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是杨洋。
关于学习的困扰,我印象中最常听到的两个困惑:
「我记性不好」
「我英语不好」
My English is poor.在中国人说得最溜的英文句子中肯定名列前茅。其实,说自己英语不好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英语单词记不住,对记忆单词没有兴趣,就影响了学习英文的兴趣和热情了。归根到底依然还是记忆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年龄渐长,记忆的问题会变得愈加突出。记忆的顽疾真的可以说是伴随我们一生,迁延不愈。
1. 记忆是智慧之母
然而记忆又是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所以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
在布鲁姆(Bloom)深度学习模型中,也将记忆放在了这个学习金字塔的塔基。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包括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等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有了记忆才有这些「知识原材料」;如果没有盖房子的砖头,即使你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且在这个模型中,各个层次不是割裂的。记住了才能更深的理解;而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不是死记硬背;记住了才会发现应用的机会,不然应用的机会出现了也发现不了;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加深了记忆。内化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将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之前课程中我们说过,读书是拆房,Q&A笔记是搬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记忆,如何把辛苦搬来的砖头存住。
2. 记忆=记+忆
我把「记忆」这个词拆成「记」和「忆」,也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个重要环节。
「记」:「存储」,将知识记住,包括了「读书」和「笔记」环节;
「忆」:「调取」,将知识调取出来,包括了「记忆」(复习)以及「输出」环节(输出要调取知识)
记忆到底是记不住,还是忘得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遗忘,为什么记忆效果不好,我们要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图:遗忘曲线。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不要把「听过」当作「懂得」,这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错过很多成长的机会却不自知。今天我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和你解析这张图,知道为什么,我们才知道怎么办。
3. 遗忘曲线
图很简单,但是内涵却很丰富。读懂了这张图,就明白了我们在记忆上的「辛酸血泪史」。
图的横坐标代表了时间,纵坐标代表了头脑对一个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多少。图上有好几个颜色的曲线,我们首先来看蓝色的那条曲线。当我们刚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对书里的知识记忆犹新,掌握得很好。所以这条蓝色曲线的起点非常高,可能是100%。
但是这时候特别要警惕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就是「自视甚高」。比如大部分司机觉得自己驾车水平超过别人,所以车祸就更容易发生了;觉得自己酒量比别人大,出洋相的就是这群人。
对于记忆也是如此,刚读完书的时候往往自视过高,觉得自己掌握了,记住了。既然掌握了,记住了,为什么还要记笔记,为什么还要复习呢?却不知道人往往「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自视过高往往结果就悲剧了。不信我们再来看看随着时间变化,会发生什么。
3.1 时间的敌人,遗忘的开始
随着时间延长,遗忘就开始发生了。蓝色的曲线从最开始的100%下降了。但是我们仔细看看,蓝色曲线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可以分成两部分:
前半部分:下降快,比较陡
后半部分:下降慢,比较缓
有的研究表明距离接触这个知识点48小时,也就是2天以后,你的知识就会从刚接触时候的100%,遗忘到只剩下30%左右,遗忘速度之快是超出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我们的「自视甚高」其实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遗忘到30%程度以后依然会发生遗忘,但是遗忘的速度就比之前慢了。所以说,我们对知识记忆的保鲜期只有48小时!
但是对于任何输出来说,你只记得30%是不可能输出的。就像只有1/3的砖头是无法用来盖房子的。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我们读完一本书以后,做完笔记以后觉得自己收获满满,但是过不了几天,你遇到一个朋友,想和Ta分享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你唯一清晰记得的就是「我不记得了」,其他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
3.2 复习的徒劳
当我们发现自己遗忘的时候,为了重新恢复对知识点的掌握,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或这个笔记拿出来重新看一遍。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和精力付出,把知识点从蓝色曲线的最低点重新推到最高点,这是非常耗能、耗时的过程。
愚公移山本身付出的辛苦并不可怕,本来就是要有付出才有收获嘛,可怕的是好不容易移完的山又回来了,这不傻了吗?好不容易读完的书忘了,又要重新读一遍,不就像山又回来了吗?
