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芬历险记》3:刁克利 | 少年的率真单纯和社会的矛盾复杂,如何融为一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3:刁克利 | 少年的率真单纯和社会的矛盾复杂,如何融为一体

00:00
25: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刁克利。上节我说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以少年历险记成就的一部传世经典,以少年的经历写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是它的绝妙之处。


我们知道,少年率真单纯,社会问题矛盾复杂,貌似很难融合在一部作品里。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都与哈克这个人物密切相关。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主人公哈克用第一人称讲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哈克的见闻经历和内心独白。他是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乡村顽童,对长者的教诲无动于衷,对文明教化感到拘谨约束。但他也有优点,喜欢自由自在,说话直截了当,做事讲求实效。他在讲自己经历的时候,总会加上一些对事情的评价和感受。他对任何事情,都要发表见解,给人以童言无忌的感觉。也就是说,他没有一点顾忌,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截了当,直白自然。这也让我们感到这部小说的真实可靠。


让我们看一下小说的开头:


要是你没读过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就不知道我是谁。不过,这也没关系。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讲的基本上是真事。也有些吹牛,但大部分是真的。其实,这也无所谓。我根本没见过不撒一两次谎的人。


你看,他判断一本书写得好的标准是要讲真事,允许撒谎吹牛,但是大部分要是真话。他所说的撒谎吹牛,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学虚构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哈克的这种说话方式,又留给我们很大的判断与想象空间。他毕竟是个少年,有时候有自己的逻辑,会为自己辩解。我们一边听他讲故事,一边要判断一下他对事物的判断是不是准确的呢,他为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否有道理,他对自己的贬损是否恰当。


比如,在道格拉斯寡妇家的时候,寡妇让他守规矩,告诉他说:“小孩子不守规矩,以后就不能进天堂。”他就问:汤姆那样的孩子,以后能不能进天堂呢?寡妇告诉他,如果汤姆不听话的话,也很难讲。哈克一听这句话,就不在意是否能去天堂了。因为他觉得,没有汤姆的天堂不好玩。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看待宗教的。


对于道德的问题,他也是这样。当他饿的时候,摸到地里找东西吃,他不说偷东西,而是说借个瓜,借个玉米。读到这些段落,让人忍不住为这个少年的率真直言,会心一笑。


我们随着一个少年的视角,通过自己的判断,可以发现他的局限,于是跟着他看到了他视角以外的世界。可以这么说,哈克是在带领我们以有限的视角看无限的世界,我们既理解了哈克,又理解了这个世界,这就是哈克这个人物的作用。


那么哈克他都看到些什么?经历了哪些历险呢? 


小说中,随着哈克的漂流,他经历了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之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全景百科全书,。


他们一路上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在暴风雨夜,他们和一伙杀人越货的强盗被困在一条沉船上,两人机智逃脱,强盗随着沉船淹死水中;还有挑动家族世仇的地方大户人家,家族里谁都难以说清是几辈子的仇恨,两家人只要见面就拔枪;还有自称国王与公爵的骗子到处招摇;醉鬼从乡下到镇上过酒瘾,一月一醉,醉后骂街,发泄不满,结果被他骂到的人开枪搁倒;哈克还看到了闹哄哄的乌合之众,以及村头巷尾嘴里嚼着烟叶,终日无所事事的闲人懒汉等各种人物。


见了这么多人,小说就是想向读者展示一幅幅广阔而生动的社会现实画面,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阅人间万象,看世态炎凉。所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才被评价为是美国内战之前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小说的书名是历险记,他的历险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时时处处,每时每刻。


因为吉姆是逃跑的奴隶,时刻提心吊胆,害怕人发现。所以大多数时候两人白天不能上路,只能夜间顺河漂流。上岸也是哈克一个人上岸,弄些必要的食物和打探情况。每次回来都要确认彼此的安全,是否有被发现的危险,为此,哈克甚至还男扮女装过。


打探情况是为了逃跑,可是,看到别人遇到危险,哈克还是会出手相救,即便可能耽误自己的行程。


所以,他的那些历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经历这些事对他的改变。


重要的人物推动重要的情节,它们又一起造就出重要的作品。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那么多作家,那么多人写书。为啥看起来内容差不太多的书,有的就能流传百年,有的就普普通通,少人问津呢?


