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的全球史》| 当棉花称霸全球

《棉的全球史》| 当棉花称霸全球

00:00
15:54

你好,我是顾有容,一个爱讲故事的科普作家,欢迎你来听我侃神书。


这次我要讲的书是关于棉花的,书名叫做《棉的全球史》。可别小看棉花这种植物,在咱们人类的历史上,它可是最重要的纺织原料。而且,棉花不但是一种传统经济作物,还和后来的工业革命息息相关。但就是因为它跟咱们的生活离得太近了,结果我们反而容易忘了,没有棉花就没有现代社会。


这个说法听起来夸张,但是理由很充分。假设我们用羊毛来替代棉花,来作为纺织纤维的主要来源。那样的话,我们大概需要70亿只羊,这样才能有足够多的纺织原料。而为了养这70亿只羊,我们需要17亿公顷的土地来放牧,大概是1.6个欧盟的面积,这当然做不到,也就是说放羊是不靠谱的。换句话说,能给全世界70亿人口穿上保暖的衣服,也就是只有靠棉花才能做到。


但是,棉花称霸全球过程,不是像算账这么简单。


很多文明古国都会种棉花:印度、中国、中东等等,。但是,虽然拥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这些地方的棉花种植始终是区域性的。真正把棉花变成全球商品的,反而是并不适合种植棉花的欧洲。本来,在漫长的历史里,欧洲在棉花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即使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开始大航海了,他们的棉花和棉布产量也微不足道。


但是欧洲综合利用资本、劳动力、技术,慢慢成了棉花经济的主导者。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甚至靠着军队直接影响棉花国际贸易。棉花贸易带来了蒸汽机这样的技术创新,而它调配资本和人力的方式,深深影响了每个现代产业。



这本书就是要强调棉花作为全球化商品的代表性意义,以及它带给现代世界的深刻烙印。了解棉花历史,就是了解我们的资本运作方式、商业贸易方式、乃至日常工作方式。


这本书的作者叫乔吉奥列略,是英国华威大学的全球史教授,同时也是华威大学全球历史与文化中心的成员,出版过好几本跟服饰有关系的书,而且还在2010年获得了菲利普利华休姆奖。


接下来呢,我就给按照时间顺序,给你讲讲关于棉花的四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棉花经济的早期阶段。


考古发现的棉花种子,最早是公元前5000年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谷的农民就开始用棉花进行纺织。在印度教的古籍中,“棉花”就经常出现,并地位非常重要。印度棉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相当精美。就算是古代货运交通不便,古希腊人就已经极为推崇来自遥远印度的棉布。其他的文明古国,像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其棉花经济都历史悠久。西班牙人来到美洲时,就在这块陌生地大陆上发现,墨西哥与智利土著生产着欧洲常见的棉布。考虑到美洲和欧亚大陆巨大的物种差别,棉花分布之广实在令人称奇。


在早期阶段,棉花的种植和纺织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从种棉花,到纺纱,再到织布的全流程,都是一个家庭包办的。整个过程不光费时间,更费人力。这样的生产效率当然非常低下了。直到18世纪还是这样,东南亚的家庭纺织女工,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把一磅棉花纺成纱,再用一个月的时间把纱织成布。


就是因为这样,虽然棉布的经济价值很高,但很少有家庭会单靠纺织过日子。我们经常听到“男耕女织”的说法,就是家庭中的男性进行粮食耕种,女性进行纺织。而且,棉布的贸易也不活跃,基本都局限在离得很近的本地市场。东南亚出现的印度棉布,往往要经过多次转手,并且一路转手一路收税,这样价格就越来越高了。


当然了,在漫长的早期阶段中,棉花经济也不是一成不变。因为纺织费时费力,所以棉花单价较高,经常被当成钱来用。中国一些朝代就用纺织品收税。在这样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亚洲就慢慢发展出来棉纺手工作坊。这些手工作坊会聚集有经验的纺织工人,全职进行棉布纺织,生产效率比家庭生产高。


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用于去除棉花籽的轧棉工具、用于纺纱的手摇棉轮、新型的人力纺织机等。不过,最伟大的创新还是棉花这个物种本身。通过长时间的育种,人们种植的棉花保留了越来越多适合生产的基因特征。棉花纤维变得又长又亮,也变得更加容易从壳子中采摘。组织形式和技术的缓慢革新,也让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变得更有效率。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早期阶段,欧洲的棉花经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就根本不适合种棉花。而且欧洲在大陆边缘,难以接触到高级的棉纺技术。欧洲最早成规模的棉纺出现在意大利北部,比如米兰和威尼斯。相对于欧洲其他地区,这个地区可以通过地中海运来中东的棉花。然后,从北意大利跨过阿尔卑斯山,棉布可以卖到整个欧洲。所以,北意大利的城邦率先尝到棉花经济的甜头,文艺复兴能发展起来,也跟这事有很大关系。然而,靠别的地方提供原料总是不保险。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把棉花供应切断了,北意大利的棉花繁荣立即消散了。


