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解》丨第十集:阴阳解(七)

《医解》丨第十集:阴阳解(七)

00:00
38:54

阴阳的关系的第五层:“阴阳相配”性。而并非时行所论的“阴阳平衡”。手录《黄帝内经》十数遍,经中没有一处明明白白提出“阴阳平衡”论。关于“阴阳相配”性的得出,还要从我的一次河南旅游说起。不说佛教东传第一寺的白马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伊河两岸的瑰宝龙门石窟,也不说重重掩不尽的开封府、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森森肃穆的关林,但说中岳庙一游,正可谓不枉此行。参天蔽日的汉柏,重门迭进的宫阙,自是不必说的。一块“得天配地”的匾额,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得天配地”是中岳嵩山所得的恰如其分的称谓。正是“得天配地”启迪了我的思绪,形成了我有别于传统“阴阳平衡” 论的“阴阳相配”论。武则天的确是一位旷古绝今的杰出女性。一般,人总是说她的文治武功,当然无可厚非,她充满传奇的一生,可圈可点的实在太多了。我只想说她的独特思想性(一个人的独特思想性是他有别于旁人的最重要内在特征)。无字碑是她空前绝后的实物性证据,风雨晨昏耸立千百年,不知倾倒多少须眉红颜。我就她特立独行的封禅说起。古来帝王封禅都是到泰山的,因为泰山是东岳。东,主春。春为岁首,相当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么重要。而则天皇帝是要到中岳嵩山封禅的。一到嵩阳县,改“嵩阳”为“登封”,比起为自己造一个“曌”字来,小菜一碟。为什么则天皇帝到中岳嵩山封禅呢?就因为中岳嵩山,是则天皇帝心中的山,那座“得天配地”的山,可以同男人世界相拮抗的山。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中央戊己土”,土,就是地。言天必得对以地,天阳,地阴,天经地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的大规矩、大章法。这次封禅是她独特思想性指导下的独特实践活动。再,武皇名曰“则天”,这本身就极有深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別四时,将此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一般我们都说“法天”,但武皇则天是女中的绝无仅有者,她是因地(坤、女)而则天合道。传统思想认为,“天圆地方”,天大包举于大地之外,那么,天大地小也是很明白的。试问“大”、“小”怎么个“平衡”法?何况《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轻清上浮的为天,重浊下降的为地,试问“轻清上浮”、“重浊下降”又怎么个“平衡”法?有形的体,无形的气,如何“平衡”?“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处觅阳。”(见《性命圭旨》云房真人语。云房真人,说来陌生,说八仙中的第一位汉钟离,钟离权大家该熟悉吧?)则恰切的道出了人体中有形的“阴(血肉之躯)”与无形的“阳(元气、生命力)”的关系。清末民初的彭子益在他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下篇》中说:“其实人身个体,全是阴的,因体之中,包藏阳气。升降运动,以阳为主。”所论与云房真人如出一辙,可见英雄慧眼所见略同。“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水和火,是捉摸阴阳征兆的代表性事物,那么,水和火,试问“水”、“火”又怎么个“平衡”法?几斤水平衡几斤火呀?不是很荒谬吗?所以,“大小、有无、水火、阴阳”这类东西是不能冠以“平衡”的,而冠以“相配”却是熨帖、恰切的。以上所述可见,无论实体阴阳之征兆的水火,至大之象的天地,抑或是上升到“气”态的抽象概念“阴阳”,都不能平衡,只能相配。是为“阴阳相配”论。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二》开篇即说:“医学一途,至精至微,古人立方立法,皆原探得阴阳盈虚消长,生机化机至理,始开度世之法门,立不朽之功业,诚非易易事也。……,但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郑氏在《医理真传·气血两字作一卦解》中更为明确强调:“余恒曰:以藏府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用于其中立命,亦可作一卦以解之。”用具体所指来论阴阳,是低、初级的层次,而上升到气化则为高级层次,可以一以贯之的。符合“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系辞上》)”的高境界。再如朱丹溪的著名论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它客观反映了天道的正常状态就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可以当做论据看,以证明阴阳的一层关系,这层关系就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阴阳相配”状态。所以“阴阳相配”论能较为贴切的反映出阴阳关系的特征。而传统所论的“阴阳平衡”却并不现实可行。谬误重复再多也成不了真理。说相对的阴阳平衡也不行,因为众所周知,矛盾对立的双方处于特殊的力量相当的阶段时,仅仅能说是一个相对的时段,而非能贯穿于一个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不能说明人的生命生理活动过程,与人的生命生理活动过程不相符。退一步讲,当矛盾对立的双方处于特殊的力量相当的阶段时,是一个相持期,一个比较的静态,也就是体现不出阳的动力,不可能导致阴阳的更相胜负、相推相感,从而就不可能有生命活动的“生、长、壮、老、死”。所以说“阴阳平衡”概括一个相持期一个比较的静态是可行的,概括一个生命活动的“生、长、壮、老、死”整个过程是不可行的、抵牾的,是与“道”的精神相逆相左的。而“阴阳相配”则要宽泛、合拍,显得雍容大度,是与“道”的精神相顺相符的。

