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腊日逐寒

98 腊日逐*

00:00
11:08


腊日逐寒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想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的腊日风俗。

 

腊日风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岁终大祭。


一种是蜡祭,蜡烛的蜡,这是一种国家礼制。


《礼记郊特牲》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飧之也。


按照《礼记》的说法,天子都要亲自出席蜡祭仪式,主要祭祀八种神灵。相当于在一年的尾声,向与农耕有关的所有神灵以及所有生灵进行一次集体答谢。蜡祭仪式,天子要身着素服,氛围肃穆,仅次于丧礼。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觉得腊月正值万物衰老之时,蜡祭仪式,有为万物送终的意味。


蜡祭仪式当中,还有蜡祭祝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意思是,希望土回到地上,水回到沟壑,虫害不要肆虐,草木不要与禾苗争夺良田,一切各归其位。


另一种是腊祭,腊月的腊,这是一种民间祭祀。


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


按照隋代《玉烛宝典》的解读,蜡烛的蜡,蜡祭侧重的是答谢神灵;腊月的腊,腊祭侧重的是祭祀祖先。但后来这两种祭祀融为一体。


腊月的腊,原始语义是猎,狩猎的猎,是人们将冬之狩猎所猎之物作为祭品。


人们祈盼万物顺应时节,无论农耕还是狩猎,都能够诸事顺意。每年的祭祀周期,由春社的社祭开始,到腊月的腊祭结束。所以腊祭,有着了结旧年、催生新岁的意味,很像是回顾与展望的年终总结一样。

 

在古代,腊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将一年的时间简称为“岁时伏腊”,岁时代表四季,伏腊是伏日和腊日。伏日,是最热的时节,人们需要避藏;腊日是最冷的时节,人们需要振奋。


在汉代,腊日是与正旦齐名的节日,常以“正腊”并称,相当于可以和春节相并列的重要节日。


按照古人的解读,腊日的欢庆,有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辞旧。


汉代《风俗通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按照汉代《风俗通义》的解释,腊日体现的是新故交接,所以举办仪式感恩旧岁。


《史记天官书》: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按照《史记》的说法,腊日的内涵,相当于后世的除夕。腊是辞旧,正是迎新,但腊、正之间又不像除夕连着春节那样时间相接。

 

腊日欢庆,第二个目的是驱疫。


《吕氏春秋 季冬纪》: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先秦时期的人们是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病魔疫鬼。

 

鼓,在先秦时期是祭祀法器。汉代有关击鼓的仪式,主要是在春社的社祭和腊月的腊祭。作为打击乐器,鼓是对雷声的模拟。在人们心目之中,它有着震天动地的神威,足以吓退鬼怪。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曰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按照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的描述,人们在腊日不仅击鼓,还戴上面具,甚至装扮成金刚力士的样子,俨然是一种彰显魔法与神力的行为艺术。

谚语说:“腊鼓鸣,春草生”。人们在腊日击鼓,希望吓退鬼怪,提振自我,也希望为春生提供助力。


腊日节庆的第三个目的是逐寒。


东汉《风俗通义》: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温气也。


按照《风俗通义》的说法,大寒时节,人们担心阴气过于强盛,希望通过某种风俗来消减阴寒之气。腊日正是“水泽腹坚”的寒甚之时,但立春在即,正值“黎明前的黑暗”。腊日节俗的愿景就是人助天时以求寒退,逐寒迎春。


当然,每年腊日的天气各不相同。寒冷虽是常态,但也有暖意融融的腊日。正如杜甫在《腊日》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而在“又是一年春来早”的气候背景下,腊日逐寒的风俗功能也就渐渐地隐退了。

 

那么,每年的腊日是在什么时候呢?


