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二十四番花信风

96 二十四****

00:00
20:27

二十四番花信风


明代仇英《水仙腊梅图轴》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所谓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缘起,人们最经常引用的,是两个说法。


一个是说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这段话很简短也很模糊,只说明了花期的次序,从梅花开始,到楝花结束。


另一个是说南北朝时期梁元帝《纂要》当中有一段话:


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各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鹅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纂要》中这段话倒是很详细,意思是每个月有两种花开,一年十二个月恰好有二十四种花轮番绽放,所以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风。


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古代刻画花事物候的说法——二十四番花信风,至少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硬伤。


第一,虽然很多学者认定“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但在《荆楚岁时记》的各种版本包括收辑佚文最为详尽的版本当中,我们都找不到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


第二,关于梁元帝《纂要》当中对于花信风的表述,只有明代学者杨慎在其《丹铅总录》中进行了引述,并没有其他典籍的佐证。就连杨慎也说“其名俱存,然难以配四时十二月,姑存其旧,盖通一岁言也”,他也觉得这些花的花期很难与四季吻合。


对此,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蠡海集〉提要》当中这样点评:“世称二十四番花信风,杨慎《丹铅录》引梁元帝之说,别无出典,殆由依托,其说亦参差不合。由此可知梁元帝《纂要》二十四番花信风与时乖悖,不足取信”。觉得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杨慎伪造的。


看起来,“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源之说似乎成了一桩悬案。


那我们就抽丝剥茧,把二十四番花信风搁在一边,先说说花信风。


什么是花信风呢?花信风是风,是应和花期的风,是开花的时候刮的风。


一年当中什么季节风最大?春天;什么季节花最多?春天。刮风,有时间规律;开花,也有时间规律。所以,与花在春天准时相逢的风,就叫做花信风。


《吕氏春秋》曰:春之德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


春天最大的美德是风。风如果不能按时来,花就不能按时开。


现存典籍当中,花信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宋程大昌的《演繁露》一书里。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

花信风: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按《吕氏春秋》:“春之德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徐锴《岁时记 春日》。


南宋《演繁露》当中关于花信风一词的解读,有两条重要信息,一是花信风说的是风,“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而且特指阳春三月时报道春花的风。二是这个说法不是他的原创,是从南唐时期学者徐锴(920-974)的《岁时广记》一书当中摘录的。而且是《岁时广记》的“春日”的那部分,显然花信风是春季独有的现象。


徐锴和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是同时代的人。很可惜,徐锴的《岁时广记》已经失传了,无从考证。他的《岁时广记》当时也被称为《岁时记》,因此可以假设,可能是有人把本属于这部《岁时记》中关于花信风的内容,讹传成了《荆楚岁时记》的内容。


南宋高似孙《纬略》记载:


徐锴《岁时记》曰:三月花开,名花信风。

《东皋杂录》曰:江南自初春至初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徐师川诗: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晏元献诗: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

崔德符诗: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


南宋学者高似孙在其《纬略》当中,不仅摘录了徐锴在《岁时广记》当中关于花信风的说法,还摘录了宋代孙宗鉴《东皋杂录》当中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江南自初春至初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这段话对二十四番花信风做了时空限定,特指花事繁盛的江南,特指江南的初春到初夏。如果假设是从初春的立春、雨水节气开始,到初夏的立夏、小满节气结束,比较契合江南地区芒种节气花神退位的民间说法。


此外,《纬略》还引述了三位宋代诗人的三句诗。


第一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徐俯的这句诗,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时间背景是清明寒食。


第二句:春寒欲尽复未尽,二十四番花信风。


有人做过考证,晏殊的这句诗,是“二十四番花信风”这个词组最早出现在诗词当中。


这句虽然没有确切点明是清明时节,但“春寒欲尽复未尽”,描述的也是春分之后、谷雨之前的气候特征,大体上也是在阳春时节。


第三句: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


崔鶠(yǎn)这一句的时间背景也是清明。多风时节,人们已经很难数得清这是第几场风了。


可见,花信风的说法在唐代之后已经萌生,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在宋代之时已经流行。


但是,花信风侧重的还是风,而且是要么特指清明时节的风,要么泛指初春至初夏的风。


在宋代的诗词当中,无论是花信风还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人们描述的,主要是春季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天气和物候。


立春时节,并将立春视为花信风之始:


宋代周紫芝《立春日雨中三绝》其一:

满天云物正垂垂,何处青春欲到时。花信未从风里得,丰年先自雨中知。

方岳《立春都堂受誓祭九宫坛》其二:

辇路香融雪未干,鸡人初唱五更寒。琼幡第一番花信,吹上东皇太乙坛。

宋代方回《上元立春》:

华灯彩胜两逢迎,美景良辰未易并。花信风初回肃杀,柳梢月岂异承平。


春分之后:

宋代梅尧臣《观刘元忠小鬟舞》:

桃小未开春意浓,梢头绿叶映微红。君家歌管相催急,枝弱不胜花信风。


春社,即春分至清明之间:

宋代黄庭坚《次韵春游别说道二首》其一:

