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道冲而用之

023.道冲而用之

00:00
16:27


在冲和的状况下,大道就能带领万物进入极为精微的造化领域;不达冲和,大道的用无法显现,造化路线就会开始改变。在宇宙太虚之间,除了一小部分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冲而用之。这一小部分是谁?什么原因导致其脱离了大道应有的轨迹呢? 本篇详细解说了大道的四项特质,若能效法,就可以圆满我们的心性。

第四章 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现在看第四章,不盈。道冲而用之,这个冲,是动中的泰和,才叫做冲。好比水流,它也许是静谧的,也许是激昂的,但皆保有水性的本然。它不因为静才有冲,不因为动才有冲,它的泰和的气是随时保有的,动静皆不攀附意义,不产生知见,皆无罣无碍,这个就是所谓的冲。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太虚间的大道也是如此,就跟水一样。人身中的道也是如此,气就跟水一样。内心的阴阳动静也是如此。起心动念之间,七情的发动或静谧之间,它的气也是这样的变动,宇宙之间无处不是如此,都是由这股泰和的气来经营、创造出来的,所以叫做冲。各位想想水的流动,不论多快、不论多激昂、多慢,没有意义的,无声无臭的,都是处于它的泰和,没有任何人改造它,都在它本性所控制的范围下,叫做


道冲而用之,那个“用”,把它框起来,那个字不可以轻易放过。这一股泰和之气充满乾坤,可以位天地,可以育万物。《中庸》所说的,中和可以位天地,可以育万物,位天地育万物便是道的用。大道之气不达冲和,它的用就无法显现,它的造化路线会开始改变。它在冲和的状况下,就能够带领万物,进入极为精微的造化领域里面。


人身若不达冲和,其性也不能显现。什么性呢?由众生而返回佛的这一条造化道路,它要由什么来指引?就是我们的本性。而我们的本性在我们的气机受到干扰、而未达冲和的时候,它的性——造化的性、造化的方向、造化的规则,没有办法显现。所谓的见性,所说的不外是造化规则开始慢慢地越来越精准了,好像方向盘调整对了,那个叫做见性。所以人身若不达冲和,其性不现,那么造化便没有了准头。


所以人想要修真的话,必由观照周身之气里面,静的中跟动的和,这样他静也能得到中,动也能得到和,那么他的周身气机造化之性才展开,乃成其用,那个时候用才会有准头,才会产生你所想要的东西。若是透过某个东西来影响它的规则,破坏它造化的方向,那么它虽用,但是用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我们就不叫做


这个是有用的、有效益的,是你想要的,跟你所想要去的方向是一致的。此返本之造化,必在周身之气机磨练至中和,到中和的程度,开始慢慢地反观、慢慢地磨练,而后才可以用。是曰:冲而后用之,叫道冲而用之。要冲才有办法用,不冲就不能用。


或不盈,或,某一些叫做或,其中的一小部分叫做或,盈是充满。或不盈是说,或者有一小部分失去了它的冲和,失去了它的造化的圆满,叫做或不盈道冲而用之,在宇宙太虚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是冲而用之,里面或者有一小部分现在正没有冲而用之,那一小部分叫做“或”。那是不是表示说大道有所遗漏,不然为什么跑出一群“或”出来?那一群“或”是谁?就是我们。


大道这一股泰然之气,充塞宇宙,无不盈满,没有偏私的,为什么其中的某一小部分失去它应有的圆满?其原因就在前几章里面所提到的种种的欲、种种的对待、种种的尚贤、贵货、种种的有作有为,就在这一些知见里面。


在人们受到这些知见污染的当下的同一秒钟,道的充盈在那个人的身上便荡然无存。好比你心情很愉快的时候,你感觉里面有畅然,但你一想到一件事情令你非常非常生气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畅然、愉悦、自在,忽然间那一霎那是不见的。虽然同样里面是一股气、一个感觉,但这个感觉使我们的自在、使本性的自在、使本性的造化方向完全改变。就现在的科学来说,这个人当他堕入烦恼的时候,来检验他的细胞的话,里面是极其狰狞和丑恶的。在一个人非常泰和静谧的时候,你看他里面是非常丰润的,其实立即就有个影响。


而此刻其他宇宙中的万物,仍然在享受道的冲而用之,任何万物都在享受,不曾离开,仍然在享受它应该有的造化跟天年。一棵神木该几千年就几千年,一棵小小的乔木该几十年就是几十年,它天定的天年是这样,没有因为自己的破坏冲和,而缩短了它的天年或改造了它的造化,不曾发生这样的事情。此时宇宙中只有一小部分,暂时丧失了这一份大道冲和的法益,所以叫做或不盈


这个话是在告诉我们大道的无所不在,它是无所偏私的,是自公自平的,所以一切天堂地狱路都是人们咎由自取的,是或不盈的那一小撮,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知见所开创出来的。


