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学而时习之

001.学而时习之

00:00
23:18

《论语》第一课|学而时习之

 

大家好,我是杨鹏,现在我们开始“《论语》亲子共读一百课”的学习,今天是第一节课,时间会比以后的课长几分钟。

 

今天讲的内容是《论语》“学而篇”中的前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在讲解这几句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情况。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离我们今天近二千五百年之久,很久很久以前了。

 

今天孔子仍然活着,他以思想的形式活着,继续影响着我们。我们共读《论语》,就是与孔子的跨时空对话。所以说,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他的精神可以在历史中永恒。 



大家看这幅画。西方人习惯于用这个类似阿拉伯数字“8”的图案,来表示永恒,是指无始无终,永无结束。孔子因为在思想上的贡献,他已经永恒了。其实这个永恒的图案,这种永恒的潜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我们共同学习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和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和事迹,主要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

 

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家看PPT的文字,跟我逐字逐句念一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解释这几句话之前,我要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请看第一张图片。大家看,荒野之地,小山之下,划着红圈的地方,是一个小石洞。这是个什么洞?有人知道吗?

 

这个小石洞,位于山东曲阜城南的尼山下,旁边写有“夫子洞”三个字。之所以叫夫子洞,因为传说这是孔子出生的小石洞。为什么孔子会生在荒郊野地的一个小石洞中?为什么呢?

 

孔子生在石洞中,有几种传说,但当地主要的传说是:孔子的妈妈怀着孔子的时就被抛弃了,她无依无靠,只好住在这个小石洞里,在这里生下了孔子。

 

尼山当地的传说,孔子生下来之后,没有人照顾,结果跑来一只老虎给他喂奶,所以孔子是吃虎奶长大的虎娃。天热的时候,还飞来一只雄鹰,扇动翅膀给小孔子扇风驱暑。

 

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孔子是孤儿,孔子父亲家族并不承认孔子的母亲和孔子是他们的家族成员,因为孔子的父亲跟母亲不是明媒正娶的,他们的结合关系上不符合当时的礼法规定,所以孔子家族不承认孔子是他们家族成员。孔子和他的母亲是孤儿寡母,孔子是在贫穷中长大的。请大家记住尼山这个小石洞,这个荒郊野地的小石洞是孔子的出生地。今天听课的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比孔子更幸福,你们都不是出生在荒郊野地的小石洞里。

 

我们再看另外两幅图。大家看,这是山东曲阜孔庙,专门祭祀孔子的。很壮观吧?这么雄伟的房子,比孔子出生的小石洞大多了。


大家再看下一幅图。这是日本长崎的孔庙,也很壮观。下一幅图,这是韩国的孔庙。再下幅图,是越南的孔庙,越南的孔庙也是金碧辉煌。

 


我把这几幅图合在一块,中间是孔子出生的破烂小石洞,四周是中国山东曲阜、日本、南韩、越南这些地方雄伟壮丽的孔庙,对比这个小山洞和这么壮观的孔庙,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大家想想,这么一个出生穷困的孩子,由于他充满了理想和奋斗精神,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成就,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影响了中国、日本、南韩、朝鲜、越南这些国家,受到世人的敬仰,所以后人给他修建辉煌的庙宇来祭祀他。

 

这个出生在石洞里的婴儿成了文化史上的圣人。这个出生在石洞里的身份卑微的孩子,最后却提升了中国人和东亚人的整体文明水准,成就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孔子是怎么做到的?奥秘就在我们今天亲子共读的《论语》语句之中。

 

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第一课。请跟着我念一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看第一句:“子曰”,就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时常复习、练习和实践,不是很喜悦的事吗?这个“说”,孔子时代也通“喜悦”的“悦”,大家不要读成“说”,应读成“悦”。


请注意,我把“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连续用了三个词翻译:“复习、练习和实践”。我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因为“习”在本句中,本来就是一词多义。我们先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内容,了解孔子的学生们“学习”是学些什么内容,就能明白本句中“学”和“习”的具体意思。


《史记·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的传记。上面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诗经》、《尚书》、《礼》、《乐》四门课。


《诗》是什么?指的是《诗经》。《诗经》是孔子以前的诗歌总集,孔子时代大约有3000多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305篇《诗经》版本,是经过孔子选编后留存下来的《诗经》选本。3000多篇只剩下300多篇,另外的2700多篇到哪儿去了?真希望今后有考古发现,不然太可惜了。