但是这还没有完。我们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去复习,好不容易把对知识的掌握重新推到了那条蓝色曲线顶点。但是只要我们一松手,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会遗忘,又一次滑落到蓝色曲线的坡底。
这特别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的惩罚就是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下去永无止境地重复,毫无希望。「遗忘-复习-再遗忘」的循环其实就是这样每次努力不可积累,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无用功。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遗忘就是你的宿命,时间就是你的敌人。一旦时间是你的敌人,无论你采取怎么样的策略去记忆,去垂死挣扎都会失败。于是我们只能一次次在这个蓝色的曲线上徒劳地往复,直到放弃的一天。
如果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忘记知识就是对我们之前所有辛辛苦苦读书、做笔记所付出努力的「背叛」。忘记知识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不可积累,让每次推倒重来,从零开始,怎么不让人沮丧呢?一次次的无用功,怎么能让人长期维持学习的热情呢?
3.3 考试的困境
像考研究生、考CPA等等这样的考试,往往要准备的周期长,复习的科目多,我们如果还要上班顾家,是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学习的,于是复习的战线拉得更长了。即使第一门考试科目你复习得很好,等到考前早就遗忘得差不多了。而我们又不可能像还是学生时代有什么总复习/考试周,来让我们突击预备。这时候难道就必须要离职来全职复习吗?
如果你平时不学习,靠考前突击,那么即使你考试应付过去了,考完以后知识会以更快的速度遗忘。我们所有为考试的付出,只是那个分数而已,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的时间和努力就这么不值钱吗?这样的努力,我称之为「日抛型努力」,一次性的努力,考完就扔了,没有留下什么,不能够积累。表面上是我们在应付考试,实际是在应付我们自己。即使无聊的考试,也应该当作刻意练习自己考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刻意练习」啊!
我不知道大家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朋友,我管他叫做「考研爱好者」。
每年考研报名,他都积极参加,总是重在参与不求通过。报完名,其实他也认真准备了,结果第一年很可惜就差几分没考过;考完的第二天他不会马上去复习,他会等到下一年报名之前几个月才重新开始复习,而到那时候之前记得的知识点早就遗忘到蓝色曲线最尾巴了。从头来过,没有在之前努力上积累,等到第二年考试的时候很可能只恢复到去年的水平而已;而去年已经证明这样的水平是考不过的,所以第二年依然还是失败。
可以想象第三年、第四年可能都是这样,尽管他努力了,但他的努力是不可积累的,他的努力是没有成效,所以我管这叫「考研爱好者」,非常可惜。长此下去特别打击积极性,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其实只是努力不得法而已。
3.4 职场学习的困境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个不会做事的人,老换工作是解决不了自己的能力的; 一个不懂经营家庭的人,怎么换爱人都解决不了问题;一个不懂经营爱情的人,老换男女朋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样,如果没有解决记忆问题的人,从学校毕业来到职场以后依然还是会遇到记忆的困境。
当我们工作以后,我们有家庭有孩子以后,我们不可能还像学生时代那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在这条蓝色的曲线上往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遗忘的时候,我们往往就觉得就算了,忘了就忘了吧,很难再去复习了;重新拿出一本新书来看,再次开始新的遗忘之旅。
这样读书,即使一年读了很多,也不会有有相应的收获。我们在读书上的努力其实并不可以积累,被时间都给腐蚀了,这样很难做到所谓「终身学习」的,因为你看不到学习给你带来任何的成长,只是在很费力的前行,这样是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回答开头的问题「记忆到底是记不住,还是忘得快呢?」,答案就非常明确了。不是我们记不住,是我们忘得快。「记」的环节我们已经通过之前读书和笔记环节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忆」的环节。
4. 战胜遗忘的规律
堂吉诃德孤独地挑战风车,一次次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在使「蛮力」;面对「遗忘」这个对手,我们不能单纯靠「背」这个手段。在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之后,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如何应用科学记忆规律来战胜遗忘?我要和大家介绍三条战胜遗忘的规律。
间断重复
主动回想
多感官重复
4.1 间断重复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规律,叫做「间断重复」(spaced repetition)。
我们还是来看看遗忘曲线这张图中蓝色曲线。当知识随着时间延长发生遗忘的时候,我们不要等它遗忘到彻底再去复习,而是在间隔一小段时间的时候,就重温一下这个知识点,让这个知识点重现一次;这时候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了,于是就从蓝色曲线攀升到红色曲线上了。
我们来看红色的曲线,其实依然还是逃脱不了遗忘的规律,随着时间延长红色曲线也还是逐渐下降的,也还是会发生遗忘。但是红色曲线和蓝色曲线有两点不同:
红色曲线下降的斜率变缓了,就意味着它比蓝色曲线遗忘速度变慢了;
红色曲线虽然说随着时间延长依然是会遗忘,但是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它都比蓝色曲线相应点来得高,也就意味着红色曲线记忆得更牢了。
一次小小的间断重现为什么就能让记忆变得更牢,遗忘变得更慢呢?
