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八章】被儒道集体推崇的“上善若水”

【零八章】被儒道集体推崇的“上善若水”

00:00
14: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上善若水。我们要介绍老子《道德经》的第8章。第8章一开头就是我们所念的这一句:上善若水。


我把原文念一遍,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意思我们用白话文简单说一下: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我们先说“上善若水”。我提过,我第一次到北京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的时候,在二楼用餐的地方看到一个屏风,上面就写着“上善若水”四个字。同时,我在别的地方看过也听过很多人讲这四个字,可见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上善若水”。


“水”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既温柔又清洁,还有流动性,充满活泼的力量。而“上善”是指最高的善,这个词听起来十分抽象;但你一说“上善”像水一样,马上就变得很具象了。因为你可以立刻掌握到水的一些特性,然后思考为什么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呢?


老子为什么要用水做比喻呢?我们由水可以学到什么样的启发呢?事实上,在老子《道德经》里面跟水有关的说法,另外还有七处。譬如像,海、江海、深渊、水的泛滥、水往下流等等。还有一处(《老子·第78章》)特别提到水的特性,就是所谓的“柔弱胜坚强”。水是柔弱的,但你攻击坚强的东西时,没有比水更有力量的。水一旦聚合起来,力量大得不得了。比如黄河决堤,会冲垮城镇。


值得留意的是,老子接着为什么会讲到水很接近“道”呢?水很接近“道”有两方面的理由,我们从这个理由也可以学会老子的思维方法。两方面的理由一个是针对万物,一个是针对人类。我们所见到的存在的东西本来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万物,一个就是人类。


对于万物来说,水善于提供帮助,而不与万物相争。万物的存在,尤其是有生命之物,无不需要水。像我们常说的阳光、空气、水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水可以滋润万物,对万物有利,而不与万物相争。譬如在《管子》这本书里面就提到,水是大地的血脉,好像筋脉之间的血液相通一样。水是什么呢?水是万物的本源,一切生命的基础。


事实上,在古希腊时代,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勒斯留下两句名言。第一句是他说:水是万物的起源。水是生命的来源,充满无限的活力,有如带着神明的力量而遍在万物之中。泰勒斯的年代比老子可能稍微早一些,但他只留下断简残篇,所以我们没办法说他整个的思想系统是如何。但至少“水”对人来说是很特别的一种存在之物,所以老子用它来描述接近“道”的现象,是相当合理的。


再看,在人类这一方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就怕处在卑下的地方,被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水就偏偏不排斥这一点,它就是处在最低下的地方、最卑污的地方。人们讨厌的,水一点都不排斥。


所以水在这两方面,对万物来说、对人类来说都通通包容,通通接受,没有造成任何困难与冲突,所以它最接近“道”。怎么说呢?因为“道”生出万物,包括人类在内。基本上,能够存在的东西,都从“道”获得它的力量与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道不排斥任何东西。从人的角度来看,会认为某些东西毫无用处或者肮脏不洁;但是由道的角度来看的话,没有那个问题。就像庄子在《秋水篇》所说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凡存在之物皆来自于道,皆在道之中存在、发展。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就会欣赏这样的观点。英国生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研究中国的科技文明一辈子,他写了几十本专业的著作讲到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其中第二本就专门探讨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他怎么说?他认为中国科学思想起源于道家的老子与庄子。怎么说?研究科学的人不能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而必须超越个人喜怒好恶的偏见。比如,人的排泄物又脏又臭,但对于医生来说,他从里面可以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所以根本不考虑脏不脏、臭不臭的问题。这正是道家思想的启发。


李约瑟先生是英国学者,可谓旁观者清。他谈到中国科学思想起源的时候,强调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事论事,而不考虑个人的情绪与欲望,这样才能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就好像我们在《老子》第一章所念到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样的一种立场,而“有欲”可以看到万物的边界。两者兼顾,科学研究才能够发挥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老子在本章里面提到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它最接近“道”,是因为道对万物与人类都可以接纳包容。而另一方面道本身是无形的,而水是有形的,所以只能说它“接近”道,而不能说水就是道。这一点就跟古希腊时代说“万物的起源是水”不一样了。无形的才可以作为基础;一旦有形的话,就只能成为特定的某一样东西。所以老子的立场是从无形生出有形,“有形”就是指后面的万物了。所以对老子来说,用水来描写接近道的状况是很好的比喻。


在汉代出版一本书叫做《淮南子》,其中大量发挥老子的思想。《淮南子》书中谈到水的时候怎么说呢?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然而水之大,像海洋一样,没有限制,深不可测,无穷无涯。不管地面上的雨量增减,对水都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在天上是雨露,落地了就来润泽。万物没有水无法生存,许多事情没有水也办不成,而水本身没有私心,不求回报而全面照顾万物。这是《淮南子》里面到了汉代的时候也对于水这么推崇,显然是认同老子这样一种观点。


事实上,在儒家里面对水也非常推崇。孔子强调,一个人要行善,作一个仁者,但是同时也需要表现智者的特色。他有一次就两者并举了,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明智的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高山象征仁者,因为它无所不包容,像动物、植物、矿物,无不接受。那么智者呢?他欣赏流水,因为水顺着形势而流动变化,顺时、顺势而行,活泼流动,随遇而安。这不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吗?


我们在这一集里面学到什么?


