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为什么国际贸易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42. 为什么国际贸易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00:00
15:15

精华笔记 

喜马拉雅的听众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

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中的两个概念,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复习一下,绝对优势主要由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有利。这个原理放到国家与国家的贸易中,毫无疑问,每个国家应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拿本国生产的优势产品去和别国交换本国不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


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相对其他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怎么办?就不进行生产,不参与国际贸易了吗?大卫·李嘉图以机会成本为基础,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他主要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还是不具有绝对优势,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自身生产更多的产品。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该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间发生。比如说,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初级农产品。这也意味着,贸易应该发生在行业间。


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反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却不断降低。同时,大量的贸易并不是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同一行业内部。一个国家可能既出口汽车又进口汽车。举例说,瑞典就是一个大量出口、同时又大量进口汽车的国家。这些事实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克鲁格曼、迪克西特、诺曼、赫尔普曼等经济学家不断尝试把新的理论应用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来,逐渐形成了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Paul Krugman(保罗·克鲁格曼)。


2008年10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其在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的分析”。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公告中称:贸易模式和区位是经济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有什么影响?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构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新理论,并因而将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此前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结合在了一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用“规模经济”原理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简单可以理解为,企业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阶段。规模经济又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本身扩大产量带来的额外报酬;外部规模经济则是因为行业规模扩大而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报酬。无论是哪一种规模经济,企业都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是当今加入国际贸易的优势所在。企业有无贸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它的发展规模。如果一国在某个行业上发展的规模较大,相应的会形成一个行业的规模优势,它有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条件下获得经济效益。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自身产生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借助行业优势产生的企业优势。最终这两种优势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具体说来,在规模经济的前提假设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容易生产。而消费者则恰恰相反,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也就是产品差异性。这个时候,国际贸易就可以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


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企业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中获利,即获得规模收益。虽然某国在某一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出口本行业某种规格的产品的同时,仍会进口一些其他规格的产品,即实现行业内的高度专业化。同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比较相近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使各国不再独自生产某一行业内所有的产品,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除了行业间贸易还有行业内贸易。为了获得价格优势,先进入的企业可以通过逐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即生产大批量的同质产品来获得成本优势。我们都知道,垄断就意味着高额利润,企业在市场上竞争都想获胜,最终获得垄断地位,最终获得高额利润。而获得垄断的便捷途径是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也就是生产小批量的异质产品,或者说非标准产品。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既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又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开展国际贸易。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销往不同国家的市场上,最后这些产品在每个国家都会成为小批量产品,且成为差异化的产品。因此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结果,出口方获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利益的总和,进口方从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消费上的满足,进而提高福利水平。


举个例子:


1965年以前,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税保护使加拿大成为一个汽车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进口不多出口也少得可怜。加拿大的汽车工业被美国汽车工业的几个大厂商所控制。这些厂商发现,在加拿大大量建立分散的生产体系比支付关税要划算。因此,加拿大的汽车工业实质上是美国汽车工的缩小版,大约为美国规模的1/10


但是,这些美国厂商在加拿大的子公司也发现小规模带来的种种不利。一部分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分厂比在美国的分厂要小;但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的工厂更加‘专一”——集中精力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或配件。而加拿大的工厂则不得不生产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以至于工厂不得不经常停产以实现从一个产品项目向另一个的转换,不得不保持较多的库存,不得不少采用专业化的机器设备等等。这样加拿大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的要低大约30%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通过努力在1964年同意建立一个汽车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使汽车厂商得以重组生产:这些厂商在加拿大各子公司大力削减其产品种类。但是加拿大的总体生产及就业水平并没改变。加拿大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自己不再生产的汽车型号,另一方面向美国出口加拿大仍生产的型号。在自由贸易前的l962年,加拿大出口了价值1600万美元的汽车产品然而却进口了5.19亿美元的汽车产品,但是到1968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成为24亿美元和29亿美元。也就是说,加拿大的进口和出口均大幅度增长。


好的,今天我们简单学习了克鲁格曼教授的新贸易理论。从今天的内容,我们可以明白,不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今天的新贸易理论,我们都可以看出,开放和国际贸易是多赢的方案,那种闭关自守,或者降低开放度的做法,都会损害企业利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淡泊宁静淡然

    👍

  • 李國柱

    辛苦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