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3:沈文凡 | 《陌上桑》中的使君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乐府3:沈文凡 | 《陌上桑》中的使君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00:00
23:0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上一节课,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一首铿锵热烈的乐府鼓吹曲辞《上邪》,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用轻松快乐的心情再来赏析一首汉乐府民歌名篇《陌上桑》。我要围绕几个问题,为你讲述这首活泼可爱的叙事喜剧。


第一个问题,《陌上桑》中的罗敷究竟是什么身份?


这个问题,和《陌上桑》这首诗的文学主题的由来和演变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作为乐府诗“相和歌辞”中的一首,《陌上桑》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美丽迷人的采桑女,面对使君的诱惑和调戏,用伶牙俐齿的言词夸赞自己的夫婿,巧妙机智地拒绝了使君的邀请。这是一首富于喜剧性的故事,也是一首浪漫的诗歌。


这首诗整体篇幅比较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述的是全诗女主角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然后描述的是使君上前调戏,罗敷机智应答,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写了他们之间的一场戏剧性冲突。最后一部分可以概括为“罗敷夸夫”。诗人以虚构的手法让罗敷当着使君的面尽情夸耀自己丈夫的服饰、官职和仪表,描绘出全诗最后一个场面,并把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


《陌上桑》的故事不算复杂,语言也比较浅显。但是你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好奇,这个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说她是个采桑女,但是穿着怎么那么华丽呢?实际上啊,把《陌上桑》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之中,就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我要先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解释。


咱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景说起。你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女子织布嘛,所以这个“女织”呢,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采桑活动就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呢,在男女划分界限还不是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当然最容易发生很多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的,桑林就会不断地出现在爱情诗中。


在《诗经》中其实已经很普遍了。比如说《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采桑时候爱上了一个男子,夸赞那男子“美如英”;《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十亩之间》写的是幽会之后的愉悦:“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可以叫“桑林文学”。


那么随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像刚才提到的《诗经》中的那些“桑林文学”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成了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慢慢地,在文学的“桑林”中,就开始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故事。这里最有名的,就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一个鲁国人名叫“秋胡”,他娶妻五日后,就离开家做官去了,等到五年之后,他身居高位了,回家附近看见一个美妇人正在采桑,于是就下车调戏了,说:“力桑不如逢国卿”,意思是,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采桑女断然拒绝了。等他到家之后,看见妻子,发现这不就是他刚才遇上的那个采桑女嘛!他的妻子由于对他这个行为特别鄙视,竟然就投河自尽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桑林”中的故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原来大多数都是写男女相互引诱、相互有好感,后来就变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而《陌上桑》也可以看作是《秋胡行》的演变结果。


而罗敷,这个美丽的采桑女形象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都不惜笔墨,勾勒出了人间的美人——采桑女。


那么结合上面讲的这些,我们可以体会到《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形象,是有着深厚文学渊源的。采桑女的美貌和机智,都集中地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首诗花大量篇幅描写罗敷的美貌,和自古流传的采桑女的美丽形象是分不开的。这种美貌,也有着一个普遍的基点:就是人类普遍的爱美之心,还有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之情。此外,罗敷义正言辞地拒绝使君的调戏,也是因为社会道德使然。男女大防的界限严格之后,社会提倡女性要保持贞洁,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说,罗敷的形象,实际是美和情感的因素与时代道德因素结合而成的。


《陌上桑》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而是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智慧、幸福、坚贞、可爱。她寄托了人们普遍的理想,也正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的形象也就并不遵循那么严格的逻辑了。她既是一个美丽的贵妇人,嫁给了身份崇高的夫婿,她又是一个劳动者:采桑女。就好比小孩子看的童话故事,那些公主啊、王子啊,这些形象实际上都是人们的理想寄托。


罗敷是人们理想中的女性形象,那故事中的使君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使君”这个人物形象出现在诗歌的第二部分,他上前来与罗敷搭讪,被罗敷机智地回绝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都是说,这个使君就是个彻底的坏人,他调戏良家妇女,简直十恶不赦,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


以我的观点来看,普遍的说法中“使君”这个坏人形象未免坐得太实了。


首先从这个诗里来看,明确对使君提出否定的,主要是罗敷的一句:“使君一何愚!”,对吧。那这个话按现在来讲,就说:“你咋这么傻呢”,这也不算太过分的骂人话吧。


其次我们看诗中的人物举动,使君明确说的话就一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这实际上就是属于搭讪,他并没有什么强抢民女啊,威逼利诱之类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不假,是个坏人不假,但是的确没有那么的十恶不赦。


第三,这首诗原本就是个喜剧,它突出了罗敷的机智勇敢,但是有的人可能越是想夸罗敷的聪慧美好,越是要把使君的形象贬得一无是处。这首诗作为一个轻喜剧,所占篇幅最大的两段也主要是罗敷的美貌和罗敷夸夫的情节。使君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为了衬托罗敷而出现的一个“丑角”。这首诗最后是以“罗敷夸夫”这样很轻松愉快的方式结束的。


虽然作者没写最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们会心照不宣地认为,这里罗敷一定是个胜利者。罗敷使劲儿夸自己的夫婿:“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多么气派啊!简直就是现在说的白马王子啊!而使君呢,诗中描述的是:“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和罗敷的夫婿相比,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啊。


这一比就尴尬了。作者虽然没往下写,我们可不难想象出使君那灰溜溜的神情。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使君还不是坏得那么彻头彻尾——既然罗敷这一番说辞,能让他知道差距,知道没面子,能把他劝退,那就证明这个人,还不是一个极端的坏人。如果是个大恶棍的话,那罗敷怎么夸夫也不好使啊,对不对。


最后我们说一说使君形象被误读的原因。


从《陌上桑》这首诗的整体来看,我们前面也讲了,它是综合了历史上的很多因素。这其中当然有对妇女贞洁的歌颂,有对男女之事的道德束缚。一方面要歌颂智慧纯洁的的女子形象,一面就不免贬低了她的对立面。罗敷是集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尽向往,人们越是对罗敷多喜爱几分,那对她的对立面自然就要多上几分憎恶。


说完了诗中的两个主要任务形象,最后我想和你聊一聊,《陌上桑》的叙写,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手法?


