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孔子的六个确信|杨鹏《论语》精讲100课

发刊词:孔子的六个确信|杨鹏《论语》精讲100课

00:00
43:58

 为什么要共读《论语》?

 

大家好,我是杨鹏。今天的我们,如何去看待《论语》这本书?应该如何去讲《论语》这本书?我正准备《论语》共读一百课,我把备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提前分享给大家。 


 

美国汉学家白牧之、白妙子夫妇(E. Bruce Brooks and A.TaekoBrook)在他们的《论语辩》(TheOriginal Analects:Sayings of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一书中,提出《论语》成书过程“层累说”的观点,认为《论语》文本的形成,是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以后近两百年间完成的。




孔子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逐渐被推为最重要的文化圣人。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开始上升为朝廷正统思想。隋唐以后儒家经典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读书人顶礼膜拜,中国各地遍布文庙祭奉孔子。

 


中国各地遍布文庙祭奉孔子   上图为孔庙

 

孔子被推崇,这背后除了朝廷需要用儒家的忠孝及等级制思想来巩固王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正当性的原因?有没有其他一些合理性的地方呢?

 

孔子说过:朽木不可雕也。如果孔子思想只是朽木毫无价值,岂能在中国稳立二千多年?中国人会对着朽木尊奉二千多年吗?那中华民族岂不就是荒唐的朽木民族了?

 

孔子思想不仅影响中国人,也深刻影响了朝鲜、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国,他们也都是朽木民族?不能这么想问题,能被人长期接受的,不会完全没有价值。《论语》之中,一定有非朽木的东西,一定有能带来益处的东西,一定有能战胜时间的价值所在。

 

位于日本长崎市的孔庙,建于1893年

 

今天群里很多朋友是家长,我们会多从家长角度讲讲。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共读《论语》?为什么要鼓励青少年读《论语》?除了中学语文中《论语》份量在增加的原因,我总结了孔子的“六个确信”,帮助大家理解读懂《论语》的益处。 

 

《论语》:中国式积极心理学

 

《论语》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有一种对世界、对人生非常肯定的力量。曾经有一位家长,希望我讲讲对现在一些孩子心理脆弱、以至自杀等问题的思考。人之所以精神脆弱,之所以选择自杀,我想主要是因为内心缺乏一种确信的依托。

 

今天我们把《论语》“六个确信”讲清楚,大家会知道,从青少年心理成长来说,学习国学的起步,只应先读《论语》,打下上进性和肯定性的心理根基;以后再读《道德经》,增加高智慧性;成年后再读《商君书》,增加组织效率性。这个顺序不能乱,更不能鼓励青少年期间去读佛经,那可能会把青少年精神稳定的基石抽走掉。

 

如果青少年能掌握到《论语》背后的精神本根,培育出自己的根基,孩子一生心理会更踏实,精神会更安全,不会像飘动的浮萍,不会像断线的风筝,这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

 

美国流行一种心理学叫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哈佛大学教授Tai Ben Shahar教的很受欢迎的一门大课,领导力学,这门课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听课学生不少,大家希望从积极心理学去了解和塑造一种积极的心理和人生。 

 

哈佛大学教授 Tai Ben Shahar,教授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学,两课关系密切

 

我听过他积极心理学这门课。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对比,中国的诸子百家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两位思想家特别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定位: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墨子。老子也很积极,只不过一般人很难体会老子那种隐秘而深邃的积极内涵。

 

Tai Ben Shahar教授在讲领导力学第一课时,放了孔子照片,引用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译文,他认为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内容。

 

我一边听课一边想,《论语》这本著作,不就是中国风格的积极心理学吗?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里面,最深入而浅出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论语》。我今天讲完《论语》的“六个确信”,大家可能就能够体会到这种《论语》式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孔子确信世界上有可信靠的力量



孔子的“六个确信”中,我先讲第一个确信:孔子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信赖的,这个世界之上有可依靠的力量。

 

人生出问题,就是觉得自己的依靠崩溃了,脚踩的大地已经滑动了,感觉自己脚踩流沙或者已经落入深深的沼泽,但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候人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

 

大家想,孔子这一生并不顺利。他周游列国,总想谋个官职,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孔子颠沛流离,如丧家狗一样,在各地被驱赶,他有一些文化人的名声,但其政治主张不为周王室所重视,也不为各国诸侯所认同。

 


