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迎福践长
明代陆治《寒江钓艇》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聊一聊最古老的节气---冬至。
首先,什么是冬至?
《三礼义宗》:冬至中者,亦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认为冬至有三层含义,一是阴极之至,阴气最盛的时候;二是阳气始至,阳气萌生的时候;三是日行南至,阳光直射点最南的时候。
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直到汉代,人们依然是以冬至作为时间坐标系的原点来推算各种事情。
《淮南子》: 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管子》:以冬至之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春始。
《管子》:管子对曰: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五〕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秇稷,百日不秇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
冬至后60天向阳处土壤解冻,再过15天背阴处土壤解冻。完全解冻之后就要种稷。冬至之后100天就不能再种了,所以春天的耕种之事要在25天内完成。
《吕氏春秋》: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泛胜之书》: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刮东北风呢?冬至之后的45天。
什么时候春天到来呢?以冬至之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春始。冬至之后的46天。甚至直到今天,还有这样的谚语:冬至离春四十五,牛马备草备料,人穿棉裤棉袄。
是说过了冬至,距离立春就剩下45天了,虽然天很冷,人穿着棉袄棉裤,但得给牛马备好草料,春耕还指望它们呢。
什么时候开始春耕呢?冬至之后的57天。
什么时候开始冰雪消融呢?冬至之后的60至75天。
什么时候是寒食?冬至之后105天,所以寒食节也叫作“百五节”。
什么时候开始种稻子呢?冬至之后的110天。
《淮南子》:以日冬至,数来岁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满五十日,日减一升。有余日,日益一升。
《淮南子》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是如果想知道来年的年景好不好,就从冬至节气那天开始数,数到正月初一。如果冬至到正月初一有五十天,那么老百姓的粮食问题就不发愁。如果不到五十天,那么差一天粮食就会少一升。如果超过五十天,那么超一天粮食就会多一升。
唐代的《四时纂要》说:“此占最有据也”。认为这种占卜方式最有道理。
显然,在24节气诞生之后很久,人们掐算时间依然是冬至为基准,依然把冬至节气当做是节气中的节气,以冬至进行时间定位。可见,冬至节气在节气界的霸主地位。
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冬至也曾被称为“日南至”。这个时候,太阳的“工作重心”是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接收到的来自太阳的热量最少,而向外散失的热量却最多,收支相抵,亏损最严重。
冬至时,一方面是日照时间短,一方面由于阳光斜射,单位面积接收到的热量最少。所以热量亏损最严重。
虽然热量亏损最严重,但冬至节气还不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
为什么呢?
因为尽管冬至节气之后日照开始增加,但吸收的热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热量,气温继续降低。直到小寒或大寒时节,当收支相抵达到平衡,气温才会降到最低谷。然后大寒或者立春时节,吸收的热量开始多于散失的热量,热量“扭亏为盈”的时候,天气才会开始回暖。
冬至节气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却既不是日出最晚的一天,也不是日没最早的一天。
就以北京和广州为例,北京是冬至之前两周大雪节气日没最早,是冬至之后两周临近小寒节气日出最晚。广州是冬至之前25天左右日没最早,是冬至之后25天左右日出最晚。
而中国最北端的漠河,是冬至之前8天左右日没最早,冬至之后8天左右日出最晚。
显然,大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是一致的,但各地日出最晚、日没最早的日期差异非常大。
在周代,人们着眼于太阳高度角,是以日影最长作为标志来界定冬至,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思维。日出日没时刻虽然更浅显,但地域差异太大,而“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才具有共性。节气在创立阶段就已经立足于提炼共性。
所谓冬至,是冬天开始达到极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在24节气起源地区,冷到什么程度呢?“冰益壮,地始坼(chè)”,就是冰层越来越厚,地被冻到开裂的程度。天寒地冻,进入隆冬时节。
从全国平均气温来看,冬至仅次于小寒、大寒,是24节气中第三冷的节气。
虽然古代,人们惧怕冬至时节的凛冽寒风,但又担心天气不冷。隆冬时通常盛行北风,所以此时的南风为客风、虚风,或不时之风,也被称为贼风,南风像贼一样。这是古人非常可贵的一种理念。违背气候规律的风,虽然比较温暖,但反而不好。
这个时节的季节版图上,夏已居无定所,秋也只剩下大约70万平方公里,并随时被迫向冬“割地”。
当然,冬继续扩张的余地已经十分有限。毕竟在气候温暖的区域,强冬压不过地头秋。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在人们以阴气和阳气衡量气候的古代,冬至被视为“阴极之至”,是阴气最盛行的时候。所以到了冬至,各种禁忌特别多,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可动泄”。
人最好都别折腾,“君子安身静体”,有人更是“以至日闭关”。大家“关闭门户,以养微阳”,呵护微弱的阳气。
各种“工程”也都叫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弄“凿地穿井”之类的事情,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似乎冬至时节,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冬至所以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不要打仗,不要旅行,就连各级官员们也都歇息了,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冬至之后一段时间再选择良辰吉时重新开始,“冬至前后…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似乎除了时光之外,一切都封冻了。
冬至是阴气至盛、阳气始生的日子。人与自然同禀一气,一阳复始之时,人需要与这个气候节点同步呼应,人体是小天地,需要顺应大天地之阴阳流转,不要耗损而需要充注生命的能量。
虽然冬至开始进入最寒冷的隆冬,但古人却在冬至节气相互道贺,为什么呢?
