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朝闻道,夕死可矣

018.朝闻******

00:00
22:29

我个人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孔子敬畏的“天命”,表现在人间,就是“仁”,就是“爱”。而“忠恕”是天命仁爱的具体表现。所以,不能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18课|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 到我的《论语》共读课。今天讲第18课,要讲两章,《论语》“里仁”篇第8章和第15章。我先把两章都读一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先解释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简单翻译为:

孔子老师说:“早上若能听闻道,即便晚上死去,也可以。”
 
“夕死可矣”,指的就是,即便是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的意思。这句还有一种富有启发的解释,认为“朝闻道”,指达道,实现道。理解为:如果早上得以实现道,即便要我当晚死去,也死而无憾。这种理解很有价值,只是从文字层面看,把“闻道”直接等同于“达道”,“实现道”,证据链不够完整。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们还是从“闻道”来理解,就是听闻天道的意思。
 
这句话字面意思简单,却清晰地揭示出了孔子的一种人生态度。人们可能习惯说,世间之事,生死事大,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闲事。
 
但孔子不是这样的态度。孔子认为,世间之事,生死是小事,还有比生死更大的、更本质的事。什么事比生死更重要呢?在这章中,孔子讲的是“闻道”。
 
孔子这种态度奇怪吗?不奇怪。人类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认为,人的一生之中,有比肉体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去舍生忘死。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比孔子晚八十多年。如果苏格拉底不坚持自己的信念,就可能不会被判死刑。被判了死刑以后,面对可以脱逃的机会,苏格拉底拒绝脱逃,坚持自己的看法,坦然赴死。
 
比孔子晚五百多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这是他自己早就预知的死亡,他没有丝毫逃避。耶稣还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都认为:人的生命中,有比肉体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去寻找和发现这超越生死的东西,这才是生命中的生命,比性命更有价值。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有这样的精神特质,愿意为那种超越在性命之上的东西去献身,认为唯有为这超越生死的理想去奋斗,人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孔子来说,闻道是如此重要,如果能闻道,他就能死而无憾了。“闻道”到底是什么?

 

甲骨文“闻”字字形


“闻道”,就是听闻道,是耳朵听见道。在象形文字甲骨文中,“闻”字的写法,是一个人跪着,张开耳朵,注意聆听。大家可以看上图。闻道,用的是听闻,那么就是听到声音,而且这声音是外来的。意味着,“道”是听来的。


大家还要注意,中国语言中的“道”,有“道路”的意思,也有“言说”的意思,例如“说道”。从器官功能来说,我们可以去看道路,但我们不能去聆听“道路”。我们可以聆听的,是声音,是言说,是说话。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孔子的“朝闻道”,理解为早上听到言说。听到谁的言说?听到谁的话呢?


我在第九课解释孔子“六十而耳顺”的时候提到,孔子时代,中国思想家们对听觉和视觉的认识能力,是有分别的。他们认为,耳听为圣,眼见为智。观察让人成为智者,聆听让人成为圣人。圣人,是耳朵大,能聆听。聆听谁的声音?聆听谁的话?就是聆听上天之道,聆听上天之言。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指的是听闻上天之言。孔子在说这句话前,可能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聆听到上天之言,上天没有对孔子说话。这个时候,孔子是非常渴望能听到上天之道,听到上天之言的。


孔子说:“如果称我为圣人或者仁人,我岂敢!”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也许,孔子不敢被人称为圣人或仁人,就是因为他没有直接聆听到上天之言。因为孔子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圣人,就是能聆听到上天之道的人。


孔子希望能够直接听到上天之言,这就是孔子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缘由。但孔子一生,他对天道的认识,并非通过聆听而来,而是通过观察而来。


大家知道,孔子后期,有一句有名的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说了什么话吗?四季运行,万物萌生,上天说了什么话吗?