这是因为间断重现的这次努力是在原来蓝色曲线基础上的积累,而不是从零开始。是在蓝色曲线原有残留记忆上的叠加。而如果我们都忘光了,再从头开始复习,就享受不到原来努力的成果了,所有原来的努力成果都白费了,努力不可积累。间断重复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积累的力量!
所以很容易预见,随着时间延长,如果我们间断重现的次数也随之增加,而每一次间断重现都让我们记得更牢,遗忘得更慢;那么总有一天,当我们间断重复累积到一定的次数的时候,我们进入很平稳的长期记忆,知识就不容易遗忘了。
在没有间断重复之前,时间是我们的敌人,时间越久我们遗忘得越多;而有了间断重复以后,我们和时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们和时间「化敌为友」,彻底和解了,时间越久记得越牢了。当你和时间是朋友的时候,时间和你是「铁哥们」的时候,威力是无比巨大的。摆脱了在「遗忘-记忆-遗忘」的怪圈中疲于奔命。
这种间断重复的记忆方法,我又取了一个形象的外号叫做「涮毛肚记忆法」。我们吃火锅涮毛肚,因为毛肚涮时间久了特别容易变老,所以我们会间断地把毛肚放入滚烫的火锅中,在锅里呆个几秒钟,再取出来;不用长时间在锅里煮,只要「七上八下」如此间断重复几次就好了。是不是特别像间断重复记忆的方法?
回想以往我们是如何「背书」记忆的呢?我们不是间断重复,而是一次性突击。学生时代,我们平时可能就是课后重复一次知识点,之后再也不温习了,一直等到考前集中突击,把相关知识点重复几遍,这样的效果怎么可能好呢?
工作以后更是如此,书只看了一遍就放在书架上了,再也不重现了,等到应用的时候还能记住才是奇怪呢!过去的学习方式特别像把毛肚粗暴地直接放在锅里爆煮,然后就关火不再管他了,等到要吃的时候才发现毛肚「又老又凉」。
4个1相加的结果大于4,这就是间断重复在记忆上的秘密。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努力。间断重复,为我们的努力指了条明道。
4.2 主动回想
下面我们再讲讲高效记忆的第二个规律,就是要「主动回想」(active retrieval)。
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出题考对方。「控制翻白眼的肌肉叫什么?」「患有什么病的病人,尿的颜色是黑的?」……每次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总是要努力地去回想过去的知识,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复习,但是这样的复习远远比自己看书重复一遍效果来得好得多,也有趣得多。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就是因为我们「主动」地努力了。
而传统的复习是怎么去做呢?我们只是很机械地把书看一遍,把笔记看一遍;这时候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正确答案」「正确知识」,这个过程其实只是实现了信息的回现,根本不是「回想」;只是被动地眼睛从笔记上扫过,更谈不上主动,起码是不够主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重新看这本书和笔记的时候,你直接看到的就是「Q&A」笔记中「A」的部分,也就是答案的部分;你一开始就看答案了,没有任何回想的过程。
而要记忆效果好,必须「主动回想」。首先出现的绝对不应该是答案而是问题,依然还是要以问题为先导。当你看到这个问题了以后,你努力地去回想答案是什么。无论你是否能够回想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效果肯定比你单纯只是看一遍答案来得好,记忆更加深刻,让你单位时间效率变得更高!
