报仇雪前恨,朗朗乾坤天有眼。
称帝伐吴报弟愁,弃魏功吴同盟破。 范江张达被鞭挞,违飞将令杀张飞。 昭烈刚愎亲出征,孙吴派瑾为求和。 曹丕中立壁上观,二虎相争必有伤。 将才缺寰迅挂帅,苞兴首战初告捷。 黄忠激出璋杀虎,东吴兵败潘璋逃。 关兴穷追报父愁,吴蜀交兵吴先败。 自古英雄谁不死,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相信张飞睡觉有可能是睁眼睛,我刚从学校出来找工作上班的时候,我们公司宿舍住的一个同事就是睁眼睛睡觉的,我们在一起工作2年多,他是睡觉的时候闭着眼睛睡着以后就慢慢睁开眼睛了,我们刚开始很惊讶,那时候年龄小还有点害怕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875731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