这个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里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句话,意义是相同的。大道本自冲和,只是人们不善于维护自身的冲和而已,所以叫做人之不善。这个不善是不善于维护他的本性,这个善不适合解为善良的善。何弃之有是大道怎么会抛弃我们,不会的,是人之不善于维护,一切皆是人们自取,而非大道刻意舍弃了谁。这两段话的用意都是在劝勉人们自立自强,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


看下一句:淵兮似万物之宗,道极其的深邃。渊兮,好似无法去窥测,不容易懂。渊兮,像个深深的潭,极不容易透视,不晓得里面有什么,我们只能揣测。但它生成着万物,好似万物的根本,叫做似万物之宗。非常非常幽深,不容易猜,可是万物总有一个生生化化的道理,好像是万物的根本存在。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都在描述大道的太和,跟它的无所分别、无所对待的特质,都在描写道。但是描写道,道是道,跟我有什么关系?它还是有意义的。写《道德经》也好,读《道德经》也好,读任何经典都是这样,不论是描述外面的世界也好,描述远在天边的道如何也好,最后都是希望我们怎么样去效法它,这个就是它最后的目的,不然说那么多有什么益处呢?没有益处。


有时候你会觉得经典听一听,讲一讲,好像是很不错,可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懂得把经典跟你拉上关系,听三年五年还是会发出感叹:“不都一样吗?不都讲那个自性如如吗?还有什么好讲的呢?“还是没有跟你拉上关系。这四句话就是这样,用意就是要人们效法大道这四项的特质来圆满我们的心性。


我们现在来看挫其锐。挫其锐的锐,就是前面谈到的美和善这些对待,或是尚贤这些对待。大道的特质是不对待的、不造作的、不出风头的,不尖尖的。锐是尖尖的、突出的,就是那个对待,划破了你的心性的那个东西。大道总是收敛起那份英锐争胜的气息,而永远处于自在平等之中。它永远无声无臭,它不发出声音,好像在河边奔流的水,永远没声音,它没有一个特殊的声音,没有一个争胜的意念,它没有这些存在于其中。人们应效法大道的这一份平等跟自在,放下心上所有的争胜跟造作,回归本自具有的自在跟平等,这是挫其锐这句话能够带给你的好处。


解其纷,纷是气机的千变万化。如果我们从心情上来说,心情的各种变化,烦恼的各种变化,这些都可以称为纷。但为什么特别解释在气机上呢?因为烦恼必伴随着气血的扰动。大道总是那么得游刃有余,总是无比得宽和,因而解脱一切造化纷扰杂乱的束缚。好比太虚,太虚永远有各种的风,但它不必解,它只是一个宽和就容纳了,只是一个容纳就解开了,它不需要一个个去把它消弭,一个一个去把它解开,它不需要的。太虚只是接受它,是那么地游刃有余,繟然而善谋,不必像我们支支两两,斤斤计较,一个小小的知见在脑袋里面打转很久。它只是接受,接受一丁点气机的所有变化,只是如此而已。


人们应当效法大道这一份宽和、含容,这一份不疾不徐,在身中容纳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气机起伏,永远任其自在,永远不对它们产生任何对待的知见,这样便可以解脱一切烦恼杂事的枷锁,叫做解其纷


和其光,光这个字是比较高的,比较亮洁的,就是《心经》所谓的净相。例如在富贵之时、在得意之时、在非常非常高亮之时,这些都可以称为光。在你很有收获的时候、很有感触的时候、很有感动的时候,这也都可以称为光,可以做类比的。道总是无处不在的,它与光明同在,它与富贵同在,与一切美好同在。光明的时候有没有道?有的。一切美好有没有道?也有的。富贵有没有道?也有的。何必一定贫贱才有道?何必一定哀哀戚戚才有道?何必一定咬着牙含着泪才有道?我们的认知上的道,好像都必须在刻骨铭心之下才存在,然而道不是只有那一层的面貌。


没有错,那一层的面貌里面有没有道?当然也有道。在我们的轻松愉快里面有没有道?也有道。在我们心情愉悦,欣赏一首歌曲一场电影的时候有没有道?它也可以有道,和其光。但是道虽然和其光,与富贵同在,与一切美好同在,但是却那么得淡泊,那么得亮洁,叫和其光。人们当效法大道这一份无所不纳,包括这个光,一无所染着的一种心境,不是只有容纳,但就无所染着,如果这样便可以尘不染尘,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


