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何为真正的清净心?

28.何为真正的清净心?

00:00
20:22

“不应住色生心是什么意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为何六祖听到这句话即刻开悟?

一般人的感受和知见是紧密结合的,圣贤是运用心法让感受和知见不互相助长的,且听本集精彩讲解。

庄严净土分第十03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接着往下看:“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如是”这两个字是“就像这样”,这样解释也可以。不过,“就像这样”是什么意思呢?如前面所说的这么多的意思,例如“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例如“于法实无所得”,例如“以实无所行,所以名乐阿兰那行者”。你再回过去看,就知道“如是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是如果你解释成如其本来的心、自在的心、无相的心、离相的心,当然这样都可以。如果你解释说“像这样”也可以,那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讲到这边已经第十分了!当然“像这样”是指前面那些。但是“如是这两个字如果出现在第一分、第二分,那你要说“像这样”是什么呢?就没有标的,对不对?所以“如是它的本意我们知道了,我们前面讲过了,如其本来的知见,来生清净心。一种心,一种没有任何贪嗔痴爱的攀附的心、没有扭曲的心、没有污染的心,是所谓的清净心。那什么样叫做扭曲、叫做污染?气血本无意义,心头的一丁点气血攀附知见的当下,都是不清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先看“”。“不应住色生心”,我们前面讲过,每一个字都有吉凶两义,“住”有吉义跟凶义。如果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第二分这样说。“云何应住”那这个“住”取吉义还是取凶义?应该怎么住,你就知道这个“住”是好意。现在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那应该取吉义还是凶义?取凶义!现在各位已经很有程度了,已经越来越了解经典的用法。“住”的凶义,我们取什么呢?“捆绑”或取“罣碍”的意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捆绑在色、不应贪着在色、污染在色,来生心。


那“”是什么呢?眼睛所见的一切形色都算在内,它不特定指男色女色(这很狭隘)。所有的色,比如看见一个恢宏的气势、庄严的道场,那也是色。不住色来生心,或者住在一个人的成就啊、地位很高啊、穿得很好啊,所以我们对他特别羡慕、特别多了几分恭敬。看到一个人穿得很鄙陋、很平常,不自觉多了几分散慢,那就是所谓的“住色生心”。可是呢,我们还是回到那个感觉来。“住色生心”的这个“色”是个感觉而不是一个形色,只不过它特别指的是因形色而起的感觉、而有贪爱的感觉、而有嗔厌的感觉。当上了胸膛,内在的气机必有一点点不一样。我们看着一个陌生人的穿着不由得生起羡慕的心,我们看着一个陌生人的穿着不由生起鄙贱的心。各位,羡慕跟鄙贱是不是感觉?那就是感觉,而不是想法。搞清楚,不是想法!想法或者是个诱因,可是呢,当感觉出现的时候,鄙贱跟钦羡、羡慕它才会具体,对不对?若感觉没上来呢,不具体,它也没有力量。那个鄙视不让你鄙视得不能自已,羡慕不让你羡慕得不能自已,唯有感受浮出才是。所以,见色而又不能自已的感受的贪着叫做“住色生心”,它必是在内心气机起伏的当下,因攀附色相而助长贪嗔痴爱的一些罣碍。


同样,声香味触法,我们就以此类推。所以现在“声”是个声音还是个感觉?是感觉!这样,各位了解了吗?“香”呢,是个香味还是感觉?是感觉!就是闻了香之后的贪嗔痴爱。“味”“触”“法”都是一样!都是因为和六根六尘接触之后而心情产生的贪嗔痴爱,是心内的感觉,不是讲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以此类推。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生心”这两个字,“不应住色生心”,“生心”,其要是指这个六尘的罣碍乃是在心上,而不是在六尘上。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在心上,是感觉,心上的感觉。当然,这个话我们要举一反三来应用,各位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指的是什么。“不应住色生心”, 我们同样可以来推广其意,不应住身份地位而生心,各位这样了解吗?不应住贵贱荣辱而生心;不应住宗派法门而生心;不应住在过去的哀伤惨痛的经验而生心;不应住在过去的成见而生心等等。这些都是“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应住心头感受而生心,为什么?因为身份地位最后反应都在心头上,你的得失荣辱反应在心头上。若少了一点心头知见,这些根本就是跟风一样,毫无影响力。


