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有限理性:决策者不可能全知全能,怎么办?

8.有限理性:决策者不可能全知全能,怎么办?

00:00
15:34

课程交流群 

欢迎添加微信:xmcaijing,回复“张军已购”,按提示完成审核后即可加入课程官方交流群,获得课程话题交流、直播互动、不定期抽奖等福利!


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能够做出的选择越来越多,选择让我们有更多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很多的烦恼。选择困难症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三大心理疾病之一了。如何做出决策,特别是在我们的工作当中,面临很多机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择?这个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话题。


在之前的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了解了经济学关于如何做出最优选择.在经济活动当中,在一定的约束的条件之下,你追求的唯一的目标是你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比如说你个人追求的是幸福感最大化,或者是财富的最大化,那么企业可能他追求他当期的利润最大化,或者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等等,这种所谓最大化或者最优化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基于我们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就是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理性的,因为我们人是理性的。


我们回顾一下经济学当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我们不会感情用事,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计算,我们可以对任何一个选择的成本和他期望的收益,事先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预判,选择最大化的某个利益的选项,换句话说就是理性人他就是根据目标的最优化来做选择的。


具体一点讲,就是说理性人的假设,它要求我们要掌握充分的信息来作为前提条件。要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1.理性人要具有关于他所处的环境的完备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也至少是相当的丰富,相当的透彻。


2.理性人要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晰的一种偏好,就是你非常明确,你偏好什么?


3.理性人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要能够计算出每一种选择的后果。


4.理性人总能够在各种方案当中,选中能够使得我们达到偏好上最高点的方案。也就是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的,总是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你会认为上面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也不太能够成立,我也看到,无论经济学家内部,还是我们学术界的外部,大家对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总是会有一些批评的声音。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Herbert Simon,我们中文叫赫伯特·西蒙,在他的非常著名的管理行为这本书当中,针对完全的理性或者完美的理性,他提出了介于完全的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关于理性的看法,叫做有限的理性,理性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


西蒙教授虽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不太能够把他看成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家,因为他的研究的兴趣非常广泛,不仅研究经济问题,他还是政治学家、心理学家,也是管理学领域非常有名的学者,同时他还是计算机的科学家。在1975年的时候,他得了所谓的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


言归正传,到底什么是基于有限理性的决策?我们先要从管理这个概念说起,一般我们给管理下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通过人把事情办好,为了达到目标来协调人力物力,管理的要素包括:目标、人员、技术、组织。


管理过程当中的主要活动是计划、组织、监控、协调等等。在组织的活动当中,去除最底层的直接操作的那一层以外,其余各层次其实都是在进行决策。所以决策活动贯穿到整个组织管理的全过程。


西蒙教授认为,现实生活当中作为管理者或者决策者的人,他的理性其实是介于完全理性跟非理性之间的,所以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也都是多元的,他不仅受到信息时间认知能力处理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处于变动之中,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状态。


在实际决策中,管理人的有限理性常常就表现为:无法寻找到全部的备选方案,也无法完全计算出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同时也不可能有一套明确的偏好系统,使得他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当中,没办法选择最优的方案。


所以管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他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个最重要、最关键的情景要素,只要满足了他心目当中期望的水平,他就可以做出选择。


现实生活当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很多决策其实往往都是基于经验,而不完全是基于计算。所以所谓最优的方案,它其实是建立在充分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的。我们通常做出的选择的这种方案或许只是次优的甚至于三优的,西蒙教授把这种选择的结果叫做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所以简单的来说,理性人寻找的是最优方案最优解。但是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寻找的只不过是满意的方案,或者满意比较容易找,最优方案当然就非常的困难。


西蒙教授在一次演讲当中,打比方说什么叫满意解?他说如果你在一大片的玉米地当中,你要找出一个最长最大的玉米,你需要测量每一个玉米,花巨大的精力时间代价。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标准降低,变成你寻找一个可以吃饱肚子的玉米,这样就可以大大的缩短你的搜寻的时间。


自从西蒙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又隔了40年,在2017年的时候,一位经济学家叫Richard Thaler(理查德·塞勒),他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这种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这种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心理账户。心理账户其实就是西蒙教授有限理性理论的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应用。


那么什么是心理账户呢?
塞勒教授他自己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有一次到瑞士去讲学,瑞士方面要给他一定的报酬,这个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结束以后,他就在瑞士尽兴的玩了一次,整个旅行他非常愉快,尽管大家知道瑞士是世界上物价最贵的一个国家。


另外有一次他在英国讲学,英国也付了他很不错的一个报酬。他拿了报酬以后,又去瑞士玩了一次。可是这一次他走到哪里,都觉得瑞士太贵,所以这次旅行他其实非常不舒服。


为什么同样是到瑞士旅行游玩,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其实原因就在于第一次他把瑞士挣得钱瑞士花在了瑞士,那么相当于它把这个瑞士的钱放在了一个心理账户上面。


