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选择:职场沟通中的极简法则

霍布森选择:职场沟通中的极简法则

00:00
10:56

各位职场的朋友们,大家好!每天懂点心理学,破解人生潜规则。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选择的陷阱。如何利用别人的选择困扰,来有效传递自己的信息并达成目的?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曾经一样,患上了某种选择性的障碍,俗称“选择纠结症”。


顾名思义,就是每次当我遇到一件事情要进行选择的时候,心里就打怵。感觉纠结一个东西要浪费好长的时间,比如小到在餐厅里点菜,在淘宝上买个移动电源,大到在职场的面试和任用提拔时,选择谁或选择看重哪方面的条件,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时常回给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实际上,面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所有的选择或者是机会,其实都各有伯仲,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十全十美。然而,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我们仍然忍不住会陷入选择纠结的困局,其实,这是源自于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法则,叫做“霍布斯选择效应”。


何为“霍布斯选择效应”呢?按照惯例,我先来和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1631年,有位名叫霍布斯的英国剑桥商人从事着马匹的生意,他向周围的人说,凡是有任何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都会绝对的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的挑选。


然而,霍布森的马圈十分的大,马匹也很多,可是他的马圈却只有一个小门。所以,凡是那些高头大马都出不去,能出来的全都是些瘦马、小马。因此,来买马的人左挑右选,自己所看到的不是瘦马,就是小马,这也就导致了霍布森的生意常年不见起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置身于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有限的选择时,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或是甄别,最终,得到的仍然只能是一匹劣马。


后来,人们把这种原本就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的“假选择”,戏称为“霍布森选择”。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自由选择”陷阱,事实上,这种看似自由的选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某种限制或制约,其本质上是一种假选择。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任何选择的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只有当我们拟定了一定数量或是质量的对比判断后,才可能做到合理的选择。


所以,在上述的案例中,虽然霍布斯的顾客在理论上看似有着很多的选择,但实际上却因为马圈的原因,被缩小了真实的选择范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这就好比对于一个看似可以“自由选择”的大学生来讲,他毕业后即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


但实际上现实并非如此:因为对于多数家境平平的大学生来讲,毕业就面临着囊中羞涩,出国留学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英语底子差,又成为了考研路上的绊脚石,这无疑又成为了放弃读研的理由,因为做自由职业收入不稳定,家里反对,因此,多数人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毕业后先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


由此可见,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选择,其实都不过是自己捏造的假象。


因此,有人说,只有“没有选择的选择,其实才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呢?


因为当你屏蔽掉一切外界看似可能的选择时,你才能清醒的关注到自己的动机。比如你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追求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常在鸡汤里读到的那句话,就是:“Follow your heart.”


那读懂了这样一个道理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将“霍布斯选择”这个效应“变废为宝”,为自己所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在日常当中洞悉自己并拒绝所谓的选择纠结,相反,我们也可以同样利用霍布斯选择,帮助我们有效的与他人沟通,达成自己的目的。


那如何才能有效的传递自己的信息呢?其实就是你要尽量降低他人的决策成本。这就好比当我们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尽管有些菜单上的食谱布满了琳琅满目的精美选择,但我们往往也会因此感受到某种来自选择上的痛苦。


所以你看,越是高级的米其林餐厅,菜单上的选择性越少,甚至,他们都不需要你去选择,直接给你定制好套餐式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懂得,帮消费者减少选择所带来的痛苦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服务的表现。


那如何才能在沟通中减少他人的决策成本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3种方法。


首先,你可以尽量减少选择方案,限制他人的选择范围。比如之前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有几个研究人员曾拿出一系列昂贵的果酱,并向消费者提供试吃机会,同时发给每个人一张折扣券,使得他们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果酱。


这个实验分为2组,一组有6款果酱,另一组有24款果酱,全部都可以任意购买。然而,实验完毕后,研究人员发现,在提供的6款果酱的小组中,有30%的试吃消费者选择了购买;而在提供的24款果酱的小组中,只有3%的人最终选择了购买。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多数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都想做出“最优决定”,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候要耗费大量的脑力精力。因此,他们为了节约精力的需要,最后索性就失掉了购买动机。


因此,如果你想要自己的信息更容易被他人接纳,那你就需要尽量减少选择的余地。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优衣库的基本款衣服大卖的原因,因为他们将自己产品的种类和型号压缩到了最少,这样更便于顾客进行选择。


其次,让他人更容易接受信息的第二种方法,是尽量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做什么。


比如之前有个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关于公益募捐的实验。一开始,他们只是发布了一个公告,大体意思是希望大家能够捐一些钱,为的是帮助那些先天有残疾的儿童。但是结果是捐款的人很少,好像大家都自动忽略了其中的信息。


后来,这个心理学家改变了说辞,他将广告里的信息改为了:你只需要捐出10元钱,就可以帮助到那些先天有残疾的儿童。结果是群众捐款的意愿明显增加了,并且很多人捐的不止是10块钱。


再举一个例子,我是一个特别反感别人向我推销的人。但记得有一次情人节,我和爱人一起走在大街上,突然这时候冒出来一个小姑娘对我说:“哥哥,你身边的姐姐那么美,他在情人节应该拥有一束像她一样漂亮的鲜花。要不,你亲姐姐一下也可以啊。”听完这句话,你猜我买了还是没买,答案当然是立刻掏钱买了一束。


所以,你发现这位小姑娘的高明之处了吗?她在传达自己的推销信息时,并没有只是按照套路说:“哥哥,给姐姐买束花吧”,而是把我可选择的范围直接锚定到了买花这个结果上,并且给了我一个更具难度的对比选项——当众接吻。


因此,可以见得,当你想要让他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尽量直接的告诉对方:你具体应该做什么。


再来看第三种高效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只给对方提供一个“最优选择”。这就好比当你要在商场里推广一系列促销产品时,最好不要将你所有的产品通通打折,而是应该挑选出来几个不同系列的“爆款”单独打折。


这是因为,如果你将所有的产品统统都打了折扣,顾客就会缺少对比中的感知。即使你每个产品打折的力度都不同,也会导致顾客的选择感觉更加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商场里经常将打折商品和原价商品区分开的原因。


好,回过头来,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呢,我们时常会掉入“霍布森选择”的陷阱,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注意到自己最初的选择动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霍布森选择效应,有效帮助我们达成沟通的目的,比如我们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使用以下三点技巧:1、减少你提供的选择,限制对方的选择余地;2、直接告诉对方:他应该做什么;3、只提供一个最优选择。


掌握以上三点,我想你会在日常的沟通中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如果你是一名品牌传播或营销人员,这三点也同样可以用于你日常的策划工作当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或是更深入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让我们一起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6471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