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无相菩提心 心无挂碍

114.无相菩提心 心无挂碍

00:00
15:59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在前面的几次分享中,对“无智亦无得”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分析,讨论了这确实是如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言,是在探讨菩萨的修行。菩萨们观般若波罗蜜多摄持一切法,离一切相而于一切法都无所得,并以无所得为方便,迅速圆满一切佛法。


实际上,讲到这里,已经进入到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们以前已经初略地介绍过了什么叫菩提萨埵,而且在许多地方都介绍过菩萨行与声闻行的区别,所以,现在的讲课都已经和以前有所不同,是在一定基础上的深入。


比如“菩提萨埵”,我们都知道就是菩萨。菩萨有许多特点,但一定是发了成佛的菩提心的。只是即使大乘的菩提心,也分为有相的菩提心和无相的菩提心。当然,各种不同的经论对菩提心,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相言说和分类,比如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等,为了和我们《心经》所讲的离相破执结合起来,令大家更容易明白我们要讨论的《心经》的内蕴,所以我这里是取了佛经中“有相菩提心”和“无相菩提心”这样一组名相。


一般来说,大乘修行的最初都是从初发心的愿力开始的,比如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我要承担如来家业。我们上次以前说过了,这个不离“我”的菩提心,显然就是有第七识的功用,所以称之为有相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大概可以相当于许多流派讲的愿菩提心,或者在我们中国汉传密宗,就称之为菩提心妙宝。发起这样的有相菩提心,也是需要具足一些基本的条件的,比如对世间生死的厌离,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出离心;其次,向往成就佛的无量功德与究竟安乐,所有众生都想求乐救怖,却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会向往这样的安乐,所以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三,就是悲愍一切有情具足无量功德而不自知,于是生起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叫作大菩提心。有了这样的菩提发心,这位菩萨就会在菩提愿力之下,克服各种困难,做种种利益众生解脱的波罗蜜行。


但是,仅仅有这有相的菩提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前面说了,“我想……”“我要……”,都还是有“我”,都还是停留在自我修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扭曲的,甚至可能是幻觉的,而且,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自身圣光未具,如何照亮他人?所以,虽然也是最初的大乘修行很需要有的发心,但是,仅止于此很显然完全不够。


所以,对这样的菩提心,我的亲教师金刚莲花红长老曾经对第七识层次的菩提心妙宝,也就是有相菩提心,作过这样的开示:


“在末那识阶段,此识,浅浅浮植于六识,依赖于六根的活动。如果人的四大瓦解,六识俱泯,‘末那识’自然无法在中阴时空自在解脱。又如何能在中阴时空层次里救渡众生呢?”


所以,很显然,我们一定要超越有相的菩提心,而至无相的菩提心,无相的菩提心,其实,我们以前已经说过了。菩提名觉,就是真如,离一切相,但离妄念,觉道自成,何假外求?其实,无相菩提心就是我们的本来法尔自在之心、本来清净之心。如此,菩提真心自然显发,虽名发心而无所发,由无所发无所不发,这就是广发大菩提心,这样的无我无相菩提圣心圣行,才叫作真行菩萨。


在我们中国汉传密宗,就把这圆满究竟的真实发心,叫作菩提心圣宝,或者说,对此菩提心称为圣密菩提心。只要没有到这个真实发心,其实都难以契入真正的佛心。


那么,关于这究竟圆满的真实菩提心,我们是不是其实已经讲了很多了呢?应该说前面都已经说到了。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明白,《心经》里所说的“菩提萨埵”到底是怎么样的“菩提萨埵”。


对于这样的菩萨来说,一切平等平等,尽归真如,自然无所得,无得亦无失,所以,也没有什么心与心所的对待,没有能挂碍、所挂碍的问题,自然,也就心无挂碍。


当然,这是简洁明了的解释,如果展开来广说,就很必要把“挂碍”这个概念好好地疏解一番。


“罣碍”,实际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比喻。在《长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经文,说是“如师子在林自恣而游行,彼佛亦如是游行无罣碍”,说明佛的境界就是如此--无挂碍,但是佛是不是离开这个世间呢?应该不是的,师子在林,还是在他生存的世界里,并没有为了自在而远离森林,佛的觉悟也还是在人间,所以,无挂碍,是心无挂碍;


还有像《太子瑞应本起经》里面也说:“一离贪欲;二离瞋恚;三离愚痴,四无复罣碍。”这里,就说明了心无挂碍的根本,是在于远离贪欲、瞋恚和愚痴,是破除了烦恼障的。


而《大般涅槃经》里讲得更加直白,直捷明快地说明了“无所罣碍是虚空性。”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说的真如性。《摩诃般若波罗蜜十住品》中,则更为具体地解说阐发了作为一个菩萨摩诃萨,他在菩萨十阶位的修行,也即菩萨十地的修行,与“心所挂碍”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经文中说:


“何谓菩萨住十道地成为如来?


