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梁涛老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子。
这两年儒学成为了报刊、网络上的热门词汇,说到儒学我们不能不提到三个人,那就是孔子、孟子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荀子。他们三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学主要就是由他们所创立的。
孔、孟、荀三人的生平大致相似,早年在家乡一带刻苦为学,思想成熟以后周游列国,向当时的诸侯推销自己的主张学说,但并不受重视。晚年回到故乡或客居他乡,著书、立说、教授子弟,在文化传播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子一生活了73岁,孟子84岁,那么荀子活了多久呢?荀子活了有一百岁,他是一位百岁的儒者。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是有根据的。关于荀子的生平有两个材料值得关注。一个是荀子弟子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难三》中提到“燕王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这里的孙卿就是荀卿,也就是荀子。因为古代“孙”“荀”二音相近,可以通用。
而“燕王哙贤子之”是说燕王哙听从了臣下的建议,把王位传授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而自己反为子之的丞相,这个事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据《韩非子》的说法,荀子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燕国,目睹了燕王哙禅让的整个过程,并对燕王哙进行了劝阻。韩非是荀子的弟子,他的这个记载应该是可靠和可信的。而燕王哙让国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是公元前316年。我们假设荀子这个时候至少有20岁,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荀子出生的时间了。
关于荀子生平的另外一个记载,是司马迁在《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中说“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春申君是当时楚国的丞相,据司马迁说,他聘请荀子为兰陵的地方长官也就是兰陵令,但是不久春申君被刺身亡,荀子也就辞官回家定居兰陵,并终老于此,今天的兰陵还保留有荀子的墓葬。大概在20年前我写了《荀子行年新考》一文,提出荀子大约活了一百岁之久,但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最近我看到了焦子栋先生写的《兰陵寿星的产生与荀子行年的推断》一文,他考证历史发现兰陵有长寿的传统。例如在2017年第四届山东省百岁寿星的评选中,110岁以上的寿星,山东省共有36位,而兰陵地区就占了八位。焦子栋先生还从气候、地理环境(包括水质)还有兰陵美酒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兰陵地区长寿的原因。可作补充的是荀子在《修身》中提到“治气养生则后彭祖”。“治气”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练气功,荀子既练气功,又重视养生,那么他长寿是完全可能的。
荀子是赵国人,他早年主要是在赵国度过的。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中说到了“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荀子到了50岁的时候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齐国,并且一呆就是20年之久。荀子为什么要来到齐国?因为齐国是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说到战国的文化,我们都会想到百家争鸣。但是百家争鸣其实它发生在齐国,尤其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并不是当时的各个国家都提倡百家争鸣、提倡思想多元文化包容。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需要纷纷设官开馆招揽人才、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成为了一时的风气。那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齐国创办了稷下学宫,因为它位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的蓟门之下,所以称为稷下学宫。它前后存在了150年之久。稷下学宫有人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学,这个还不太准确,严格来说它应该是一个研究院。
稷下学宫聘请的学者一般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不治而议论,也就是说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但是可以对时事政治发表建议,提出咨询。而且稷下先生并不是来自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而是春秋以来各个学术派别的一个集合体。他们有的是来自儒家,有的是墨家,有的是道家,有的是法家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甚至是理论体系,可谓是多元并存、互相争鸣、融合发展。我们今天所说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主要是得益于稷下学宫宽容的文化政策。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幸。商鞅变法以后就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把儒生、文人视为社会的寄生虫,对他们的思想一概禁止,当时的楚国也推行类似的文化政策。虽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有时我们还禁不住会去想,如果不是秦国,而是齐国统一了中国,那么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可能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了。
除了长期在齐国生活之外,荀子还曾游历过秦国,这在荀子的《儒效》、《强国》中都有反映。荀子一方面称赞秦国民风淳朴,他们四代国君取得胜利并非是侥幸,而是一种必然。但是又认为秦无儒,秦国没有儒生,不重视文化建设,他实行的还是霸道而不是王道,这是秦国之所短也。
我们说到了先秦儒学,讲到了孔、孟、荀,那么他们三个人的思想有什么的联系又有什么的差别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孔子创立儒学主要提出了“仁”和“礼”两个概念。“仁”主要指内在的自觉,“礼”指外在的规范。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他提出了“性善论”,提出了“仁政”,提出了“民本”等等,对孔子的仁学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荀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礼学。他提出了“隆礼重法”、“ 知通统类”、“明分使群”等等,对孔子的礼学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性论上,孟子和荀子也是相对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传统上认为他是讲性恶论。二人的观点争锋相对,但正是因为这个不同,使二人以后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来讨论。
我是梁涛,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更新为什么这么慢?
应该是燕(音“烟”)
石一宁老年中文自修大学第一季中国古文 1.5 百部经典文学名著课-166讲-1399 2020-1-25~ 10、荀子-梁涛1-3 1一位年近百岁的儒者 2荀子为什么被逐出孔庙 3性恶论其实是后人的误读
“仁,主要指内在的自觉;礼,指外在的规范。”这个解释,对我来讲感觉很有点儿醍醐灌顶。感谢梁老师的讲解。
生而为人,人得天地中和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人之初为中和,无论性恶还是性善还是中和,完全都是教化演化的,靠后天的影响,如果坚持性善那就善,如果坚持性恶那就恶,我想人们都崇尚性善的吧。个人看法,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