棉花经济的第二个阶段是战争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从16世纪开始,延续了两百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商人通过海上贸易,一下成了棉花经济的大玩家。


航海在战争资本主义的阶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中世纪晚期开始,欧洲逐渐掌握了远洋航海能力。欧洲人对海外探索有巨大的热情。1492年,哥伦布跨越大西洋发现美洲,从这个时候,欧洲就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赚钱自然是欧洲人航海的最大动力,欧洲海船在海外区域和欧洲本土之间往返,贸易交换,互通有无,就把航海能力变现成赚钱能力。为了保护海上贸易,欧洲国家还沿着航线建立贸易据点,也就是最早的殖民地。


商人运什么货物,也跟海运能力有关系。在最开始的航海探险里,欧洲航海家只要把稀缺的财宝带回来,就能赚大钱,美洲的金银和亚洲的香料就是宠儿。后来海运能力增加了,而宝物毕竟是稀少的,所以商人们就开始运输大宗商品,比如印度棉布。


质量上乘的印度棉布在东南亚和非洲很欢迎,欧洲商人把印度棉布运往这些地方,换来东南亚的香料和非洲奴隶,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交易。运往欧洲本土那部分棉布,也改变了欧洲人穿衣服的习惯。棉质衣服成为新时尚,欧洲也成为重要的棉布消费市场。想要在航海事业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尽量参与棉布贸易。到176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75%的航运能力都由棉布消化。


为了维护利益,欧洲商人不惜使用包括暴力在内的任何手段。这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就被称为“战争资本主义”。依靠海船和枪炮,欧洲人挤走了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当然,欧洲国家自己也相互竞争,想要增加自己的殖民地,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棉布货源。最终在印度胜出的是英国,因为它赤裸裸地用军队保护商业利益。负责印度殖民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但享有贸易垄断权,还可以在印度制定法令、建立军队、发动战争,简直不像是个公司了。印度的棉布就这样成了英国人的印钞机。


但就算是用了大量暴力手段,英国人对印度棉花经济的渗透还是停留在表层。印度棉布的主要生产者还是乡下的农民。对于种地为主的农民来说,纺织只是一项副业。他们绝不会这样依附在英国人控制的棉布外贸。此外,英国实际控制的只是沿岸港口。英国商人只能从本地商人手里买棉布,这就给当地的各种势力从中赚钱的机会。所以,名字听起来的残酷的“战争资本主义”,其实还是一大群人分同一点利益。




下面,咱们讲棉花经济的第三个故事。


这段故事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19世纪中叶达到高峰。在这段时间里,产业资本主义兴起。产业资本主义在给欧洲本土带来繁荣的同时,却让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地位。


所谓的产业资本主义,就是雇工人、用机器、大工厂。在这个过程里,企业家们得解决场地、劳动力和钱的问题。而且,技术创新是不可避免的。棉纺工厂先是用水力代替人力,然后又用蒸汽取代了水力。因此,很多人把这场工业革命看做技术胜利。然而,让所有生产要素愿意参与进来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经过印度棉布的多年洗礼,欧洲的棉布消费需求增加得非常快。印度的棉布生产是家庭作坊式的,很难扩大,但英国式的工厂不存在这个问题。结果,英国棉布迅速填补了市场需求。


借着超低的成本,英国棉布迅速在各个市场上击败印度棉布,并最终攻克印度本土市场。就在企业家庆祝胜利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产业资本主义确实解决了纺纱织布这样生产环节的问题,但它解决不了原材料的问题。


万万没想到,新成立的美国替英国企业家解决了棉花供给问题。美国南部气候、湿度、光照都适合棉花种植。美国人通过驱赶印第安人,立即就能获得大片近乎免费的土地。密西西比河水网,以及19世纪的铁路建设,让美国的内陆运输成本极为低廉。更重要的是,美国法律保护了奴隶制。棉花的种植和采摘需要大量劳力,奴隶的成本可比工人低多了。而当农场主想要扩大种植面积时,调遣奴隶比调遣雇佣工要容易得多。于是,产业资本主义在英国高歌猛进的同时,战争资本主义在美国南部成为主旋律。这两种模式看似截然相反,实则相互配合。到了1850年代,美国棉花占到英国棉花进口的70%以上。美国的棉花变成英国棉布,最终畅销于全世界。


