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行”与“深”的落脚处

08.“行”与“深”的落脚处

00:00
10:59

一个“行”字道出了修行是活泼泼的,充满机趣的,强调不是静止的,是在生活中静可以行持,动也可以行持;一个“深”字指出了修行的施力点。心性人人固有,并无什么玄妙,可是为什么我们读不懂经典,也做不来?是否因为我们的力施错了方向?


原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看本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古圣先贤是观照心性写经,它的每个字都跟心性有关。然而我们现在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是早在日常生活中,水里来火里去的,我们的每个字都跟生活有关,这基本上是有很大落差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刻,某些关键字我们不得不再重新再来说明它跟心性相关的意思。


        好比这一段看起来都很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先讲这个字,这个,它所包含的范围呢是很广。辟如一切的思想,正在想也是行;好比你的作为,我正在做一个什么丰功伟业也是行;我在做一个什么样功德,这也是行;好比动作也是行,比如说我正在跑步、我正在工作、我正在除草,这些都是行;或者是内在的气血运行,内在的感受正在变化,心情正在变化,有的时候气血很通畅,有时候很迟滞,它带给你很多很多感受,这一些正在发生的都叫做行。这个行不是只有走路,举凡正在发生,而你正在经历,我们都谓之


        “”字这个字,为什么取这个字?状其非图止也。用“行”这个字告诉你,它不是静静的,它不是停止的。一般人一开始修行就会追求一种静静的、安静的,没有动作的、没有作为的,特别提出一个“行”来跟这种顽空对抗。它不是顽空,它是讲一种不失其机趣。好比我们欣赏一个很美的晚霞,你正在欣赏,那就是行。它是有机趣的,它是有情的,这叫做


        能够于日常生活中去奉持,每一秒钟都奉持。我所印证到的一些智慧,我所印证到的解脱,不是在静坐中才叫做解脱,不是在一刹那之中的没有念头才叫做无念。你所得到的智慧是,我在静的时候本来可以行持,我在动的时候可以行持,我在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情况下,我还是能够不失其本宗。不失其机趣,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奉持、能够运用、能够变化、能够欣赏,这个才叫做行。这是有机趣的。


“行”这个字,又状其非虚有其表,表示它内在正在成长,它不是外在的一个空壳子,它能够成长,能够作为。如草木之渐渐茁壮,像草木一样,它不是看起来静静的,它是正在成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指引你往彼岸的方向在前进,所以我们才叫做行,它是一分一秒都在前进的。你有没有发现你的修行看起来在前进,实际上是停止的。三年前三年后来再来检验,你好像多读了一些书,但对于你的心性是毫无成长,这个就不叫做行,行就是分分秒秒,它正在往彼岸正在前进的。


        基本上我以前在归类三教经典的时候,是先假设三教圣人都同等程度,我以这样的心境来看,而后我发现我的收获非常非常大,那是因为我不曾被局限。当你看到我举的书,你不曾读过,先不要嗔厌,先不要排斥,你看看他讲的话有没有道理。


        《谈真录》说“能静不能动,犹之能坐而不能行此天地间之闲民,整天好像很悠闲,非天地间之大神大圣也”。天地间的大神大圣,他是能静能动的,他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对不对?哪里是讲话慢慢,走路慢慢的,然后一丝不苟的,以为一个善良就成个大神大圣吗?当然不是这样。天地间的大神大圣在颠沛造次的境遇下,依然不失其本宗,这是我们所认知上的不一样,因此以这个“行”这个字来状其行动、动态的一种机趣。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先看“”,“”是讲什么呢?说甚深微妙之意。什么是甚深微妙呢?它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在于一种实质。好比心性,它不是在一种翻译,而是你往内观照了然于胸的,那是一种实质。


        不是在表面的,乃是在于深化,深化到你内在的本心是什么?本性是什么?我的法身是什么?内在的造化为何?性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我能不能时时刻刻去奉持?


        不是在外求,而是在内充,外求就不叫做“深”,往内才叫做“深”。不是眼睛一看就明了,不是拿笔一算、公式一算就了然,这个就叫做:“深”,是在内充。


        不是在片段,而是在全面。我体会到了一个很妙的意境,刚好吻合了哪一句经里面所说的,你正在高兴,可是你的这个意境,却不能吻合下一段章句里面的记载,那可见得你是非常片面的,那这个片面就是危险的,因为它不正确。在符合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一些层面叫做深”。


        大道不远在身中,是人人都知道的,人为载道之器这本性在哪里呀?就在你身中。你的心在哪里?在你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我们要了解,我们可以看透万物,我们可以放下万物。可是你的性是分分秒秒、每一分每一秒都陪着你的,那个东西是实质的。


