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在我们的上一讲,我们已经说到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并且对无有挂碍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佛陀曾经说,一切众生,其实都有一个本能的需求,就是想要求乐救怖,也就是众生的心里都有一些所恐惧的,他希望能够摆脱,从而追求到快乐。
而这种恐怖,是有来自内在的,也有来自外在的,比如《中阿含》曾经记录了一段佛祖与弟子的讨论,就是讲到了这个问题。佛祖告诉这位比丘,众生是有因内而生的恐惧的,这个内在的恐惧,最根本的就是思虑“设有我不得”,“我断灭不复有”,由是而忧伤烦劳,生恐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了,那怎么办?另外,还有一种外来的恐怖,就是如同佛所说的:“此是神。此是世。……”等等,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佛祖接着教导说,所有这些恐怖所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不了解宇宙的真实,不能够如是见、如是知,唯有期待如果有一天能够遇到佛,或者是佛陀的弟子,那么,终于能够去除无明愚痴,成就智慧,“知界.知处.知因缘。知是处.非处者”“见十八界知如真”。……就能够去除掉一切的恐怖心。
所以,我们这样听下来,就会知道,《心经》实际上就在帮助我们去除恐怖。因此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当然,有的朋友听了以后就会说,我哪里有什么恐怖啊?
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扪心自问,是会感受和体会到佛陀所说的并不是虚假的。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而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人们一般是比较忌讳谈到死亡的。像我曾经听说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也是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是有一些对生死问题的讨论的,所以这位老人平时讲起来也是侃侃而谈,死亡有什么呢?是不是?但是后来真的到了这位老人体弱衰脆的时候,他的家人有一次跟他说到是不是应该提前写个遗嘱,这位老人勃然大怒,觉得这就是在诅咒他早点死。实际上,这通火气的根源,就是对死亡的畏惧。
这种对自我深刻的执着,实际上是普遍地存在的,可以说,除了修行有素,一般而言,人们都已经习惯于把这个假有的色身当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甚至某种程度讲,这种错觉几乎就是一种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包括是进入修行阶段的人,他也是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破除我执的历程。
就像我们前面的课中有讲到有相的菩提心和无相的菩提心,之所以有时候从有相到无相的转化会比较曲折,就是因为总是有一种潜在的担心:如果“我”都没有了,那“我”怎么成佛?“我”怎么虹化呢?所以好像一定要抓着一个“我”才能真正安心。
但是,清净庵摩罗识的开显,是已经摒弃了七识的你我对待分别,唯有放弃了这个小我,踏过无分别的门槛,才可能真正深入灵性的世界,否则,“我”字当头,穷其一生,也终究不过就是求得一个有穷大。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的究竟哲学是无我解脱学,唯有依此方向,才能归本还源,开显法尔自性。包括像我们传承讲的“虹化”,实际上神奇的“虹化”,从现象的显现而言,就是行者个体超越了七识我执等污染,而显发出自性之光,并且融入了诸天诸佛的圣光和宇宙法界之光。所以,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就会知道,是将自我融入到宇宙规律的滚滚洪流中去,令自己的一切身口意都能够符合于宇宙真理。
当然,另外一种恐惧,就是对外境的恐惧。像佛说的“此是神。此是世。……”这类恐怖似乎在现在是不多见了,但是我也还是遇到过这样的朋友,就是到处乱拜,同时,又特别害怕自己所拜的各种神的惩罚。天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恐惧的根源,其实也是来自于他对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被人们崇敬了千百年的“神”的世界的不了解。
现代人讲科学了,许多人已经不会再像我们的古人一样,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所以慢慢地缺少了敬畏之心,但是,是不是就真正的天不怕地不怕了呢?其实也不是的。人因为这种对于不确定因素的畏惧,导致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抓住一个依靠。就好像进入到了商业社会,经济发展成了整个社会都倍加重视的思想主流,所以,这个时候许多人其实是开始畏惧一种新的“神”--也就是钱。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总是想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像我们学佛的人看到这种为钱抓狂的状态可能是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因为佛教徒相信灵性功德、相信福德,有灵性功德和福德,天无绝人之路;也相信是我的钱,这里不来那里来,不是我的钱,硬去争来了,也还总是要会失去的,所以面对金钱,不必拒绝,但也还是会有一份洒脱。所以我曾经非常好奇地跟这位总是一心汲汲于钱的朋友请教过,他为什么一定想要赚这么多的钱。我这个朋友跟我非常仔细地算了一笔帐,说,他养老,或者万一生一个病,就会需要多少多少,而且还要养儿子……那是十几年前了,我想,随着物价上涨,他的目标现在一定更高了。这种永不止息的奋斗,说到底,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
在商业为主导的社会里,因为钱而带来的焦虑,其实似乎无处不在,比如学生读书,也就是一心想着我要找个好工作,父母的教育,常常也就是围绕着这个话题,所以孩子们为了考试的分数,背着沉重的书包,疲于奔命,似乎找到一个好饭碗就有了一种安全的保障。
……
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可能会有各自共业所成的错误的认知流向,从而产生不同的执着和不同的畏惧。但是即使形式改变,这所有的一切,其实讲到底,都是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想要把握自己的未来,但是,事实上我们对未来缺乏足够的认知,更何谈把握?我们想要主宰自己的生命,但是,生命如此无常,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包括已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在对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是感觉充满未知的时候,也还是有很多担心害怕的,佛经上就曾经总结过五种怖畏:
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取畏、怯众畏。
除了不活畏,恶取畏,其它几畏都是好理解的,死畏和大众畏就是怕死和怕言语有失,因为对宇宙真理还没有真正理解和亲证,自然就会如此。恶道畏就是怕堕入三恶道。而相对难理解的不活畏,就是指:因为执着这个“我”,出于对“我”的自爱,所以虽然已经懂得要行布施,但是深怕布施了以后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总还是喜欢积存资财,这就是不活畏;恶名畏,这里不是简单的讲一般的凡夫害怕别人骂自己,而是讲一个初学者,为了度化众生,而要与众生一起同入酒馆之类的地方,因为生怕别人要讥笑诽谤,所以不能够安然自若。大家都知道禅宗二祖,断臂求法的慧可大师,他在接了衣钵以后,曾经有一度经常在大街上、酒店里,那人家当然都要讲他了:一个出家人,跑到这种地方干什么?当时二祖大师回答说:“我自调心,干汝何事?”他就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还有《维摩诘经》中也记载他,“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婬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所以佛法是讲中道,既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讥谤,但为了度众有时候又要不畏讥谤。
而所有这些凡夫的、或者是初学者的畏惧,都要到入了菩萨初地,才能真正远离。因为初地菩萨是已经在定中现量地见到万法的本性,所以,他出定以后,在后得位也是能够自然就通达法界周遍一切,也就是对世界的本质:空有不二,有了通过入定位修慧而引起的定解。虽然从初地往上修,这种定解还需要随着识的进一步净化,得以越来越深刻的坚固,但比起六识推理得到的知见,也已经大有不同。这时就是般若的力量,令他放下了这五种怖畏。所以,我们《心经》里说: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感恩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曹祥勇_p9: 谢谢
红化?是火化吗?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206373806: 虹化,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变成光
学习
天下神器,不可执,不可为。执者失之,为者败之。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顺其自然,道枢环中!
心无挂碍灵觉醒,佛坐心中涅槃乐!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留芳千古,永垂不朽!
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即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学习
感恩长老的教导越来越有兴趣了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劝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