我是这么想的,伟大作品与平庸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平庸作品只会罗列故事,而经典作品会写人的成长、人的冲突、人的变化,绝不单单只写人的经历。经历是会让人改变的,就像你的每一次求学、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恋爱,都会让你变那么一点点,只不过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变得坚韧还是脆弱?这些都要看你自己了。


一部文学作品的高下,不在于描写多么刺激,重要的是经历故事的人的改变,这就是平庸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不同。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哈克,他的所见所闻是如何影响他的成长,如何改变他的呢?


在哈克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和人们公认的社会标准和道德观念进行着抗争。比如,他对让他学习规矩的文明教化有抵触情绪,对宗教采取不相信的态度等等。


对他来说,这种抗争开始是困惑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就是觉得那些东西都让自己不太舒服;后来就变成了自觉的抗争,因为他逐渐知道了那些东西就是不对的。在这种社会标准与自己良知发生的冲突中,他不断认识自己,同时不断成长,能够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他这样做时,当初要摆脱文明教化和醉鬼爸爸的束缚而产生的朦朦胧胧的对自由的向往,才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其实是一部哈克的心灵成长史。下面我按照促使哈克成长的节点顺序,举例来给你进行分析。


哈克的心灵第一次受到真正触动,奠定了哈克和黑奴吉姆两个人关系转变和友谊的基础。


先了解一个背景知识,那个时候的美国,黑奴可随意买卖,北方废奴呼声高涨,南方奴隶制根深蒂固,所以,黑奴逃跑的路线都是由南向北跑。


小说中的情形是这样的:哈克和吉姆由于乘坐木排,只能向南边的河下游漂着走。因为吉姆想在下游的一个渡口上岸,卖掉木排,坐轮船往上游走,到没有黑奴买卖的北方去。他打算自己恢复自由后,再回来救家人。但不巧的是,他们漂流的过程中,一天夜里遇到大雾,当哈克坐着独木舟划到木排前头,想拿缆绳栓木排时,一股急流过来,木排一下被冲走了。


于是哈克和坐在木排上的吉姆在大雾中被急流冲散了,两人各自奋力与大雾、急流搏斗了一个晚上,哈克好不容易终于追上了木排。他见吉姆正坐在那里,头垂直两膝当中,人睡着了,右手还挎着一只浆,另一只浆撞丢了,木排上撒满了树叶、树枝、泥浆。看得出,他也历经了一番凶险。


吉姆醒来,看到哈克后欢天喜地。哈克此时却想来个恶作剧,他骗吉姆说自己一直都在他身边,吉姆只是睡着了做梦遇见了大雾和两人失散。对于哈克恶意的玩笑,吉姆大失所望。他说:


当我拼命地划着木排,还大声喊着你,都快累死了,累得只想睡着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因为你不见了,我就再也不想管我自己还有木排会怎么样了。当我醒过来,看见你又回来了,平平安安、活蹦乱跳的时候,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我都想跪下来,亲亲你的脚啊,我真是谢天谢地。可是,你就只想着怎么编个瞎话,拿老吉姆开玩笑。


听了吉姆这番话,哈克后悔了。他知道吉姆是真正地关心他,于是他鼓足勇气向吉姆低头认错,这是两个人关系发展的转折点。那个时代因为种族隔阂,白人和黑人之间很少能够平等相处,成为朋友,哈克这样的做法,实在难能可贵。


小说的高潮,也是哈克这个人物的真正觉醒,出现在下面这个时候。


哈克和吉姆在漂流过程中,遇到两个被人追剿的骗子。他们自称是国王和公爵,四处招摇,干尽骗人的勾当,在俩人种种伎俩被人识破,走投无路的困境下,相处了最坏的一招:把吉姆当逃跑奴隶卖了40块钱。