第二次他是把英国赚的钱它放在了瑞士的心理账户上。这样的话他的感受就完全两样了,那么理性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是你赚的钱归赚的钱,你旅游消费归旅游消费,这两个心理账户要分清楚,不能混在一起,否则的话你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


跟团旅行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说你跟团旅游,你有两种支付的方式,一种是提前支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另一种你是先付一部分钱,然后你每次到一个景点,你要再重新买门票。旅行的行程路线费用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支付的方式的结果是怎么玩怎么高兴,因为你钱已经付过了。可是后一种支付方式你就会情绪非常的不好, 因为你总是不断的在掏腰包的钱。这里的理性的逻辑其实是你花总量是给定的,你花同样的钱,应该在两种情形之下尽可能的去享受旅行的快乐。


我再举一个例子,今天晚上你打算去看一场足球比赛,你看到网上不需要提前买票,你到现场可以买票,因为票源比较充足。可是当你要出门的时候,你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一百块钱的购物卡给弄丢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还会去看这场足球比赛吗?


我想你应该还是要去看这场足球比赛的。有人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也发现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依然会去看这场足球比赛,尽管一百块钱的购物卡丢掉了。


可是如果我们变换一种场景,假设你昨天就花掉了一百块钱,买了今天晚上要去看足球比赛的这张门票。在你马上要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给弄丢了,如果你想要看这场足球比赛,还要再花一百块钱。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还会去看足球比赛?结果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回答说这次就不去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其实上面这两个回答是相互矛盾的,不管丢的是购物卡也好,还是足球门票也好,你只不过丢了同样价值一百块钱的东西。从损失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之所以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主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出问题。


人们在脑海当中把购物卡和足球门票都归到了不同的账户当中,所以丢了购物卡好像不会影响你去看足球比赛的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就会选择看足球比赛。但是你丢了足球比赛的门票,和后来需要再购买一张新的门票,又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你花了200块钱看一场足球比赛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觉得不合算了。


尽管有限理性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但是经济学上关于理性人的假设,依然不失为一种可以接受的粗糙抽象。这就好像地图不可能和现实当中的地形一模一样。


有限理性修正了比较完美的理性假设,拓宽了我们经济研究的思路和范围。
在工作或者职场上面,千万不能拿有限理性,成为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工作不拼搏,不追求的借口。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尽力的去追求尽量的完美,不断寻找更好的方案,做更新的这种尝试。


尽管西蒙教授提出了有限理性的这样一个概念,他本人反而是学富五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新的领域。


尽管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但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理性的路上,认识到我们作为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


接下来我就出几个思考题:
你认为群策群力开会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决策更优的好办法吗?
你工作的单位开会多吗?
开会的规模的大小怎么才能比较合适?
或者你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呢?


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杨糖糖w

    关于看足球赛的问题我比较疑惑,如果我是丢了购物券,那这个时候我去看足球赛,我就只损失了100。如果我不去看足球赛,而我又想去那我就相当于是损失了两百。而如果我只丢的是足球赛门票,这个时候我不去,我就只损失100块钱。所以当我们丢购物券的时候,选择去是很正常的,而当我们面临需要再多花100块钱的时候选择不去不也是正常的吗?

    库诺让巴莱 回复 @杨糖糖w: 其实这个例子问题很多,不过嘛理解了就行,如果真是球迷,怎么都会去看,如果不是球迷稍微心情不好也不会去看。而且现在不管是表演还是比赛都有电子票,除非手机丢了或坏了,不然也不影响。所以例子就是帮你理解这个理论,不能细想。

  • 诗情韵韵

    完备的知识、稳定的偏好、计算能力、选择最优

  • 预感中的你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不同,需要考虑的几个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情景要素也不同。所以个人认为:群力可以,但群策不行,最大的策由总揽全局、利益关系最大者决定。 开会规模与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小、拍板权、相关执行者有关;目的是收集信息,统一行动方向~

  • h53tb8or74rie1ad0toa

    其实完全可以让员工反馈你要决策使用的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信息做判断

  • h53tb8or74rie1ad0toa

    群策群力首先大家提出的多维的的参考建议是理性的,会议的决策者有很好得洞察和判断能力可以讲大家的建议做出满意的的决策,这个群策群力才有意义

  • 可可西外的猫

    群策群力很有可能降低决策者的理性分析能力,从而做出情绪化的决定。个人认为总结多维度思考的时候可使用群策群力的方式。而且决策者大部分都会遵循自己的内心吧,群策估计也策不出什么道理的😅

  • Mrcris

    如果集体都是理性的,那么个人理性的行为并不能代表集体的行为是理性的

  • 诗情韵韵

    经验和计算 最优和满意

  • 南华法耀

    受教

  • 1519491csaz

    集体决策未必是理性的,决策过程中受到从众等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未必真的能集思广益。奥尔森提出"小团体"更加有效,对于开会同样是这样,人数较少时大家都更加理性负责,搭便车的人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