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努力自修,莫倚他力

024.努力*******

00:00
19:50


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圣贤仙佛慈悲为怀,那他们为何不施展无边法力,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老子以橐籥做比,来说明大道具足一切机能的特质。我们的言谈、举动、存心,分分秒秒秒都在触动大道的开关,走出长养或是消亡两条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大道的规则,圣贤也只能善用,而无法改变丝毫。所以修行唯有向内自觅和善用我们的本性,外求终是死路一条。

第五章 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刍狗就是用草绑的狗,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狗形的祭品,祭完了之后就扔在地上任人践踏,此处是比喻被利用完便丢弃的、最不值钱的东西,好像被利用了非常不值钱,没有人看得起。


这段话是老子站在众生的立场,自己问自己,也等于是替我们发问,替我们抱不平。他说:天地岂不是这么的不仁吗?不然为什么如此这么轻贱我们众生及万物,为什么任万物去自生自灭,为什么任我们去奔流于六道轮回?既然这么万能,为什么不一只手把我们拉上去?天地不仁,这是一种抱怨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的意义,圣人岂不是这么不仁吗?不然为什么如此轻贱人们,任人们在六道中来来去去、生生灭灭呢?这前两句是对天、对圣人、对我们所崇敬的认为法力无边的圣哲,为什么他们不伸出援手,发出的一种不平。首先站在我们立场发问,而后自问自答。


以下这段就是他的答案: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就是一般治金的人在烧炉鼓风的风箱,就叫作,而跟橐是一体的,籥就是橐的出风口。当我们电影里面偶尔会看到,古代的人打铁匠,他要鼓风的时候,它不是插电的,它是用皮做的一个囊,然后用脚去踩,一踩的时候,风就越吹越强,踩越快,吹越强,那个东西叫作橐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说天地之间的造化之道就像一个橐籥一般。到底橐籥怎么样,橐籥到底有什么特质?


他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老子所讲的,说天地之间像个橐籥一样,橐籥怎么样?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为什么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万物为刍狗,为什么不得不如此的原因。


就是因为天地之间像个橐籥,橐籥的特性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个橐籥即使处于虚静之时,也未曾缺损了它本来可以生风、可以鼓风的机能。你还没有鼓动它,可它的机能已经完全存在,不因为你鼓动它才存在,它静的时候就存在,叫虚而不屈。而当你去踏到它的簧舌,开始踏它,开始鼓动的时候,便启动了它生风的变化,这个风口便源源不断吹出风来。


动而愈出,你越动它,越快速,吹出来的风越多。但生出大风小风的特性并不是在鼓动它之后才发生的。它虚的时候、静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这个生风的发生本无好坏。你说大风小风都好,本来橐籥就可以有这些功能,你鼓动的时候就可以有快慢,风的发生本无好坏。但当风一生的时候,火就会越大,这就是它基本的效应。因为橐籥的风永远对着火的,这是最基本的效应。


往好处想,从吉义上来推演,火越大就可以炼更多的钢,可以打更好的铁,这是它的吉义。可是它有没有凶义?因为只是吹风,并没有影射出它的吉义凶义,它极有可能是两者都存在,万物不都是如此吗?同一把火,它可以吉也可以凶,凶也可以很凶,吉可以很吉。橐籥就是这样。往坏处想,它可以无所不焚,一点点星星之火也可以被它吹得非常非常得燎亮,这是它凶的地方。


这个就像道,祂也是一样,就像橐籥,即使处于虚静之时,也未曾缺损了本来所具有的一切机能。这机能里面祂只是一种功能,没有什么善没有什么恶,但祂就是会发生。结果就是触动那个机能的人他要去承担的。往佛的路、所有往六道的路、所有往妖魔鬼怪的路,统统都隐藏在这个看似未动的道的本体里面。祂还没有动,祂就具足了,祂不需要等你触碰才具足,而是所有的一切性能已经隐藏在里面,祂是虚而不屈的。