        所谓的空是外缘一切皆空了,妄想一切皆空了,你的烦恼、痛苦、挂碍皆空了,最后会浮出了一个真的东西来,所以才叫做真空妙有。天下万物只有你的自性,这个才叫“深”,真的只有这个才叫“深”,为什么?因为它的功能奇妙无比,不是人可以懂的。不只是人无法懂,佛也无法懂,但是佛可以应用它。和科学家一样呀,他可以透过某一些理论、某一些原理,他可以做出非常非常精妙的东西来,但他所运用的就是万物的性,只是如此而已。所以凡务于外者不言“深”,只有往内去观照他的自性,这个才叫做“深”。


        我们看六祖里面所说,见闻转诵是小乘”,这些都在表面的东西,看到什么变化,看到什么法术,看到人他的气宇如何地转变,这些呢是小乘,我只是不断地诵念;悟法解义是中乘”,经拿起来先不要急着念,拿来先看看里面它到底每一句到底有什么意思,你把意思先了解,才不会跟经义做仇家;依法修行是大乘”,了解经义它只是中乘,经义我能够在我自身的内在心性上行的来,作为上行的来,这叫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其实这最上乘前面这段文章所写的就是本性。其余的东西都只是你的应用而已,这是万法尽通,万法俱备,是你的应用,可是一点点不能挂碍到你的本心本性来,是名最上乘。行于最上乘,不以小乘而自足才叫做“深”。


        我们通常会有一些显化,能够知道过去一世因果、两世因果、三世因果,你很高兴得手舞足蹈,晚上不能睡觉,有没有?这是深还是浅啦?这很浅。为什么?因为本性的功能何仅于此。很多人可以通三世因果,可是我看烦恼挂碍一堆。所以不以小乘为足,以我们的本心本性为最后的依归,这才叫做“深”。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科就是水凹洞。流水这个东西,它往大海奔流,它是有次序的,它碰到第一个凹槽,它就把第一个凹槽填满了,不然它是不会往第二个凹槽的,填满了再往下一个凹槽去注水,注满再往下一个凹槽,所以,不盈科不行。


        君子志于道,君子修道也是一样,不成章不达。以你的所得检验这一句吻合,再检验下一句,最好不吻合,因为你就找出你的盲点,再找下一句,一句一句地放下去,印证看看,我现在所学到的东西,我放到每一个章句上去看看,是不是都能够吻合。君子志于道,不成章不达。成章就是说这边吻合、那边吻合,全篇全经,或者是这一部经、那部经都吻合,这才叫达,达就是通达。君子步步为营,不求躐进,所以叫做“深”。


        行深有没有?他是不希望你非常肤浅的,这学学那学学,不希望你是这样的,他也不希望你固步自封,他也是希望你去学,所以前面讲个“行”有没有?不过“行”是不是要一个主轴?如果我们今天修行连一个主轴都没有,你行是行了,可是你有没有觉得非常非常的忙乱?你没有一个主轴,也不知道到底我学的焦点,到底是在哪里。虽然我学了很多,可是后来扪心自问呢其实蛮错乱的,所以君子步步为营,就在心性上求正解,不求躐进,所以才叫做“深”。


        到底深不深呢?《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为什么?因为心性人人所固有,其实也没什么玄妙,可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就奇怪了,你有没有发现每一部经都讲心性,对吧?心性是不是每个人都固有?对呀。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都听不懂也做不来。所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固有的本性,这个是每个人所固有的,君子依固有的自性而行,可问题是你现在没有摸懂自性,所以行不来。只是依自己所固有的而行有什么深不深,可是天下莫能行,所以就叫做“深”了。


        行深就是抓到那个主轴,不求躐进,步步为营,抓好主轴,往内去深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1369468vayj 回复 @言观观言: 感恩!

  • 1569375orjm

    原来小乘、中乘、上乘、最上乘是这么解释的,感恩!

  • 听与道

    三年前三年后来再来检验,你好像多读了一些书,但对你的心性是毫无增长的,三年又三年,光阴如梭。

  • 12090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想到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

  • ellen128

    后世称孔子为时圣,他之所以能够立节、尽性、免祸,原来是善用时噢。

  • 13963867ino

    讲得真好

  • 1569375orjm

    讲师将行、深二字解释得非常透彻,感谢,感恩!!!

  • 小严老师_nn

    解释的真好! 行和深两个字原来这么生动,活泼泼。

  • ellen128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奉持、能够运用、能够变化、能够欣赏, 分分秒秒正在往彼岸前进的,这个才叫做行。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