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4:杨海峥 | 怎样的文学成就才能够流传久远

汉书4:杨海峥 | 怎样的文学成就才能够流传久远

00:00
16:2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的杨海峥。上一讲我们讲了《汉书》的史学价值,这一讲我们主要聊聊它的文学价值及流传。



一、文史结合的典范


《汉书》与《史记》一样,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班固本人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他的《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都十分有名。由于班固擅长辞赋,整部《汉书》也明显受到辞赋的影响,语言凝练简净,典雅华贵,文风详赡严密。自东汉至南北朝,文人习诵《汉书》成为一时风尚。这一时期由于骈文的流行,《汉书》在文坛上的地位已高居《史记》之上。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史记》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在文人学者眼里,《汉书》仍是必读之作。


汉书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对历史人物,班固利用他掌握的丰富资料,经过选择提炼,抓住主题,运用文学艺术手法,作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描写。再现历史人物的个性情感及精神风貌。明黄省说:“孟坚之史,每传一人,则不特功德言语,了了无遗,描写如画,又且并其形态之状以铺张之。”这意思是说班固写人叙事能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精炼的语言真实地勾勒、细致地描述出来,类似画家的速写、素描。这是《汉书》基本的艺术手法。


准确、凝练地记述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事迹,选取真切典型的细节进行精细的描绘,构成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或生动鲜明的画面,使读的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印象深刻。汉代的历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在班固的生花妙笔下,异态纷呈,妍媸毕现,以鲜明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千载之下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诸如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许多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细节描写,精彩传神


《朱买臣传》是《汉书》中写的很精彩的一篇。朱买臣年轻时“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即便是在打柴的路上,也要诵读诗书,其妻难耐贫寒和世人的白眼,离他而去,改嫁他人、后来朱买臣做了高官,衣锦还乡,百姓修道,官吏相迎,十分威风。其前妻也羞愧自杀。《汉书》写朱买臣拜官前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对比活灵活现,生趣盎然,把人情世态描摹得入木三分。朱买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也因《汉书》的精彩描写而被改编成戏剧、评话等多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社会上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


“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


拜官前后众人态度的鲜明对比,把人情世态描摹得入木三分朱买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也因《汉书》的精彩描写而被改编成戏剧、评话等多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社会上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在《汉书》之后的小说,比如晋代干宝著的《搜神记》,王嘉的《拾遗记》,唐代释道世著的《法苑殊林》里都有承袭《汉书》的记述。而在诗歌方面,到了唐代,有些文人写过《李夫人》诗。比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李夫人》、李贺《李夫人》诗、鲍溶《李夫人歌》、张祜《李夫人词》、曹唐《汉武帝思李夫人》等。他们引用的主要因素是武帝思李夫人的缠绵的恋情、倾国的讽喻。


再比如《东方朔传》,《汉书》勾勒东方朔,宛如漫画,尽显东方朔的诙谐从容。如其中一个故事:夏至日,汉武帝诏令赏肉给侍从官员。天色已晚,大官丞还不来分肉,东方朔独自拔剑割肉,并对同僚们说:“三伏天就应该早点回家,请允许我先一步接受皇帝的赏赐吧。”随即把肉包好揣在怀里,扬长而去。大官丞对东方朔的无礼很是生气,把此事上奏给皇帝。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不等大官丞来分肉,先割了一块肉就走,怎么回事啊?”东方朔摘下帽子下跪谢罪,皇上说:“我也不处罚你了,你自己说说你到底犯了什么罪!”于是东方朔再拜,说:“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意思是说自己拔剑割肉是多么的豪壮、割肉不多是多么的廉洁,更何况回家又把肉都给了老婆,这又是多么的仁爱啊!皇帝听后忍俊不禁,说:“让你自责,你倒反过来称赞起自己了!”又赐东方朔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妻子。


《汉书》还擅长用讽刺笔法刻画反面人物。如《陈万年传》中陈万年教子的场面就颇有喜剧效果:


汉宣帝时期的御史大夫陈万年十分善于奉承巴结、投机钻营。有一次他病重,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训诫,一直讲到半夜。陈咸听的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道:“我口口声声叫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教的话我都知道,就是教我谄媚、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就不敢说话了。


这个细节将陈万年为人的谄媚逢迎、卑鄙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谄”字便是对其为人的最好的概括。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敢复言。(老师,这里可以用白话翻译一下这个故事)


将陈万年为人的谄媚逢迎、卑鄙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谄”字便是对其为人的最好的概括。


三、题材丰富,剪裁恰当


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在描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旁及他人他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要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这是《汉书》常用的艺术手法。


《汉书》中最感人的篇章当数《苏武传》,《苏武传》沉郁顿挫,慷慨悲歌,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班固塑造的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使苏武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苏武传》卫律迫降一段,班固用铺张的笔法写卫律如何不知羞耻地自述投降的利害,而苏武先是鄙夷不屑,后则忍无可忍地进行驳斥;在写李陵劝降时则是委婉曲折,李陵置酒设乐,极力以挚友的深情打动苏武,苏武没有像对卫律那样横眉冷对、破口痛骂,而是推心置腹地表达了爱国忠君的情思,斩钉截铁地倾诉宁死不屈的心愿,使因个人恩怨而变节的李陵羞愧得无地自容。李陵高歌泣别苏武一节,没有正面描写苏武一笔,却从侧面将苏武可钦可羡可歌可泣的品格和气节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来。