愁眼看春色,城西醉梦中。柳分榆荚翠,桃上竹梢红。燕湿社翁雨,莺啼花信风。


春分之后:

宋代诗僧慧洪《赠胡子显八首》其七:弄晴雨过秧针出,花信风来麦浪寒。


临近清明:

宋代王执礼《锦溪次赵令韵二首》其二: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


清明前后:

宋代周密《小酌》:禁烟时节燕来初,对此新晴釂一壶。二十四番花信了,不知更有峭寒无。


清明至谷雨:

宋代周彦质《宫词》:

宫嫔春昼步庭前,曲砌轻风荽柳绵。二十四番花信后,融怡还作困人天。


谷雨至立夏:

宋代何应龙《晓窗》:

桃花落尽李花残,女伴相期看牡丹。二十四番花信后,晓窗犹带几分寒。


我在文本当中列举了宋代的十个诗词个例,这些诗词所诠释的天气和物候,大多集中在寒意欲尽的阳春时节,时间跨度是非常有限的。


宋代徐俯: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宋代刘一止:一百五日天气近,二十四番花信来。

宋代楼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


而将清明前后的寒食雨、麦秀寒与花信风相对应,是宋代很多文人偏爱的句式。从中可以看出,在人们意念之中,花信风更是清明时节的“特产”。


再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南宋的,南宋诗人魏了翁的一首诗。写的是:


柳梢庭院杏花墙,尚记春风绕画梁。二十四番花信尽,只余箫鼓卖饧(táng)香。


这首诗写于农历二月二十日,寒食节刚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也就结束了。


一个是北宋的,北宋诗人晁说之在明州送别一位赶赴京城的朋友,相当于现在他在浙江宁波,朋友去往河南开封,他写道:“依然梦断四明山,花信风里怜梅雨”。


他的意思是等到朋友抵达开封时,恰好赶上那里的花信风,而自己在宁波届时正是所谓“迎梅雨”,也就是清明前后阴雨连绵的“桃花汛”。


这两个例子可以佐证,在宋代,也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这个概念比较流行的年代,它是与清明节气高度相关的。而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难见到对于寒冷的腊月、正月或者炎热的农历五六月份花信风的描述。这也体现了徐锴最初关于花信风的定义“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是正解。所以,花信风首先要有花,它可以泛指次第开花的春天,可以特指春花繁盛的清明时节。


那为什么叫做二十四番花信风呢?


第一种解读是从冬至算起的时间。


古时候人们往往以冬至节气作为时间基点。


比如宋代徐俯那句诗“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寒食,是从冬至节气算起的第105天,寒食节也被称为“百五节”。从冬至节气开始,到清明节气结束,正好是24个候,每候五天,所以清明时节应和花期的风,被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第二种解读是认为,所谓二十四番,只是一个虚数而已,经过诗词的渲染变得约定俗成,只是夸张地描述春季多风而已。而从物候上看,清明时节是花最多的时候;从气候上看,清明时节偏偏也是风最大的时候。清明时节,既是风季,也是花季,是风与花,宜人的气候与悦目的物候,约会的时节。


这两种解读,所谓二十四番,指的都是风。


但还有第三种解读,认为二十四番花信风,有二十四种花。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述《东皋杂录》:


《东皋杂录》云:江南自初春至初夏,有二十四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引述《东皋杂录》:


《东皋杂录》:江南自初春至初夏,五日一番风候,谓之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以为寒绝也。

周煇《清波杂志》:江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


南宋很多学者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解读都引用了北宋孙宗鉴的《东皋(gāo)杂录》。虽然《东皋杂录》已经失传,虽然大家的摘录略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明确的,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中的二十四番,既指风,也指花。从残冬初春的梅花,到晚春初夏的楝花,轮番的花事,打造着时节之美,总共二十四番之多。


可见在宋代,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概念与最初的定义相比似乎有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时间。既特指清明前后,也泛指整个春季,并且渐渐地有了更广义的时间范畴,也就是从初春到初夏。以节气的视角,应该是从立春到小满这八个节气。


第二,节奏。开始有了五天一番的概念,一番春风、一番花事,都是按照这样的时间节奏演绎着。有了总时长(八个节气),又有了一番花信风的具体时长,于是二十四番越来越成为花信风的定语。


第三,关注点。由侧重风信,变成了风信与花信并重。


但是在宋代,虽有二十四番的说法,人们大多只记载了梅花和楝花这一首一尾的两个花信,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一一俱载的24个花信。花信体系还处于模糊的概念化的阶段。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信体系的完善,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明代。


历史上最早列举出“二十四番花信风”24个花信完整目录的是,明代初年王逵的《蠡(lí)海集》。


《蠡海集气候类》:

二十四番花信风者,盖自冬至后三候为小寒,十二月之节气,月建于丑。地之气辟于丑,天之气会于子,日月之运同在玄枵,而临黄钟之位。黄钟为万物之祖,是故十一月天气运于丑,地气临于子,阳律而施于上,古之人所以为造历之端。十二月天气运于子,地气临于丑,阴吕而应于下,古之人所以为候气之端,是以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语也。五行始于木,四时始于春,木之发荣于春,必于水土,水土之交在于丑,随地辟而肇见焉,昭矣。