《诗经》的诗歌,并不只是纯粹的诗词,多数更像我们今天的歌曲,有词有曲,是要配乐唱诵的。孔子是音乐家,他专门整理过《诗经》的音乐。


《诗经》的“大雅”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上帝临汝,勿贰尔心。”“汝”就是你,上帝降临在你这儿,你不要有二心。这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进行的战争动员讲话,说上帝降临在你们这,你们不要有贰心。不知道当年孔子是怎么带着学生唱这句诗的。如果让大家谱曲来唱,你们想怎么唱?当时的学生可是要跟着孔子唱歌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在陈国被人围困,缺粮了,但他仍然坚持讲课,边讲解、边朗诵、边弹琴、边唱歌,学生也要跟着朗诵歌唱。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上课,是不是有点像一个说唱艺术团?所以孔子说学习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情。学生跟着孔老师又是弹琴,又是唱歌,又是讲诗歌,又是讲历史故事,估计挺开心的。


学习唱歌,是不是要复习背诵歌词呢?是不是要不断练习呢?所以“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就有复习、练习的意思。大家学唱一首歌就知道“学”是什么意思。

 

孔子教的《书》是指朝廷官方史书,比如今天的《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记载的是孔子之前的尧、舜、禹及夏朝、商朝、周朝君臣的言行和政策的内容。讲《尚书》,要先讲历史故事,先说书。例如要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得说书。大约孔子当时讲的就是讲山东快书,先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讲一遍,然后孔子和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所以跟着孔子读历史,首先是听他说书,然后听他分析历史人物,这过程中要学习、复习历史文献。所以“学”有阅读、复习的意思。

 

孔子教的《礼》,就是礼仪。周王朝是以礼治国的王朝。礼,就是各种礼仪,包括祭祀上帝和祖先的礼仪。军队打仗的时候也得有礼仪,外交见面的时候怎么行礼、怎么送礼,这是有一套章法的。办丧事有礼仪,结婚有礼仪等,得有规定的衣服、规定的音乐、规定的动作。所以当孔子的学生,不仅仅是坐在桌子边拿着课本抄写,还要起来操练各种礼仪,要学会行走,学会安排祭品,学会互相敬礼等等。所以孔子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很活跃的课堂,讲历史故事,唱颂诗歌,然后操练礼仪,课堂氛围应该很活跃。

 

孔子教的《乐》,就是音乐。孔子是个音乐家,音乐艺术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论语》中记载,孔子喜欢与人合唱。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那个时代,很难吃到一顿肉。孔子三个月都沉浸在韶乐之美中,不断回味。音乐在中国古代经常是伴随着舞蹈,有音乐、乐器,所以叫乐舞。他回味乐舞之美,吃东西心不在焉,吃了一口东西是饭、还是肉都不知道。大家知道一个人能体会到音乐之美,生命就不会庸俗。今天听课的朋友们,是不是喜欢欣赏音乐?有没有沉浸于音乐中感觉到很美的时刻?欣赏音乐的能力对一个人的精神品格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孔子的学生们天天跟着老师弹奏古琴,唱着历史的颂歌,应该是一个蛮有趣的学习。

 

从孔子所教的《诗》、《书》、《礼》、《乐》来看,复习歌词和历史文献是必须的,练习礼仪行为、乐器、演奏和歌唱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践做人的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做人,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守礼制、守秩序;要求学生有志于仁,有志向在人间推行仁爱,给人间带来和平与仁爱。能做到这些的,就叫君子,孔子把这种人叫君子,有很高的品格。

 

所以,“学而时习之”我们可以理解为实习、实践、实行的意思。实行什么?实行孔子关于人的价值,关于人间之爱的价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有复习、练习、实践的意思。对孔子来说,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从学知识到练习各种礼仪准则、行为准则,然后到做人,成为君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有品格的君子,能够给人间带来仁爱的君子。

 

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什么意思?一般翻译成朋友,是不对的。《礼记》中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一个师门的同学称为“朋”,所以“朋”就是同学。有共志向的称为“友”。“有朋远方来”,指的是同学们从远方各地来到这儿成为一个班的同学,这是一件很开心很快乐的事情。学习不仅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同学和结交朋友的过程。人生之中,同学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这句话,应当像孔子在开班时对同学们说的话。同学能相聚,好难得,人生如水,珍惜你们相处的这段美妙时光吧。


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不高兴、生闷气。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当人们不理解我、瞧不起我时,我不沮丧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不被人理解、被人歧视、被人瞧不起,人就容易沮丧、容易生闷气。但孔子说不沮丧不恼怒,别人不了解我,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在为我自己的生命奋斗,我也知道我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哪儿,所以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我走自己的路。

