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寒气之逆极
清代金廷标《钟馗探梅》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说的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什么是寒?
象形文字,寒这个字,最上面的宝盖儿,代表的是一个屋子。最下面的两点水,代表的是屋子外面的冰。而中间的部分,代表的是一个人晚上钻到草堆里蜷曲着身体睡觉。
所以自谦的说法,自己的家叫做寒舍。而贫苦的家庭,被称为寒门。所谓家境贫寒,贫与寒是相互伴生的。在人们眼中,贫富的差别,可以由冬天家里的温度来衡量。寒,才最能体现家的穷苦和简陋。我记得有一首民歌,其中一句“成对成双,同个火塘”。冬天能在同一个火塘边烤火,是恋人的心向往之。
那什么是大寒呢?
古人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薄寒为凉,凉为冷之始,寒为冷之极。寒是冷的极致,而大寒又是寒的极限。所以从字面上看,大寒应该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
不过,如果单纯以气温来衡量,小寒、大寒两个相比,却是小寒略胜一筹。但毕竟它们俩相差无几,人们还是一视同仁地将小寒大寒统称为隆冬。
古人将腊月称为大禁月,因为腊月祭拜神灵,逐除妖魔,所以人们谨言慎行,诸事皆有禁忌。但以御寒的视角,或许最大的禁忌,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禁止嘚瑟。这是风度不能战胜温度的月份。
陆游有一首诗刻画了大寒时节的感受,他所面对的是“淡日寒云”,似乎云都散发着寒意,似乎太阳都只是天上没有温度的装饰品而已。“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风吹在脸上,仿佛是最好的解酒药;手藏在厚厚的皮衣之中,也只能得到隐约的一丝暖意。
有一次我的同事恰好隆冬时节到黑龙江漠河去采访。零下四十多度,漫天的冰雾,呼吸时都觉得鼻子里有冰碴儿咔嚓咔嚓的声音。一出门,风扎在脸上,感觉要被毁容了似的。
《农政全书》中说到:十二月谓之大禁月。忽有一日稍暖,即是大寒之候。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
是说这一时节,冷本是常态,稍一回暖,反而是大冷的前兆。冷空气每次围剿过于造次的暖气团,往往都伴随着凄风寒雪,所以“一日赤膊,三日头缩”或者“一日赤膊,三日龌龊”。暖一天,至少冷三天。而且所谓“龌龊”,是指雨雪之后的湿滑泥泞,天气变得更加湿冷。
人们还是希望隆冬的气温不要过于突兀和跌宕,谚语说:冷不死,热不死,忽冷忽热折腾死。
唐代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组吟咏二十四节气的诗,其中《大寒》一首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其中所谓“金炉兽炭”说的是铜制的暖炉和做成兽形的木炭。当然,能够腊酒御寒、金炉取暖的,也并非是平常人家。
不过,“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的说法有点过于绝对化。《论衡》中说:“盛夏之时当风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而冬欲得温也”。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里能够出门晒晒太阳,其实是更低碳也更健康的取暖方式。记得小时候,乡下的老人们抄着手坐着小板凳,在墙根下晒太阳唠家常,大黄狗趴在地上边晒太阳边旁听。只要没有风,并不觉得这是隆冬。
台湾的农民历,也梳理了每个节气的当令食物。
从前人们既惧怕寒冷,更担忧该冷的时候不冷。对于寒暑温凉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并不是根据体感舒适度来评价气候的优劣。所以谚语说:“小寒大寒终须寒”,“大寒不寒,人马不安”。人们希望大寒时冻得“透透的”,“大寒冷得多,春来暖得多”。如果该冷时没冷,该暖时便很难暖。天行有常,寒暑有节,这才是正常的气候。
从前在人们眼中,如果大寒时节不够冷,会有什么后果呢?