析而言之,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世所异言,曰始于梅花,终于楝花也。


详而言之,小寒之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之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之一候任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醿,三候楝花。花竟则立夏矣。


在《蠡海集》中,作者不仅齐全地叙述了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二十四个候,每个候的花卉名称,并且从象数学的视角论证了花信之风始于小寒的原因。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最可信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信体系是明代王逵在《蠡海集》所创立的,“惟此书最有条理,必当有所受之云”。传世至今的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信体系基本上都来自于此,大家几乎都是原文摘录,只有微调而已。


明代学者焦竑(hóng)《焦氏笔乘》:

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应之。




由明代《蠡海集》所创立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信体系,与宋代相比,有了三个颠覆式的变化:


第一,完全了摒弃了花信风特指清明时节或者泛指初春到初夏的传统概念,而是变成了由小寒到谷雨,涵盖了最寒冷的小寒、大寒节气以及全部春季节气。


可是,对于众多地区而言,一年之中最冷的小寒、大寒节气毫无花事可言。所以有人试图进行修订。比如清代学者王廷鼎在其《花信平章》当中提出,还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但节气是从立春到谷雨,每个节气四个花信。这一提议着眼于解决花期误差,不再让花事“空窗期”的小寒大寒与花信相对应。但是他每个节气设定四个花信,显然与五天一候的时段概念相矛盾,所以并未被人们认同。


第二,明确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24种花卉以及它们所对应的是哪个节气、哪个候,从而确立了完备的花信体系。


第三,使花信风由侧重风信,即侧重气候属性,变成了侧重花信,即什么时节开什么花,变成了一个具有时间序列的花事目录。到了清代,二十四番花信风,已经完全成为了花事月令,花信风的风,似乎只是赏花的风雅而已。


但是,花期是具有高度地域局限的物候现象。就像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花朝节,本意是庆祝百花生日的节日,但是由于各地的花期差异巨大,所以花朝节一向都没有一个各地统一的日期。而且,气候既有规律,也有变率。即使同一个地方,同一种花卉,每年的花期都可能大不相同,有时相差半个多月。尤其对于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物种迥异的国度而言,设定一个关于花期的“标准答案”,显然是有悖于真实物候状态的。尤其是隆冬的小寒、大寒时节,寒带气候与热带气候区的气温差距可能有五六十度之多,所谓花信,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气象学者竺可桢先生曾经指出:“花信风的编制,是我国南方士大夫有闲阶级的一种游戏作品,既不根据于实践,也无科学价值的东西”。


但他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写道: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他看来,人们在物候观测的时候,所用的都是“活的仪器”,甚至比气象仪器更复杂、更灵敏的仪器。希望我们仔细地观察物候,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所以,他质疑的是违背真实物候状态的、同一化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而不是以花事为代表的物候观测本身。



美国树叶萌发日期的变化(2006-2015年与1951-1960年相比)



日本京都樱花开放日期的观测记录


实际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喜欢通过物候观测,来解读气候以及气候的变化。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两张图,一张是对美国各地树叶萌发日期的变化进行对比,作为气候变化的佐证以及通俗的呈现方式。另一张是日本京都樱花开放日期的观测,体现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花期逐渐提前的趋势,而且这项连续的观测是从公元800年,相当于从唐代中期开始的。


花,是极具观赏性的物候标识。以花事对应天气与时令,这是一种唯美的观测方式,这是看似感性、实则理性的自然节律。如果能够按照本地的物种,通过花信,也就是花开的规律,来破译气候密码,这是多么具有亲近感,多么令人悦目赏心的生物气候学课程啊!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由来、历史沿革以及存在的局限。但我们可以依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思路,编制本地的花事物候,让人们感受到依循着气候节律的、艳丽而芳香的时令之美。我觉得,二十四番花信风,是中国人独有的观察自然的一种诗意方式。


风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记录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露滢可茗

    宋老师,我是一名普通的气象工作者。第一次聆听您的音频节目,非常棒!

  • 张百万168

    大自然真的好美呀!

  • 小白兔的影子

    早上好!宋老师

    摇摆的风车 回复 @小白兔的影子:

  • 仰朢星空_

    我看过一本书说有一位外国人用花做了一个花钟,每月月或半个月就有一种花开。

    乌龙院的雪鸮 回复 @仰朢星空_: 有趣

  • 张百万168

    坐标河南信阳。前天我无意当中看到琵琶树开花了!是天气太暖和,还是它本来就在这个季节开花呀?

  • 张百万168

    听到最后也没有说是哪24种花呀!

  • 张百万168

    三九到了,腊梅花开了,气温几乎下降到了最低点,春天还会远吗?

  • 13509713ujk

    大自然真奇妙。

  • 归山慕至仁

    岁月含香

  • chukyeong928

    非常棒的节目,每天早上起床,午睡前都会听听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