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列国十几年,寻求实现仁爱秩序的社会理想,处处碰壁,但从不沮丧

 


但是,孔子在心理上没有垮掉。为什么孔子在心理上没有垮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可依靠的超越性的力量。

 

大家记得孔子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句话吗?当他被围困、被排斥而处在困境中时,他惊慌失措了没有?他内心崩溃了没有?他在心态上是否踩在流沙上?他在精神上是否落入了沼泽地?没有。

 

孔子心中有可信靠的对象,这就是上天。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上天把德赋予我,桓魋能拿我怎么办呢?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因为天命在心,孔子内心有使命感,有强大的依靠。

 

我在讲“孔子的历史突破”这一课时,讲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周王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上天赋德就是上天赋权。孔子之前,上天所赋德的,是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王,如天命选择了周文王灭除商朝建立周朝。孔子是一个贱民出身,是一个没有被明媒正娶的年轻母亲带大的私生子,社会地位很低,但孔子却有着跟上天相通,天生德于予的文化王者的心理

 

这是非常特别的。孔子说自己是“吾少也贱”,他是一个被社会歧视的底层贱民,但孔子的内心却有一份当时的社会中所能拥有的最高的尊严,天生德于予的尊严,被天命拣选的尊严。

 

孔子知道自己跟天命相关,所以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说“天生德于予”,他的精神已经完全穿越社会等级的压迫,他内心有一个至高的信仰依靠,这就是对宇宙中最高主宰力量的信靠。这个力量,对周朝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上天,或者称为上帝。

 

孔子是信上天“畏天命”的,他是一个有上天信仰的人。许多学者把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解释为孔子不信神,荒唐!孔子心中的至高神是“天”,孔子是超越对鬼(祖先之灵)和神(当时主要指日月山河等各自然神)的信仰,有自己的至上神的上天信仰。

 

有信仰的人就是心中有根基的人,就是一个脚下有磐石坚固的人,人生的起伏,人间的成败,不会影响他内心根本的宁静和根本的依靠。

 

从生命健康幸福来看,如果家长有信仰,家长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不是金钱,不是工作,而是信仰。如果家长没有信仰,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信仰,要让孩子的信仰能力生长。信仰,就是要信靠至高的造物力量,仰望至高的主宰力量。

 

我们都是家长,我们的孩子进入这个动荡的世界,我们最希望就是孩子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幸福福,而信仰对孩子的平安、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为什么?信仰能让孩子内心有稳固的依靠,让孩子能承受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遇到人生的困难挫折内心恒定,他的信心不会被红尘滚滚中的成败得失所摧毁。

 

孔子心中有上天,内心有信靠。《论语》中记载,孔子受困于匡人,孔子说:“文王去世后,文王以来的周文化,不就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抛弃这个文化,以后的人就不再有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抛弃这个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办呢?“

 

《论语·子罕》篇原文如下: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心理上,孔子认为上天拣选他来传承周文化,只要上天要让周文化延续下去,就不会让孔子出事。匡人围困孔子,但孔子有上天护佑,孔子听天由命,不畏匡人。

 

孔子在颠沛流离中,保持了内在的信心、乐观与豁达。有人嘲笑他为丧家狗,其实这些人不理解,孔子是有家的,他有一个超越的家,由天命所维护的恒定的家。

 

孔子“三畏”中的第一畏,就是“畏天命”,敬畏天命。天命即使命,孔子从政之路不通,退而做学问教学生,仍然要在文化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传导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周文化的传承者和儒家的创始人。

 

所以,读《论语》,首先要读到那种内心有信靠的信息,那种世界之上有可信靠力量的信息。

 

人生困难重重,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苦难和挫折,当大家碰到苦难、挫折和压力的时候,大家心里会怎么想?大家有孔子这一份“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吗?大家有孔子这份天命在身的信靠吗?