关于棉花的第四个故事,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新棉花经济。在新棉花经济里,战争资本主义和产业资本主义模式没变,但是转移到了新兴的棉花种植地和棉纺产业地。很多国家的兴衰,也就和棉花挂上钩。


打破英美霸主地位的,是一场戏剧性的战争。1861年,美国南北两方围绕“废奴”问题打响了一场内战。美国南方享受着基于奴隶制的棉花经济,当然不愿放弃自己的财富来源。而美国北方产业需要以“废奴”来解放劳动力。在战争打响的同时,极度依赖美国南方的英国棉纺业陷入困境。而作为引领英国经济的龙头,棉纺业的危机可能造成英国经济的全面衰退。由于英国在30年前已经废奴,所以英国国会在坚持原则和拯救棉纺之间举棋不定。国会差一点通过决议派兵支持美国南方。那样的话,就是一场棉花引发的世界大战。


就这样,棉花的产地发生了大转移。巴西和埃及成为新兴的棉花出口国。印度的手工棉纺业已经彻底被摧毁,印度棉花自然流向了欧洲。与此同时,棉纺产业也在转移。随着技术和人才转移,欧洲各国都开工建设棉纺厂。新兴的德国就格外激进,积极抢夺棉花供应。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政策,也完全以保障棉花供应为导向。俄国在发展棉纺的同时,也以国家力量在中亚推广棉花种植,并通过强制劳动的方式来获取低价棉花。而拥有充足棉花供应的美国,也在北方兴起棉纺工业。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多欧美强国,都是在这一波棉纺热中奠定工业基础。


就连日本对韩国、中国东北的入侵,都是为棉纺业服务。在占领韩国之后,日本立即着手扩大韩国的棉花产量。日本设立一系列法令,半强制半利诱地迫使韩国农民全面参与棉花种植。日本农业部门成立协会,在韩国推广棉花技术。在20世纪初的10年间,韩国的棉花产量增长了4倍。相应的,日本国内的棉纺业也快速发展。国家直接选拔了一批技术官僚参与到棉纺业。这些官僚从棉纺起家,迅速成为举足轻重的财阀。棉纺不但为日本其他产业提供了资本,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参考模式。


不过,棉花帝国的模式不断扩散的同时,棉花帝国的辉煌也日渐黯淡。棉纺业不再是高新兴产业,技术迭代也遭遇天花板。通过棉纺实现第一轮工业化后,工业国家立即奔向钢铁、炼油、造车、造船等其他产业。棉纺渐渐成为落后国家才抢着干的行业。事实上,在1963年,曾经作为棉花帝国心脏的利物浦棉花交易中心,拍卖了它的全部家具。但无论是哪种新的现代产业,都在借鉴棉花帝国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材料和生产地、用雇佣等手段管控劳动力、不惜动用国家权力来维护利益。




到这里,《棉的全球史》这本书就讲完了。


棉花是最早具备全球气魄的大宗商品。在机缘巧合之下,棉花引领了全球化和工业革命。棉花经济孕育的不止是一时繁荣,也不止是一长串的工业强国。在科技上,棉纺业贡献了包括蒸汽机在内的一系列发明。在组织上,棉纺也让人们习惯了聚集在相互合作的工厂。传统的家庭包办被专业分工取代。而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原材料、资本、人力和土地,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的常规做法。毋庸置疑,棉花帝国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球的生产效率。


然而,高效的工厂式生产和残酷的强迫劳动始终依存。我们必须看到,很多产业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血汗故事。从幸福指数上来说,工人或白领不一定比自耕自织的印度农民高。我们也必须看到,很多地区的繁荣和自由,是以其他地区的穷苦和动乱为代价。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化资源调配的频率越来越高,谁也不好说自己能站稳领先的潮头。


总之,棉花经济不但引领了全球化和工业革命,还创造了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相互关联、细化分工的现代社会,正是基于棉花贸易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在下一期了,我会给你讲述另外一种跟棉花一样,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小东西,它就是纸张。


我是顾有容,给你讲故事的科普作家。下周,我们喜马拉雅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8994adxe

    不错不错,学习到了

  • 包馅儿酥_VV

    我在吱扭上意外发现了顾老师 不过声音有点不一样

  • 1391748gajv

    老师的普通话比播音员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