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我们现在的分享,是在讨论“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上一讲中,我们讨论到了恐怖其实是来自无知,来自对生命和世界、宇宙的不了解,因为未知,所以恐怖。
所以,我们的佛陀,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命:此生、前世、来生……对这些显态和隐态的道理,一一娓娓道来,并且指出了实修亲证的道途。当然可能很多的朋友都会说,我们学佛很久了,更多的似乎都只是教我怎么做一个好人,并没有听到过这么多隐态世界的知识!那是因为不同的乘,不同的流派,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或者说,就是研究探索的深度有所不同。
在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我的 师父是因为有其它的法务没有能够来参加论坛噢,我们的金刚龙圣长老代 师父在论坛上宣讲了 师父的论文,所说的,就是我所修学的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所信奉的灵性五观,也就是灵性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
那篇论文中,对灵性五观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其实,关于他们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前在课程中也已经多多少少地涉及过了,因为可以说,这也就是佛法的究竟圆满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心经》每一句中都有隐含相关的内容,而灵性五观的提出,忠实地承继了佛法的了义心髓,帮助我们能够不要在花园的外面绕着篱笆不停地兜圈子,而是直接地,引领我们进入花园的中心,去采撷神圣的菩提之花。
按照中国汉传密宗的教法,以六宇宙金刚铃杵的宇宙观为宇宙观,相信世界是由隐态的世界和显态的世界所构成,显态的世界和隐态的世界彼此交织、交融,“六宇宙的真实传承——六大缘起,实际上是显态宇宙的缘起和隐态宇宙的缘起、形而上的缘起和形而下的缘起、六识缘起和十三层识的缘起。也就是说,人,普通人的思维缘起和宇宙的灵性思维缘起。六大缘起其实是表示这六宇宙理论范畴的缘起。”这段话是我的师父的开示,很显然,师父所开示的六大缘起,和某些密宗传承所说的六大缘起并不一样。
这段开示其实是很深刻的,需要我们回顾思维以前所学习过的缘起论,以及十三层识,包括十二因缘中所说的缘起性空和性起缘空等等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但是理解归理解,只有真正经历了隐态世界的历练,已经非常真实地体验了灵性生命的存在,彻底明了实证了此期生命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也已经现量体验隐态世界的真实存在,明白每一个心念对生命所具有的真实意义,那么,这个行者,才能从里到外的,对大圣 释迦牟尼佛祖所宣导的显态世界和隐态世界的宇宙真理真正的“深信坚固,犹若金刚”,不会被任何八风五毒所摧破,相反,这样的坚信可以摧破一切相的执着、一切贪嗔痴的诱惑,甚至由心的转化而令外境转化。
应该说,佛弟子是幸运的,我们知道了生命其实并没有随着色身的瓦解而终结,所以,我们开始无惧死亡;深知一切无常,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洒脱,现在,也因为这个完整世界、完整宇宙的揭示,甚至融契到这个规律中去,因此而真正的站得高,看得远。
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无限,世界以及宇宙的深邃广袤,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会与局限性的眼光和思路截然不同。
比如佛经中曾经有一个故事,是讲戒律与死亡之间的选择。这个故事其实是非常精彩的,遗憾的是,我一直想要再次搜索到这个佛经故事,费了许多时间还是没有结果。但是,我还记得记载的是一位年青的比丘,他当时面临一个在我们看来是非常艰难的选择,就是或者守戒而死亡,或者犯戒而生存,而这位年轻的比丘毅然地选择了前者,在经中有提到,因为他了然生命是无限的,而业力比色身伴随生命更久远。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纪很小,但是当时感觉非常的震撼。所以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已经淡远,但是,我还是总能够想到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
像这种情况,在佛经的记载中,包括我们的佛教史中,其实并不少见。比如姚秦时期鸠摩罗什圣祖的大弟子僧肇法师,他曾经撰著过《肇论》,被誉为“解空第一”,在他,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后秦王姚兴是一个支持佛法的皇帝,但是他也常有突发奇想,当时他经常跟鸠摩罗什祖师说,你这么聪明超悟,可谓天下无双。如此之人,怎么可以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也就是强迫鸠摩罗什必须接受十个女性,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突发奇想。现在网络上,不少自媒体在介绍鸠摩罗什的时候都用“破戒”来作为对他修行历程的其中一个界定。但是,违犯每一种戒条,都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也就是,首先要考察犯缘是否具足,比如犯罪动机是什么,犯罪对象是什么,结果是否达成,行动时是有心还是无心,等等。