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孩子

第14课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孩子

00:00
14:05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你好,我是靳潍,欢迎来到我的课堂,一起分享《两个天才宝贝的养成日记》。

 

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全球视野”、“大格局”类似的词汇。未来,全球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孩子们不论主动或被动,都很可能要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很多家长因此产生一种焦虑感,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让他们格局远大呢?

 

于是乎,送出国留学的孩子,平均年龄越来越小。没有送出国的,父母也会勤恳地为孩子未来留学打算着。暑期参加国外的夏令营越来越流行,家长们还热衷带孩子出国旅游,长见识,就连看美剧或者读英文原文小说也似乎都能帮助拓展孩子的全球视野。

 

其实,我非常理解爸爸妈妈们的心理,因为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焦虑。

 

几年前我看到过一篇报道,是关于Ryan’s well,也就是“瑞恩的水井”。简单总结,一个加拿大小男孩Ryan在六岁时听到老师说,非洲的一些孩子没有干净饮用水,因此经常生病甚至死去。很多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不是上学、看书、玩耍,而是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水。在那些地方,最干净的水或许就是孩子的眼泪。

 

6岁时的Ryan想靠自己的力量帮助非洲孩子打一口井,他攒零用钱,靠做家务赚钱,还到处募捐、筹款。一年后第一口井以2000美元的成本在乌干达打成,这件善事被广泛报道,引起国际关注。后来Ryan成立了基金会,专门为非洲筹款打井。今天,这个基金会已经挖了1000多口井,为超过85万人提供干净饮用水。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焦虑感,心想,我的孩子也在加拿大,他们都超过六岁了,可怎么跟人家的孩子比呀?哪有人家这么长远的目光、宏伟的志向,和这么强的行动力呢?像这样的孩子才真正是有全球格局呀!想想办法,是不是也给我家的娃找点往非洲捐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全球观呢?

 

在那几天里,我密集地给儿子和女儿看了很多什么非洲童工啊、非洲血钻石之类的社会报道,但这些故事对他们有多大影响或者震撼呢?我很怀疑。又因此能建立全球格局吗?我更怀疑。

 

慢慢的,我的理解也在转变中。毕竟Ryan那样的孩子不是每个家庭照样学样就可以培养出来,而不像Ryan,或者做不到Ryan那样,也绝不意味着孩子就没有全球格局。所以,今天我想像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看待全球视野?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全球观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有时在于做父母的能否转变思维模式,也就是change your mindset,进而去引导孩子。

 

第一个需要转变的思维模式是,去关注生活小圈子之外的事情。

 

有时候我感觉被困在固有的生活圈里。天天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围绕在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对“舒适圈”之外的东西,我们很少去关注,不感到好奇,甚至缺少尊重。

 

同样“舒适圈”的思维模式也延伸到了我们的社交关系里,我们喜欢维持一个很紧密的亲人和朋友圈,对这个小圈子里发生的一切都特别关心,格外维护,而对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就会显得冷漠、甚至幸灾乐祸。

 

孩子们也非常类似,他们每天关心的无非是今天吃什么,作业交了没有,周末能不能出去玩?在社交关系上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几个好朋友,朋友们都在玩什么游戏?谁跟谁又和好了,谁跟谁又闹掰了等等。可以说孩子的圈子比成年人的更小。

 

我不希望儿子“小麦粒”和女儿“小咕哩”他们的思维只局限在小小的圈子里,我试图引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会带来关心、同情、共鸣等各种情绪,进而让他们持续关注外界世界。

 

要知道“行万里路”的成本是很高的,经常带孩子出国旅行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但是在信息交流无障碍的时代,你的思想可以随时“行万里路”。

 

跟孩子们日常相处时,我会故意提起遥远的话题,当然不需要是严肃的政治经济,可以找到有趣的切入点。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新闻,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所有小猪都会游泳,成为旅游热点。但最近小猪们开始相继死亡,数量从115只减少到只有23只。

 

孩子们被小猪游泳的样子点燃好奇心,就积极地参与讨论,他们阅读了新闻后,非常担心小猪的命运,两个人一起给巴哈马政府的旅游机构写了一封信,询问23只小猪有没有问题,现在还有几只小猪活着?