 

带着青少年读《论语》,首先要读出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可信靠性,对运行这个世界的根本力量的信靠。如果孩子从小接触到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天命信息,知道在人生动荡、挫败的过程中,在社会找不到依靠的时候,在父亲、母亲、朋友找不到依靠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至高的上天,那是一种永恒的依靠。

 

天命意识形成的心理素质,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素质,是真正能让人生彻底立于不败之地的心理素质。大家印象中,似乎刘邦没有文化,这是不对的,刘邦有文化,有强烈的天命意识,《史记》中记载刘邦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论语》是积极心理学,有中国式最高信仰依靠的心理学。我们教孩子读《论语》,就是要教给他们那一份宁静的自信,那份永不崩溃的依靠。

 

孔子确信天命指向仁爱



孔子的第二个确信,就是他确定天命指向仁指向爱,所以人人应当走向仁、走向爱。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这个人有志于仁,就不会去行恶了。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孔子信奉上天,确信上天的指向是仁爱,所以就告诉学生要有志于仁,人生就是要志于仁。仁就是要爱人,去帮助生命。

  

养成爱人助人的心理,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人生就是以爱换爱,以仁换仁,以服务换服务。这个世界是有许多邪恶,但如果你习惯于帮助人和服务人,你在世界中很少会有矛盾,很少有人会专门去伤害那些喜欢帮助人和服务人的人,是不是?

  

群里的家长朋友们想想,如果孩子出门在外,特别喜欢帮助人,你还会为这个孩子的一生着急吗? 爱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真实的爱心和诚恳的服务心,就会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孩子,内心很光明,没有阴暗的焦虑。这是孔子确信的第二条,这是《论语》里反复强调的要志于仁,要去爱人。

 

孔子确信世界有正当秩序

 

孔子的第三个确信,是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个世界的秩序源于上天,指向仁爱,所以人应当克制自己去认识和遵从这个秩序。

 

孔子把这个秩序称之为礼。在历史变迁中,“礼”的形式可能在变化,但是礼所指向的精神是不变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说明“仁”是“礼”的精神导向。为什么要“克己复礼”?克制自己,让自己走向“礼”的秩序。遵循“礼”的秩序,是为了实现仁爱。

 

孔子那个时代所遵循的“礼”的形式,在今天已时过境迁,但孔子那个时代“礼”的精神指向,要在人间实现“仁爱”的秩序,这是永恒的需要。爱是需要一套制度去保障的,这也是永恒存在的逻辑。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以实现天下归仁,所以孔子真正关心的不是礼,而是要用实现,希望实现天下归仁的目标,而“仁”就是爱人,本质是要实现爱的世界。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以礼达“仁”,遵守能实现“仁”的规矩,严格照着做,不破坏规矩,但是目的不是规矩,规矩只是工具,目标是天下归“仁”,人间有爱。

 

孔子这第三点确信非常重要,他确信这个世界是有一个由天而来的“仁”的秩序的,这个仁的秩序是能够使天下归仁的。“礼”的秩序源于天,上天的指向是爱生命。

 

这种“仁爱”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并非只有我们手中有大权力的时候才可以做,我们在家中,在工作场所,在社会中随时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份敬天爱人的尊严,人人都可以成为仁爱秩序的创造者,人人都可以为建设美好社会出力。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出于自己,是为自己,是自己要做,并非是由外人所迫。

 

这个世界是有一个正当秩序的,这个秩序是仁爱的秩序,爱人的秩序,从我出发,从我做起,人人天命在身,要把这个世界归向上天指向的爱生命的秩序。 

 

孔子确信人格可以提升和完善


孔子确信的第四点,是确信我们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敬畏上天和修身实践来完善和提高的。任何人无论出生如何,只要努力读书修身实践,都能够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普通人成长为有品格、有能力的君子。学习,读书,修身,实践,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提升命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完善的对象。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对象,一个需要不断打磨和塑型的作品。人生就是把自己做成一个艺术珍品的过程,人生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教授叫Michael Puett, 他讲中国的政治与伦理。我和他比较熟,他还写文推荐我在美国翻译出版的Dao De Jing一书。我曾经问他,你讲中国政治和伦理,中国伦理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想了想说:“修身。”我问为什么?他说,“修身”意味着生命是可以修炼的,生命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塑造而变得更完美的。


无论出身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塑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完美。这有一个隐含的人性前提,即人格本身是可塑造、可改善、可趋向完美的。

 

Michael Puett说,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中非常特别的东西,他认为这种精神以孔子为代表,这是一种非常积极上升的心理。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打磨自己,释放自己的优点,控制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变成更完美的人,这是孔子的精神特点。

 

我说:基督教中,一样告诉我们要克制缺点,行上帝之道。基督教中也有漫长的隐修士修炼传统。Michael Puett说:是的,但这种认为人格是自己可以后天去努力完善和提升的思想,更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

 


人格完善是一个不断攀登、不断提升的过程

 

