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谁更寒?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小寒、大寒谁更寒?
冬至之后,进入隆冬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它们俩最冷,这毫无争议。而且小寒和大寒节气相比,哪个更冷?似乎可以顾名思义,古人似乎早已有定论。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古人已经用名字为它们分出了大小,大寒最冷,小寒次之。
但谚语却表达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感觉小寒经常比大寒更冷。
我记得朝鲜语中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就是调侃小寒比大寒更冷的,说:“大寒去小寒家做客,结果被冻死了”。
我们暂且换一个视角,先不说节气,在一年当中选取连续15天的一个时段,那么哪个时段是气温最低的呢?
按照全国平均气温1981-2010年的平均值,气温最低的(连续)15天,是1月13日至27日,横跨小寒和大寒节气,恰好大约一半儿在小寒期间,另一半儿在大寒期间。似乎小寒与大寒,差距只在毫厘之间。
但如果一定要像古人那样让它们一分高下,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气象观测数据来计算一下,小寒和大寒,到底谁是最寒冷的节气呢?
第一,我们先看平均气温,看一看它们俩的“一贯表现”是怎样的?
以1981-2010年的气温作为气候基准,根据全国平均气温由低到高为节气排定座次:
第一名,小寒
第二名,大寒
第三名,冬至
第四名,大雪
显然,按照气候平均气温,小寒是冠军,大寒是亚军。
不过,小寒只是以低于大寒0.2℃的微弱优势险胜。
第二,再看它们的“极限能力”,再看一看各地极端最低气温的历史纪录最容易出现在哪个节气?
第一名:小寒,37%
第二名:冬至,23%
第三名:大寒,22%
第四名:立春,13%
可见,按照极端最低气温,小寒是冠军,大寒是季军。
即使聚焦主要城市在小寒大寒期间的极端最低气温,小寒也是遥遥领先于大寒。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小寒、大寒之间每年的PK。
从1951到2017年,这六十七年当中,
以全国平均气温进行PK,
有27年,也就是40%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
有19年,也就是28%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
还有21年,也就是34%的年份,大寒小寒之间几乎是“没大没小”地打成平手。
再以平均最低气温来进行PK,
同样是27年,也就是40%的年份,小寒时节更冷;
有18年,也就是27%的年份,大寒时节更冷;
其余的22年,双方没有分出胜负。
结论是:六十七年,在小寒与大寒的逐年“巅峰对决”中,小寒是以27胜21平19负的“冻人”战绩荣获二十四节气联赛总冠军!
通过小寒、大寒逐年的“巅峰对决”,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件事,就是2/3年份,小寒、大寒的气温高低分出了明显的胜负。那是不是小寒偏冷,大寒就偏暖,反之亦然呢?
谚语说:“小寒冷,大寒暖;小寒不寒,大寒寒”。似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但是我们对1951-2017年的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平均气温是这67年当中,小寒和大寒有41年是一致的偏冷或者偏暖,占61%。只有26年,小寒、大寒的气温距平是相反的。换句话说,更常见的情况是,小寒偏冷大寒也跟着偏冷,小寒偏暖大寒也跟着偏暖,大寒仿佛是小寒的“续集”。
那么如果小寒、大寒都偏暖呢?谚语说“大寒不寒终须寒”,暖冬之后的倒春寒往往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正如诞生于2015年春天的网络流行语:“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冻死在春天”。
“小寒大寒冷得透,来年春天暖个够”,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该冷的时候一定够冷,该暖的时候才会够暖,而不是冷暖错位。
显然,从现有的气候数据来看,小寒比大寒更冷。但是,气候却也在不断地变化,那我们再分阶段、分区域地考核小寒、大寒之间的胜负。
第一阶段,是小寒一边倒的阶段。在1951年-1980年这三十年当中,无论南方、北方,小寒都是毋庸置疑的冠军。
但从80年代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小寒大寒互有胜负的阶段。80年代,大寒开始在北方地区战胜小寒;90年代,大寒在气势上整体超过小寒;进入00年代,又变成了北方小寒更冷、南方大寒更冷的格局。可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寒似乎正在努力缩小与小寒之间的温度差距,甚至在90年代一度实现了反超。
如果仅以1981-2010年的气温来进行衡量,全国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寒气温更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寒更冷,从数字看几乎不相上下。从陆地面积上看,有将近600万平方公里(598万)是小寒更冷。但大寒更冷的地方,大多是东部和南方,人口稠密地区,所以有将近八亿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寒更冷。简而言之,是小寒更冷的面积更大,大寒更冷所影响到的人口更多。包括台湾1981-2010年所有测站的平均气温,也是大寒比小寒低0.4℃,大寒更冷。当然,对于北京而言,自50年代开始就一直都是小寒最冷,从未改变。
所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区域,小寒、大寒谁更寒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不能笼而统之。毕竟气候在变化,也毕竟小寒、大寒之间的温度差距本来就比较小。
即使在24节气起源地区,也无法一概而论。比如陕西,一直都是小寒更冷;河南除了90年代,也一直是小寒更冷;山东却是50-70年代小寒更冷,80-00年代大寒更冷。
不过,按照现代气象的观测数据,全国多数地区、多数年份,还是小寒更胜一筹,虽然它叫小寒。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小寒比大寒还冷,是24节气中最冷的节气,那为什么还叫小寒呢?