大寒暖,立春冷。
大寒暖几天,雨水冷几天。
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无寒,清明泥潭。
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是说如果大寒不够寒,就可能会连累到几乎整个春天,惊蛰时还没有消融,春分时还没有回暖。“大寒天气暖,冷到二月满”。而且“春寒多雨水”,即使到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时候,田地还是一片泥潭。本该清明断雪,却是“雪打清明秧”。
而且还不止春天,大寒不寒的后遗症会一直传染到夏天。不仅殃及春耕春播,还会影响到夏收夏种,甚至还是伏旱的罪魁祸首。
大寒不翻风,冷到五月中。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这些“老话儿”,使人们心无怨念地忍受着隆冬的严寒。生怕天气没有冷透,来年可能遭遇冷夏、倒春寒,年景就没有了指望。
《左传 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按照《左传》的说法,理想的气候是“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冬天不要太暖,别是暖冬;夏天不要太凉,别是凉夏。春天可以有风,但最好不是凛冽寒风;秋天可以有雨,但最好不是拖泥带水的连绵阴雨。
有人甚至编了一段顺口溜,来讲述每个月大家对于天气的担心,叫做: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涝,六月怕干,七月怕连阴,八月怕浓雾,九月怕早霜,十冬腊月怕冬干。
每年有十种“怕”,这是人们以农耕的视角,梳理的十种恶劣的气候现象。大家希望大寒时节既要冷,还要雨雪丰足,“大寒三白,有益菜麦”。谚语中的“十怕”,说明人们在隆冬时节,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大寒寒白,来年碗呷(xiā)白”,只有大寒时节既寒又白,来年碗里才能有白米饭。
上面这些谚语,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气候价值观,其实也是从前人们占卜天气的一种方法论。虽说是农闲时节,但其实人们并没有真闲着。除了“小寒大寒,收拾过年”之外,还抽空儿观察此时的天气,问卜来年。预测的初始场是大寒时偏冷还是偏暖,偏干还是偏湿,预测思路是根据统计规律,也就是大寒不寒与倒春寒之间有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实际上是基于天气韵律,也就是某种气象现象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时间长度的准周期,所以两件事之间虽然看似相隔遥远,但暗中存在某种关联。据此来推测春天怎么样,夏季又如何,年景好不好。
进入大寒节气,季节版图上冬的“领土”大约是897万平方公里,其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春,只能隐忍蓄势,见缝插针地与之周旋,伺机突破冬的南岭防线。
虽然从气温上看,小寒比大寒更冷,但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说大寒之大是假冒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差距只在毫厘之间。而且随着气候变化,最寒冷的时段有所后延。与小寒相比,大寒越来越成为货真价实的大寒。
从80年代开始,虽然小寒在北方地区还占据着传统的优势,但大寒在南方地区经常超过小寒,颠覆小寒的“霸主”地位。而且南方的冬天,是被称为“魔法攻击”的湿冷,在没有暖气的情况下,人们感觉屋里甚至比外面还冷。
况且大寒之寒,毕竟是在人们熬冬快熬不住了的时候,无论是北方所谓“物理攻击”的干冷,还是南方“魔法攻击”的湿冷,都更考验着人们的耐受力。
正如诗人徐志摩在1923年大寒时节写的那段话:
耐,耐三冬的霜鞭与雪拳与风剑,
直耐到春阳征服了消杀与枯寂与凶惨,
直耐到春阳打开了生命的牢监…
在他看来,大寒时节人们如同被囚禁在生命的牢房之中,机体要面对来自天气的各种酷刑,寒霜像是鞭子,寒雪像是拳头,寒风像是利剑,霜鞭、雪拳、风剑。而且还有万物肃杀、枯寂的冷漠世界带给人的心灵酷刑。于是在忍耐中期待,期待春天的阳光,重新让这个世界温暖起来。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什么是寒,什么是大寒,大寒时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们对于大寒天气的感触,以及面对寒冷但希望“大寒寒白”的理性态度。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日庚子大寒,又值腊八。
理想气候:冬无愆阳 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 秋无苦雨
坐标河南信阳。今年冬至之后的圣诞节,冷了好几天。随后气温一直偏高。今天宋老师在天气预报上说,预计大寒毫无悬念的,气温要低于小寒了。
宋老师好!
一直想在最冷的时候去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看看,不知这个愿望有谁能陪我实现?
感谢宋英杰老师分享二十四节气知识!
这些天气谚语都不对我觉得!
陆游夏天躲炎夏喝酒,大寒也喝酒啊!
清明节气最近就是这样,忽冷忽热的
大寒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