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 | 第十六章:修道的心灵路线

精解 | 第十六章:修道的心灵路线

00:00
17:42




【经典故事】


历史上记载了孔子去拜访老子所见到的一幕情景:孔子走进门来,看到老子正在院子里的阳光下,站着一动不动,如同一颗枯木。实际上,这是老子进入了虚极静笃的状态,也是悟道者的一种修行状态。


佛经中记载,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三法印”,其中之一就是涅槃寂静。用白话来说,就是内心清净而无一丝杂念,在非修道者看来,如同死了一般。


圣人们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若想悟道,就要进入虚极静笃的状态。这就是老子在本章给人们讲述的悟道法门。


只是我们很多人会感到很困惑:心里什么也没有了不就像傻子一样了吗?这样的状态就能悟道吗?那就看看圣人老子是如何为我们诠释这个悟道法门的吧!


【本章成语】虚极静笃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现在我来把经文先诵读一遍】


1、致虚极,守静笃。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让我们一段段看看老子的原文解说:


释意


1、【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说的是,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做到了心灵的寂静,就能观察到万物和谐的蓬勃生长,我就能从中洞察到万物循环往复运动的规律。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天地万物纷纷芸芸,各有其运动的轨道,自然就会返回它的本根。动极而静,万物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自身命道。复归于各自的命道就叫恒常的规律,认识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就叫做聪明。


4、【不知常,妄作凶。】若是人认识不到这样恒常的规律呢?按照自己主观的想法行事,就是轻举妄动,就会惹出乱子和灾祸。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若是明白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呢?也就有了新的心智逻辑程序:人一旦认识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就会与其相容而成为一体,与万物一体才能公正无偏,公正无偏就能够周全圆满,周全圆满才符合这个“常道”,符合“常道”才能与天地同寿而至真正的长久,如此才会使自己终身不会遭遇危险。 


老子在第十六章将他的思想分成了五段来进行讲解


第一段:先让大脑熄火,提出了“虚极静笃”这样一把入道的钥匙。


第二段:大脑主观不出来捣乱,就可以让天地万物的天然生态及其运动变化呈现在眼前。如此就可以见到真相。


第三段:那万物是怎么运动的呢?世间万物都是循环往复的,由静到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典型的太极模式。这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规律,也是那个人不可言的“常道”“恒道”。人若是知道了这个恒常的规律,也就是真明白。


第四段:人若是不明白这个恒常的规律,用自己的主观和个人头脑去思考和行动,就是制造麻烦和招惹祸端的。


第五段:人若是明白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呢?也就有了道心,一切就会圆满而无灾祸。


至此,我们似乎更加清楚了一些平时很少想的道理:


首先,我们被片段的、表面的认识蒙蔽着。


第二,我们想着改造世界,本质却是改造自己。


第三,我们一直想主导什么,但却主导不了自己。


明白了上述事实,我们也就可能懂得了老子对人们的劝说:人类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吗?几千年前,人类就有这样自大自狂的症状。所以,你看科学在发展,生活在改善,但人类的痛苦也是花样翻新,人们不管穿什么、吃什么、住什么,但幸福和快乐好像很难做到。这就是科学与哲学发展的不平衡,这就是精神与物质发展的失衡。怎么办呢?


首先,要静心。先把自己的念头放一边,别着急,别急着下结论,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慢慢看看,不用评价,也许就能知道事物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了。哲学与文化各门各派都说:静能生慧!当你看到一个人处于癫狂、张狂、飞扬跋扈时,智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人生中真正做大事的人,都是沉得住气的人。正所谓“每遇大事有静气”,这才是智慧的状态。修行者有个信条,就是“捉念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观。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急急忙忙表现出来了第一个念头,往往就叫做“魔念”,是一种不成熟、不全面,没有触及到本质的烂念头。只要捉住它,管住它,心就静了一分。


第二,要心观。国学中一个智慧观念就是:眼睛叫看,用心叫观。看的是外部,观的是自心。我们一直想用自己的大脑和思想去掌控世界,可是人的大脑管不了这个世界,因为人的大脑是用来管自己的。人的眼睛也看不清楚这个世界,哲学告诉我们要闭上眼睛看自己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是在用什么意念和标准看世界,岂不是


第三,息主观。我们平时生气、恼怒、指责别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主观衡量客观。可当我们发现客观与主观不相符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此这般,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出一对矛盾:我以为、我认为——本就是,本来是。一个主观,一个客观。我们的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就是这样一对基本矛盾演绎出的各种矛盾形式。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对于一个人和他做的事,在不太了解时,你是颇有微词的。等到再多了解一点信息后,你对他和他做的事的态度是不是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所以说:真正的理解,就是懂得自己不懂的人和事的一种智慧。当你懂得了,是不是矛盾就消失了,个人也显得有胸怀了,看问题也全面公正了,因此也就不会再制造是非了?如此生活,是不是也就太平了?


