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菩提萨埵”简略之称,其真正意思是指的一种心境,一种心法。而非一种名称。”观自在菩萨”是往内看到气机的畅然,上面没有七情六欲,见其浩然正气充沛,廓然大公的心境.
原文: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我们看“菩萨”两个字,菩萨就是《心经》的后文中所谓的“菩提萨埵”,把它简略下来。所以我们解“菩萨”就必须解“菩提”跟解“萨埵”,这样才能够了解。
“菩提”是什么呀?翻译成中文叫“正觉”,不过“正觉”这样的翻译失去它的原味,所以不敢翻,还是保留“菩提”的原音。因为“正觉”的这个“正”字有没有对待呀?“正”有对待,“正”是怎么对待法呢?看到那个坏人,气得牙痒痒那种人就是被“正”所困。“正”是一种对待,也是一种捆绑,它是说能返观自觉无惑叫做“菩提”。
“萨埵”翻译成中文是“有情”,但不好翻译,这样翻译成有情,距离原意还是很远,这个指的是自心上的有情众生。通常我们“有情”和“众生”都会连接在一起,叫“有情众生”,但大多数的人都会把这个字拿来形容外面的众生,实际上它指的是自心上的众生,自心上的无数的生灭心,而不是指外在的有情众生。
当然我们要举证你才会相信,六祖说心中的众生是什么呢?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这样各位相信众生是在里面吗?它是讲起起落落,你一天起起落落几回?那就是众生。一下嫉妒心,一下贪嗔心,一下三心四相,不断的发生叫“众生”。
因此,自心的众生才是有情的众生。有情是什么?有感觉、有情绪,这就是有情。然众心何在呢?则唯在你的胸中气血动荡撼吾心田之时,你的心头一动,才见到众心的形迹。嫉妒心一动,里面紧紧的,热热的;你的贪一动,你的喜悦一动,里面痒痒的。若气血不动,则无所谓狂妄心、嫉妒心、贪嗔心。那都只是一个想象的逻辑而已,气血一动才真正嫉妒起来。
比如说我现在跟各位讲:来,开始嫉妒吧!开始,一二三!你会发现 像风,有没有?没有效的。为什么?你少一个什么?感觉。但是感觉上来我说不要嫉妒了,有用吗?没用,因为你还要等它自己退下来。可见的心指的是脑袋吗?你还不相信,那来,一二三!嫉妒!没用的,对吧?感觉还没有充分。所以修者不可离心头一气而言心,没有办法的。
你会觉得气这个粗糙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可是你忘了,佛的金刚法身就是气,它是纯粹的气,差异是在这一点而已。而那个纯粹的气现在在哪里?就在你身中,只不过混杂了别的东西。
好,那“菩提萨埵”凑起来就是“菩萨”。外,指求佛果之大乘众的总名,所以有的人讲经说法一上台说:各位菩萨大家好!有没有?那是讲说,各位都是想要追求大乘佛果的人,总名,这样子可以尊称了。
对于内在则指觉有情,它的自在的心法的总名。所以到底你要把它用在众生的修行的总名,还是用在内在的心法总名,那随你的智慧。因为《心经》主要是在讲什么?不是讲什么果位,不是讲哪一阶层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讲什么?持什么心。
这个经叫《心经》,所以以觉悟自心有情中的自在心法为其第一义。注意这个字,有情中的自在心法,才是觉有情。在有情里面解脱的、在烦恼的当下解脱的、在痛苦的当下解脱的、在你恐惧的当下解脱的。当下,当下是什么意思?不是恐惧之后才解脱。烦恼即是菩提一直都被误解,你有这么多烦恼、有这么多的坎坷,这么多的历炼之后,有一天你就看得开,“有一天你就看得开”那是以后,不是“即是”,烦恼即是菩提的“即是”,这个“即是”两个字是同时的。在你烦恼的气血当下,懂得觉观,就跟水流一样,生命之流畅然无比。看到这个真相就是烦恼那一秒,就是菩提的那一秒,确有其事,不然佛不说妄语的。
能自觉觉它,虽身处污世仍不为内外众生所牵扰,就叫做“菩萨”。说有追随大乘的心的人通称他们为菩萨,这只是一种名称而已,真正它所要讲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心法。
好,我们把“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凑起来,对外面来说,譬如明镜照物,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爱念;恶者,物之恶也,不因之而生憎心。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就是行其所无事。叫做“观自在菩萨”。
与物自然的顺应,廓然大公,只是跟它应应而已。盖天生吾明,非为色也。眼睛不是为了要哪一个形色而生的。天生众色,非为明也。天生万物也不是为了让你的眼睛看,不是这个,各自存在各自的。明自明,色自色。虽视物而不累吾目,虽废目而不歉吾明。虽物陈目前而弗觉,虽明照诸物而弗迷。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根尘各自在,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各自独立切开都是自在。宁有物我之溷,这是不会相混的,但是我们现在明明白白有没有相混?统统是相混的。
对内在来说,善于内观其自在活泼之本性,但是到现在为止你有三个困难,第一个你不了解本心;第二个你不了解本性;第三个你完全没有去照见过你的法身。这三个谜题解不开,所以,所有经典的字句你没有办法解,原因在这里。但我慢慢引导慢慢观照,各位可以慢慢了解。
善于内观自己的自在活泼之本性,能于心头气机转变、变化的时候,独见其真,看到自在逍遥起伏的清真脉络。不为七情六欲所惑,因为你的七情六欲是攀附在气的上面,气动荡的越大,七情六欲攀附的就越深,被控制的就越紧。你有没有发现生气的时候,内在动荡越大,要你平抚就更难,要你眼神祥和温柔就更难,你是深深被气所控制。所以,往内看到气机的畅然,独见其真,上面没有七情六欲,而独见其浩然正气充沛吾身。
《北海老人》曰:“佛家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最后说,要离一切的相,要生无所住之心,所靠的是什么呢?应该怎么样?如是观。前面都不是重点,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但从哪里开始?观!
它说观之一字,三教同然。佛家说“观自在菩萨”,也是观!道家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有没有?《清静经》里面,这也是观!儒教说“顾諟天之明命”。顾是什么?是回头看。翻译是这样翻译,其实是什么?眼睛闭上往里面觉察。因为天之明命不在你背后,在哪里?在身中,你就知道这是观!由是观之,三教的心法是从哪里开始的?就是一个“观”字。
心的喜怒哀乐象一条大河,波浪涛涛。发洪水不能堵,顺其自然奔流。疏通。岸上观就可以保持宁静。这样理解不知对否?
武海清 回复 @南屏闲人: 烦恼的当下就是菩提、只是你悟不悟而已。
浩然正气充沛吾身,天地长存廓然大公!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感谢!
喜怒哀乐就像洪水,两种方法可以防范,第一个提前觉察并修正诱发喜怒哀乐的因,第二发生喜怒哀乐洪水时候在下游建一个湖泊,转移情绪的能量为自己所用,或如都江堰,第三就是抗洪救灾
烦劳即菩提,我烦劳,别人可能也因此烦劳,找到烦劳的原因并修正,就不在烦劳,而且自己化解烦劳之法也可以帮助别人
感恩,张讲师!
感恩讲师,情绪当下才是检验
讲师反复讲观照内心,气机.万事万物不过是一气而巳。真见也
我们常常说经历多了就能够成长,六祖说:烦恼即是菩提,原来在烦恼的当下懂得“观”才能成长。
烦恼即是菩提中“即是”就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若你善于观照觉知内心,看到气机畅然,独见其真,那你烦恼那一秒就是菩提的那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