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朝金融危机的社会世相

三、明朝金融危机的社会世相

00:00
13:52

在前两节,我们分析了《金瓶梅》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书名来历。我们还讲到,《金瓶梅》不是一本淫书,是一本世情小说。情节是围绕西门庆一家,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展开的。那么,这么一部描摹金钱和欲望的奇书,一定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如果不把《金瓶梅》放在十六世纪前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考察,我们就无法读懂《金瓶梅》。所以,这一节里,我们着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时代,会产生这样一本“奇书”?

天继续为你解读《金瓶梅》。

我们现在可知的是,这本书成书于明朝嘉靖中后期至万历初年之间,也就是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这本奇书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是这个时代孕育的呢?

这两节课我们就分别来介绍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都和《金瓶梅》的内容相印证,所以我们才会说《金瓶梅》是一本反映明朝商业社会的世情小说。

这一节呢,我们先来讲讲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层面的两大特征。

00

第一大时代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危机的出现。

明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充满了赚钱和消费的热情。所谓的商品经济,是和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自然经济就是我种点粮食,养个牛羊,都是为了自己吃饱,但是商品经济是大家开始做一些买卖,搞一些交换。它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交易的概念。

《金瓶梅》主要描写的地点在清河和临清。前一节咱们说到,《金瓶梅》的主要剧情是由《水浒传》中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为武大郎报仇的部分引申出来的。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武大郎是住在阳谷县的,只提到之前在清河住不下去。但在《金瓶梅》,没有提到阳谷,而是把整个故事放在了清河。

而在明朝,山东境内根本没有清河这个地方,这实际上是《金瓶梅》作者虚拟的。

而《金瓶梅》中的清河,被作者设置为距离临清很近的一个县城。为什么要靠近临清呢?因为临清是临着运河的港口城市,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北方商业经济社会,写清河和临清都是为了凸显这个特征。正是因为运河的开通,将南方的丝绸、稻米和各类时髦货物运到了北方。交易火热起来了,经济就发展了,也因此才能催生一些西门庆这样的商人。

同时,经济的繁荣也导致了当时人们的商业意识的觉醒。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涌现出一种“人人皆商”的氛围,不论你是当官的、读书的,甚至是太监、和尚,都想要赚钱。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明史》认为,明朝的经济发展中,有一个严重的货币问题,甚至导致了明朝最后的灭亡。这个问题就是白银短缺的问题。

01

这里啊我们得先了解在中国古代的货币使用历史。中国古代征收赋税乃至商品交易,多用粟帛,也就是粮食和布帛。后来是铸造的钱币和粟帛相互补充。直到唐代,都始终维持着钱、帛同时使用的局面。也就是说,唐代之前的赋税和买卖,都和金银没什么关系。

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了以金属铸钱为主、纸币为辅的局面。直到元代,白银作为货币,才开始在市场上合法流通。那时候的纸币和金银挂钩,同时发行流通,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易。一单位纸币兑多少白银,是有数的。

到了明朝呢,明朝廷一方面继承了元代的纸币制度,与此同时明令禁止金银在市面上流通。老百姓可以用金银向政府兑换纸币,但不允许民间用金银私自交易。也就是说,明朝把纸币和白银的关系断开了,纸币的发行量不跟金银量挂钩,很快就变成了胡印滥印纸币。发得多了,纸币就不值钱了,整个金融系统很快崩溃了,纸币的信誉一落千丈。

明朝老百姓发现了纸币不靠谱之后,虽然政府规定不许用金银交易,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变成了大家更倾向用金银交易。在《金瓶梅》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里,不论是朝廷收税还是民间做买卖,基本上都用白银。粗略地算下来,西门庆一家经手的白银,可达到十五至二十万两。这是什么概念?明朝一个七品官员,一年的官俸也不过是才四五百两而已,二十万两就是一个七品官员不吃不喝四五百年的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白银也有白银的问题,中后期的明朝就因此陷入了一场金融货币危机。

《金瓶梅》中的人物大多使用白银,但银子的成色,也就是含银量,可就大不相同了。小说第一回,西门庆和兄弟结拜之时,按约定,兄弟们每人都要缴纳一点钱,作为大家结拜的花销。其中有个叫花子虚的,后来被西门庆抢了他老婆李瓶儿,他最大方,他送来了一两,而且是“一两无虚”,他的银子成色很好,很纯;而有人只拿来了一钱二分的银子,且只有80%的成色,算起来还不到一钱。剩下的那些个弟兄,有送三分的,也有送五分的,不仅吝啬小气,而且银子的成色极差。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就嘲笑说,他的那些狐朋狗友送来的份子钱,“都是些红的,黄的,倒像金子一般”。估计含铜量比较高。