我们先把(第8章)前面一半做个介绍,说明道家为什么特别推崇水,因为它最接近道的表现。道是无形的,水是有形的。水非常柔弱,但是也有它坚强的一面。水处在卑下的地方,但是它包容一切,对万物都有利,不跟万物相争。同时焦点转到人类身上的话,人类最厌恶的是卑下的地方,而水完全不排斥。


可以说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就会想到水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好像水往低处流,所有的地方不论是我们觉得好不好,干不干净,脏不脏,贵或贱,水都毫不在乎。所以讲到人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也是有柔弱的时候,也有坚强的时候吗?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所以看到水的流动的情况,我们就会觉得可以得到启发。


尤其是相对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谈到水的重要,而孔子对于流动的水也充分加以肯定,到孟子的时候还进一步去推广水的特色,说水源泉滚滚,可以一直流向大海,只要有源有本的话,它是源源不绝的。所以看到水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启发。


而老子是特别就万物与人类两方面来进行他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万物与人类,但是有个问题:万物与人类都是短暂的、充满变化的,有开始也有结束的。所以学习哲学就要问,老子为什么非提出一个“道”不可呢?因为他要建构的是一个“2+1”的系统。“2+1”的“2”就是指万物和人类(自然界和人类),而“1”就是指来源与归宿,也就是所谓的道。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西方所有的大哲学家也都有类似的建构,把他的哲学讲成“2+1”的一个结构。这种结构成立的话,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顿。


但是因为“2+1”的那个“1”太抽象了,超越我们思维的范围之外了,所以老子实在是很聪明,他用水做比喻,他说这个水最接近道。所以我们透过水的特色——它如何对万物有利,不跟万物相争;如何在人的社会里面,它不在乎卑污的地方,水往下流;它等于是对于人、对于万物都完全包容,完全接受——代表这个道也是如此。否则你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怎么去表现你的特色呢?所以老子用水做比喻,对于中国或西方的哲学家都是很好的参考。


【课后思考】

我们从水可以学到什么?我们都知道水跟万物是不争的,我们跟别人不可能完全处在无争的情况;但是与人无争的话,最好还是要顺其自然,让你本身的心情放松,也保持好的人缘。这样一来,你不争到最后没有人可以跟你争了。何况你如果是蓄意去相争的话,很容易造成“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情况。跟别人在一起,能够多替别人考虑,尽量不跟别人相争,做一些对别人、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这不是从水这边可以学到的一些心得吗?我们这一集先只谈第8章的前面一小段,第8章的后面一大段可能可以给我们更具体的启发,我们下一集还会就这方面做个说明。


你从“上善若水”四个字,有没有什么样的个人的体验呢?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荡相遣执

    我在医院工作。我记得在没当医院院长之时,工作认真,技术全面,遇事不慌,胆大心细。与长相处,谦虚待人,利益退让;遇同辈相处,热心相助,宽和相处。分配绩效,不管不问,多少均可。评比先进,退让不争,心平气和如此数年。一日院长位缺,六人报名竞聘。我被众人强推参与。竞囊括70%支持率。后虽有人不服,一番纠缠,但最终以职工身份得院长位。一干十九年矣。今日思之,莫非此谓平日处下不争之果?上善若水!此不虚欤!

  • 唯美的秋_lq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应该积极努力的做到像水一样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自己尽量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对别人有利的事情,我们不求结果,只求让自己活的安心 ,活的随意 。特别强调的是内心的随意和自在

  • Cheryl喜乐

    一个人要真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那需要极高的修养,要完全置身度外,无私地去成就和利益他人,这个世上估计只有佛,菩萨和少数善根极深的人能做到。凡夫人能做到少点利己,多点利他,就算不错了。

  • 紫水晶蒙养园

    内涵于万物,又超越于万物,水这真的很贴切。对于上善二字,大家或有疑问,上善是普通意义上的善吗?上善是全善的吗?比如对上帝也有这样的称呼,上帝是全善全能的。洪水冲毁万物,伤害人类,又怎么理解上善呢?当读此章是时,我几岁时的女儿立刻用的洪水来提出疑问,我不能回答。

    怪叔叔_nY 回复 @紫水晶蒙养园: 伤害人类 那是你作为人类的角度 去看。 以道观物 物无贵贱 对错

  • 无相曰空

    真是精彩,上善若水,若水,像水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地球上的水能够诞生生命,能够维持生态,能够互相转化,并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地球上维持至今,确实是不断被演化,并且不断被选择的产物。可以说水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存在,也可以说地球的生态选择了只有这样的“利万物而不争”的方式才能生存。正是水这种不选择,不偏好,也不竞争的方式,才达到了它永久维持的“目的”和“私心”。这有一种适应的力量,既不被过分需要,也不被过分谈论。

  • 紫水晶蒙养园

    与傅老师商榷。文本中谈到无为、无言等,傅老师用无心而为来说明,我倒觉得还是不太清晰,倒不如回到《老子》理念的架构。老子提出不可说、不可思的道,到可以落实到万物与人心的可思的名,有了名就有了善恶、美丑的分别相,有了分别,就有了有欲与无欲的问题,于是有了崇名贵货的争与不争的问题,竞争让私欲流行、人心大乱。所以我们转化成白话的时候,直接落实到老子理念的架构上更贴切,把无为说成无欲而为,无言是无欲而言,更贴近结构。

    Li成长 回复 @紫水晶蒙养园: 傅老师的无心而为即无欲而为吧

  • 白非不黑

    水之不争,乃其然也。人之不争,乃容己所争。而后合和守一。一而不分,故无争。

  • 此事楞严常露布

    儒家也是如此,主张君子万事不与人争,什么都要谦让、礼让,只有在仁义方面,要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别人都想要的,我不要。我要的,别人不想要。这样,和别人还会有什么冲突呢?

  • Alicezzq

    作为一个普通人 我希望能学到生活智慧帮助生活的更好。成佛成道就不想了。老师讲的很好 至少我第一次听 能听懂不少生活中用的到的智慧。感恩谢谢🙏!对生活和人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