按照哈克之前受到的那点教育,他此时应该向吉姆原来的主人告发此事。但后果是:吉姆可能会被人抓住,送回去,重新成为奴隶。而不告发此事的话,则等于让吉姆原来的主人财产受到损失,自己的灵魂可能会受到惩罚下地狱。


哈克写好了给吉姆主人华森小姐的信,可是他又陷入沉思,面临抉择,告发与不告发,这是一个问题。他想到了吉姆的各种好处,想到两人顺着大河漂下来的这一段历程,两人一起说话,唱歌,患难与共。哈克无论如何,都挑不出一点儿地方能让他狠心对待吉姆,想到的反而都是吉姆的好处,各种情景历历在目。


看见他见到我从那场大雾里回来时是多么高兴;还有我在沼泽地里又重新找到他的时候,就在遇到家族世仇的地方;还有好多这样的时候,他还总是叫我宝贝,对我那么亲热,为我做他能做到的一切,他总是那么好。


他在经历剧烈的思想斗争,左右为难,浑身发抖,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永不反悔。最后,他对自己说:“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便随手把信撕掉了。


这是哈克的觉醒时刻,是小说情节的最高潮和转折点。


我们看小说的时候肯定经常会听到这种话:高潮时刻终于到了。但所谓的故事高潮是什么呢?


故事高潮,就是矛盾不断地推进,把主人公推向绝境,让他面对最大的矛盾冲突,看他如何解决。之前一切描写两个人所处的境遇和面临的问题,一步步发展到了这个转折点,发展到了两人关系考验的时刻。哈克善良的天性,教育对他的影响,都从要不要告发吉姆这一个关键点上体现出来。


这一刻的哈克,虽然内心充满自我否定,却成为最光辉的形象。在面临复杂纠结的道德、宗教、法律问题时,他听从内心感受做出抉择,他是个英雄。


小说写出了哈克的心灵成长,在漂流中,他加深了对吉姆的理解,能够逐步抛开世俗偏见,抛开对黑人的其实,因为开玩笑伤害了吉姆而勇于向他认错,最终甚至于宁愿“下地狱”也要救吉姆,替他争取自由。哈克这些行为其实带了点理想色彩,因而这个人物才显得坦诚可爱。


作为主角,除了主要描写哈克心灵的成长,他还有别的作用吗?


其实他还是小说中人物的良心担当。因为他不但认识并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还为别人做的事,为别人人性的恶感到羞愧。


在漂流的过程中,哈克看够了上面说的那两个骗子的各种丑态,比如表演皇室奇物,行骗遗产等。但是,在他得知被愚弄的民众准备报复两个骗子时,他又想着通知那俩人快逃跑。可是,他来晚一步,他看到大街上狂怒的人群,尖叫呼喊,他们抬着两个骗子游街,骗子浑身涂满柏油沾满羽毛,看着就像一对大鸡毛掸子。


当他看到骗子受到惩罚,哈克感到难受。他为这两个可怜又可恨的坏蛋而难过“好像我对他们再没有什么记恨了。那情形看着实在可怕,人对人可真是能狠得下心呢。”


虽然与他无关,他就是觉得难受,人对人那么残忍,那么狠心。他实际是替大人的报复感到不堪,替人性的丑陋感到羞愧。当一个人因为别人的事情感到难受时,这就是他的胸怀。所谓容人之心,无非就是设身处地,推己知人;所谓悲天悯人,仁爱慈悲,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的不仅仅是逃亡和对自由的向往,也是奔逃途中对心灵升华的赞扬,这是一部用少年的观察启迪成人心智的典范杰作。


第一讲我们就说过,马克·吐温用这一部典范杰作,成为美国文学的领路人。所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很“美国”的小说,很美国是个什么说法呢,有什么特点呢?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写的是典型的美国问题,有宗教问题、种族问题、一个新国家的发展方向问题(推崇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地道的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成长。小说里都是怎么体现的呢?


