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22章讲解解读帛书版

老子道德经第22章讲解解读帛书版

00:00
06:20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抬起脚跟去够东西的姿势不可能长久保持,跨步往前走的状态不可能持久。

做人应该是踏实的、稳扎稳打地做事。拼命地向前去追求、抓取什么,不是生活的本来状态。

扎实地做好工作,才会收获更大的成果。

 

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 

见:通“现”。

总是看自己优点的人,做事的境界不会很高,水平不会彰显。总是表现自己的人,所做的事情大家反而看不到。

端正自我,不要陷入虚幻的自我认知中。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自夸。

矜:自大。

自己夸耀自己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自己抬高自己的人,做不了领袖。

我们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方式,以至于影响我们的一生。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行:通“形”。

从“道”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像多余的食物和赘肉,自然万物都会讨厌这种行为,所以悟道之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这里要说的是只有在利他的同时,才能成就自己。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道的突出表现,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对立。

 

【引申】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信于拈来几个,书中的兴败存亡也都让人感叹不已。吕布作为小说中的第一猛将自古就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杀父求荣是个无耻之徒,也有人说他是个没有心机的性情中人,有人认为他勇武无敌为天下英雄,也有人说他只会逞匹夫之勇.....

 

吕布十分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对他很亲近,认其为义子。董卓入京后把持朝政,丁原征讨他,在李肃的劝谏下吕布杀死丁原,投降了董卓。董卓对吕布也十分喜欢,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后来王允等人为了除掉董卓定下连环计,吕布为了貂蝉又杀死了董卓,不久在董卓部将的攻击下,吕布逃出了长安。

 

吕布无奈,只好向北投奔袁绍。在袁绍处,吕布帮助其对抗黑山军,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有了功劳以后,他便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屡次恃功违反袁绍的命令,他手下的将土也不时抢劫、掠夺。吕布多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同意,并开始怀疑吕布,派人暗中要除掉他,吕布只好逃离袁绍的地盘。

 

曹操征伐陶谦,兖州守将陈宫听说吕布是个英雄,就背叛了曹操,迎接吕布占据兖州大部分地区。但曹操是个强劲的对手,经过长期混战,吕布被击败,不得不带领部下逃亡徐州。徐州的刘备对吕布十分恭敬,收纳了他。吕布见状又忘乎所以,以致称呼刘备为贤弟,惹得刘备手下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后来吕布趁刘备出征袁绍,袭击了徐州,与刘备也结下了仇怨。

 

曹操前来讨伐吕布,陈宫闻曹兵将近,于是献计说:“现在曹兵远来十分困乏,我们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让敌人得到休整。”没想到吕布自负地说:“我单骑即可纵横天下,何愁曹操!”后来曹操兵败一阵,吕布对自己的勇武更加自信,陈宫建言加强防守,吕布仅是高傲地回答:“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

 

后来吕布果然被曹操偷袭,吕布不得不困守徐州城,然而此时他还是自以为天下无敌,骄傲不听劝谏,最后被部将绑起来献给了曹操。被俘后,吕布向曹操乞降,看到了座上的刘备。此时,吕布头脑里想的尽是“辕门射戟”这些对刘备的恩惠,完全忘了自己忘恩负义,夺取刘备根据地的事儿。于是对刘备说:“您不记得辕门射戟的事儿了吗?”刘备本来就对其极其厌恶,见此时他还只记得自己给别人的恩惠,而不记得自己的过错,就立刻向曹操进言,提醒他丁原、董卓的往事,借曹操之手将其杀掉了。

 

吕布虽然勇猛无比,却完全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为了高官厚禄不惜杀死自己的两任义父,还屡次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丧失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那就是“仁义”,以至于没人再敢相信他,无论到哪儿人人都会提防着他。这样的行为正是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再者他总是夸耀自己的勇武,将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听不进他人的建议,还总将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放在嘴边,最后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说,人不论有何等才能、如何勇武,“自见”、“自彰”、“自伐”、“自矜”都是会招致祸患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19061093

    讲的很好丶普通话若是好的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