《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汉代是以冬至为时间基点,腊日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xū)日。腊日大致是在大寒和立春节气之间。


到了南北朝时期,腊日的日期,被确定为腊月初八,大家渐渐地将其简称为腊八。

 

腊八,距离除夕有二十多天的时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也不再像汉代那样腊正并列,腊日的节庆地位逐渐衰落。于是腊八节,成了人们关于过年的一次小规模的情绪“彩排”。所以人们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关于腊八,也已不再有汉代“烹羊斗酒”的盛况,腊八节最具特征化的习俗,几乎只有腊八粥了。

 

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并且是遍及佛门寺院与寻常百姓之家,成为僧俗共有的习俗。


腊八粥又称佛粥、大家饭。而且腊八食粥渐渐有了祈求丰登与安康的寓意,有了祈福禳病的文化内涵。


按照宋代《岁时广记》的记载,除了腊八粥,人们还有腊日制药、酿醋、泡腊八蒜的习俗,并且还延续了祭先祖、报古贤、除瘟病、辟疫鬼的古老习俗。

 

腊八粥,一般是由五谷杂米加上干鲜果物熬制而成。


至于腊八粥里都包括哪些内容,并无定制。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述的腊八粥: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粥,谓之腊八粥。

 

宋代《东京梦华录》: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腊八粥在宋代也叫做七宝五味粥,以果品为主,以谷米为辅。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

先期数日,将红枣锤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

明代《帝京景物略》: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

 

到了明代,腊八粥有了一些变化。按照《酌中志》的记载,明代宫廷中的腊八粥包括了粳米、红枣、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等,果品与谷米已无主辅之分。平民之家的腊八粥以豆果杂米为原料,只是没有宫廷粥食那般精致罢了。


到了清代,腊八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常用的食材是:大米、黄米、小米、糯米、红豆,还有花生、银杏、桂圆、红枣、莲子、栗子、葡萄干等等,有的增色,有的提味,有的富含营养,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根据清代《燕京岁时记》的记载,人们用于腊八粥的豆果杂米,有几十种之多。而且一些原料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民俗寓意,比如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象征合美,橘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粥,已不再是单纯的充饥之物。

 

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páo)羔,斗酒自劳。


按照汉代杨恽的说法,“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páo)羔,斗酒自劳”。农家一年劳作辛苦,赶上伏日、腊日的祭祀,为了使“阳气”来得快一些,也为了自我慰劳,于是烹羊斗酒,聚在一起摆酒设宴,以催动“阳气”。汉代的腊日祭祀是用羊,“岁时伏腊,烹羊炰羔”。以羊代表阳气之阳,也代表吉祥之祥。人们希望以行为改变时运,也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找寻适当的节令理由。


无论是汉代时的烹羊,还是宋代后的喝粥,腊日风俗都有着温暖而欢乐的主题。


因为常日之平淡,人们才更珍惜、更期盼节日之精彩。


隔一段时间,前面就有一个节日,使人们总有一种心念去眺望、去等待。过完一个节日,总有很多话题可以讲述,很多故事可以回味。


节日,教会人们向往有惊喜、会感恩、可畅怀的生活。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腊八节的起源,腊日习俗的三大目的:辞旧、驱疫、逐寒,以及腊日节庆习俗的演变脉络。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雁渡寒潭_c8

    宋老师,应该是腊梅还是蜡梅?现在的小学课本写的是蜡烛的蜡,表示不能理解。

  • 听见芬芳

    『因为常日之平淡,人们才更珍惜更期盼节日之精彩。』🌿🌿最近早睡早起多运动,是为『以行为改变时运』。早餐煮了八宝粥😉明天腊八节~

  • xm童晓燃

    以前知道24节气名字和大概时间。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知识,谢谢宋老师和平台让更多的中华知识的分享!

  • 小白兔的影子

    早上好!宋老师,谢谢分享。

  • 张百万168

    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把生活过得很有仪式感。

  • Rika爱读书

    特别涨姿势的一个节目

  • 1500997tacw

    24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

  • 精气神棒棒哒

    提前祝宋老师腊八节快乐!

  • 清风初犊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 清风初犊

    七宝五味粥,五味调和百味香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