而当你触碰到祂变化的机制、变化的机能,你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启动祂所包含的千千万万种的变化之道,你一触动祂,你已经选择了其中的一条。你也许不知道,我触碰到这个关键将会如何,就好像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机器,上面有好多好多按钮,碰到一个按钮,祂就会产生一个动作,而你选择另外一个按钮,祂就是另外一个动作。


道就是这样,祂有无比的巧妙、非常非常多的按钮。而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产生什么心念,你将触动哪个按钮,而你集合几个条件是大略等于按了哪个按钮,这一些都在我们生活的领域里面,每一秒钟都在做选择。当然我们启动祂的按钮之后,启动祂的千千万万变化之后,往佛还是往六道,还是往更多道,这个路的方向随时都在被调整。


老子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人们不论智愚、聪明、不聪明跟造化之道没有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好像你的胃,聪明的人吃这个也是消化,不聪明的人吃这个还是消化,健康的胃通通消化,你吃什么就已经在选择你的方向,你已经在按按钮。你老是喜欢吃加了毒素的东西,你一直不断选择按钮,慢慢地累积我们就要生病。你如果都选择比较清净的,你也是慢慢在按按钮,每一次都在选择按钮,都在调整方向盘。


不论智愚,在虚静的时候,身中的造化总是大致相同,智愚都一样。而且祂们同样都具足,同样都不缺损。要修道的话,其实懂得运用我们的本性。我们不必在乎说他读那么多书,而我读那么少,他社会经验这么多,而我见识却如此浅陋,跟这些都没有多大关系。


然而当任何的作为或修为发生的时候,作为也会触动按钮,心念也会触动按钮,法门正在修持的时候也正在触动按钮。那个时候隐藏在身中那股大道无所不包的作用,冲而用之,那个用开始被启动。而一启动就已经开在某一条道路上,只是之后会不会再被你调整方向,那是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我们有太多可反悔的机会,这个功能也是被设计在大道里面。


大道本非无用,祂是有用处的。我们在市场上买任何东西都是有用处的,没有用处你就不会想去买它。道更是这样,祂是造所有万物之后背后的真宰,祂当然是有用的。但这个用有走向“一本散万殊”的路线,也有走向“万殊归一本”的路线。祂正在用,用到哪里去?大略来说就是这两个方向,是从一个本源开始往下往末端流,还是从末端往本源去造化。如果我们大略来分,就是这两种的关键按钮。


而使我们身中之道走向归本的道路,走向返本还源的道路的诀窍,就是在第四章的冲而用之,这一句话里面。也就是在任何喜怒已发或未发的情况下,都能够观照我们的身中,你的气机如水流一般,或急或缓,皆本无意义,皆清虚泰和,都跟你没有挂碍。


虽然气在动的时候,在用的时候,祂的造化也可以保持"中和"的实相,但这个只有少数习于觉观的人才有办法做到的。两个,哪一个比较困难?和是动中用,我们人的迷乱是动中才迷乱,本来静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舒服,都一样宁静。最有程度、最没有程度,当他静下来时的那个静的程度是一样的。但在用的时候,他就发现有定力的有见解的,没有定力的没有见解的,那就天渊之别了。


所以在动用时候,造化还可以中和,这种人是少数,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的觉者,才能在喜怒之动的作用下仍然还符合大道万殊归一本的造化之节。这就是功夫所在,也是千经万典不断地讲不断地讲。我们为什么这么多经典不断地翻译,原因就是为了这一项。


本是大家都可以的,大家都一样的,而是祂的困难度。而多数众生只要喜怒一动,便更加速了出离返本的造化之节。返本有一个造化,可是喜怒一动,祂就一直离开,而且动得越厉害,离开的速度越快。好像火箭一样,后面正在加速。


本来你要往高雄走,可是此刻喜怒一动,你掉头往台北,而且是加足油门,本来想往那个方向,可是却完全相反,因而走向千万条不同轮回的道路。这个就是动而愈出这句话的凶义。不过在经文里面,动而愈出没有演出吉义凶义,它是两个都可以,但它有时候可以吉,有时候可以凶。