“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得萨芸若慧。断除尘劳,无所罣碍。是为菩萨住十道地成为如来。”


虽然我们不是很明白什么叫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这些都是佛的功德的总结,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教法,非常清楚地明白,从菩萨发心到成就如来圣果,重要的是般若智慧,而且是要成就一切道种智的般若智慧,依此而断除一切尘劳,而这里的尘劳,其实是在讲彻底地去除了惑智二障,也就是烦恼障,还有所知障。所以《金光明经》才说“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烦恼障清净故能现应身。业障清净故能现化身。智障清净故能现法身。”唯有如此二障尽断,才能真正像佛一样,化身、报身、法身三身成就。


很显然,《心经》说到这里,已经不再像《心经》的前面部分一样,似乎大小二乘的理念在其中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诠释,而是非常明确地、唯一地定位在彻底的大乘境界。声闻的智慧,也是要直观无我、无我所,断惑证真,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深观法空,所以,还是不能断除习气、不能断除所知障。而菩萨却不一样,他们初学就是在观我空的同时,胜解法的空性,经过深细的智慧抉择以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所以也断除了三结:不再于五阴等法之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断除了身见结;其次,菩萨也不会再有戒禁取结,不会把非戒视为戒,执持邪戒,戒与非戒,法与非法搞得很清楚了,再不会把不需要坚持的、不需要断除的当作佛法修行必需要坚持和必需要断除的了;而且,断除了疑结,对佛法已经深信坚固,毫无疑惑。而且,菩萨不像声闻还留有习气,菩萨地的修行,是能够通过修行渐渐地断除习气,习气净尽就成佛了。


而所谓的“心无挂碍”,放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是如此深刻的境界。所以,我们讲菩萨修行的阶位是菩萨地的修行,这个“地”字,正是如此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菩萨行,犹如大地能生万物,也能够生长无量的功德。


当然,菩萨十地的修行,是不局限于我们六识感知范围之内的,以前我们在分享《63超越分段变易两种生死》《79正确的认知方有究竟圆满的修行目标》等课程的时候,都已经对此进行过讨论。菩萨是要深入到隐态世界,进入灵性层面的净化提升,才能在诸佛的加持下,逐渐断除惑、智二障,圆满功行。


惑障就是烦恼障,断惑障就是断了生死流;智障,就是所知障,《深密解脱经》中说:“离一切无明微细习气。离一切境界智障习气。无障无碍。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是故第十一名为佛地。”


因此“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得究竟圆满了义的涅槃,就是要这样的心无挂碍,而这个心无挂碍,始终没有离开“般若波罗蜜多”;也深具菩萨的菩提悲愿,可谓悲智双运,方能到达究竟的彼岸。没有菩萨的发心,尚存我执,何来无惧?所以,一切诸佛因为他们来此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成就佛道,佛说:一切声闻辟支佛,都不离智障、不离业烦恼习气障,未证法无我,未得离不可思议变易生。--没有破除法执,没有断除所智障,没有远离变易生死,所以,最终都要三乘归一乘,“说惟一乘道”。包括向一切声闻辟支佛也说一乘佛道,因为唯有在断除烦恼障的同时也断除所知障,才能真正成就佛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cf朝峰

    讲的真好

  • 1388804jaqe

    请问长老:佛学里的习气是什么意思呢?谢谢您!

    师红长老 回复 @1388804jaqe: 习气与烦恼略有不同,烦恼去除以后,好像瓶子装过香水,香水倒了但还有香气,类似。但有时也称种子。一种潜在势能。明天上线的同帐号免费课程智及宗师演讲集14将会说到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感恩师红长老深入讲解什么是有相菩提行,破我法二执。什么是无相菩提行。断除惑、智二障离一切微细烦脑。🌞🌧🌹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 1345181ewhd

    讲出来的都是有相,没有讲击来的就是无相,讲出来的本是无相,没有讲出来的是虚而有实。

  • 上帝卡其_vI

    心无挂碍,林中游。阿弥陀佛

  • jgcl

    菩萨地的修行,是能够通过修行渐渐地断除习气,习气净尽就成佛了。

  • 梵风懿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梵风懿圆

    感恩,師紅長老的精講!🙏🏻🙏🏻🙏🏻本集對《心經》中的“心無掛礙”,有了更加明確及深刻的了解。💐💐💐

  • 听友191606926

    我喜欢听,想了缺尘缘,遁入佛门,有什么条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