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舍利子”真义为何?

16.“舍利子”真义为何?

00:00
16:11

舍利子是高僧大德圆寂后的产物、也有说是舍利佛的儿子等居多争议的解释……这样翻译跟这部《心经》的原意有关系吗?怎样解释才符合佛陀传授《心经》的真实意思呢?



原文:舍利子



        看“舍利子”,这个舍利子很多很多的解释,但究竟取哪个意为当呢?我们先把这几个意义,都把它铺陈出来,而后我们再来看看,虽然它有这么多意思,但《心经》应该取哪个意。


        我们的中国的文字翻译舍利子,为灵骨,或坚固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释迦既卒,释迦在圆寂的时候,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把这个佛身给焚了,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故名舍利子。到现在佛陀的舍利子,在举世供养还很多,而且它还会长,晶莹剔透。不止佛陀,还有全身舍利的,好像广钦和尚不在新店嘛,全身是没有坏的。六祖也在大陆,他的全身舍利也还完好无缺的,还有很多高僧大德,烧出来然后结晶的也有很多,虽然科学家说可能是一种结石。


        好,另外舍利子翻译成人名,就是舍利佛。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叫舍利佛。这个舍利我们中文译为鹙鹭这是一种鸟,它的智慧很高,或者它的叫声很好,比喻为善于辩才。然后这个舍利佛的,我们中文来给它翻译是子,为什么做这样的翻译?亦云其母之眼是鹙鹭,舍利佛他的母亲长的很漂亮,眼睛跟那个鸟一样,所以被号为舍利佛或舍利子。就是他的母亲,在佛陀的弟子里面,也算是很有才气的,因为他的母亲很有才气,所以人家用他的母亲的名来叫他。然后亦云母才辩喻如鹙鹭鸟,以母显之故云鹙鹭子,也就是舍利子。一个是说他的眼睛像这个鸟,一个是说他的辩才,就像那个鸟很会叫,比喻为很会辩论。用这样来引申说,佛陀的这个徒弟因为他母亲是这样,所以叫做舍利子。


        亦云舍利为身,又为珠,这是翻译,舍利为身又为珠,烧出来的那个结晶就是珠。以母之身形好妙,又说舍利佛的母亲,又母之聪明在眼珠,故名为珠。亦云此女身形好妙,身之所生,故言身子的舍利子,就是身、子。这是我们一般你查佛学字典,你可以看得到这些所有的翻译。一般的翻译本,你看到所有的翻译大约都是这样。


        以上诸解或有此事,然诸解与心性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有说《心经》乃观世音菩萨对舍利佛说法的记载。所以,第一句你会看到什么?观自在菩萨。然后,第二句的开头讲什么?舍利子。所以,由此可以证明,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讲话,有没有?就这样给他证明下去了。


        可是目前举世所流通的《心经》,乃天竺国鸠摩罗什所译之版本,目前所流通的都是。罗什于后秦时在中国译出群经凡380卷,临终的时候鸠摩罗什说,吾所传无谬,则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把他烧了,他说我什么都烂,我舌头不烂,如果我译的这些法都对的话。然后临终之后,大家就把他的身体给烧了,来检验检验他的舌头,薪灭形碎,唯舌不灰。就是一根舌头不烂,足见罗什所译是没有什么差错。这实在是高僧,因为他的智慧很高。本来在印度国的时候,他就是很高很高的体会的人,他的语言专长又特别的出众,然后到中国来,为了要传布佛法,又深入了中国的语言,用中国的话找最恰当的,来翻译他所体悟到的性理心法。而鸠摩罗什所译的《心经》,它的名字叫什么?我们要仔细看看,它的名字叫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我们现在,在翻译的经就是他的版本,它的原文的名字这么长。前面两个字是什么字?佛说。可见《心经》内容实为如来佛亲口所说,并非观世音菩萨说给舍利子听。那只是因为前面有这么两个人的名字,被牵强附会。


        故前说不仅并非事实,而且有诸多矛盾之处,且以佛的智慧在短短两百多个字的《心经》里面,断无多出三个字,来偏离主题的事情会发生。如果这个舍利子这三个字代表的是人名,其实各位你把舍利子拿掉的时候,对于《心经》的种种解说,其实没有偏差。它不需要多出一个人名挂在那里,因为其实他们两个人,也没有对答的形式,只是空出三个字出来。抑或舍利子三个字也像观自在一样,是另有所指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佛号或人名,但其实是直指心性的一个名词。