这些条件是确定到底有没有犯戒的分水岭,只有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才是彻底犯戒。另外也有七个条件的说法,其中决定犯戒是否最终成立的第一条就是,要看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被强烈的贪心或者瞋恨心等烦恼所摄持。所有的大乘戒条都认为,如果作出了相上看是杀盗淫妄等行为,但不具备贪瞋之念,就不是犯戒。大乘菩萨最忌讳、最反对的,其实是自私心,如果行为是以自私心为中心所引发的,就属于犯戒。但是如果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哪怕看似犯戒,也不一定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也曾经在讲课中举过相关的例子,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丝毫的自私心,而完完全全是以大悲为出发点,为了对方自身的利益,就不但不会犯戒,反而有很大功德。我相信,鸠摩罗什当时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从此以后,“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他是为了弘法而忍辱负重,所以,用“破戒”两个字来评论这样一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硕的译经成果,并且在涅槃以后烧出舌舍利的圣僧,实在是有失偏颇,甚至,用我们现在在讨论的怖畏问题来说,我们应该礼赞伟大的鸠摩罗什大师,他为了把佛法传入中国,勇破恶名畏,真正的无我者无畏、无欲者无畏。
当然讲到这里,我也顺便地提一句,有一些听我们这门课程的朋友,经常会来问我一些问题,比如:搞卫生总是不小心会伤到小虫子算不算杀生?……这些,我想在介绍了犯戒诸缘以后,大家自己就会有答案了,这其实也是说明一个问题,学戒不能够仅仅简单地背诵一些戒条,而是要学习相关的戒的知识,学习了以后,就会体会到,佛陀的戒律,是非常的严格,但是也非常的人性化,而且,真正仍然是贯彻了“心解脱”为根本的宗旨。包括像在《五分律》里面,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们:“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些随方毗尼和随时毗尼,讲的主要就是佛教戒律和当地的民俗、法律彼此融洽和谐的原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佛祖真正是一位心胸博大的生命导师,非常的民主和开放,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佛法能够广弘至今。
当然,这个是插进来说的别话,也是为了帮助一些朋友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戒律。我们现在还是回到前面在讨论的僧肇。
僧肇因为遇到了姚兴这个喜欢突发奇想的皇帝,也不知道什么因缘,最后,姚兴命令僧肇还俗。僧肇不肯屈从,因此,在一般的历史记载来说,就被处以死刑。当然,关于僧肇最后的归宿,在我们传承又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再说了。但是当时的僧肇,非常洒脱地选择了从死而不还俗,并且留下一首道歌,这首道歌一直在我们中国汉传密宗传承:
“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
将头就白刃,犹似斩春风。”
就是因为他“解空第一”,而且对生命和世界的真实面貌有所实证,对灵性五观具有实修亲证,他非常清楚五蕴的本质,因此,面对死亡完全无惧。
所以,《心经》里讲的道理其实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这个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因缘条件下面发生的,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叫大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相反,佛法在强调不要执着自己色身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自我提升,也提倡“宝贵此生命”。如果有一个所谓的佛教导师,鼓励大家去自焚之类,那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导师,因为在佛陀的戒律里面是非常明确地制定:自杀是犯戒。
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所信奉的灵性五观,也就是灵性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
无实证了解,难了然无惧。
感谢师红长老的分享!
入世俗而不染,出三界不着相。——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和光同光,顺其自然!
学习
“六宇宙的真实传承——六大缘起,实际上是显态宇宙的缘起和隐态宇宙的缘起、形而上的缘起和形而下的缘起、六识缘起和十三层识的缘起。也就是说,人,普通人的思维缘起和宇宙的灵性思维缘起。六大缘起其实是表示这六宇宙理论范畴的缘起。”
“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 将头就白刃,犹似斩春风。”
棒
大白若辱,大成若缺;法无定法,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