各位,你看着别人、看着一个不认识的人、身份地位不认识的人,他正在得失荣辱会,各位,你有什么吗?你没有什么呀!虽然历历在目,他也在看、你也在看,两个人都亲身经历、都在现场,可是问题是他的事情、他的得失荣辱的感觉,跟你旁观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感觉有没有上心头来说,这个字到底是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罣碍、有没有得失,这是心头的感觉的问题。然而,譬如说我们在听一场经典来说,通常我们会住在我们宗派来生心,我们所听到的是他的说法符合不符合我的宗派,若有符合到我就很高兴,若没有符合到呢,有点失望、有点伤心、有点抗拒。那个生心就是住,从这里开始的,他是讲这个意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各位,这句话出不出名?很出名啊!这是因为《六祖坛经》之后它就很出名,为什么呢?六祖在卖柴的时侯,他挑了一捆柴到街上卖,卖了以后拿了钱要回家,刚好一个人在诵经,他就在那听,听入神了,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才升起了一个“有这么好的法,世上竟有这个东西,跟我想的完全一致,它竟然如此宝贵”。他就问那个人说,你的师父是谁,然后才知道有黄梅的五祖这件事情,对不对,他都没有人教,他一听直接悟入。所以后来很多人都喜欢唱诵这首偈,意义大约是说会讲这句话的人都是跟六祖一样开悟的,可是其实是有很大很大差距。

我们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细观后面这几个字“而生其心”这四个字,我们就知道,内心必有感受和智慧。“应无所住”看起来是空的,它容易产生误会。所以,为了救前面的误会后面才用字来补它,用什么字来补?“应无所住”啊,用“而生其心”来补。你看“而生其心”有没有心念?有心念的、有智慧在的、有知见在!只是没有罣碍和污染,你得搞清楚!所以不要因为前面的因“无所住”这三个字把你卡死了,这不是顽空的偏见。


我们再来看“无所住”。“无所住”是内心感受起伏的时侯,只见到感受清真的实相、没有攀附好恶跟罣碍的存在,并非所有的气血动都会有贪嗔、都会有好恶,不是这样的,在你的手上、在你的脚上都不会,唯有在黄庭的气血上、心头的气血上会有这些知见。当然还有很多不能够确实检验到黄庭位置的人,你在听这些课程时都会在这个地方起疑。但是试问在你的办公室场合、家庭场合里面的时侯、在你午夜梦回的时侯、黯然泪下的时侯,那个郁闷难过心酸到底在哪里?我这样问,你可能会去想想看,你会比较具体。如果在听经典的时侯,我们讲的都是无相,然后问这个时侯有没有感觉,说没有,这哪有什么?那个时侯有感觉吗?没有啊!这哪有什么?那个情况,我感觉我很多学生那个情况都会变这样。可是你回到你的社会家庭的时侯,心酸是很多啦,郁闷很多啦。看到老婆,那个黄脸婆心头开始堵堵,那你老婆看你更堵。反正这个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可是你就是未曾去研究它到底在哪里,你还一直以为它只是个想法。可是你要了解它是一个不快,不快在哪里,一定转换成感受,否则它一点都不具体,恨也恨不下去。


所以说“无所住”是在那个感受上造出来的知见,而感受变成扩大器。如果那个感受跟气血的起伏、或扩张、或收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们的知见其实是不会永无止境地欲清静不得清静,不会的!就是因为感受跟知见两个紧密结合,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习性。


而这一点的训练,训练让你知见只是知见,感受只是感受。这两个呢,虽然好像看起来在一起,可是就不让它互相助长,这就是整个圣贤心法它的关键主轴所在,也是所有的解脱烦恼的关键所在。他的解脱烦恼的罣碍的原理就是运用什么呢?运用实相。因为实相里面没有攀附,实相本来自在。只是运用这一点,你本来的面貌就可以达到。


