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日本是日本,不是另一个大唐

11. 日本是日本,不是另一个大唐

00:00
17:42

喜马拉雅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樱雪丸。
上一章,我们讲了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东渡在日本历史上属于一个里程碑,就是在那之后,日本这个国家把模仿大唐,山寨大唐的行为,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简单来讲就是疯狂,极其疯狂。

比如在孝谦天皇的时代,朝廷就曾经把所有的官名给一一对照然后起了相应的中国名字,专业术语叫做唐名,唐朝的唐。比如参议,唐名就叫谏议大夫;中纳言,叫黄门侍郎等等。

据说当时还有人提出不但官位要用唐名,最好人的名字也要改成唐式的,好在女皇大人冰雪圣明,当场就给驳回了,不然用不了多久,整个奈良城里头就该跟我们今天中国一样,遍地走的都是托尼老师跟凯文老师。这还只是其中之一。

公元794年,当时的天皇,已经变成桓武天皇了——这个人很有名,所以我们多插一句介绍一下,就是日本的武士有两大姓,一个叫源一个叫平,平家认的祖宗,就是他桓武本人,然后源家的祖先呢,是他儿子,叫嵯峨天皇。所以这个人也被誉为是武士之祖。

桓武天皇在794年的时候,下了一道圣旨,说是要迁都。迁去哪里呢,就是山背国北部的葛野,然后把山背国改名成山城国,接着又将葛野改名,叫平安京。著名的平安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

山城国就是今天的京都府,平安京大致就是现在的京都市。就这座城市本身而言,堪称是唐文化,尤其是唐代建筑文化在日本的极致体现。

平安京的内部规划是严格仿造了中国的长安城跟洛阳城,西侧是仿长安,东侧仿洛阳。基本上就是两城的等比例仿照版,只不过后来西侧废弃了,因此实际上的主要市街只剩下了东侧的洛阳部分,所以人称“小洛阳”。在古时候的日本,去京都也叫做“上洛”。

直至今日,“洛”仍然是京都的简称。在那里不但有“洛阳交运”,“洛阳堂”,还有 “洛阳工业高校”。日本有个很著名的导演叫大岛渚,就导演《大逃杀》的那个,他就是洛阳工业高校毕业的。

不过最值得深思的,倒不是说仿照洛阳做城建,而是一直到1869年明治天皇迁去东京之前,整整1100多年里,京都都是日本的首都,从来都没有变过。为什么?因为风水好。你以为我是在瞎说对吧?其实不是。

风水这个概念呢,早在飞鸟时代就已经传入了日本了,只不过因为日本列岛本土上有有神道教,根深蒂固了,然后再加上佛教很深入人心。所以,风水这种东西一直都很小众,但是不乏精通这个东西的家族,比如著名的渡来人集团,就是秦始皇的后裔,日本秦家。

事实上建议天皇迁都去京都的,也就是这票人。他们跟天皇说,京都这个地方,是被四圣兽守护着的。四圣兽你应该知道的,就是青龙,朱雀,玄武、白虎。从飞鸟时代起,但凡日本造宫殿,东西南北必定会竖起画有四圣兽的旗帜,用于守护。然后在埋权贵的陵寝里头,就坟墓里面,然后也会有画着四圣兽的壁画。

根据秦家人的说法,葛野,也就是京都咯,它周围的四圣兽不是什么旗子,而是自然山水。风水学说很讲究这个东西的,就是说风水跟地理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然桓武天皇也不懂这个,于是就问,葛野这地方风水好在哪里?秦家人就说了,葛野是有四圣兽守护的,然后四圣兽分别是守四个方向的。与此同时,他们都有各自的栖息地。其中,青龙住在川流;朱雀住在湖沼;白虎位于大道;玄武则在山陵。

葛野这个地方,青龙位上有鸭川,朱雀位上是巨椋池,西面的白虎位是山阴道,东面有船冈山,四方正好完全对应。从风水学上来讲,堪称完美,所以我们秦家都认为,那里才是新都城的不二候选。还没有等天皇说什么,他又补了一句,说:“如果定都葛野,能保皇家万年。”