另外,不知道大家以往复习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复习完一遍以后,好像知识都会了,但是到了考试才发现其实自己并不会……这就是因为我们直接看答案,没有主动去回想的话,我们的复习是「开卷考」,获得不了任何反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是眼睛在这些文字上扫过而已。而以问题为先导的话,每次先看到的都是问题,就相当于你给自己一个小测验,每次在你回想的答案和正确的答案之间的异同,就是非常真实的「反馈」,真实地反应了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薄弱的。这就是我们「反馈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主动回想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关键词是「想」!我们一直以来以为记忆就一个字「背」,死读书。但是主动回想把我们对记忆的认识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不单单是要背,更是要想。甚至要用想来替代背。
而这个训练营之前介绍的读书、笔记环节都一直强调以问题为先导,都是让我们发挥思考、理解,这些都是在「想」。在记忆环节同样是要思考,根据Q&A笔记精炼的关键词「想出」完整的内容来,而不是背出来;光「背」是多无聊和机械啊,「想」就能充分调动我们积极性;而且这样只要记住少数关键词就好了,剩下的内容应该是在以前理解基础上自然地「想」出来,发挥我们成人理解记忆好的优势,扬长避短。
我们经常抱怨要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是光抱怨没有用,要学习如何让自己要背的东西变少。而从「背」到「想」就是增加理解思考,让自己记忆负担减少。
4.3 多感官重复
第三个规律,当我们要用重复的方式来记忆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用多感官去重复,千万不要只用单一的感官去不断的频繁的重复。
很多人背单词或者课文,总是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嘴里念念有词,只是单调地用「念」的方式不断重复。小和尚这样对一段经文反反复复的念,会对这段经文非常熟悉。但是他记住的可能只是这段经文的文字排列而已,他对经文后面的意思可能并不了解。
并且这样的快速多遍的重复会让大脑陷入麻木的状态,大脑对这部分内容像是「起了茧子」一样,对文字后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失去了敏感。而自己却往往会因为对经文的滚瓜烂熟,误以为自己懂了,而这样没有反馈的「假懂」是一种毒药!这也是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学的挺好的,但是到了考试就不会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紧张引起的「发挥失常」,而是因为平时没有反馈,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管这样反复用单一感官来重复知识点的结果,叫做「三无产品」:
学习:无聊
效果:无用
认知:无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但是相反,如果同一个知识点是用多种感官去重复,而不仅仅是「背」的话,会让我们成为「四有青年」
学习有兴趣
成果有反馈
记忆有效果
行动有方向
学习有兴趣就不多解释了,一会用说的,一会讲故事的,肯定有兴趣啊;
记忆有效果,当每一次转换感官去重复同一个知识点,对于我们大脑是一个全新刺激,这样记忆效果更加深刻,比如背了很久以后变成动手抄抄,记忆效果更好;
成果有反馈当每次我们换感官重复的时候,很可能之前很熟悉的内容就会发生「卡壳」,比如说「背」的时候我们背得很熟,同样内容当我们换成「抄」,可能就会发生卡壳,而这个卡壳其实就是一个真实有效的反馈,它在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懂得了」,就可以及时纠正、改进。
行动有方向是说以前只有单一背的手段,想努力只能增加重复次数,而现在认识到这个规律之后行动就更有方向,更多选择了。「说学逗唱」都可以用来背书记忆。
5. 从Why到How
还记得之前曾经引用尼采所说的话吗?「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承受用任何方式活下去」。那么「知道为什么会遗忘的人可以承受用任何方式不忘记」。
掌握了Why,我们就有信心对付记忆的难题了。而且不会让大家赤手空拳去上阵杀敌。下周课为大家介绍一个记忆利器Anki,就是应用这些今天所讲的记忆规律,专门设计的工具,帮助大家把理论落地。Anki软件的安装使用问题,我们还准备了细致的视频操作,大家可以看视频教学学习。
下周还会用一系列课程解决包括「考试爱好者」、没有时间读书复习的问题。允许我再强势硬广下「下周课程更精彩,值得你等待」!
对了,别忘了周末还有直播答疑!我知道大家已经被问题憋坏了。我准备好了,就让你们的问题放马过来吧!
6. 复盘
最后,我们简单复盘今天所讲述的内容。
记忆是学习的底层基础。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我们的宿命,时间是记忆的敌人。
战胜遗忘,就要和时间化敌为友
「间断重复」让努力可以积累;
「主动回想」实现记忆认识的跃迁,扬长避短,获得反馈;
「多感官重复」:让学习有效、有趣,
在下一课中,我要和你介绍如何轻松把上述三个记忆规律应用在日常实际中,让你的努力可以积累,知识可以迭代。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陪伴终生成长的你!
你好购买完也是就这十节课吗
这个课程到底有用吗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 回复 @卿酒酒的么么茶: 有很多学员上了训练营课程得到了改变。 有妈妈过一级建造师孩子成绩从30名到了第3名,另外一个学员在德国考试,裸考过了大学期末考试。
间断重复时间上要翻倍增加,怎么来平衡呢?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 回复 @玫长苏: 多利用碎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