譬如我们见到庄严处跟看到杂乱处这是感觉不一样的啊,内心感受必有不同,也就是这个气机感应的形态是有点差异。例如看到杂乱处多半心头比较紧,看到很庄严的地方,通常如果真的很庄严很庄严,通常你会感觉整个脸、手脚都麻了,往外扩散,很感动。可是,智者呢,他觉知内在气机一点差异,一个是心头稍微紧、一点点紧,但是没有好恶来攀附造作在这个气血里面,只是让它紧。而后呢,只是行所当为,譬如说杂乱该整理就去整理啊,只是这样而已,这叫“无所住而生其心”。或是爱着庄严清静处,见之则令气血助长其贪爱,然后见到杂乱处则令气血助长其嗔厌,气血一起,嗔厌就更甚。同样的一件事故,忽然想想想,两个人聊聊聊,聊那个事,刚开始聊只是有一点气,忽然有一剎那特别气。那一剎那就是气血特别热、特别高、特别紧的时刻。然后聊一聊,好了,跟你聊一聊算了,跟你聊一聊之后心情比较好。比较好的原因在哪里?不是聊一聊之后,是因为气血紧到一个程度,它的天性使然,它自然要开始走下坡就会散,这是自然的。然后说跟你聊天真好,你看我释怀多了。其实他运用什么技巧啊?就是时间啊,他就听就可以了。各位,这得学起来啊!不论他的内在多么激昂,你只要听就可以了,它就自然会下来。像这样子,我们总是让气血抓着跑,用这个好恶来乱了我们内在气机造化的生机跟本性,这是“有所住生其心”。


我们来看道信的这一则,道信问三祖僧璨(四祖问三祖):“愿和尚教我解脱束缚的办法。”三祖就问他说:“什么东西把你束缚了,来,找给我。”然后道信(他那个时候还不是四祖)他想一想,他开始找什么东西束缚我呢,身上上上下下找,没有东西束缚我。然后僧璨说:“既没有东西束缚你,就是解脱啊,何必再求解脱呢?”然后道信言下大悟。这在找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束缚你呀?束缚只在心上。如果我们不以心上的感受为束缚,没有东西可以束缚你,那个叫“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智慧是充盈的,感受是灵敏的、俱足的,并不是没有感受、并不是没有知见。


耶稣说:“纯洁无罪就是智慧”。不攀附一点知见,它保持气机本性的纯洁。因为它不是邪恶,气机怎么是邪恶?它不认识。它只是一种气的动态,本身不发出意念,邪恶根本就不存在,它不能攀附在气血上。你会说这个话好像不对,邪恶世上很多,我们办公室就很多。为什么他说不存在?他不是指事上来说的,不是指人上来说的,是指你对心上的气血的知见来说的。然而他却能完美地意识到一切真实之物,就是什么呢?只有本性实相是真实之物。这些话要往内来解、不能往外来解,往外的话你会感到社会邪恶是很多的。这个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可是这个“有住”跟“无住”之差异在哪里来检验呢?必须在生心的当下才能够比较的,才能够确实知道心头的位置,还有“有住”的差别、“无住”的差别。你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你就不能了解这个课程在说什么,到底经典它的真义为何。各位,要检验自己的话就在先了解自己的情绪,我自己现在的情绪为何,待会回家骑车的时候情绪为何,一个老爷车把自己挡在前面的情绪为何,还放着黑烟的情绪为何。这样,你才能够了解到底发生什么东西,为什么我开着车子不由自主地一直加油门?你有没有发现很少人可以超你的车,那个时侯你要检验,如果很少人可以超你的车,从你开车以来就是这样,然后你却检验不出我有什么情绪,各位,那你了解不了解情绪啊?你根本不了解。明明很急着转弯,你还加紧油门,“咻”给他过去,你了解不了解情绪啊?你不了解情绪!你不了解你的情绪!那你先了解你的情绪再说!我感觉得失荣辱的时侯,我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啊。先了解这个,先知道“有住”跟“无住”的差别。平常没事的时候,你想什么事,稍微心平气和,你应该知道啊,那样把它定为“无住”吧。而我内心有一丁点挂怀的时侯,比较这个差异。如果你的心头感受跟好恶罣碍的关系不能够在自己的身上能够 检验,那你想要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免谈的,就跟面墙而立,你一步都没有办法寸进。你修行十年、二十年,你会因为时空的转移、因为逻辑观念的安慰、因为道德戒律的约束,而你感觉比较祥和,可是内在呢,当气机一动的那一刹那的知见完全一致,这是没有变的,而且越老捆得越死,一点都没有进。