其实秦家人说的这个概念我们至今还在用。一般而讲你家房子若是恰巧东南两面有水,北面有山,西面是大道,那么找人在看风水的时候,风水先生肯定会赞不绝口的,文一点的风水先生还会有诗为赞,叫做:朱玄龙虎四神全,男人富贵女人贤。官禄不求而自至,子孙后代福远年。就这样,葛野成为了新的首都,并被起了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平安京,也就是后来的京都。

公元797年,迁都平安京后的第三年,桓武天皇下旨,说要征讨虾夷。虾夷就是北海道,这个说过很多次了。这个地方自倭王武首次平定之后,基本上隔三差五都要反一次,乱一次,所以去征讨他们不算什么新闻。

关键是,这一次为了打他们,天皇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叫征夷大将军。日本史上第一任征夷大将军,其实794年就有了,叫大伴弟麻吕。但是这个大伴弟麻吕没有干过什么跟将军任何有关的事情,更没有去过虾夷打过仗。

所以真正意义上,既拜受将军一职又正儿八经征讨虾夷的第一任征夷大将军,是一个叫坂上田村麻吕的人。他是东汉皇室刘家的后裔。

总而言之,在平安时代开始的那一百年里,每个人都以能向大唐靠拢为荣。读书人以能够写一手与大唐同文同意的文章为荣,有钱人则以攀比大唐最新潮流为耀。只要跟唐字沾边,那就是好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还是那句老话:礼乐传来启我民,当年最重入唐人。

不过,这个时候日本依然很穷,非常穷。公元894年,距迁都平安刚好一百年,当时的天皇已经换成宇多天皇了,他打算再组团一次去遣唐,访问唐朝。如果这次能够成行,那将是日本史上的第二十次遣唐使团。

中日两国历来对整数很看重,所以关于这次遣唐使团团长的人选,宇多天皇非常深思熟虑。想了半天,召来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菅原道真。菅原道真,845年出生于京都的一个文化世家,也是一个拥有神童属性的人,5岁能写诗。

当时他正好担任正四位参议的职务,就是谏议大夫。天皇觉得,这个人是遣唐使团团长不二人选。面对殊荣,菅原道真很淡定,就说那我先回去做个计划书,天皇觉得很可以有,毕竟那么大的事情,你哪怕不做个PPT,做个文档也是很有必要的。

结果,不愧是菅原道真,第二天就写完了。奏折交上来宇多天皇一看,傻眼了。这根本不是什么计划书嘛,而是一份要求废除遣唐使的请求书。

在请求书里,菅原道真提了三个论点:第一,此时大唐已经是残花败柳强弩之末了,自己都朝不保夕,哪里还有让我们去学习的价值?第二,此时大唐国内战乱频繁,连首都长安城都是几经易手,遣唐使节团要是去了,保不齐就死在乱军里面了;第三,菅原道真提出了一个当时日本没有一个人想到的观点,就是:日本所以穷,全是因为学了大唐。

具体的说法就是,所谓的以大唐为标杆全面模仿大唐,无非是水月镜花,这种不考虑本国情况一味追求模仿外国的作法,恰恰是导致了自己学大唐数百年非但没有成为大唐,反而依旧又穷又乱还弱的根源。 

进一步说,正因为是一味地跟风大唐,疯狂模仿甚至到了无视自己国情的地步,才会使得整个日本国都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发展。菅原道真认为:要改变日本,本质上必须先要正视自我国情,摆脱隔壁中国带来的影响。

而要摆脱这种影响,第一步就是废除遣唐使。天皇准奏了。就此,历时270多年的遣唐使被正式废除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堪称是菅原道真终生对手的人出现了。那个人的名字叫做藤原时平。

