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日常生活篇-人在旅途之宦游人

90.日常生活篇-人在旅途之宦游人

00:00
13:21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我们继续传统时期的行生活主题,说一说在路上的人。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人人都能背诵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对于宦游人来说,离别是人生的日常。“宦游人”是帝制国家和官僚制度的产物。战国的游士是他们的先驱,只是战国游士的“游”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彻底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有可能一席话打动诸侯为卿相,成就名垂青史的伟业;更有可能遍干诸侯而不得一用,穷困潦倒为家人朋友所不齿。


帝制时代的宦游有官僚制度做保障,一个人一旦进入官僚体系,从哪条路进来的,未来可能有怎样的发展,路径基本清晰,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则要看个人造化。帝制时代的官僚是高度职业化的一群,从入仕为官到致仕退休,他们一直都在路上,在从职位到职位的奔波中,在各种关系的纠缠撕扯中。


如何处理与上司关系,是宦游者必须经历的考验。上司的态度对于下属的仕途发展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朝代,它被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比如唐代的州刺史和各部长官要为下属书写“考词”,也就是业绩评语;而在宋代,下层文官向中层的跃升,必须有五封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多半必须来自直接上司。那么,跟上司对着干就成了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但是,如果上司所做的明明就是错的呢?一件事情对不对,是否利国利民,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下属与上司的关系,这是官僚队伍内部的关系问题。皇帝国家设置官僚的目的就是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因此,把事情做对,这本来是第一位;然而这种上司决定下属命运的管理方式,却迫使官员把上下级关系作为第一位的事情来处理,为了个人前途,宁可牺牲是非道理,也不得罪上级。


而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于仗义执言,干冒得罪上级风险的宦游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凤毛麟角的。比如说,北宋名臣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光州知州盛度为了执行中央命令,下令所属四县是三日之内完成上供建材收购任务,任务来的突然,所购建材又并非本地土产,这分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四位县令,只有司马池一人表达了抗议。


执行的结果是非常有意思的:第一,四县之中,按时完成了任务的,反而只有光山一个县。原因也简单,光山老百姓听说县令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竟然公然抗上,因此同仇敌忾,人心齐泰山移,更何况买些竹子木材呢!第二,就在光山任上,司马池获得跃升中层所须的五封推荐信。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封就来自被他顶撞的知州盛度。其他四封推荐信的获得,恐怕也与盛度对司马池的赞赏不无关系。因为耿直,司马池在下层的级别上徘徊了17年,在顶撞盛度之后,竟然终于提上去了,实在是不容易。


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其实并不具有示范作用。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司马池并不难得,而盛度难得,多少碰不到盛度的司马池,也就沉迹下僚了,而且,这些沉寂的大多数,根本不会被我们看见。帝制时期的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仅把皇帝摆在国家之上,而且还在实践中把官僚内部的关系摆在国家之上,明明是治理的工具,反而成了治理的目的,本末倒置,令人警醒。而沉浮于其中的宦游之人,也便大半在这文化之中消磨了理想与锐气,把升官与发财相关联。


宦游人还必须面对的,是与地方的关系。汉代的酷吏,代表朝廷打击豪强,循吏、良吏则着意发展教育,培养地方士人,开通道路,设置邮亭系统,移风易俗。在一般的史学叙述中,酷吏与循吏代表着两种对立的地方治理方式,当我们把时间的尺度放大一些,在更长的时间段中进行观察,便会发现,无论酷吏还是循吏都是帝制国家推广其政治秩序与政治文化的手段,酷吏与循吏殊途同归,扩大了中央的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


而在当时的制度背景之下,汉中央能够派出的只是地方长官,地方佐官出自本地精英,汉朝的郡所实行的,实际上是中央代表与地方精英的共治,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那些外地人长官的行为,特别是酷吏对地方豪强的打击行为,应当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从长远上看,循吏以温和的方式,酷吏以血腥的手段,共同缔造了帝国的统一。隋朝以后,实行地方佐官的中央任命制度,所有官员的荣辱浮沉都归之于中央,任职在地方的所有官员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中央的官。在这种情形之下,完成中央所规定的任务成了多数地方官员的第一选择,地方利益在实质上变得无足轻重,只要不出事便好。


比如说,宋代以后,随着城市人口密集程度的增加,下水道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通畅的下水道系统可以保障城市卫生,避免瘟疫的发生。而整个城市下水道的疏通,必须由地方政府出面。可是这样新兴的工作,却不在中央所设定的地方官考核条例,因此,干不干就要看知州的意愿了。知州是有良知有理想的好官,那么,没问题。知州懒惰,不愿意费力气整治,那么,地方士绅的代表也只能干瞪眼。那些有良知的官员,会被本地人记住,甚至列入祠堂永世纪念,但是,地方性的尊崇却未必能够给被尊崇者带来仕途的升迁。宦海浮沉,并不取决于你为当地百姓做了什么。当然,那些有理想的政治家仍然是努力有所作为的。