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可能不一定同意孔子提升人格的想法,他们也许会认为人有优缺点,有优点就有缺点,要接纳缺点发挥优点,这是另一种看法。但是对孔子来说,他认为人生就是可以通过学习修炼和实践来改善和提升的。

 

人格可以通过学习进一步完美和升华,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

 

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可改善的

 

孔子确信的第五点,是确信这个世界是可以改善的,是应当去改善的。人生在世,要积极努力去改善这个世界。

 

大家知道,孔子周游列国,辛辛苦苦,东跑跑、西跑跑,到处迎合人,目的是想获得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权位。最后这种想法实现不了,得不到权力支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孔子就退回来修订中国先圣之道,将自己对世界秩序的理想化入传统《诗》、《书》、《礼》、《乐》、《易》、的整理和《春秋》的编撰之中。

 

孔子的努力卓有成就。孔子在春秋后期混乱的时代中,通过艰苦的编辑整理,使周王朝礼乐文明相当一部分得以留存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说:天下的君王和贤人多了,他们当时荣耀,死了就消失了。孔子平民出生,他的思想传十几代人,学者以他为宗。天子王侯,中国要讲六艺,都得以孔子为准则,可称为至圣之人啊。

 

原文是:“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孔子周游列国,终于发现各国朝廷是靠不住的,孔子就回到自我,通过自己编订经典及开办私学的方式,以一已之力去传承文明。孔子在传承周文明上的贡献,超过了任何君王朝廷的总和。

 

有孔子这样的榜样,我就知道,今天,只要我们决心努力,我们决心行动,我们就可以继承传统中的良性基因,拥抱世界最优的文明,建立起我们国学的新解读系统,建立起未来中国所需要的信仰之下的自主、平等、协作的新文化。

 

 在文化创造性的传承上,孔子是榜样。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要改善这个世界,从没有回避要去完善这个世界。孔子的人生是一个很入世的人生,是一定要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努力前行的人生。

 

孔子这种入世行动的态度,与他对天命的信仰有关。孔子坚信上天创造了这个世界,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上天虽然无言,但创生了万物,运行宇宙秩序。上天是创生的力量,上天是生命的力量,上天是秩序的力量。人以上天为法,就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像上天一样,无言地行动,生百物,运行四季,在人间成为一种创生的力量,一种秩序的力量,一种爱的力量。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但是天命指向仁爱,天命在身,这个世界是可以改善的,是必须改善的,我们就应该积极行动,去改善这个世界,去提升这个世界。

 

《论语》中记载,隐士长沮和桀溺嘲笑孔子的入世态度,孔子的回应是:“人和鸟兽不可同群。”我是人,不是野生鸟兽,我当然要为改善社会去努力。 孔子否定避世的态度。

 

孔子确信人生是值得肯定的



孔子确信的第六点,是确信人生是值得肯定的,是应当去珍惜和享受的,为什么这么说?

 

《论语》中记载,孔子要学生各自谈谈如果被任用的想法。子路说要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冉求说要使百姓丰衣足食。公西赤讲自己可以搞好祭祀和外交的事。曾点说他渴望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新衣,约上五六个同伴,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著歌而回。孔子感叹说:“我与曾点一样啊!”

 

《论语》“先进”原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的第六个确信:赞美生命,享受生命 


别看孔子周游列国,在别人眼中如丧家狗一样茫然无主,其实孔子内心并不是一个很苦的人,他享受人生,enjoy life,有一份洒脱的享受生活的追求。这仍然与孔子的天信仰有关。生命源于上天,上天为仁为爱,人为什么要唾弃现实生命呢?

 

《论语》:中国式积极心理学


知道了孔子的六个确信,对应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论语》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积极心理学。


孔子的一生,是积极的人生,是有信仰、有信靠的人生,是积极推进仁爱的人生,是努力去创立秩序和坚守秩序的人生,是积极去改善世界的人生,这努力去服务人去爱人的人生,这样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中的积极的力量,用今天的话说是正能量。

 

我把孔子的六个确信再总结一下:

 

第一,这个世界是可信靠的,这个世界之上有一个可信靠的至高力量。



第二,孔子确信上天指向仁、指向爱,所以人应该走向仁爱,要有志于仁,要爱人。

 

第三,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善的秩序的,这善的秩序源于上天,孔子把这个善的秩序称为“礼”。

 

