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这一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
后来的学者认为,“数字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A(ACCESS)——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这与经济地位关系密切;
B(BASIC SKILLS)——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与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C(CONTENT)——互联网内容特点、信息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
D(DESIRE)——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数字鸿沟”是传统的“知沟”、“信息沟”在新媒体技术下的延伸。
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受众的兴趣分化带来的市场细分等,都是加剧“数字鸿沟”扩大的原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