公元897年,宇多天皇宣布退位,将大统交给年仅13岁的太子敦仁亲王,就是醍醐天皇。因为后继者年幼,所以在临走前,老天皇还是很尽责地指定了两名辅佐大臣——大纳言藤原时平,权大纳言菅原道真。大纳言,唐名亚相,在朝廷不设太政大臣的情况下,此官乃是太政官之首,就是管政务的老大。权大纳言就是大纳言的副职。

之所以要把藤原时平立于菅原道真之上,理由不仅是因为这个人是藤原家族的,更因为他爹叫藤原基经,是能够一手遮天的权臣。但是在宇多太上皇写给醍醐天皇的信中,他就表示:道真是大学者,既有学问又会治国,而且年长,经验丰富,所以你要真有事的话,还是尽量问他。

就这样,菅原道真实际上一跃成为了群臣之首。于是,他顺理成章地迈出了第二步,第一步是废遣唐使,接下来是第二步,改革土地制度。

当年,菅原道真发布政令,废除原先的山寨租庸调制度,正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但同时又定下规矩——拥有土地的大小地主,必须每年缴税给国库,但决不允许擅自增加佃农的赋税。结果得罪藤原时平了。

作为藤原家的大少爷,藤原时平其实本质上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地主,拥有最多的庄园和田地。所以菅原道真的改革,伤及的利益其实对于他来说也是最大的,再加上跟他同一个圈子里的那些权贵,基本上全都受到了改革的冲击,所以大家私下里一商量,想要拔掉这颗眼中钉。

公元901年,在藤原时平的策动下,天皇下旨撤去了菅原道真权大纳言一职,同时下令将其流放至九州的大宰府,任命为大宰帅。圣旨下达后的第五天,菅原道真留下了无尽地遗憾离开了平安京。

终于,轮到藤原时平一家独大了,而掌控朝政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居然也是改革。其实,就政治观点来看,藤原时平跟菅原道真一样都是改革派,同时也认为日本想要发展,就必须脱离大唐的影响,而且两者都认为,改革要从最根本的方面入手。

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道真概念里的“根本”是国家的制度,而时平则认为,所谓根本,是文化。他的意思是,要想彻底改变一个国家,必须先从文化入手。同样的道理,想要彻底改变日本,就必须先用本土文化将那个已经根深蒂固的唐朝文化印记给替代了。

要将文化尽可能地“本土化”,这在日本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当年佛教传来的时候,物部家就已经说过了,就是外来的宗教是会动摇国本的。但是当时那个情况,我们现在也知道了,就是失败了,物部家失败了。佛教最终在日本根深蒂固了。

如果说,佛教传来中,物部氏物部家是处在一个“守”的位置,那么藤原时平这一次,则是要主动出击了。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文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所谓欲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秽其文。

这话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想要振兴一个国家,首先就是要先学会正视自己的历史;想要兴旺一个民族,第一要做的是拥有并光大属于自己的文字。一言以蔽之,藤原时平要做的事情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要搞出一种只属于日本而且日本特色十足的文字;第二步,把这种文字发扬光大。

第一步其实已经有人做了,当时日本的文字虽然以汉字和直接取自汉字隶书偏旁所组成的片假名为主。但早在公元7世纪,日本人就根据汉字的草书,然后发明了列岛独有的原创文字——平假名。平假名是从汉字草书而来。

只不过在那几百年间用平假名的人不多,基本上仅限于京都地带的女性或者小众文化人,所以平假名在当时也被称为女书,男女的女。对此,藤原时平的办法,就是编一本以纯平假名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著作,然后开始推广,并借机宣告一个新的文字时代的来临。

著作的内容他也想好了,叫:和歌。和歌就是日本传统歌谣,多用平假名写成。虽然曾经人气很高,但随着中国文化对列岛影响的日益扩大,很快就被汉诗所取代。再说那藤原时平经过三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在公元905年完成了他的编纂,也就是著名《古今和歌集》。

该书总共收录和歌1100余首,包含了恋歌,祝歌,离歌,旅歌和咏季歌共计13个种类。成书当日,藤原时平带着样本进宫面圣,将其呈于醍醐天皇御览。天皇看完之后很满意,尤其满意的是序言里面的那一句话:“大和之歌以心为源,义广而情深。”

