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解》丨第六集:阴阳解(三)

《医解》丨第六集:阴阳解(三)

00:00
53:16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首要的是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论。而阴阳五行是不能绕开的研究中医的方法论。中医的特点是以哲学语言作为她的医学语言的。不深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而想窥破中医之秘的,是不可能办到的。(此处省略)......


阴阳的关系。世上的事物本来无所谓什么“阴阳”,圣人、哲人强分出“阴阳”来,无非是为了探求至理大道。也正如“文以显道”一样道理。

阴阳的关系的第一层:阴阳是不可须臾相离、难以分割的、混而一统的,对外表现为一的。

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句话其实是从植物的向光性归纳来的,向日葵是典范性的植物。面向太阳,欣欣然对阳光的亲和性、依赖性,是为“抱阳”,一旦“抱阳”必然是背负阴影,即是“负阴”,“负阴”与“抱阳”同时出现。与中医所说的“背为阳、腹为阴”是井水不犯河水,本就是并行不悖、毫无矛盾冲突的,相反恰恰体现了“道”的不二法门、万法归一。 “冲气”即“中气”,亦即阴阳和合相配之气,万物莫不因此气而生、长、壮、老、死正常运行。“万物负阴而抱阳”表现了阴阳的一体性、相互依存性,“冲气以为和”则说明处于天地阴阳二气之间的“中气”是阴阳二气相配和合的枢机、关键。清·无名氏《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注意力、斗志松懈,从而削弱了战斗力。一种常态的现象,就容易麻痹人,让人降低注意力,从而不会怀疑它潜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阴性的就包藏在阳性的内部,与阳是统一的整体,而非出离阳性之外而出现在另一个系统中,从而与这一系统的阳性而对立。相反亦然。兵法上是说:阴谋诡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现象、事物里(用来故意迷惑人,即孙子所谓的“能,而示之不能”),而不在公开的现象、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非常公开(太阳),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太阴)。这第一计就无比明确的揭示了兵法的精髓是“兵者,诡道也”的主题。我只想借此说明阴阳关系的“阴在阳之背(我觉得‘背’字要优于‘内’字),不在阳之对”,也即阴阳关系的一体性。也就是湘云所说的“阴阳两个字,还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阴阳两种作用力统一于一个事物的始终,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主要性来。说“阴阳”,一体性、整体观是首要的基本条件,抛开一体性、整体观而说“阴阳”是没有基础的。我们开始认识阴阳要先从一个阴阳系统入手去认识,必得认清一个,而后再去认识更多,万万不能牵三挂四的划不清界限,好几个阴阳系统一混而论。当然在一个阴阳系统中,当“阴、阳”两种矛盾中的其中一种处于显要、易见时,我们更比较容易关注它。但是,这样子做,很容易忽略另一方的作用(隐藏、不易见的因素并非就不重要,有时反而是决定性因素。),从而产生片面看问题的弊端。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兼义上经乾传第一》“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疏曰“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存”,此论立足高远,颇得阴阳一体的精髓。清·顾锡在他的眼科著作《银海指南卷一·运气总论》中说:“盖无形者,即于有形测之。天地虽大,了如指掌矣!”高妙之论,直达天机,即此一句,已入圣人之流。它告诉我们未知的、无形迹可求的东西,可以通过有形的、可知的来推求,此即为“以阴知阳”,这是认知领域的一条智慧之路;研求事物的运行变化规律,不能离开事物本身,“阴在阳之背,不在阳之对”,倘能做到此境,可不是“天地虽大,了如指掌矣!”这也正应了《黄帝阴符经》所说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例如“多难兴邦”这句话的理解上。其实“多难兴邦,殷忧启圣”才够全面,“多难”不一定“兴邦”,“多难”的结果是:灭亡;苟延残喘的保持现状;兴邦。所有结果的产生,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只有应运而生的忧国忧民的圣贤才能挽大厦于将倾,或解民于倒悬创立一个新时代。


......(此处省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