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差别是什么呢?
然而,常常事与愿违,生活中,多数孩子拥有的,都是外在动力。我们不禁要追问,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差别是什么呢?
咱们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来看看二者的真正差别。
我们先从表现来看,通常,内在动力主动,外在动力被动。假设,我们让孩子们根据课本的简单介绍,做个发电机,有内在动力的人,就会不惧困难,不惧寒风,做出来欣喜不已。而仅有外在动力的人,往往会被困难所淹没,根本没有力量跨过这些困难做出发电机。
那么,主动和被动背后的差别又是什么呢?就比如这个发动机,关键是想不想做,有多想做。也就是说,其中的差别是意愿。咱们平时开玩笑说的一句话:有钱难买我乐意。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绝对是真理。“我乐意”是最宝贵的动力。
那么,意愿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有意愿,而有的人就没有意愿?这也是家长特别抓狂的事情,我就常听家长说:你说,就写半个小时的作业,有那么难吗,简直像要他命一样,他宁愿为这事儿拉锯三四个小时,也不肯动笔。
为什么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孩子就不肯做呢,真正阻碍他的,就是感觉。也就是说,写半个小时作业这件事儿,对不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对于学霸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唱着歌就写完了。然而,对于不爱做作业的孩子,那真的就是一座大山呀。
概括来说行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有一句话,特别能概括这种情况,那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而造成这种天壤之别的,就是感觉。
如果说把咱们的内在动力课程提取出唯一的关键词,那就是感觉。也许你会说,就这么简单呀,感觉谁不知道呀。是的,一切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你找到它的核心,就这么简单。这些年的咨询中,我究竟在改变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改变家长和孩子的感觉。咱们20堂课,都会围绕这个关键词来展开。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我们最为熟悉的感觉。我们先把感觉来做个分类,这个分类不是来自于心理学的课本,而是来自于我的观察和总结。我在十多年的咨询中反复揣摩感觉的深意,我发现,感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感觉,一类是对事的感觉。
一个人是否开心,状态是否昂扬,做事是否有激情,这是人的基础感觉。有的人跟你打个招呼都阳光灿烂,做什么都特带劲儿。而有的人,就恨不得消极避世,不想说话,不想做事,无风无雨的时候,也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每天葛优躺最舒服。
而对事的感觉呢,比如,有人喜欢画画,看到颜料画纸,就满心欢喜。而同样这个人,你让他跳舞,他就浑身不自在,完全找不到感觉。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就比如我,带孩子对我来说,特别有意思,特有成就感,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这上面。而用进废退,像做家务,我从小就不做,现在练习着补足这项基本的生活本领,我就觉得特别难。这个感慨,恐怕和大多数人是相反的吧,很多人宁愿做家务,也不肯带孩子。
你不妨用这个分类,先来衡量一下自己,你属于基础感觉好,每天都阳光灿烂的类型吗?那么,你对事的感觉又怎么样呢?你爱好广泛吗,你对什么事情特别有热情?当然,你也可以用这个分类来衡量一下自家的孩子,他的基础感觉怎样,他对事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孩子有没有内在动力,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孩子的基础感觉好,对具体的事儿的感觉也好,那么,这个孩子拥有丰沛的内在动力。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做个大胆的预测,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他能从零开始,很快钻研进去,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如果孩子的基础感觉不够好,但对某些事的感觉非常突出,比如,有的孩子酷爱天文,有的孩子对历史情有独钟,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这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但对于其他领域,隔行如隔山,未必能钻研的进去。这个类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爱一行,干一行”。