请想象一下,你平时用面值100块的钱,假如有的值70块,有的只值50块,那买起东西来是不是非常麻烦?因此,民间大量使用白银,其实是经济混乱而中央政府无力控制货币的表现,朝廷已经无法管控民间金融系统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因为大家平时交易都用白银,但白银的存量有限,明代的开采能力也有限,再加上朝廷其实有意识地控制开采量,就会发生民间私自开采金银的事情。到了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皇帝的时候,政府允许全国范围内地开采银矿,这又给了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机会。

当时的官员坏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会诬赖有钱的老百姓是偷盗银矿的,搜刮一番。碰到有良田想要霸占的,就说底下有银矿。反抗的就会带着衙役去围捕,经常会出现侮辱妇女,把人砍断手脚扔到江里的事情。

因此,可以说《金瓶梅》产生的第一个时代背景就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脆弱的,里面伴随的是巨大的货币危机。首先是纸币失去信用,其次是白银供应量不足,这就导致经济混乱,进而引发重大的社会动荡。

02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时代特征,城市生活的大发展。

农业社会人都生活在农村里,靠天吃饭。但中国明末社会,由于商业的巨大发展,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也出现了重大变革,繁华的商业城市因此兴起,明朝的一部分人也就过上了丰富的城市生活。

明朝刚建立了几十年,政治中心就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直到明代晚期,南京的人口大约是一百万,而北京只有六十万。而且,北京城中流行的官话仍然是南京话。由此可见,在明朝,南京享有很特殊的地位。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时尚中心,集中在南京、扬州至杭州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上和我们现在说的淘宝包邮区域重合。

比如说,因运河而在明朝具有特殊经济地位的淮安,以及丝绸业特别发达的湖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中北部和浙江北部。在当时,无论是日常用品,器物工艺,还是文化潮流,南方的这些城市绝对是时尚、奢华和精美的代表。

《金瓶梅》里面,主人公西门庆是个山东地区的大商人,但整本书里都充满了对南方的仰慕和崇拜。比如西门庆第三个老婆孟玉楼,有一张人人都很羡慕眼红的八步雕花大床,就是南京产的;书里要表现娶媳妇的排场,写到陪嫁,都是“南京的床帐箱笼”。还有一些苏州的苏绣,湖州的湖丝之类的,在《金瓶梅》中更是随处可见。

可见,当时的人们都追求着一种吃穿用度都比较精美的城市生活,这其实是非常独特的一种现象,可以这种生活理想是一种“城市化”的表现。

早期的中国,其实是很重视乡土、重视农村的。民国时候的小说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城市,其实和乡村有着很深厚的联系,城市和乡村的元素混在一起。这是咱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印象中的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跟农村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

过去的读书人,即便从农村考出来,到城市当了官,退了休仍然会回到乡下终老。我们中国传统文人,也很讲究隐居山林,归老田园。乡下人来城里办事,做买卖,打官司,完事之后仍然会回到乡村,没有大规模的移民出现。

但《金瓶梅》所诞生的时代,单纯的城市生活变成了关注的重点。这不像之前所有的传统小说,它根本不写农村,只写城里人的事儿。

因此要理解《金瓶梅》首先就要搞清楚,这是一本属于市井的小说。

《金瓶梅》里故事主要发生的场所包括清河和临清,这两个地方并不是古代的皇城,不过是北方一个县城。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挨着京杭大运河,通过大运河与外界交通,西门庆这样的有钱人就能很方便地乘船去到杭州这样的南方大城市。

故事中的日常生活,人物的活动场所,经济事务,还有饮食玩乐,也都是非常城市化的生活。《金瓶梅》的首要人物西门庆,我们只知道他有个父亲,名叫西门达,也是商人,且早早就死了,在小说中根本没有出场。西门庆可以说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姐妹。更奇怪的是,他也没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乡下穷亲戚。你绝对看不到小说里西门庆或者他的妻妾回乡下串个门走个亲戚,没有的。这就是为了全面排除乡村因素。

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和生活场景描写,都暗示着明朝中后期市井生活的确立,而这种市井生活是以商业贸易为基础的。

03总结

好了,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讲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节里,我们主要探讨了《金瓶梅》产生的两大时代特征:第一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危机的出现。第二是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生活的大发展。这两点其实都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大背景。

那么,为什么明代会出现大量的se'qing'xiao'shuo呢?这和明朝的si'fa'fu'bai,道德沦丧,有极大的关系。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那个时代的法律和道德是怎样催生了《金瓶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猴儿的小心思

    打卡

  • 1319919zrbg

    不明白,喜马垃雅平台要收费了?

  • 何振兴0

    《金瓶梅》的主要剧情是由《水浒传》中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为武大郎报仇的部分引申出来的。 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