宦游之路,对于那些真正有理想的人来说,是一场内心的艰难旅程,理想与现实、欲望与诱惑、原则与妥协,不断地磨洗,“力槌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那些至今仍然屹立在华夏理想人格殿堂中的历史人物,是真正的偶像。比如宋代的范仲淹,在贬谪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始终“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不以寒温改其节,立朝敢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治军有术,使西夏称臣,边境得安宁;得位敢为天下先,勇于向官僚集团的利益开刀;在地方则积极治理。他晚年的最后一站在经历过大水灾之后青州,以衰朽残年,尽力做好灾民的安置返乡工作。


又比如包拯,包拯对于人情的冷暖有着敏锐的洞察,对于人性的软弱又抱持着高度的警惕。包拯年轻的时候,跟一位姓李的同学一起在老家庐州的一座庙里读书——庙里有房子住,还管待斋饭,所以从唐代起就很流行在庙里读书。当然,这也是穷学生的做法。庙的附近住着一个大财主。这财主呢,常常看见两位读书人从家门口过,知道他们书念的好,早晚是要中进士做大官的,就有心结交,常常请他们到家里坐坐,包拯和李同学总是婉言谢绝。后来有一天,财主就特地备好一桌酒席,专门下了帖子,请二位秀才“光临寒舍”。


盛情难却,李同学就要洗脸换衣服,准备赴宴了。包拯一把拦住他,严肃地说:“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呢,人家也是一片好心?包拯说:“他是个富人。咱们是读书人,早晚要做官的。咱们现在如果吃他的请、得他的好处,万一将来被派回老家来主政地方,他若有不合礼法的事情求到咱们,那该怎么办?”李同学一听,有道理,最终,两个人都没去。后来,包拯和李同学果然都中了进士,并且在若干年之后,都曾经主政庐州,而且干的都不错,没有受到人情的干扰。


这个故事,南宋大儒朱熹给自己的学生讲过。朱熹做过地方官,深知利害,他耳闻目睹多少地方官员平时跟当地富人“打成一片”,导致不能公平施政,甚至被富人拖下水,因此以包、李二位为榜样,教导学生,做地方官,特别是主政一方,为人处世,处理与当地士绅的关系,必须有所节制,有所不为,才能保持超脱公正的立场,坚持原则。


宦游之人,始终在路上;宦游之路,充满艰辛,充满诱惑。隋炀帝规定“父母听随子之官”,从此之后,朝廷对家属随行的规定越来越倾向于支持鼓励,宦游人的旅途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前是单身上任,如今是携家带口。司马光于 1055 年底从山东,取道河北翻越太行山,到并州(今太原)去上任,写下了一首《苦寒行》,记述“穷冬北上太行岭”“万险历尽方到并”的艰辛之旅。


他带着张夫人和独生子随行。风雪交加,小孩子冻得直哭,做妈妈的却束手无策。干粮带得不足,仆人们总是在喊饿,瘦马也吃不饱肚子,石板路滑,马失前蹄,吓得人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而这冷汗在人身上都冻成了冰。这样的旅程,当不在少数。家属的随行让宦游不再孤单,但也带来更多的变数,比如旅途之中的死亡。我们下次再讲。今天的稿子感觉调子定高了,有点下不来,然而都是肺腑之言,下次放低点。谢谢大家。


【名词解释】

1.酷吏:是指用残酷的方法进行审讯,统治的官吏。自古以来,小人得到功赏、权势,只有促速其死,结下无穷怨业而已。


2.循吏:“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浪逐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仗剑执箫

    有一个词叫:用心良苦。赵老师当的起这个词!

    赵冬梅老师 回复 @仗剑执箫:

  • 13908377eja

    喜欢冬梅老师的声音,喜欢老师讲的内容。追星!

  • 中阅

    灵魂殿堂,才是值得追求的。

  • 童化成玲

    谢谢,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过石头的石作为粮食的量词的时候,应该念做担。中小学老师反复的给学生纠正,不要到了大学又被大学老师给揪过来咯

    童化成玲 回复 @童化成玲: 官员的年收入是多少石dan,去声

  • 谦而益谦

    深刻啊!这就是人性,现在一点也没有变。对上负责而不是对职责负责。

  • Linda_小岛

    一直特别佩服范仲淹的母亲,怎么能把一个孩子带得那么中通外直

    赵冬梅老师 回复 @Linda_小岛: 同佩服,不过不完全是妈厉害,儿子自悟,很重要

  • 1868999unbf

    冠以北大之名,不应辜负之哟!要知道讲坛中处处见人性,处处见功底!

  • 赫克托尔_w5

    不只这一篇,炒冷饭的多了去了。看似炒冷饭,其实角度不同。一份材料,不一样的口味,一如回锅肉,又如二锅头,回味悠长,三日不绝。

    赵冬梅老师 回复 @赫克托尔_w5: 这是夸我吧?

  • 1580348lcmu

    创造法之一就是“拼凑”,你可以“拼凑”后抽髓,也可以带着思想拼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