当然,还有一种类型的孩子,基础感觉不好,对事的感觉也不好,这就悲催了,孩子每天不开心,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父母看着孩子,就难免心疼,焦虑,甚至是抓狂,但又无能为力。如果孩子两种感觉都不好,那么,出现厌学、不爱写作业的概率,就会出奇得高。
其实,这还不是最悲催的,更悲催的是,孩子的基础感觉和对事的感觉不好,父母的基础感觉和对事的感觉也不好,双方互相纠缠,形成了一个下沉螺旋。
父母和孩子的这种状态,特别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只看行动,不看感觉。
大家还记得前两年网上那个著名的段子吗?话说晚上十点多,一个女人的咆哮回荡在整个小区。“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啊?”语气歇斯底里,悲愤中带着凄凉,愤怒中透着哀伤,调动了整个小区的八卦之心,大家都打开窗子,默默地等待下文,然后,听到一个小朋友带着哭腔说:“互为相反数。”
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段子广泛流传,许多人一笑了之,其实,这件事情就是典型的只看行动,不看感觉。只是一个讨论互为相反数的题目,会与不会又何妨,大不了多学一遍而已,何至于把整个小区的人都惊动了。就算孩子把这道题目学会了,这个过程,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感觉。日后这个孩子如果厌学,不爱写作业,缺少内在动力,完全都在情理之中。
那么,如果想打破前文提到的下沉螺旋,要培养内在动力,改变最悲催的局面,最正确、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牢牢地关注感觉,顺便观察行动,这个主次关系,绝对不要颠倒。
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个9岁男孩的妈妈找我咨询,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写作业不积极,每天都要提醒才肯写,写作业的过程,常常去做别的,需要不断监督,最头疼的,是订正,这个孩子超级不爱订正作业。因为一点点订正,常常反复讨价还价,母子之间,几乎每天都为这件事情激烈争吵,火药味儿十足。除此之外,让妈妈头疼的事情还有,孩子做完作业就念叨无聊,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情绪低沉,特别爱耍赖,爱纠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怪别人,跟小朋友也相处不来,人际关系很疏离。
妈妈找到我,特别希望我能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招数,就地制服孩子,让他变得积极主动。总之,她希望能快速前进。然而,我给她的策略和建议,却是原地撤退。我对她说:“现在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控制孩子,因为,在过往的N多年里,你对孩子的控制,几乎到了极致,你已经全程介入了孩子的学习和作业,结果不过如此,足以说明,这个方法根本没有效果,要直接放弃,另起炉灶。另起炉灶的办法也很简单,通俗地说,就三个字:养感觉。”
所谓的养感觉,在这个咨询中,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孩子的作业,减少监督。孩子开始的晚,或者中途走神,多等一会儿再提醒。订正作业就事论事,不蔓延,减少冲突。第二,平常的生活,父母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态度中正,减少对孩子的指责、说教。第三,增加互动的乐趣,多陪孩子玩耍,营造轻松的氛围。
这样做了几个月,毫无征兆地,孩子的表现全面改观,某一天回家,突然就主动去写作业了,妈妈特别惊愕,渐渐地,孩子也开朗了,变得通情达理,不那么爱争辩了,跟小朋友的关系也不知不觉好起来,每天放学都很开心。与几个月以前相比,判若两人。
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改变,妈妈才意识到,原来感觉如此重要,回首从前,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在伤害孩子,还觉得自己特负责任。这位妈妈特别感慨地说:忽然觉得我们家娃以前好可怜啊。
先关注感觉,后观察行动,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然而,很多家长面对焦灼的状况,不敢放手滋养孩子的感觉,还有的家长,敢放手,但是不会滋养孩子的感觉。最终,只能回到老路上。我们的内在动力课程,贯穿的主线,就是教大家怎么有策略、有分寸地滋养孩子的感觉。
感觉对了,一切都对了。
杨杰老师怎么联系你
行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觉!
青春期的内在动力怎样打开,求助
是ViP就可以全部听了吗
杨杰育儿课堂 回复 @1876049hvah: 您好,这个购买后可以收听全部。
助理不在吗?一直没有搭理人呀
买了听不了
杨杰育儿课堂 回复 @Rainbowmood: 有问题请联系我的助理秦敏,她的微信号是:yangjie7315
买了怎么听不了
很受用!
能不能给个电话
青春期孩子还能找到内在动力吗
霏霏尘微 回复 @1595900pvrr: 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