        那我们现在看看古圣先贤,有没有类似的发现或说明,我们看《谈真录》:舍利子即人之道心本性也。那这个解释并不跟前面的解释违背,因为体悟到我们的本心本性的人,透过长时间的修为,内在的造化,烧出来有形的舍利子跟珠,跟灵骨这个解释它是不相违背的。《谈真录》又云,以元神为舍利子,诸法空相,即金刚不坏身。金刚不坏身在哪里呀?在于内在的气,它所有的攀附都拿下的时候,而那股浩然之正气就是金刚不坏身了。而我们的元神,我们的知见,我们灵敏聪慧的知见,一尘不染的知见,就为舍利子,这是《谈真录》的说法。


        我们再看佛家达摩怎么说,神光说,二六时中皈依何处?二六时中,二六十二,十二个时辰呐,我们现在用我们时间算就是二十四个小时,因为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对不对。二六时中,这佛家语,常常同学会问,什么是二六时中?好像很玄妙,没有啦!我们写成二十四小时吧,就这个意思。皈依何处?说在哪里行持?讽诵何经?要诵念什么经才是真正的行持?达摩祖师说,皈依无缝塔,默念无字经,开口神气散,静诵转。那神光说,哪里是无缝塔?老祖说,自己真宝在当人。无缝塔是什么?分别对待不要进去叫无缝塔,就是我们圆满的本心本性叫无缝塔。自己真宝,就是本性在当人何须用巧向外寻,内中有个舍利子,不分昼夜放光明。这是达摩祖师讲的话,他说内中有个舍利子,好,如果这样子来说的话,显然达摩的认知里面,舍利子是外面的一个人,还是里面的本性呀?它是里面的本性,不是讲外面的一个人。那从这段里面来说,神光是问说,我日常怎么行持呀?他说内中有个舍利子,那可见得达摩这个时候认知并不是说,舍利子是死后烧出来那个东西,对吧?而是活生生的,你现在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嘛!


        我们看《楞严经》,佛跟阿难说:阿难,识性无源,分别心本不存在,从哪里生?因于六种根尘妄出,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感应的时候,内在的气血感应自然起伏,那时候分别心的攀附,俨然成形。汝今遍观此会圣众,讲经说法很多人,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什么是无分别的知见?就好像现在会中很多人,我们用眼睛扫过所有的人,我们这样子扫过,我们知道这么多人,你有没有分别取舍?你不分别取舍的,就是这些、就是这些,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你在识里面,什么识?就刚刚讲那个识。什么识?眼睛扫过这么多,可是毫无分别,你讲的不是一个逻辑,而是说我眼睛扫过这么多人,可是里面的知见,是如此清明。我不因哪个人的特殊,而对里面有所分别,没有。


        说在这样的知见里面,次第去标指,比如说这是文殊,这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佛。好,各位看我这里,说这是文殊,他这段在教什么?无分别,懂意思吗?好,那分别在哪里?在里面还外面?讲里面不讲外面的。我说这是文殊,观照里面就这样,不分别的;我说这是目犍连,观照里面,里面那个不分别就是目犍连;我说这是富楼那,里面那个不分别就是富楼那;我说这是舍利子,里面现在那个不分别就是舍利子。

举凡所有的佛陀教的弟子所取的法号,都是依一个不分别取舍的心境而设的法号。好比须菩提,有没有?菩提就是一个不分别取舍的法号;好比孙悟空,唐三藏帮他的徒弟取个悟空,悟空到底是个人,还是一个不分别取舍的心境?师父是希望我取这个名字给你,你去体会那个心境,可是用久了,这个名词变谁的?变悟空的,变舍利子的,变观世音的,变目犍连的。可是如果你把“观世音”拿出来,你把“文殊”拿出来,把“目犍连”拿出来,把“舍利子”拿出来,通通给它翻译成梵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通通是直指本心本性的词句。


        所以,舍利子到底是内还是外?它原意上是指内,不过这么好的名词,佛陀把它赐给谁当法号呢?就是舍利子,只是因这样而已。而且前面我们曾经提及,古圣德翻译经典的时候,皆以择取音意接近的词,为第一选择。譬如般若就是一例,而这个时候的舍利子也是一例。他取这个“舍利子”这三个字要来形容本性,音跟梵文又有一点点接近,不要差太多,有时候差很多,然后意最好是很贴切。