第四,太极观。老子告诉了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太极模式”,也告诉了我们顺应变化,悦纳任何生命与生活的新形态,而不是固守过去,也不能固守自己的认识与利益。如此这般,才能走出小我,发展大我,实现无我的伟大人生。


让我们将老子的思想智慧总结成几句话奉献给大家:


自以为是纯添乱,虚极静笃开道关。

若是能够胜主观,无念真相自动现。

万物和谐有自律,看清规律心不烦。

清心寡欲容万物,悟道不遑无祸端。


原来,悟道就是要克服自己主观的有限性,虚极静笃、涅槃寂静,智慧呈现出来时人间就无难事、无坏事。


道理是这样,可现实中能干的人也往往就是自己想法多的人,有的人还会当领导。当了领导,除了自己的能力,又加上了权力,若是不悟道,将会怎么样呢?


老子就在第十七章中说到了四种不同状态的领导,也是不同水平的领导。


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类型呢?咱们下章分解。


感谢您的聆听与陪伴,咱们下次一起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看看不同类型的领导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问鼎喜玛
  • 我是一只鱼_xu

    自己越是自以为是时,越不愿意去学习,因此要不断加持这颗学习古圣先贤智慧的心,感恩🙏

  • 何以润知

    一直坚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健康与智慧,金钱无论多还是少都不会对我们有绝对的影响,凡事有得有失,只须好之为之。但最近遇到的挺多事,让我迷茫,甚至要推翻我的价值观。主要有3件事:1.家里因修房跟亲戚们借的钱和哥哥和我结婚贷的款,还账还款的重担全落在了58岁的老母亲肩上,老爸收入少还要还每个月银行的贷款利息。2.丈母娘让老妈拿等量与哥结婚彩礼的要求,和老妈答应因没有带到孙女,每个月承诺给两个孙女的生活费,这给本来就有重担的老妈又增加新负担。让我很担忧,很怕这些重担压垮老妈。3.生活中各种来自金钱的压力让我难以坚持我的原则。 每天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感觉很无助,我该怎么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

    冬天不冷_xt 回复 @何以润知: 请问你和哥哥都已经是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了,都已经独立成家娶妻生子,为什么还要让父母为你们承担你们的房贷和你们孩子的抚养费呢?这样的做法符合天道吗?

  • 通义123

    小白一个,我认真比较了三个版本解说,其他都听不懂,这个听着太有道理了,立马购买,越听越欢喜!谢谢齐老师!

    易道谦 回复 @通义123: 另两个是谁的版本呢?

  • 向超

    知常,顺应大道,走出小我,发展大我。

    海高_存天理去人欲 回复 @向超: 发展无我

  • 学者HCI

    齐老师您好,目前,遇到不修道的领导是最大的问题。有人比喻,是一群强盗,小偷当领导。

  • 白云闲云野鹤

    悟道~立命 学道修道~谦卑敬畏~无私无念~先悟道后修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磨难多磨难大是神灵对修道人的拣选~修道人无法圆也不能圆~修道境界~使命,担当~责任~积德,行善,发心,利他,静心~灵,先度己后度人,日日觉醒,日日灵食,日日精进。

  • 此时彼刻_fa

    自以为是纯添乱,虚极静笃开道关。 若是能够胜主观,无念真相自动现。 万物和谐有自律,看清规律心不烦。 清心寡欲容万物,悟道不逞无祸端。

  • 艺设肖俊晖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创世神佛 回复 @艺设肖俊晖: 你没有听懂,反复听前20章,你真听懂了,自然静下来了。

  • 韩利

    齐教授您好!道德经研习了三年多了,从最初的豁然开朗至今的深感无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很多具体事务上虽感觉方向清晰但又不知善法何在,总是无能为力很难寸进!看来功力不够,认识客观规律不足难成其就!望老师能在具体事务的规律总结上多有传授以便弟子早日解惑,谢谢!

    hahah139 回复 @韩利: 只有道不行,还要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