“阴阳相配”论是道学;“阴阳平衡”论是人学。“阴阳相配”论是客观现实;“阴阳平衡”论是主观臆测。主观臆测只有在符合了客观现实规律时才是道学。而道学时时是道学。从生命运动状态现象(气化)上说“阳常有余”,运动是永恒、绝对的。生命不息,阳气运动不息。从生命个体相对独立形态是说,阴是可依靠可捉摸的实在,阴又是常衡可凭的重要。生气通天的肺气是禀赋阳化气状态的,脾气通地气的五味归形是禀赋阴成形状态的。现实状态下,人们还是依赖于地气调节的多,“民以食为天”,用药物治病,从形态上都是以阴调阴,进入人体后的从阴从阳,则是在气化之后才能说,是第二步了。最为重要的生气通天,人食四时五方天气的作用,相对淡化了。如此一看,可见医学的沦落,神调、气调、味调三者高低可想而知。

相关阅读

由古老的杆秤来说平衡。杆秤主要是由“权(秤坨)”、“衡(秤杆)”两部分构成。“权”,一个用绳穿起的铁疙瘩。“衡”就有很多内容在上面:主要是表示重量刻度的“星”。这“星”具有非凡的涵义:古老的杆秤是十六两一斤的( “半斤八两”的成语即源于此),所以一斤之内的“星”数是十七,包含“零”起点的“定盘星”。“星”一般由金属嵌入,有其方便实用性,金属嵌入不易脱落,有金属光泽,可在微光下操作,延长了一日内的使用时间。“定盘星”取寓意为“道德良心”。另十六“星”分别为: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南斗六星、北斗七星,都是“斗”,是容器。倘若手里拿着秤,却并不以它为准。失掉的是“定盘星”,无“道德良心”的人,是无始无终的人,够不上“人”。缺斤短两:短一两,福禄寿三中少一;短二两,福禄寿三中少二;短三两,福禄寿三中少三。倘若缺的太甚,恐怕愚人也不易瞒骗了吧。杆秤就是在平衡状态下工作的。权走行于衡木之上,有多重的东西,权就止于衡木之上的相应位置。所以说,就有了“权衡利弊”、“如权走衡”的说法。“如权走衡”时常用在中医诊断疾病,拟方下药的医疗活动中,体现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性。真能做到在医事活动中的“如权走衡”,权衡出疾病的阴阳虚实,斟酌到恰如其分的对证方药,真是病患者的大幸。杆秤,让人感慨良多,思考良多。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片尾曲:“天地之间有杆秤,那坨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你就是那定盘的星。”借秤说事,说尽了江山社稷、心、治世能臣的关系。

四大: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 的五种自然因素。例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则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四大”均属于物质层次。(哲学上要分出“物质”、“意识”,然后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又说“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其实,我倒是觉得,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意识”是母子、从属关系,不是对立关系。“物质”、“意识”的本质都是“物质的”,一统于“物质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