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继续讲述月令。
先秦时期,在孕育24节气的过程之中,月令体系已经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官方以时间为坐标的行事指南。现在我们经常说到的24节气的72候,其实在古代一直被称为“月令七十二候”。也就是说,24节气当中的物候学基础来源于月令。只是后来,24节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月令反倒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
如果我们对比最初的几部经典月令,《礼记月令》、《吕氏春秋 十二纪》、《淮南子 时则训》、《逸周书 时训解》等等都是以天子的视角,依照天时,如何正其身,如何施其政,如何导其民。
月令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物候历的方式,对每个月的气候特征进行简洁的注释,也就是每个月的自然物语。这些物语被视为来自上苍的暗示,为天子施政确定政策基调。比如说春天万物生发,政令应当体现仁慈悲悯,不能违背春天的气运。
第二部分是按照天时,自己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向臣民发布什么样的命令。而衡量各种政令是善政还是恶政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顺从了天意---天时之意,正所谓“奉天承运”。
第三部分是如果某种物候出现异常,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如果你的政令违背了天时,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各种月令典籍,对于这部分的解读差异非常大。有的是基于物候观测或生活体验。有的只是猜测和臆断,显得离奇和玄虚。比如《逸周书 时训解》认为,春分时节燕子没有按时回归,妇女就不会怀孕,雷电没有按时出现,君王的威望就会降低。
总之,月令文化的核心是天道崇拜,所有的政令逻辑、道德诉求都是建立在对天道,即自然法则的恪守和效法之上的。
最初的各种月令典籍,都是以天子的视角、天子的口吻,每个月发布的各种命令,所以才叫做月令。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另外的一种月令出现了,这就是崔寔的《四民月令》。
如果说《礼记月令》是天子的行事月历,那么《四民月令》便是士大夫的家庭月历,它使月令由政事层级变为家事层级,是月令文化进入民间的一个里程碑。
所谓四民,指的是古代的士农工商。《四民月令》所汇集的是一个士大夫大家庭以月为序的家事汇编,是那个年代品质生活的缩影。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饼状图,呈现的是《四民月令》当中都包含了哪几类事情。
第一类,严格意义上的农事;第二类,蚕桑织染;第三类,食品酿造;第四类,祭祀;第五类,读书;第六类,人际互动;第七类,采药制药;第八类,其他。
其中第六类,人际互动,包括了相互拜访、道贺、馈赠,买卖、议事、御敌等。
第八类,其他,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种宜忌,比如卫生、斋戒、食物禁忌等等,也包括了各种家庭事务,比如冠子、纳妇、房屋维护、家具和服装保养等等。
从篇幅上看,字数最多的是农事,第二是祭祀。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
一个普通农家的家务事不可能如此繁冗,《四民月令》仿佛是一个“顶配”的民间月令。所以当时,《四民月令》首先是在名门望族之间传习。一般人家只需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求,加以缩略,形成自家的“标配”版本即可。所以《四民月令》是东汉时期家庭行事规则的百科全书。
我们再来看一下《四民月令》当中,每个月家居生活的具体内容。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图表。
本表只列举以居所为聚焦点的起居存养内容及其时令次第。
我所列举的还不包括耕耘,只是在家里忙活的具体事情以及不同时节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或者是工作主题,或者是气候物候主题。农历正月的主题是纳福祈丰,主题是欢庆和祈祷;二月是阴冻毕泽,主题是消融;三月杏桃华盛,主题是开花;四月时雨始降,五月煖气始盛,主题是雨水多了,天气热了;六月耘耡时节,主题是除草;七月浣故制新,主题是服装;八月凉风戒寒,主题是别着凉;九月问寒孤老,主题是扶贫济困;十月趣纳禾稼,主题是收粮食;十一月是试卜来年,主题是占卜气候;最后腊月是休农息役,主题是在家休息。
在《四民月令》当中,除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时八节”之外,也有了一些后世节日的萌芽。
节日,一部分由祭祀日转化而来,比如元日、社日、伏日、腊日;一部分完全由民间发端,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现在少数民族的歌圩节等)、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洗晒节、尝新节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节)等等。
可以说,《四民月令》是月令文化向民间植根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于是月令之令,不再只是来自天子,不再只是官劝导民如何顺应天时,而是平民以“DIY”的方式进行的自我管理。由“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而且比各种“官令”更亲切、更家常、更加细节化。使平民在其应用实践中,根据本地的气候与物候,可以自主地进行修正和完善,使月令渐渐地由刚性的政令,演化为柔性的习俗。由标准化格式,变为个性化版本。
这也就意味着月令,从他律,到自觉,由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平民都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注入到自己的行事“月令”之中。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每户有每户的秘籍。从此,月令文化的取向,渐渐地具有了全民属性,使其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契合人们的价值观,契合人们的生活诉求。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礼记月令》和《四民月令》相同时节的月令,就可以看到语气、角色感迥然不同:
《礼记 月令》五月月令之一: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毋闭,关市毋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群,则絷腾驹,班马政。
《四民月令》五月月令之一: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後二十日止。可菑麦田,刈茭芻。麦既入,多作糒,以供出入之粮。霖雨将降,储米、穀、薪、炭,以备道路陷淖不通。
《礼记月令》当中的关键词是“令”,必须怎么样;是“毋”,不能干什么。所有的内容都是命令和要求。再看《四民月令》当中的关键词是“可”,可以怎么样。所有的内容都是建议和提示。
虽然自称“敬授民时”,但《礼记 月令》作为“授时”的政令发布主体,其语气是严厉的,关于该做和不该做的行止规则非常明确,对于违逆时令的行为也都做了“后果很严重”的事项列举。
但平民版的《四民月令》则不同,它没有指令感,或劝说,或提醒,使月令没有政令意味,没有玄学色彩。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月令由政策性约束变为社会化服务。
《四民月令》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次以平民的视角叙事的月令,说的是普通人如何顺应时节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关乎农桑,关乎祭祀,关乎饥寒温饱,什么时候种什么、采什么、吃什么,气候如何,物候怎样,如何与乡邻、宗亲相处,如何尊师、敬老、助贫、劝学。还具体到如何贮藏、如何制衣、如何应对农忙、如何利用农闲,如何把握饮食的丰俭,如何采药制药煎药,如何修农具、筑垣墙,如何酿酒、腌菜等等。其实,这与24节气的应用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它是以月作为时间单位。
实际上,在《四民月令》产生和流传的年代,(如果以《淮南子》作为标志)完整的24节气体系已经诞生了两百多年。也就是说,在24节气体系创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月令与节气在民间是相互交融的。月令,为节气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好,今天这一讲就聊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从官方月令《礼记月令》到民间月令《四民月令》,月令由官政到民事,由指令到提示;从正颜厉色,到和颜悦色;月令变得亲切了。使得月令与节气一样,成为平民生活中的时间指南。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就为听宋老师讲课,特买了会员
月令的平民化过程-巜礼记月令》到巜四民月令》
这一节的信息量好丰富啊!
四民月令下来要再仔细了解一下。有趣有用
一77:一次;?!!
me too, 就为听宋老师讲课,特买了会员
气象先生宋英杰 回复 @zxqhqq: 但从收听人数来看,大家主要还是收听节气,很少收听节气的“周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