        我们来看,舍是止或住,或抛弃的这个舍,不取的意思或者停止的意思。言能够舍弃一切的虚妄,才能够由造作迁流之中,转而安住於自在的意思,这第一个舍的意思。


        利,利是运用行动顺导,生育之、养息之因时致用,善权方便,非常活泼玲珑。功及於物,利及於我的本性,不是只有拘拘自守,顽空的、呆呆的、不苟言笑、不做动作等等,不是这样。而是懂得怎么样时而静、时而动,然后长养我们一身的法身,这是这个字的大意所在。好比“水利”的利,我们去治水不能够去阻挡它,对吧?你要去疏导它,去疏导、去顺导它,让它产生更大的好处,不是直直的奔流的入海呀!我们要让它这个水怎么样对我们造成好处呀?这就是所谓的利。


        一个懂得止叫做舍;一个懂得用而得到好处叫做利。舍与利一为本性之体,体是在舍、一止之后,内在就清明了。一为利,喜怒哀乐之中,与人应对进退之中,怎么样能够护持我清明的本性是利。有体有用,其用乃全。例如六祖所谓的定慧,六祖用定慧来形容本性。定,体就出来了,但定了之后是为了什么?为了慧。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子思所谓的中和,中是他的体,而和是他的用;佛陀所谓的如来,如是他的体,而来是他的用。所以,古圣先贤都尽量用两个字的对取,来表达本性的体跟用,目的是不要让你堕顽空的意思。


        我们现在看有后来的意思,比如一棵树长大后来结一个子,对不对?也有结果的意思。但是也有前面的意思,种子是在前面还在后来?又在前面又在后来,搞不清楚。也有本源的意思,始於卑下而功业厥伟,生于微弱而成用至坚的东西就叫做,这是来形容,依本性显现的造化,而成就出来的佛果叫做。本性是种性,把它看成一个种子叫做子。而成佛是靠这个性慢慢造化出来的结果,结果出来也叫子。所以,你说这个到底讲前面还是讲结果?它是同涉二意。佛家的子就是儒家的仁,都是比喻人人本固有的生生不息的种性,仁也是一样,花生仁的仁。


        舍利子三个字我们把它凑起来,就好像在说什么呢?成佛的真种就是舍利子,或者是说体用皆备的成佛真种就是舍利子。这个是体,这个是它的用,这个是它的起步也是结果。或者说不分别取舍,却应用自如的心性,也可以说舍利子。不分别取舍就是舍,然后应用自如就是利,而它的心性、种性,修佛的根本就是子。人之本性即成佛之真种,而见性之源又是建筑在本心之上。


        故舍利子,指性也可以,指不二、不分别取舍的心这也是可以的。然此经名为《心经》,故舍利子多指本心而言,性暂且放下,《心经》就讲心,对不对?不过心为谁的前锋?心做性的前锋,言其体则曰舍,言其用则曰利,正其体用以为佛种故,就是所谓的舍利子。所以,学子勿将舍利子只作人名来解,这个是失去了《心经》的宗趣,也失去了,这三个字做为《心经》段落之首的旨趣。


        各位,你看舍利子后面接什么文?就开始解说心法喽,所以前面提纲挈领这三个字,摆一个莫名奇妙的人名,你不觉的很唐突吗?不是人名,他就讲这个心,这个本心,这个解脱的心,这个道心。像什么?后面就开始写它像什么、像什么、像什么,它就开始写了,这才是它的旨趣所在。


        而究竟舍利子这个本心内涵为何,则在下几段之中我们会逐一说明。好比第一段它会提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没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第一段说明,而后第二段就会再有别的说明。一段一段来说明到底它是什么东西,这就是下一段的文章,我们等待下一堂课的时候再来说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8279460

    感恩遇见张讲师

  • ellen128

    原来舍利子不是人名,舍利子是成佛的真种。

  • 海之峪

    希望讲师能讲《易经证释》

    1569375orjm 回复 @海之峪: 他已经开讲易经了

  • 1569375orjm

    讲师解经,令人信服!感恩遇见!!!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125再来一遍

  • 伊水幽谰

    所有讲解皆往心内走

  • 义剑斩情魔

    经典嘛就要活学活用,悟空就是悟真,刚学会串联和贯通,空是空里还有个真在,感觉还在只是没有挂碍,清真的一股气机,自在流动,悟空原来是悟真,也是天理就行

  • Understandinglife

    感恩张讲师🙏🙏🙏

  • 听与道

    体是在舍,一止之后,内在就清明了。

  • 听友242272567

    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