第四,孔子确信人格是可以通过敬天和修身来不断完善和提升的。人生就是永远努力、永远上升、永远完善的过程。

 

第五,孔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改善的,要积极努力改善这个世界。

 

第六点,孔子认为,人生值得肯定,值得赞美,生命是可以美好的,应当享受生命,困难中也应当不忘生命之乐。

 

按上述六条去读《论语》,有助于形成一个正向的、入世的、积极的、完善的、努力的、提升的人生,有助于孩子形成虽经历磨难而心不溃乱的心理素质。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积极的心理,可通过“学而时习之”获得

 

如果孩子从小读《论语》,读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日后碰到困难的时候,内心也会浮出这么一种“天生德于予”的自信,浮出一种“志于仁”的决心,坚信自己有天命可以依靠,任何时候都坚守服务人、爱人的方向,他的人生就是根基稳固的人生。 

 

如果与孔子的六个确信相反而行,会如何?


话正面说,很枯燥,我们反着说看看。孔子这些确信,似乎很平淡,没有多少思想深度,但其实,孔子是深刻的思想寓于平谈之中。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与孔子这“六个确信”相反而行,会是什么结果?

 

第一条: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有可信靠的力量的。反孔子这一点,就成这样:确信这个世界是不可信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依靠的力量,人生就是浮萍,人只是荒唐的进入人间,随水而漂,得过且过,家长们愿意你的孩子有这种流浪漂浮的心态吗?

 

第二点:孔子确信,上天指向仁爱。反孔子的第二点,就是确信这个世界不指向仁爱,而是指向伤害,人生在世不过就是互相伤害。持这样的信念,这个孩子的一生还能平和吗?还能对人性有信心吗?他的一生就彻底被扭曲了。

 

第三点:孔子确信,这个世界上有善的秩序,这是要遵守的。反孔子的第三点:确信这个世界没有善的秩序,而是充斥着恶,所以不用遵从善的原则。由这样的想法支配的人生,大家认为会顺利吗?

 

第四点:孔子确信,人要通过敬天、学习、修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反孔子第四点是:确信人没有办法改变自己,人不能提升自己,不能完善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只能是什么样子,不可能再通过后来敬天、读书、学习、修身来完善和提升自己,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我们能这样教孩子吗?

 

第五点:孔子确信,这世界可以改善,人能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到人生的意义。反孔子的第五点就是:确信这世界根本不可以改善,人不用积极努力去改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如果有人这样教我们的孩子,我们愿意吗?这样的想法,会把人塑造为社会边缘人,使人成为社会进程中的废物。

 

第六点:孔子确信,人生值得珍惜值得肯定,人应当享受生命。反孔子的想法就是:确信人生无意义,不值得肯定,不应该去享受,不应该去珍惜。用这种灰色的想法去教人,等于是教人自暴自弃,在教人自杀毁灭,是不是?

 

孔子的六个确信,看来很简单,但如果反过来,反着孔子的六个确信来,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会导向非常沮丧、非常衰败、非常负面的人生。人生在世,在风云变幻中,是需要一些确信的基石的。

 

讲到这儿,我们能理解孔子能成为二千年中国思想主流的正面的那部分原因。我们可以从孔子这“六个确信”去重新阅读《论语》这本书。

 

六个确信是孔子思想中具有普世性、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一个社会就应该在“孔子的六个确信”的基础上来构建。孔子六个确信的原则,是生的原则,与之相反的,则是死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个人生长很重要,对社会发展也很重要。



朋友们,我们一起基于这“六个确信”来共读《论语》,在我们的心灵之中,立下“六个确信”的基石,种下“六个确信”的种子,活出积极人生。

 

 今天交流到这儿,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嗨皮张气球派对张勇

    讲的真好,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我上过,讲到最后还是国学的东西最棒!

  • 欣欣然_73

    国粹依然应该多多读读

  • Lucy0324

    真好,听到心情就会特别好

  • Defilia

    经典。

  • 在路上20192021

    杨鹏老师,您好,我淘得您在上世纪末赠予友人的一本书,正在阅读学习中,深为您博大精深的学识所震撼,继续向您学习国学,挖掘吾国思想精髓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重拾信仰。

  • 不老的兔小白

    讲得好!声音也好听

  • 抵御骗赞

    哈哈

  • 神魔灬唐哥

    ′一

  • 1661736dlwp

    第一次听,很棒,受益!

  • 佳睿讲历史

    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