同其尘,不止在最光明的地方有道的存在,甚至在最卑污的地方也有道的存在。卑污,就是所谓的尘,在最低下、最肮脏的地方,最黑暗的地方也有道,它总是那么得平等。在最光明的地方才有道吗?不是的。在尊贵的地方才有道吗?不是的。最卑污的地方它也存在,这才是它的平等。人们当效法大道这一份平等,与所有的甘苦同在,即使在身中最动荡、最悲苦的气机感受下,依然保持不取不舍的实相的定力而不坠,叫做同其尘。那个和,就是站有自己的脚的步伐和立场而不变。那个同,也是站有自己的立场还不变。同我的道,和我的道,在最光明的时候,在最黑暗的时候,最尊贵的时候,最卑污的时候,那个道还是不变。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湛兮似若存,湛这个字,就像水的透视,非常非常清澈,透彻率非常高,差不多像那个意思,就是清虚无杂,叫做湛。湛兮似若存,是说它是那么得湛蓝、清虚、一无所杂,但又有一个伟大的造化一直持续在进行着,好像有一个东西在持续进行着,好像它不存在,是那么样得清虚无杂,但有一个伟大的造化、伟大的力量,一个精准的规则,它不断地还是在持续着。


若存就是佛家所谓的妙有。湛兮就是佛家所谓的真空。真空妙有,其实就是这一句湛兮似若存,意义是一样的。人们若能在身中效法大道,观照心田如秋潭之浸月,它的湛兮似若存就是要让你去效法的。怎么去效法它呢?观照,观照我们的心田,像秋潭之浸月,那个月就比喻为我们的所有知见、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我们所有的七情,好像是存在了,可又是那么样地淡泊、那么样地若即若离。又好比空谷之声响,它存在,你立即听到,可是它不伤害谁,它只是自由地回荡。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也能够如秋潭之浸月,如空谷之声响,那么周身的造化还是一样冲和而用之,它依序在推进,它无为而无不为。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这个道从何而来,是谁生的,是哪里的人,我不知道它是哪里来,但它好像在上帝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上帝整个的造化规则就是这个道,没有谁生谁的问题,永远都存在,所以说象帝之先。同样的,在观照一身之道时,你不必去探究这个气从何来。你在想:为什么我刚刚有这个感觉,这个感觉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的业力?要告诉我什么?还是老天爷要给我什么启发?你想太多了。你只是经验它而已,不必去探究这个气,这个感受从何而来,又要从何而去,这些不必探究。你永远只是据实地去经验它的当下,其余一无所悉,叫做吾不知谁之子,不必要去了解这一些。


此章实际上是老子自己在写自己的道德,自己画自己的肖像,自己在陈述自己的历程,给我们这些后辈的学者来知悉。又因语言之障,所以不容易表达,又怕你一直挂着他所讲的话,太过崇拜他,你就会造成这个效应——太执着于文字的相。所以语意中,安排时而,时而,时而,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都是不定词,就是要故意安排一些不定词,让你不要太执着他现在所讲的东西。所以他所说的,时隐时现,非常具有揣摩的意味,引导后生揣摩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偶入一鳞一爪,叫人难测其全体,像条龙一样,无怪老子有游龙之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直播小助手2

    大道的特质是:锉锐解纷,和光同尘。如何效法大道?观照我们的心田。容纳所有的知见、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七情,好像是存在,可又是那样地淡泊,那样的若即若离。

  • 青青毛豆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就是要把经典和我们自己联系上,我们要效法大道的特质:挫锐埋锋,和光同尘,在滚滚红尘里才能很好的安身立命,圆满自己的心性!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27再来一遍

  • kathy_hx

    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这一章将道的体用都描述得很清晰了: 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 用~道冲而用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而失道的凡夫则是“傲其锐,陷其纷,溺其光,流其尘”吧。

  • 笨笨的素素

    有个问题似懂非懂? 讲师说富贵的时候、贫贱的时候、哀哀戚戚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卑污的时候……任何时候都有道。 这里的道是不是指这些当下气的自然流行的样貌?如果我们只是经验它,就是上道了,就能得到它的冲和之用?

    小鹿_31 回复 @笨笨的素素: 老师的原意是富贵贫贱尊贵卑污光明黑暗的时候能做到“和”“同”的话你造化性命的那个道是不变的,这些对立分别可名的本身不是道,,你的气不被这些攀附时你的存在就是那冲和的本貌无需再另有一个“得”法。

  • 重积德

    大道在冲和状态下,可以位天地育万物,生养万物,但不在冲和状态下就不能生养,除了人类,万物都能得到道的滋养,人类就是或不盈的这个部分,人类做了什么呢失去了道的滋养,又怎样能够恢复呢?老子在这章敲醒人们。。。

  • 青青毛豆

    道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要去经验它。 我们要效法大道的四项特质,来圆满心性, 不然我们就是那一批或不盈的人。

  • 省覺

    冲和是主轴,有点云里雾里的, 听说79集也讲冲和,我要赶紧去听一下!

  • 笨笨的素素

    道冲而用之,最大的用是返本还原,方法就是任何气血的起伏只是经验它。

  • 13506211063

    这个“用”字不能轻易放过~ 道一动有两条路:破坏、建设 就看我们是被祂用了,还是能用好祂 就像开车方向要调整对才可以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 效仿大道的四个特质 慢慢反观、磨炼,而后才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