 

我又鼓励他们去发掘小猪的死亡原因?孩子们从不同的新闻来源找到好几篇文章,最后总结说,因为游客喜欢喂猪,食物扔在沙滩上小猪囫囵吞枣,吃进太多沙子导致肠梗阻。

 

因为这个切入点,“小麦粒”和“小咕哩”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过度介入怎样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这是个宏大话题,我鼓励他们每人提出一个案例,但是要相互交流,不能重复。他们就去图书馆或上网找资料,从“游泳小猪”开始,他们了解了非洲白犀牛,知道了马达加斯加袋狼和渡渡鸟。

 

两个孩子以前在沙滩上喜欢给海鸥喂面包火腿肠,后来再也不这么做,看到其他孩子喂鸟,他们还会义正言辞地上前阻止。他们因为“游泳小猪”成了动物保护主义者,非常爱小动物,尤其关心野生动物的命运。

 

 

孩子们没有去到加勒比海岛,马达加斯加和非洲距离他们也同样遥远,但好奇心可以缩短距离,突破他们熟悉的圈子,好奇心点燃了持续的关怀和关注,不仅让他们跟外界世界紧密联系,还让他们开始着眼全球。如果孩子们关心和愿意投入精力在离他们生活千万里遥远的事情上,我觉得就已经是全球视野,不管今后他们在地理上能走多远,这种精神都会极大丰富他们的生命。

 

第二个需要转变的思维模式是,抛弃成见,尊重差异。

 

以前我有个陋习,看到自己不顺眼的,就会带夸张或抵触情绪给出消极评论,比如说看到街上有个人是爆炸头,我就会说:“这个人肯定不用梳头,反正也梳不通。”看到有相貌俊美的年轻人却坐在街头拉琴,我就会说“谁养了这孩子也够糟心的”。看到体型肥胖的人穿紧身裤,我会讽刺说:“这裤子的弹性和质量还真好,不会炸裂。”

 

经常在孩子面前表露类似态度,其实对他们的影响非常负面,我是在用自己的成见去约束孩子,阻碍他们发展出一种宽容的、具有吸纳性的全球视野。

 

要具备全球视野首先要承认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人的长相、穿着打扮、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是职业选择,都可能跟你认同的、想追求的完全不一样。但只要不影响、不干涉他人,每个人就有权利追求并享受自己的选择。

 

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么是成见偏见,要么是孤陋寡闻,如果不改变自己,不抛弃成见,我的格局就不会大,妈妈的格局有限,又怎么去拓展孩子的格局呢?

 

后来我就很注意,不随便评论别人的选择,如果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他要这样,我也会解释说,只要这选择不影响别人,那就属于个人选择,就算不喜欢,我们也不应该随意批评。

 

我出生长大在中国,那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环境,未来我的孩子要面对全球竞争,一个联系度比几十年前高得多的世界,从小要培养他们去尊重世界的多元性,他们才会去理解,去欣赏。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书名是《what I eat》,介绍世界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每天典型一餐会吃什么?然后从食物出发,介绍这个人的职业、生活背景、他生活地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构成。

 

“小麦粒”随手翻开一页,看到蒙古家庭的餐桌上有个羊头 ,大叫,it’s so disgusting。“小咕哩”凑过来翻开一页,恰好看到泰国的昆虫市场,小摊上各种油炸蚂蚱蝎子摆的整整齐齐,她也大叫,it’s even more disgusting。

 

我也不适应这么生猛的食物,要是以前可能会说,对啊,好恶心。但为了教育孩子,更是教育我自己,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用第一印象影响判断,接着读下面的文字,看看会不会有不同的结论?”

 

两个孩子认真阅读,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蒙古的游牧部落一年才会吃一次羊头,这张照片是记录庆典时拍摄的。他们也了解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肉多菜少的饮食结构。

 

他们还学到,在东南亚昆虫是很好的蛋白质选择,养殖成本低,蛋白质含量集中。未来,想要解决其他人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过低的问题,或许也要引进昆虫。

 

“小麦粒”甚至跟我说:“妈妈,我也想试一试吃虫子。如果我们多吃蚂蚱,是不是就不用吃那么多猪和牛了?”

 

我说:“对呀,其实吃昆虫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态度。”

 

后来带两个孩子去科学馆,那天正好有个环节,就是介绍食用昆虫,工作人员拿着昆虫做的小饼干,问哪个孩子要试试?围成一圈的孩子里只有“小麦粒”和“小咕哩”勇敢试吃了。

 

好了,朋友们,这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全球格局或许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思维,尽早地,一点点开地拓他们的视野。

 

对了,“麦粒”说虫子饼干脆脆的,很好吃。那么今天就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娄娄抱抱

    这一节课特别有启发意义,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或许我们的孩子碰不上那么多全球化的事情,但是对文明多样化的包容和欣赏,正是这个新时代所必须的。

  • kfughkaf74r76resghat

    很有同感,很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