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 脾-运化升清气血生

第74集 脾-运化升清气血生

00:00
21:57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这一讲,我们讲的是脾。



中医的脾,一般会说,位于中焦,腹腔上部,膈之下。而真正解剖结构上的脾是位于腹腔,膈膜下面,左季肋深部。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一致的地方?



因为从古代文献对脾的位置、形态描述看,藏象学说中「脾」的解剖结构基础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要注意:中医脾的生理、病理内容之广,就远不是解剖的脾和胰所能涵盖,它的意象性比其他脏腑更为浓郁。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藏意。



今天这一讲,我们重心讲的是脾主运化这个功能。



运,就是转运,输送;化,就是变化,消化吸收,化生气血。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这里要注意,「运化」是两个动态性字眼。一「运」一「化」,可惜的是一些人学完了脾系统,最后的印象不是脾主运化,而成了脾主消化,硬生生地丢了一个「运」字。「运化」的中医内涵完全被生吞活剥成了西医的「消化」名词。





「运化」的功能从哪里来的?



我们先看「化」字,这个「化」实际包含里两「化」:一化,是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二化,是吸收水谷精微,进而化生气血津液精。



脾主「化」,尤其是消化吸收功能,应该有解剖上胰的功能印记。中医所讲的饮食水谷是必须经分解后才能为人所吸收利用。



结构上的胰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它们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及碳水化合物等必不可少的酶。而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是人体利用水谷所不可或缺的。



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医脾主「化」的功能完全来源于胰。因为中医脾系统的「化」实际也包含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这就几乎包括了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了,而胰腺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的部分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个「化」字,具有五行之中土的受纳、承载、生化的义蕴。万物归土,土生万物是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先民们烙印最深的意象。



《说文解字》对脾的注解是:「脾,土藏也。从肉,卑声。」



再看脾所配的坤卦,坤为地,为土,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这里的「坤厚载物」就是受纳、承载,「万物资生」就是生化。



所以,土脏的代表-脾系统必须能纳物、载物、化物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受纳由胃承担,承载受盛主要由实际上已被脾涵盖了功能的小肠承担。腐熟化物表面上是胃与小肠的具体功能,但从中医角度看,胃与小肠的功能都是在脾的土气的激发或催化作用下完成的。



也就是说:脾作为土象符号,在消化过程中起着一个能量巨大的背景作用。源于解剖的胃与小肠的实际功能,只是土象的某种表达,几乎被土的意象完全消解于无形。因此「化」是一个意象比重大于结构比重的功能。





而「运」这个功能,则完全与解剖的脾和胰无关,是一个地地道道源于土之意象的功能。



或者有听众会问:土象静谧,为什么能运?



其实,土象静谧仅为土的外象,它的真性情却是外静内动。





土的动态表现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土载四行: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息之所,所谓皇天后土。万物生于斯又归于斯,在古代五行之中,土是最大的。



为什么呢?因为万物归土,五行都含有土性,土性遍渗五行,行于五行。



所以就有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叫做「土载四行」,土载四行表达在哪里呢?每一行都掺杂有土气!这个最明显是在时间的搭配上。一般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在时间上土配的长夏,其实这种配法是一种简化版,而不是一个规范版。



规范版是怎么配的呢?土配的是季月,季节的季。也就是说,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属土,我们看文字版配的那个图,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



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属土,就意味着每个季节都带有土气。也就是说,换一种感觉,四季轮转都有土,这里有个「转」的意蕴在。



同时,这种土渗四行、土载四行的意象也显示:土气可运达其他四行,「运」的意蕴就这样派生出来了。



2.我们再从土所配的坤卦来看,坤卦之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载,是土的德性之一,承载虽然是它的要意,却又不限于静态的承而载,载字部首从「车」字,它的意思就很分明了。



所以,《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别忘了,坤卦的形象,三个阴爻,当中全空,意为疏松之土,土疏松则水易渗、气易流而无碍升降,农耕要犁地松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坤隐居太极之中,《丹溪心法》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那么,这个卦也显出了升降的能耐。



3.土为阴阳五行升降之枢纽。



阴阳五行的升降是以土为中心来运转的。



从以位置来说,土在太极图位于正中。我们可以把土理解为地平而居中。



木生长在地面,高于土,在图中的视觉位置虽然与土平,但是木主升,实际上是高于土的。



木生火,火势炎上,所以火又高于木。木火都居于土之上,所以木、火都属阳。



金埋土中,从土而出,低于土。虽然在图之中的视觉位置与土是平的,但金主降,实际上低于土;



而水渗入地中,它的深可以一直往下走,所以水位最低。金与水都居于土之下,所以金、水属阴。



我们可以说五行升降以土为枢轴,而阴阳升降同样是以土为枢,枢纽,就是转动的那个轴。



我们再参详一下文字版中所附的那个图,太极如轮,脾胃属土居中央,一升一降,为升降之枢纽;辰、未、戌、丑四季土则像轮辐,中轴一转,带动轮辐,整个太极因之而运转。



4. 「脾为阴中之至阴」更进一步强调了脾土这种阴阳升降出入的枢纽特性。这里注意「至」这个字,不是「最」的意思,而应作「到」解;



所以,至阴,就是从阳到阴之处,有时也可引申为从阴出阳之处。



讲白了,就是阴阳交接的位置。原因在哪里?