老子的意思是说,造成人们可以往“一本散万殊”或“万殊归一本”的造化路线前进,这个本是天地之间造化之道,已经具备。在“道”的方程式里面,祂本来就具有两条路,你有时候会选到这一条,有时候会选到那一条,所以孟子说:“道二”,道有两个形态,哪两个形态?“仁与不仁。”


道二,仁与不仁道有两条路,一条仁,生生不息,就是返本的道路;一条不仁,就是开始消亡,开始消长,走向一本散万殊的道路。圣人所教导的,以及天地整体所示范出来的,也是让我们了解天地之间的这两条道路祂本自具备,所以你可以去选择。


已经告诉我们有两条道路,一条短促的、消长的、轮回的、痛苦的、烦恼的,可另外一条有永恒的、宁静的、安祥的,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都示范给你看,不强迫你走哪一条。但是就让你自己看,看完之后就自己选择。而人们究竟往哪条道路去前进,这些都是咎由自取的,并非天地的不仁,也并非圣人的不仁。


祂只是示范说明,祂能不能把手伸到你的身体里面,把你的性的造化抓稳、控制方向?没有办法,祂最多只能说说,只能诱导你。最后我们的性还是走向消亡的道路,这是谁所造成的?这是自己,怪不得人。道的精妙、道的伟大就是因为祂无所不具,祂无所不具足,这两条路已经早就包含在祂的规则里面。


实际上天地及圣人都还是道所创的。天地及圣人他们的智慧只能够善用那个道。道已经进入你的身中改个名称叫做性,在修为的时候,你只能说我去善用我的性,其实他也不了解,善用而已,而无法去创造道,也无法去创造性,都没有办法。


因此,圣贤对于改造或创造这条方向爱莫能助,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实际上是不是他们不仁?不是他们不仁,是不是他们不伸出援手?也不是,而且他一直在伸,可是他无法创造,因为这规则早就已经具足了。


这段是老子为了救治崇拜迷信之病,为什么他要这样说?这些崇拜迷信的人,以为修行是在依赖天地,是在仰仗神圣。是不是也曾经走过这样的道路,我跟他就没错了,我只要跟着他,佛度有缘人,我跟他比较有缘,总是在一起这么亲近,我常常拜他,每天烧三支香他知道的,我临终的时候他应该会出现,我相信他绝对不会丢弃我。或者这一代圣人,我跟着他旁边准没错,一定是跟在他旁边的人比较有所收获,听的话比较多,当然我们都会做这样的妄想。我们不是依赖这,就是依赖那,不知天地虽好生,但也不能保护人,圣人虽慈悲但也不能救度人,真的是这样。


为了告诉你真的是这样,我举几段圣贤的话让你了解。六祖说:“凡夫不会”,说不去思考,“从日至夜,受三归戒”,天天都在走道场,天天都在求归依这个戒那个戒,这个拜完多这个保护,那个拜完多那个保护。


六祖说: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你们到处在归依佛,请问你佛在哪里?从古至今的经文都告诉你佛在外面还是在里面?都说在里面,都说谁是佛?你是佛。然后你在拜谁?都在外面,哪有在里面?没有在里面。如果你说的归依的是佛,佛在哪里?佛是觉。觉在哪里?你感觉一下,就是你的感觉,感觉有正邪,其中有一条开阔的解脱道路。


六祖说:善知识,各自观察。接近佛靠什么?观察观察。莫错用心,不要往外。“经文分明言至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所以看遍所有的经,都在影射佛就是自己;叫你归依,叫你怎样怎样,叫你怎样皈依,最后翻翻看,看到别章说谁是佛?你是佛。


归依哪里?归依你的自性,认识你的自性,显现你的自性。“自佛不归,无所依处”,说不归依自己,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归依的。再高明的明师都只能引导你认识本性,启动你的造化。还不是他启动,谁来启动?你的本性来启动,引导你而已。