四季运行和万物萌生,这是自然现象,是自然秩序,是通过观察可以认识到的。孔子认为,上天之言,就表现在四季运行和万物萌生之中。知上天之言,即为圣人。显然孔子认为,不仅能听为圣,能观也能为圣。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虽然孔子采取的是一个疑问的方式,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想表达的是:上天之言,其实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


讲到这儿,我们再来看孔子这句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这么重要,“道”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间接有过解释。孔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懂了道,就会爱人。所以所谓的“道”,就是爱人之道。


孔子敬畏“天命”,他理解宇宙万物、生命的出现和维系,这是上天大爱的力量的表现。生命的来源,在这爱的力量中。生命的真相,在爱的力量中。生命的意义,在爱的指向中。上天之道,即大爱之道。所以,要爱人,这就是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句话,让我想到法国印象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几句诗:心灵一旦有了收获,再活下去就是苦难,这是人人知道的秘密。


这几句诗的法文是:
Quand notre coeur a fait une fois sa vendange, Vivre est un mal. C'est unsecret de tous connu.


心灵一旦有了收获,再活下去就是苦难,这是人人知道的秘密。讲的也是心灵中有超越性命的东西。


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的超越性的追求和灵魂的收获吗?


讲完“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们来看第15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翻译一下。孔子老师说:“参啊!我的思想学说,由一个核心贯穿和统一起来。”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门人问曾子:“你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学说,贯穿着忠恕的思想而已。”


参,指曾子。吾道,我的学说。一以贯之,统一贯穿全部。忠恕,就是忠和恕,这是曾子对孔子学说的总结。


我们解释过“忠”字,指“忠”的意思是用心于“中”,而“中”字,指古代立竿见影、立表测影,以定时辰节令,所以立表必须正,才能得到准确信息。所以“忠”的本义就是忠实于上天运行之道。


“恕”是什么意思?恕的原义,上为如,下为心,就是如心,心如同心,就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的意思。《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解释过恕字。“恕”,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这就是将心比心,推已及人的意思。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如同一棵大树,有共同的树根和树干,这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这是统一贯穿的。研究一个思想体系,首先要去找这个思想之树的树根部分,这样才能掌握贯穿始终的统一的线索。


因为曾子用“忠恕”来概括孔子的思想之树,把“忠恕”当成了孔子思想的树根,所以中国学术界也常常把“忠恕之道”当成孔子的思想基础。这样的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说?我讲三个理由。


其一,说夫子之道就是忠恕,这是曾子的总结,不是孔子的总结。我在掌上国学院评点史记人物中,曾有一课专门评点曾子。认为曾子及其门人承担了《论语》这本书的主要编撰工作,所以《论语》一方面是记录孔子言论的实录部分,另一方面也有浓重的曾子思想色彩。


其二,整部《论语》,“忠恕”连用,只出现过一次。“恕”字单独用,也只出现过2次。而“仁”字出现109次。仅从出现频率来看,“仁”的数量远多于“恕”字,所以不能说“恕”是孔子思想的本根。


其三,我们刚才学过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是把天道当成比性命还重要的东西,“忠恕”很重要,但忠恕是实现上天之道的做法,不是天道本身。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没有说“朝闻忠恕,夕死可矣”。


所以,对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大家要有点怀疑精神。这是曾子的总结,不是孔子的总结。


曾子对孔子的继承,有曾子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曾子把孔子以后的儒家从信仰上天的天命的宗教性上引开了,把儒家从用社会制度来实现上天之道的重要性上引开了,让人回到自己个人的心性体悟之中。


直到西汉董仲舒,才重新尝试把儒学领回到孔子本有的宗教性和制度性的层面。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一点就够了,曾子把孔子儒家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以后我会专题分析。


我个人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孔子敬畏的“天命”,表现在人间,就是“仁”,就是“爱”。而“忠恕”是天命仁爱的具体表现。所以,不能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课我们要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道”这个概念,有“言说”和“道路”两个意思。孔子的“朝闻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先听懂了道,然后才能明白道路在哪里,然后才能去实践、去行动。


第二,研读经典,要吸收经典的思想,也要有质疑精神。例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已经稍作分析,“忠”和“恕”未必就是孔子之道的核心。

 

第三,本章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生命的存活,还在于生命的意义。当一个人寻求生命之道,有一个更高的愿意为之奋斗牺牲的目标时,生命就摆脱了动物层面,显示人的意义,就有了人的光彩。


我们再一起把今天讲的两章读一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