仍从土说,土(地平)居中,木火均居土之上,分别为木少阳、火太阳;金、水均居土之下,分别为金少阴、水太阴。土居中则为阴阳升降出入之枢。



或者会有听者问:土既然居中,立场就应该中立,阴阳之性应该不分明才对,大为什么要在「至」之后将它定性为阴?



因为万事万物都必须分阴阳,木火金水之阴阳以土为参照,容易分,唯五行中处中立位的土,要分阴阳就需要另寻参照物。



如何找?土就是地,地的参照物只能是天,而「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早有定论。所以,土的属阴,是以天地阴阳为参,而不是以五行本身而定。



5.还可以从天地交感来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就有那么一句:「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天地阴阳交感运动的最基本模式,地气上升讲的就是土气上升,尤其是脾这个阴土之气应该升。也就是说,天地之气运转的动力之一就是土气之升,升就是动,就是运。



对于脾土「运」的特性,何梦瑶归纳为:「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饮食入胃,脾为行运于上下内外,犹土之化布于四时,故属土,于卦为坤为艮。」



所以,脾主运化的功能是既化又运,化而运、运而化,运化相协。





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



首先,饮食水谷经脾之化而成精微,化而运的途径则有两个:



1、脾自散精,运达全身。



这是土渗四行,土载四行,为阴阳五行升降之枢纽的意蕴,枢纽旋转则精气四散。应《素问·玉机真藏论》那一句:「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2、脾气散精,上输至心肺,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向上向外宣发,以及向下向里肃降,布达全身上下内外,营养滋润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这是「地(脾)气上为云」后再「天(肺)气下为雨。」



这里可能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肺可以当做天?



因为肺的位置最高,所以为五脏之天,天的作用是兴云布雨,精微经肺的宣发肃降,就如甘霖遍洒,通体受益。



可见,机体将摄入的饮食化为营养物质,必须依赖脾「化」的功用才能完成;同时,又赖脾「运」之输以布散全身。一化一运,配合无间。





下来我们进一步看看,水谷精微是如何化生气血的。



就气而言,气可以分为元气、宗气、卫气与营气。



其中,「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都直接源于水谷精气;



宗气是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与脾胃功能也密切相关;



元气虽然主有由先天精气化生,但也须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



那么,元气、卫气、宗气、营气这四种气的化生,无不与脾胃相关。



再看血,从中医的角度看,血的组成,主要是营气与津液,这两者都源于水谷精气。



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补气血必补脾胃,几成临床守则。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脾气健运,机体就能得到充足营养,功能正常,机体气血生化有源,表现为食欲正常,全身营养状况良好,面色润泽,形体健壮。



如果脾失健运,就可出现纳呆、食后腹胀、大便烂等饮食物消化吸收运转障碍的症状;日久,则全身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营养障碍等。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出生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所以,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论在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水谷中自然也包括水液,所以,脾运化水液不过是对水谷中的水液部分如何被脾吸收、输布的强调,它的「化」与「运」的机理与运化水谷并无大异。



脾运化水液更是纯粹的土的意象,与解剖结构上的脾、胰无关。



水之为用离不开土:土既需要水,也可渗水、吸水,更可制水;地有高低则水流,土成方圆则水就;垒土为坝、成水库可以蓄水、放水、调水;筑土为堤成河、成渠可运水、引水、分水、疏水;



水的生养植物,虽然可以甘霖普降,但更多的是以土为媒介,润物无声。《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土能治水,天经地义。



生理上,脾气健运则津液输布正常,这是水得土治。



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水失土治。至于产生的是水、湿、痰、饮的哪一种?就得看病人的临床表现来判断了。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制。



治法大要,调土制水;更细的方法,可以运之、分之、利之、引之、疏之、填之、限之、燥之、温之、渗之、化之,因宜而用。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陈夏六君汤、分水丹等,可以作参照。



运化水谷与水液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方面体现,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山一水一好人

    听潘老师的课慢慢享受中华文化的滋润!中国人要多感受自己祖先的智慧!

  • 亮子老李

    谢谢老师

  • 散翎

    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 nnggd

    这是中医学院的课堂里听不到的!全是干货!

  • 13846756fgh

    既专业又易懂,不愧是大家

  • 贝壳果园李自橙

    谢谢潘老师!能听到你的课就是一种福气!

  • 公子_小tong

    老师讲得真好,道理贯通,意蕴无穷,内容扎实。课程太值了好好消化去

  • 1355580dhux

    讲得很清楚哈,很容易理解

  • Maysz

    我是深圳的新中医粉,希望结伴一起学习

  • hoajllij1m4lz6l4qn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