再看六祖这一段: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过去的佛,现在的佛,还包括未来的佛,所说的佛那个质,可以成佛的那个质。还有你见到的所有伟大的经论,像是《金刚经》,像是《心经》,都会归类在十二部经里面的,在哪里?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他所写的真相,都是在写你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一无是处,根本就不对。如果我们一直认为必须要依赖哪一个圣贤,神圣仙佛的法力无边,他的天命多大,才能把你超拔,他说无有是处,一无是处,根本就不对。为什么?因为谁是佛,只有你自己是,所谓的佛就是指你自己。


我们再看《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一段:“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这不是我们妄想吗?我们认为哪一个神圣仙佛法力无边可以度我?如果他可以度我的话,请问你,以他的慈悲,我们做错再多的事,他总会原谅;我们不论沦落到哪里,他总会把我们拔上去,我们就做这样的设想。过去诸佛如微尘数,天上多少佛,那是多得不得了,一切众生,只要一个佛,天上一个佛只要发出他的慈悲,救一个人就好,地球就没有人了,怎么还留着我们这一批在这里滚来滚去回不去?


他也急,我们也急,他的法力无边能不能把你拉上去?连你六十公斤也拉不上去,告诉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什么?大道的规则本质如此。佛虽大,可以比道大吗?他没办法,他只是运用道。“当知众生自度”,你要知道众生靠自己度自己,靠本性度自己,佛不能度,佛实在没有办法度我们。但是佛可以讲一个了解如何启动本性的力量来度你,但听不听在谁?还是在我们。


说佛不能度,努力自修,莫倚他佛立”。这是敲破了我们很多很多的迷津。天天赶着早上拜,赶着晚上拜,赶着多少柱香,赶着多少贡品,赶着发多少愿力,在佛前不断地膜拜,以为这样可以得到什么好处......没有错,这是为上智下愚所设的法,但是到最后最后讲经讲到最后,你会发现不只是这些圣贤在破这些法,就包含如来佛很多经文也在破这个法。


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求法不对佛奢求什么,不企盼祂为你做点什么,只求我的真觉如何启开,我的本性如何圆满,这就是自古以来的智者,他之所以归依,他之所以修行,他真正的凭依只在这里。


就算圣贤仙佛著书立说度世,但是凡有言可说,凡有名可止,亦皆对待立名。实际上是离本性的实相非常非常远的。不只是圣贤不可信,天地不可凭,连他们所说的经论都是大有问题的。


所以佛的“不可思议”跟“不可说法”,《金刚经》里不是这样说吗?我说的法“不可思议、不可说”。而孔子则说“予欲无言”,我实在是不想再说了,为什么?因为说越多,被你们误会越大,予欲无言。而老子的“可道、非道”,说的出来都离本体实在太远。这些都是表明其说也不可以为依靠。


这段老子不得不直斥天地圣人的不仁,是为了破人往外对天地及对仙佛的迷信跟依赖,而开始引导众生往内自觅我们的性真。所以为什么这一章一开始直斥天地的不仁,直斥圣人的不仁,这告诉你说他们可以靠吗?若是你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可以靠吗?你只有六十公斤,他无法拉你上去,你信不信?他的法力无边,他没有办法拉你上去。如果你愿意这样做的话,他们讲的理可以引导你来照见自己的本心本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幼芬

    成佛,成魔,选择的按钮在自己。

  • 1500686ledg

    天地不标榜自己的仁义,却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生养成就了万物;圣人也不自我标榜自己的仁义道德,而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利益众生。

  • 吉平2010

    靠自修真不易啊,走累了想休息,休息久了就忘了初衷了,多听经典回归主轴。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28再来一遍

  • 泡沫公子

    以己为灯,以己为靠。 如果是如来佛归天之言 似乎也应了这一集中的主题。

  • 如心宛然

    自佛不归 无所归处

  • 綗綗有神

    认识自性,自性呈现就能慢慢一点点认识吗?这是传习录中所言,进屋观其大概,而后慢慢看清柱子的条纹?

  • 道在术先

    圣人和佛不可度人,唯人自度

  • 1569375orjm

    这一节还没有真正的听懂,要多听几遍!

  • 1374845zvrw

    谢谢张讲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