宗教问题是贯彻始终的,影响着哈克的思想。前边的例子:汤姆不进天堂,自己也不进了;担心救了吉姆要下地狱等等。而他的大无畏精神,就是应对宗教束缚的策略。


种族问题,这是小说主题部分,即他对吉姆的友谊和援救。


什么是地道的美国人?哈克,就是美国人的典型,一个心地善良、不守规矩的孩子。没有背景,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进行选择和处事。


小说写出了一个人的成长。所谓的成长,就是指从朦胧的抗拒,到逐步主动、明确的对自由的向往,不仅为自己,还替别人争取自由。


说到这,咱们再聊点历史知识,美国人自从到达新大陆之后,就认为新大陆是上帝赐给美国人的伊甸园。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看哈克处理事情的方式,看哈克的成长,看普通的、堕落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其实就看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成长。


哈克身上集中了美国人最看重的个人品质:即不讲来处、没有背景、独自一人面对现实人生,注重独立精神、探索意识和实际能力,在各种纠错和探索中觉醒与成长的人,这种人是美国人最为推崇的人物类型。


所以,这是一部最具美国特色的小说,因为里面包含了美国的历史问题、美国人物、美国语言,哈克的成长经历还代表了美国民族的成长经历。


哈克这个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文学中一再出现的类型。美国作家都是怎么写孩子的呢?


哈克他调皮捣蛋,不服管教,有时候还干点偷鸡摸狗的坏事,但他却愿意为了救朋友而下地狱,看到骗子被惩罚心里难过。所以可以这么说,哈克是一个善良的坏孩子,或者是有缺点的好孩子的典型。美国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特点是:心眼好,行为出格;好奇,大胆,喜欢冒险,渴望探索未知。


比如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是一个少年的三天纽约游历,以自己的迷茫和嘲讽批评成年人的虚伪和堕落,少年立志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像他妹妹一样的孩子,守望纯真。还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写的是一个大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官僚机构和监狱制度,按照自己定义的正义行事,肖申克就是大人版的哈克。


今天我们探讨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主人公哈克的历险,其实也写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抗拒、逃离和寻找的冲动。也许,人生就是不断的逃离、寻找,不断地回归,又再一次逃离。在这循环往复中,懂得坚守良知,听从内心的召唤。


今天我从哈克作为视角人物入手,讲了小说的成长主题和哈克形象的社会意义。你可能对小说获得的崇高评价稍微有点服气了吧。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但要写出一个故事,塑造生动的人物,写出丰富的主题,还有把故事写的好看,耐看,这就需要作家高超的写作艺术。


马克·吐温是如何让他的故事好看,又耐看的呢?他的作品还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呢?这是下一节我要讲的重点,敬请期待。


向经典致敬,品味人生和成长。我是刁克利,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ortor369

    用聆听分享向老师表示虔诚敬意

  • 心慧荷

    能听到刁老师翻译和讲授的作品,实在幸运👍

  • 诗雾伊安

    “新大陆是上帝赐给美国人的伊甸园”,这应该就是美国人的自恋吧。

  • 大肚鱼332

    哈客的成长史就是美国民族的成长史

  • 心慧荷

    从少年的角度,写社会问题,太独特了!正像鲁迅用一个小伙计的目光来写《孔乙己》一样。

  • 听友231432419

    喜欢老师的讲解

  • 亚尔曼小罗

    肖申克是监狱的名字,老师是想说安迪是个成人版的哈克吧

  • 欢欢喜喜大自在

    刁老师讲的生动、鲜活,情感饱满,不愧是自己翻译的,才会有如此情深意厚

  • 仙境兔灵

    如果你说真话~你就不需要什么好记性~(*∩_∩*)~这句话不错~

  • 听友225877468

    喜欢老师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