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学者蒂奇诺。
1970年,蒂奇诺在总结前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它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之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已有知识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具有一定深度的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知沟”理论认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两级分化的问题。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1974年卡兹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以及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提出“数字鸿沟”都是对“知沟”理论的发展。
注:“知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经常被学者提及的一个理论。
自行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知沟”到底是扩大了,还是变小了?(“知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在思考的时候视角一定要宏观,对比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地区与地区的差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