班固也热情歌颂受到人民喜爱的正直官吏和节操高尚的英雄人物。如韩延寿是汉代宽仁忠厚,处处以身作则,“恩信周遍二十四县”,“吏民不忍欺殆”。但就是这样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官吏,却因官场的争斗而被处死。在其临刑之日,


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椽史分谢送者:‘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恨。’百姓莫不流涕。


这一动人的场面,不仅使韩延寿仁慈爱民的品质得到升华,且有力鞭挞了黑暗的朝政,别有意味。


四、《汉书》的流传


作为汉代散文的代表作,《汉书》哺育了无数的文人学士,其文学成就历来为文人学者所津津乐道,心往神追,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如:《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出行时,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旧唐书·李密传》写李密“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读之”。越国公杨素行路相逢,见此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于是杨素大为爱重。


李密“《汉书》挂牛角”的故事流传久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诗中也感叹道:“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明人沈周《题朱泽民为良夫作耕渔轩图》诗中也有“《汉书》自可挂牛角,阮杖何妨挑酒壶”的名句。


再如宋代黄庭坚酷爱《汉书》,认为如果久不读《汉书》,人就会滋生俗气,他说:“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入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也。”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讲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此后,“《汉书》下酒”成了著名的典故,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经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


“《汉书》下酒”如今已成美谈,《汉书》中所记载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历经千载依然鲜活如初。对于《汉书》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史名著,每一次用心研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也是对经典最诚挚的致敬。


《汉书》文字简奥,好用古字,问世之时读者已难以通晓。最早的《汉书》研究是由班昭揭开序幕。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曾向班昭学习《汉书》,这是《汉书》研究的最早的记录。这种经师授受式的口耳相传之学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


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汉书》地位不断提高,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汉书》研究成果,作为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代表作是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颜师古吸收了此前二十三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汉书》做了全面整理和注释。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研读《汉书》必备之参考。


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汉书》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作为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的是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它以颜师古注为基础,又吸收了自隋至清四十七家学者的《汉书》研究成果,为考证《汉书》及汉史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参考资料,也是阅读《汉书》重要的参考书籍。


对《汉书》的评论在晋代即始具规模。明代凌稚隆的《汉书评林》汇集了东汉至明代一百七十多家评论《汉书》的资料,引书有一百三十多种,书中或评书,或评事,或评人,从多方面反映了不同朝代的人们对于《汉书》及汉史的认识。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汉书》评论资料汇编,可以说是《汉书》评论的集大成之作。


对于《汉书》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史名著,每一次用心研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这也是对经典最诚挚的致敬。


《汉书》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汉书》在古代文学史、史学史上都堪称经典。大家对司马迁的《史记》相对熟悉,其实班固的《汉书》也很值得去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既体会了汉语之美,也更多的了解了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梁启超在其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讲:“司马迁以后,带了创作性的史家是班固。他做的《汉书》,内容比较《史记》还好,体裁半是创作。就在断代成书这点,后来郑樵骂他毁灭司马迁的成法,到底历史应否断代还有辩论的余地,但断代创自班固则不可诬。从此以后,断代的纪传体,历代不绝,竟留下了二十余部。称中国历史,必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除《史记》外,都是断代的纪传体,谈起这体的开山祖,必曰班固。所以班固须占史学史的一段。作为汉代散文的代表作,《汉书》哺育了无数的文人学士,其文学成就历来为文人学者所津津乐道,心往神追,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如:《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出行时,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旧唐书·李密传》写李密“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读之”。越国公杨素行路相逢,见此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于是杨素大为爱重。


李密“《汉书》挂牛角”的故事流传久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诗中也感叹道:“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明人沈周《题朱泽民为良夫作耕渔轩图》诗中也有“《汉书》自可挂牛角,阮杖何妨挑酒壶”的名句。


再如宋代黄庭坚酷爱《汉书》,认为如果久不读《汉书》,人就会滋生俗气,他说:“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入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也。”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讲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此后,“《汉书》下酒”成了著名的典故,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经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


“《汉书》下酒”如今已成美谈,《汉书》中所记载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历经千载依然鲜活如初。对于《汉书》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史名著,每一次用心研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也是对经典最诚挚的致敬。


好了,《汉书》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作为中国古代史学专著,《汉书》不管是在历史价值上,还是文学价值上,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阅读和理解的。现在我们慢慢兴起了读《史记》的风潮,也不妨《汉书》,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是北京大学杨海峥,我在喜马拉雅等你,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踏雪拾叶

    四集听下来,很有收获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

  • 若水工作室

    老师要是不读讲稿,直接讲就更好了

  • 李李源

    每天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