几天后,醍醐天皇下了圣命,要求贵族们在写汉诗的同时,也要多多写和歌,此外,天皇还表示,希望高级贵族们平时的交流也能用平假名,这没有什么丢人的。

正所谓是上有所好。很快,日本列岛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用纯平假名写成的著作。比如藤原道纲母写的《蜻蛉日记》,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等。当然,这些等等等等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紫式部写的,叫《源氏物语》。

随着平假名的被广泛使用,以京都为原点,整个日本列岛上也就随即刮起了一股名为国风文化的旋风。国风文化,也叫和风文化,虽然官方通常对其的诠释是一场将大唐文化加以本土化的文化改造运动。

但是在我看来,这更是一场文化方面的独立战争,一场将日本文化从中国文化中剥离出来,让它独立的一场独立战争。而遣唐使的终止和平假名的使用,正是这场战争打响的第一枪。

国风文化中的产物有很多,大致包涵了文学,艺术,宗教,服饰,建筑和工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值得我们一提,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知的,具体讲来有两样:一样叫和服,一样叫樱花。

和服的发源地其实是中国的江南吴越,因此至今日本人仍然把和服叫做吴服,吴越的吴。而随着国风文化的开始,和服也进入了一个倾向于日本本土化发展的趋势,其样式不断发生着各种改动,但高层所用的宫廷服饰,那种带有隋唐风格的特色却已经成了定型,再变也不离其中,所以也叫“唐衣”。

唐衣分很多种,其中最极品的,叫十二单。所谓十二单实际上是一种穿着方式而不是顾名思义的十二层单衣,说的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袿的服装,袿轻薄透明,多层袿叠起来的时候,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

然后我们再来说樱花。樱花如今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日本象征了。即便学者们反复强调日本的国花乃是菊花,但依然有无数群众,包括日本群众,前赴后继地都会把樱花当成国花。

樱花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的大陆境内。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的,如今已然不可考。因为开花的时间是在春天,刚好又是准备播种开耕的时节,所以在上古时代的日本,樱花是被当作稻谷之神的居宿所在,也是农业的象征。

不过在奈良时代,日本上层社会里最流行的花是梅花。王宫贵胄们如果要以花出题来吟诗作赋,最佳的选择通常都是梅花。据不完全统计,在奈良时代,比较出名的咏花和歌大概有160余首,其中写梅花的,就占了将近120首。

为什么会喜欢梅花呢?因为中国流行梅花——当然,唐朝盛行牡丹,日本人也很喜欢。国风文化之后,为了摆脱唐文化的影响,日本上下便开始找起了能够替代梅花的观赏品,找来找去,觉得符合既有日本特色又不失华美这一标准的,似乎也就是樱花了。

于是一下子风向大转,天皇开始赏起了樱花,而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做起了与樱有关的诗词文章。几乎就是在那一瞬间,樱花“啪”一样地绽放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除此之外,如今大行其道的阴阳师,武士刀等等,也都是在国风文化时代定下的基调。

总而言之,国风文化的出现和流行,除了让后世的日本文化盛开出各种美丽的花朵之外,也给藤原时平的改革奠定了一层最初的思想理论基础,也让当时以及后来的权贵们明白了,日本未必都要事事效仿中国,中国也并非样样都是最棒最适合日本的。说白了,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下一章,我们要讲一个埋在秋叶原的武士的故事。
感谢大家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渔西西

    诙谐有趣,不啰嗦没广告,非常好,每天上下班路上听

  • TPP1102

    老师,有个小失误,《大逃杀》的导演是深作欣二。

  • _美丽世界的孤儿_

    汉朝的刘姓后代是怎么到日本的呢?

  • 一止君

    道真最后还被“封神”,成了学问之神。天满宫就是供奉他的。

  • 知世郎JohnMin

    很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得比较平和缓和就会更好了。

  • 阿卡夏之蛇

    紫式部。。。

  • 雨寰

    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