我们试看耶稣的几则话。各位,我们眼睛张开看这几则,为什么我要一直告诉你心头的重要。“上主的天音是由你内在的祭坛上达到他那里的”,说你的内在有一个东西是天地人沟通的机要处。这一类的祭坛并非有形之物,而是你奉献的一颗心,是一颗心!他所谓内在的祭坛是一颗心,就是最美好的贡品要拿给上帝的地方就叫做祭坛。最纯洁的心要与天心相印的地方,他把它类比为祭坛。“真知乃是源自内在的祭坛”,从哪里开始?心头!就是一个地方。“凭着它千古不易,超越了时间的领域”,为什么?它是永恒的啊!做鬼还是有黄庭,做佛还是有黄庭,做人勉强指个位置给你,但是指的不是位置哦!人死了,肉体抛开就没有了,但是我们的法身在,我们的阴身是还在的。“只因你无法忍受去正视自己污损的祭坛”,就是当我的情绪正在颠覆的时侯、隐隐发动的时侯,越是那时侯叫你去正视它你越是不肯,你无法正视那个污损的当下。


这一期的禅修班,我们带了一个活动,晚上的时侯,八点,带着去爬中岭山。不拿手电筒,只拿一个可以打蛇的棍子,满路都是野草。出发前,我说好了这是一个体验课,我保证你安全,因为前面的人会帮你打草,绝对不会有蛇。大家就这样爬爬爬,结果下山的时侯,有一个老师说:“我非常抗拒那个活动!”他不是跟我说,跟我们同学说,因为什么?因为这不安全啊,万一怎样怎样的时侯又怎样怎样,讲了一堆。各位,我们这个活动是要他体验什么?就是黄庭。他非常抗拒的时侯,他有没有在观黄庭?完全无法观察!抗拒都来不及,那要怎么观察,所以你无法忍受去正视、去看清那一丁点的污染,没有办法。“除非你已经看出自己祭坛已受污损,否则你的处境会变得倍加危急”,真的很危急!你只会批评,你能够提出很多很多你的分析的高见,可是你没有一点真知。“只要你肯让圣灵瞧一眼那个被污损了的祭坛”,就是看看黄庭内到底有什么东西,真相是什么。“他就能够当下看出救赎之境”,从所有烦恼罣碍里面走出来的道路,就只有这条。为什么?因为这个气血微微的动荡跟它的真相里面没有烦恼罣碍、没有贪嗔好恶,它就非常宁静,而且很畅然,“无论他看到什么都不至令他恐惧”。

视身体为一所圣壂”,这个只是一个比喻。“只是修正曲解的第一步而已”,因为你一直觉得你很卑污,他就把你比喻成圣殿。用这个正见可以救了不少人的偏见。可是“真正的神圣性是在内在的祭坛”,“救赎位于内在祭坛的核心”,这个话讲得好不好?你有观察黄庭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讲,你若是没有观照黄庭,这句话对你来讲只是一句话,他就讲一个方寸。“才能够发挥最圆满的效力,在那儿解除了分裂状态”,分裂就是爱恨情仇对待,就是分裂,“恢复心灵的完整”。


根据这么多话,他不断地指引你一个东西,就是你可以有很多知见、你可以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很完美的逻辑,可是如果你少了一个内在祭坛的核心,你能不能在你的修行的时空里面发挥最圆满的效力啊?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而且是倍加危急的。因为什么?因为你学到的很多都是以一个另外对待来压制另一个对待,那是以对待来治对待,治得了吗?那是永远治不了的,只有越养越大、越埋越深。然后当你以为有效了,可是有一天你会彻底懊恼,因为它全部反扑,它不断地重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在真正的心源性海上用功夫的时侯得不到很好的效果,但不是说完全没有效果,只是得不到真正、究竟的效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罘小白

    让它紧,而后行所当为。 今天遇到事,然后运用老师教的这个方法,感受到了,有所住,和无所住。 感恩

  • 1515570lqvx

    张讲师讲的太好了,感恩讲师

  • 言观观言

    感恩!

  • 义剑斩情魔

    人活着时候有贪嗔,死后也有贪嗔,因为没有照见实相就是有漏,有漏就是没有解脱,一样会有七情,救赎位于祭坛的核心

  • 1515570lqvx

    感恩张讲师讲的太好了

  • 芳枝

    训练让你知见只是知见,感受只是感受。这两个呢,虽然好像看起来在一起,可是就不让他互相组长,这就是整个圣贤心法他的关键主轴所在,也是所有解脱烦恼的关键所在。练习练习再联系!

  • 馥生骏

    老师讲的很好,但是实习之路很漫长

  • 笨笨的素素

    只有本性实相是真实之物。

  • 毛蛋儿要开心

    感恩讲师

  • 听友255481115

    评书老师怎么不说北京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