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生产率最低的国家也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1. 生产率最低的国家也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00:00
12:44

精华笔记 

喜马拉雅的听众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

相信你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并不陌生。闭关锁国政策成为了满清政府的落后一个重要原因,之后才有了被列强侵略,再被迫打开国门等一系列屈辱。


宏观经济学家常常把GDP挂在嘴边,有学者研究发现,100多年前满清时期,我国的GDP并不低,反而还占据世界前列。因为富有,所以没必要打开国门,关起国门过自己的小日子挺好的。那为什么要打开国门呢?不谈政治、科技、军事,仅仅算经济账,打开国门能获得什么好处呢?国家是怎么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呢?经济学家们往往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两点来解释。


绝对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绝对优势理论中提出。意思是,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该商品生产上的成本。这很好理解,比方说你比我会理财,那么你在理财方面对我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冰箱彩电制造技术比越南强,那么中国在冰箱彩电制造上对越南有绝对优势。


我们平时买的香蕉,往往是在海南种植的,或者是从菲律宾进口的香蕉。这也是一种绝对优势,因为在热带地区种植香蕉的成本,要远远比在那些需要室温或其他人工方式来维持必需热量的地区低得多。


那么,比较优势又是什么呢?在讲比较优势之前,我们先要回顾温习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一件事物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别的事物。比如说,一块地既可以种植玉米,又可以种植小麦。农民选择了种植小麦,那么他种植小麦的机会成本就是拿这块地去种植玉米可能带来的收益。


比较优势由此派生而来,它指的是,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回到前面中国人越南人进行电视机和冰箱的生产上,假设中国人用100小时能生产一台电视机,用200小时能生产一台冰箱,所以中国人如果有300小时,就分别能够生产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而越南人用300个小时才能生产一台电视机或者一台冰箱。显然,生产的无论是电视机还是冰箱,中国人用的时间都比越南人少,在这两件工作上,中国人都具有绝对优势。照这么看,中国人似乎应该亲力亲为,既生产电视机又生产冰箱。如果是这样,越南人也只好亲力亲为,既生产电视机又生产冰箱。这是分工和交易前的情况。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中国人越南人生产冰箱的机会成本。时间上,中国人每生产1台冰箱,就得放弃2台电视机;而越南人每生产1台冰箱,仅需要放弃1台电视机。越南人每生产一台冰箱所放弃的电视机数量,比中国人每生产一台冰箱所放弃的电视机数量要低,所以越南人生产冰箱具有比较优势。那么在固定的一个月720小时内,越南应该全力生产冰箱并出口到中国,中国应该全力生产电视机并出口到越南,只有这样,两国的电视机和冰箱总产量才是最高的。


再举几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卖的不便宜,几乎每部都要人民币五千块以上。在苹果手机的研发生产销售上,品牌和研发归苹果公司,富士康公司只负责生产装配。在价值链上,每生产装配一部苹果手机,富士康公司仅仅只赚取三四十块钱,利润的大头都被苹果公司拿走了。为什么富士康要给苹果打工,为什么不自己做手机的研究开发呢?原因是什么呢?还有,为什么苹果公司不自己装配苹果手机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苹果公司雇佣的员工大量是进行研究开发设计的工程师,那么它装配苹果手机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反而是苹果公司研发苹果手机的机会成本较低。而富士康公司拥有大量的生产线、雇佣大量的产业工人,那么富士康公司装配苹果手机的机会成本很低,研发手机的机会成本却很高。只有当富士康与苹果都去生产它们认为机会成本最低的产品,进行分工合作的时候,它们两家公司才能获得各自最大的利益。


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分配往往是家庭矛盾一个重灾区。那么家务到底该如何分配呢?比如女方炒菜做饭是把好手,而刷碗和男方差不多,那么女方在炒菜做饭上就存在比较优势,所以应当女方炒菜,而男方就自告奋勇的刷碗吧。而如果家庭中男性的更趋向于理性,那么家庭财富中的理财投资就更多应该由男性来主导。


投资大师巴菲特,因为投资方面的过人天赋,所以导致他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成本都太高了。他做任何一件事,他的机会成本都是他用同样的时间做投资可以赚的钱。那么,世界上99%的事情,巴菲特都没有比较优势了。无论他做什么机会成本都非常非常高,所以在除了投资以外的任何事上他都没有比较优势。


在职场打拼的你,不断学习充电投资自己,实际上也是在变相增加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成本,降低在琐碎小事上的比较优势,最终把做的价值不太高的事,交给机会成本更低的人,然后在某一个点上集中爆发,成就职场核心竞争力。


再比如工作中,张三和李四都能做产品和搞推销,并且张三在两方面都比李四厉害,那么在分配任务时,是不是都应该分配给张三呢?当然是不能,因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张三只能在一个方面存在比较优势,所以应让张三、李四各自执行具有比较优势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优势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工作时间一定、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这两个因素有变动,比较优势理论就不再适用。比如生产者的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下,就存在剩余时间,完全可以执行其他任务。此时,前面例子中的张三就可以完全胜任做产品和搞推销两项工作了,而李四则可以辞退了。


所以正在起步阶段的创业公司,更需要啥都能干的斜杠青年,而一旦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应该向专业分工发展。


好的,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优势。


提一个思考题,企业里很多管理者都喜欢事必躬亲,比如说一件事来了,小心思一算,教下属至少得一天,而自己做只需要半小时就可以搞定。但凡这么想的管理者一定把自己累个半死,然后整个团队乱七八糟,绩效非常差,那聪明的做法是什么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谷睿Maggie

    “需要各级管理者设计战术监控制度,能把战略任务分解成若干战术‘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具体的完成时间要求。而上级管理者就是定期检查所有‘动作’的进展情况,可以是每周检查一次,也可以是每两周检查一次。从监督的方法上来看,我们通常要抽查,而不一定要逐一地检查。因为逐一地检查意味着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员工的不信任,而抽查能起到很好的监督的作用。 总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并不是坏事,尤其是在企业战略设计、部下人员培养、重要流程设计和监督考评等方面必须‘事必躬亲’。还有一条就是高层管理者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管人’,而不是‘管事’。”

    谷睿Maggie 回复 @谷睿Maggie: “如果有可能,建议他们建立例会制度,每周开一次例会(少则30分钟,多则3小时),把本周的主要任务和要求跟每个部下讲清楚,下周开会时首先检查上周任务的执行情况,然后再布置本周的任务,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 1371715rmch

    管理者应该将时间分配给重要工作,其要务是培养员工,那就应该在这方面多花时间,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 可以分配给员工的工作,在布置下去时说五遍(5方式),员工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给予反馈、指导或帮助。

  • 有练

    如果下属时间相对充裕,就给他们做,让他们锻炼,得到成长,而管理者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一些事情。

  • 静夜悄声

    认为管理者更应该下放任务,按照属下做事遇到的困难,指导属下如何解决问题,慢慢让属下养成做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整个团队进行成长,之后如果发生管理者忙不过来的情况就可以让团队成为有力的帮手,而不是什么都不能干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