 

孔子的一生并不顺利,他周游列国,总想从政,以实现他关于社会的理想,但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诸侯们所认同,大家不理解他,甚至歧视他、排斥他,这大概就是“人不知”。

 

孔子在各地被驱赶,颠沛流离,如丧家狗一样。但孔子有理想,有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去努力。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同时,他不沮丧,坚持自己的方向。诸侯们不认同他,各国朝廷排斥他,他就走自己的路,靠自己一己之力开办私学去传承传统文化,创立了重要的儒家学派。“人不知而不愠”,是孔子自己的写照,也是他对学生的鼓励。

 

周朝时君子这个概念,原本指的是有地位有品德的贵族。贵族的地位,是血缘继承来的,你父亲是贵族,你生下来就是贵族;你父亲是平民,你生下来就是平民。这就是周王朝时以血缘来确定社会地位的一种等级制度。孔子的历史突破之一,就是强调君子的人格并不是靠贵族血统,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君子,一个人要想君子就得好好学习、好好上进,然后拥有品格和能力,这样才会成为君子。一个平民子弟,哪怕出生在贫贱的家庭,只要好学上进、关爱他人,能够有能力去成就别人,使社会变得更美好,就是君子,就是精神上和人品上的贵族。贵族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学习、修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塑造出来的。

 

我们总结一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提到人生所需要学习和提升的三大能力。

 

第一大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人能够超越动物,就是因为人类不仅依靠经验,还依靠知识,创造知道,运用知识。动物没有《诗》、《书》、《礼》、《乐》,没有科学技术。会学习,会发现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这是人有别于动物的特征。作为人,要提升自己,就得好好学习,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第二大能力,是交友能力。这也是重要能力,人做事不能仅靠自己,要有朋友合作。人类有别于动物,除了人类有发明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大规模协作的能力。一只西藏的猫不可能与一只北京的猫合作,一只美国的狗会跟一只深圳的狗交朋友吗?不会。但人类会跨区域合作,人类合作半径大于动物。今天人类的合作半径可以说是跨越全球,没有哪一类动物能够跨时空的跟另外一群动物去合作。所以协作能力、合作能力、交友的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就是自信的能力。人能够认知自己,反省自己,人都会遇到挫折,人生要永远承受得住挫折。当别人不理解你、漠视你、歧视你时,别生气,因为你自己明白做的是什么事,你明白自己的使命在哪儿,你明白自己的价值在哪儿,而且能看到你的学业进步。你学业进步了,你的朋友知道你、理解你,而且愿意跟你合作,这样你还会怕他的误解和歧视吗?如果放深远一点,孔子知道自己有天命在身,上天赋予他一种使命,所以这些人不理解他、歧视他,他根本不在乎,他不愠,不生气,他知道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这三大能力,学习能力、交友合作的能力,还有自信的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我们人成为人的特征,是提升人生很重要的三大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卡西ok

    顶着一个哈佛大学学者的头衔,但是简单听几句,就发现不是认真做学问的人。严谨的做学学问者,应该从作品的文本出发,说出来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故事,故弄玄虚。 学这个字的主语是谁?是谁在学是谁要学?街头叫卖的小贩?田地劳作的农民?孔子的学生弟子?还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权力阶层? 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翻译的太牵强,胡扯了。竟然是讲孔子开辅导班,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加入了,我们同学之间友谊万岁。我的妈呀。 任何人都有权利来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论语,但是你不能糟蹋呀。

    失落法老王 回复 @卡西ok: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在这里应该是名词吧,翻译成学习(到的知识)!

  • 鱼不饱艺术

    这个水平一般!讲的不温不火!没有什么特色!感觉在念书!天某某同学讲的那就厉害了

    无为hifi 回复 @鱼不饱艺术: 那个。

  • free被世界遗忘

    跟随杨鹏老师回到儒学经典,客观理解儒家文化,打破对儒家的误读与偏见,让有天命信仰的儒学为生命注能。不一样的《论语》共读!

  • 割据江东泉此方

    孔子是一个伟人

  • 低调的创新者

    哈哈

    1522858zytw 回复 @低调的创新者: 帮我问问看9

  • 玫玫星空

    杨鹏老师,使用了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讲述论语。

  • 02ibbikrlsflgktus4xa

    老师们

  • 盘锦大仙的

    不错

  • 低调的创新者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