首先是善于用虚笔描摹。《陌上桑》第一段极力描写罗敷的容貌,按理说,容貌是属于可见、可说的实体部分,但是《陌上桑》在处理罗敷的容貌时,却是用服饰、装扮去显现罗敷容貌的美。作者没写她眼睛长什么样,眉毛长什么样,而是写了她的服饰: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我们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脑海中能够勾勒出来罗敷手里提着精美的桑篮,穿着那么漂亮的衣服。这是用华丽的服饰、精美的器物来衬托使用美物的美女。通过描写她服饰、用具这些东西来烘托女主角的美貌,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动人、艳丽的,我们不禁就要想象,主角罗敷的脸蛋、身段将会是如何的完美呢?


然而,《陌上桑》的正面描写却停在这儿了,我们正想知道呢,这个罗敷外貌啊、身材啊长得到底什么样啊?但是作者没再写这些。接着呢,就开始用虚笔,抽象地写他的环境、发型等等。虽然作者没有勾画出直接的、确定的人物容貌,但是从文章的铺陈里,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想象罗敷的美貌。如果是直接描写的话,这个形象就固定了。这样用虚笔的话,读者的空间就更丰富了,罗敷的美女形貌就可以在自由的想象空间中无尽地展开,这是很妙的写作手法。


第二点是善于从侧面烘托。你想,作者写罗敷,是要勾勒一个完美无缺的美女形象,但是如果要直接描绘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暦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呢,他就笔势一荡,干脆不直接写罗敷本身了,而去写周围的人,他们是怎么被罗敷所吸引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抚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了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让罗敷定神看一眼,都能非常得意了。种田的农人更槽,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的——因为看了罗敷,肯定就得嫌老婆长得丑。


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笔法,让人读着忍俊不禁,可能自己也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中会是个什么模样。这个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让场面、气氛都活跃了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侧面描写,表现了不可描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的笔法!


三是“双重主题”处理巧妙。


结合我们前面讲的,你可以看出《陌上桑》这首诗,实际是有着“双重主题”。一个是道德的主题,一个是美和情感的主题。而这首诗之所以能呈现出这么完整自然的喜剧效果,是因为作者把这“双重主题”处理得很好,它们在诗中共同起作用,丝毫没有分离和违和。


从道德主题来说,在这首诗里,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罗敷自然是坚贞自爱的形象,而这里的坚贞,并不是教条的、违背人性的,而却是可爱的,同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她面对使君的调戏,可并没有回应一些封建礼教的大道理,而是在第二段结尾用“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点到为止,第三段就开始起劲儿地夸夫了。后面她简直越说越得意,越说越神气。让那个使君越听越抬不起头,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的结束,这个高潮戛然而止。


写人们观罗敷的这一节,也是最贴近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的。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互相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限制的。那些看罗敷的人,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脖子去看,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一些过分的举动;而罗敷表现得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就是所谓的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作者也保持了他的理解: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要冲破防线,但是作者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叫人扫兴了。


从美和情感的主题来讲,这首诗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朿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笔下表现得那么动人,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在第一段写人们“观罗敷”的时候,作者也不避讳去写他们略微的失态,而完全没有讽刺和批判,这是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产生的,也无可厚非。这些描写,始终不缺少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包括使君在内,实际也就是个贪慕美色的朝廷官员,没逃出人性的弱点,但还算不上是十恶不赦的恶棍。


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对人性和道德的界限一般都是划分明确的,但是这二者却在《陌上桑》这首诗中达到了很好的融合。甚至可以说,《陌上桑》在人性对美的追求这个层面的意义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一些,也是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还有很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比如《西厢记》写崔莺莺出场的时候,就是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广远。


以上,我们用三个大问题,讲述了《陌上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桑中文学”和“采桑女”形象的演变,也对《陌上桑》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知道听完以后,你是否对这首诗有了一些更丰富的认识呢?


下一讲,我们把这几节课讲的内容做一个收束,总结一下两汉乐府诗的成就和地位,欢迎你继续收听。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๑• . •๑)~我就是想要这样的爱情~哈哈~

    唐韵阁大庇斋主 回复 @仙境兔灵: 人类共同的期盼

  • 半夏小盆友

    沈老师讲诗的角度确实不同凡响。从小学就能熟读成诵的《陌上桑》,如今对其中的文学内涵及人物形象有了重新的认识。只是喜马拉雅给配的这个题目仿佛对老师讲的内容存在一定误读。沈老师并没有完全否认使君是坏人,只是在更客观的程度上解释了,他坏的程度并非那么十恶不赦。我们今后品读作品确实也应结合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相关语境,不能盲目绝对化。

    唐韵阁大庇斋主 回复 @半夏小盆友: 谢谢点评

  • 无晴赤情

  • 迷你_3a

    https://xima.tv/1_82mFoD?_sonic=0

  • 宝宝z

  • 李李源

    非常精彩

  • 1392042pljj

    罗敷的丈夫有四十岁了吗?罗敷还不到二十呢

  • amtfyam

    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