是不是古人给弄错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三个原因。
第一,古人描述寒冷的程度,不是像咱们那样,他没有气温这种精确量化的方式,只能另辟蹊径。要左看看、右看看,冰层是不是更厚了、更硬了,所谓“冰方盛,水泽腹坚”。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冻”需要一个由上而下的渐进过程,比气温的下降要缓慢许多。谚语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寒冻土,大寒冻河”,不同下垫面的封冻,其早晚也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衡量寒冷,是依据气温高低,小寒时天寒最甚,所以说小寒最冷。古人衡量寒冷,是依据冰层厚薄,大寒时地冻最坚,所以说大寒最冷。
对于古人而言,地冻有多深、有多硬,更加直观和物化。以地冻程度来界定谁更寒冷,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古人界定寒冷程度,也基于人的主观感受。小寒时,天气虽然很冷,但人们的耐受力尚可,不觉得已冷到极处。等熬到大寒时,即使气温没有变得更低,人已被寒冷折磨得力倦神疲,可能反而会觉得大寒更冷一些。所以在古人眼中,大寒之寒,更看重的是累积效应。
第三,古人信奉“物极而反”的理念,夏季只要开始转凉,就是秋;冬季只要开始回暖,就是春。两个极致季节,巅峰总是在最后。夏季是由小暑到大暑,冬季是由小寒到大寒。所以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获得了大寒的名号,而最冷的节气只能屈尊地被称为小寒了。
所以判定小寒大寒谁更寒,未必是古人存在谬误,而主要是衡量寒冷的古今视角有所不同而已。
另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24节气开始萌芽和创立的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可能确实大寒比小寒更冷。当然,这只是缺乏史料依据、为古人自圆其说的一种猜测而已。
综上所述,最寒冷的节气是小寒。
名分和称谓虽有大小之分,但是小寒并不小!我们不能因为它名为小寒而轻视其寒!
好,今天这一讲是用科学数据对比了小寒大寒谁更寒。虽然数据计算和分析听起来有些枯燥,不像描写节气的诗文那样妙趣横生,但是以相对严谨而精确的数据说话,让科学也参与解读节气内涵和节气文化,也应该是我们认知二十四节气的一种方式。
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特别感谢宋老师,不听压根不知道小寒是一年最冷的,像我身体这么不好的,真的需要了解气候变化,以便应对,能少感冒一次。
讲解24节气,需要结合《周易》与《黄道十二宫》。小寒乃表天气,大寒乃入地气。
坐标河南信阳。今年的小寒节气,一直到今天才开始变冷。前几天最高温度都有20度了,仿佛阳春三月!
可以用六位时成解释吧😄
声音好听!内容丰富!!
小寒更冷的面积大(598万平方公里),大寒更冷所影响的人口多(将近8亿人)
坐标河南信阳,今年到目前为止,反而是冬至时节最冷。
早上好宋老师!
还好,不算枯燥,用数据说话也挺有意思的。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