《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后汉书》: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
按照《汉书》和《后汉书》的说法,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时节阳气开始萌生。使人们在漫漫冬日,因为阴阳流转,看到了一个拐点,有了一份向往和寄托。
三国时期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
古代有冬至敬献鞋袜的礼俗,表示履祥纳福。所以那时候冬至节气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 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也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
元代诗人马臻《至节即事》这首诗当中就写道: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淮南子》: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淮南子》: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
但冬至的时候阳气之萌并不像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更像是一个概念,所以被描述为“潜萌”,它是偷偷地悄然萌动。因为毕竟“阳气”开始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为万物积攒着生机。
清代《清嘉录》: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称“过节”。凡节皆然。盖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
东汉《四民月令》:(冬至日)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qí,60岁以上的老人)老,如正旦。
在古代,冬至的时候,民间除了相互拜访道贺,也就是拜冬之外,通常还要祭祖、祭神,还要禳疫,祈求远离疾病。而且还要敬老,阴气最盛之时,要对老人特别地关爱,所以冬至也有祈寿添岁的风俗。
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诗回忆上一年冬至节气他的侄儿为他祈寿的情景: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
而官方的冬至礼俗更为隆重。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祭天,向上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这是众多朝代最重要的与节气相关的“官俗”。明清时期“国家级”祈天活动在天坛举办。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便是在冬至日。
天坛祈年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大祈殿”,之所以称为“大祈”,是因为当时是天地合祀。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易名为“祈年殿”,为皇家孟春时节祈年大典之专用。
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
中围“金柱”和外围“檐柱”相加,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个节气。
三围之柱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
祈年殿之架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细腻的设计思维,可谓天文、气象与时序之集成。
天坛,起初其功能比较多元。后来祖先神牌,移至太庙。地坛、日坛、月坛也陆续投入使用,为天坛减负,分流了天坛的其他功能,使天坛承载祭天祈谷这一专一功能。
最高规格的大典为三次,分别于冬至、孟春、孟夏时节隆重举行。如遇亢旱,也会临时安排圜丘坛等地不同规格的祈雨仪式。比如北京的大钟寺,曾经也是一个求雨“场地”。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大钟寺本觉生寺,以大钟得名,盖岁时求雨处也”。
天坛还设有祈年门、斋宫斋院、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因为祭天祈谷仪式,需要准备大量供品,需要在此集中处置。因为关乎社稷,为了赢得上苍垂怜,皇帝需要提前入住于此,专心斋戒。至少要“至斋三日”。戒荤戒色戒烟戒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洁身自处,所以除了沐浴不能戒,其他都要戒。
为了大典具有神圣的仪式感,还有了神乐署、牺牲所等等“有关部门”及其专职人员。
按照规制,祭天仪式,基本上是“摸黑儿”举办的。“日出前七刻”开始,天亮之际结束,大约历时1小时45分钟。北京一般在冬至日的日出时间是7点33分,所以冬至祭天仪式最迟也是在5点45分开始。皇帝起床后还要沐浴更衣梳洗打扮,都很耗时。大臣们更是要先于皇帝收拾停当,所以冬至祭天,很多人都几乎整夜无眠。
当然,除了天坛之外,各地的各种坛庙建筑,也都是农耕社会人们礼天敬地这种文化习俗的实物证据。
古人梳理的冬至物语,是“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
与玄鸟至、桃始华,也就是燕子来了、桃花开了这样直观的节气物语相比,冬至物语显得很晦涩,而且有可能是观测与猜测并存。
冬至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按照东汉蔡邕《月令章句》的说法:蚯蚓在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
也就是说,蚯蚓在地下,地气趋于寒冷之时,蚯蚓的身体是向下的。冬至一阳生,进入冬至时节,阳气微生,蚯蚓的头开始转而向上,所以这个时候,所谓“蚯蚓结”,是指蚯蚓身体的形状像是打了结儿的绳子一样。
冬至二候麋角解。麋,就是俗称的“四不像”。古人认为它属阴,所以冬至一阳生的时候,麋鹿感到阳气萌发,鹿角脱落,此乃“阴退之象”。对于这一点,历来就有很多争议。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写道:麋角解者,说者多家,皆无明据。
说的人很多,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冬至三候水泉动。是指因为阳气萌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
总的来说,冬至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这样的物语,或者存在臆断的成分,或者不具有典型的物候意义。但古老的冬至物语想要表达的,其实只有一点,就是希望人们在天寒地冻之时,不要忽略阳气的萌生。
从南北朝时开始,进入冬至,人们开始数九,一天天数着日子,可见这是最难熬的日子。
从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劳碌,人们往往无暇品味时光。
只有冬季,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着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画九、数九,其实是冬日里情趣盎然的休闲生活。
粘贴一则冬至时节我所经历的故事,算是一篇附录吧。
【和菜一起“保鲜”的小夫妻】
2016年12月31日早上,我去村口买菜。那是木板支起的一个帆布帐篷。掀开帘子,看见那对小夫妻正在码放刚进的货。我这个话痨,一边挑一边聊:这也太冷了吧,顶多两三度,你们俩可别冻着。
那位丈夫瞧了一眼桌上躺在计算器旁边的温度计,答:大哥,你还真是对温度敏感,真就是二度。我们没事儿,我们穿的多,也习惯了,扛冻!
2°C,这是比冰箱冷藏室还低的温度。
我说:再扛冻也扛不了一整天啊!
那位丈夫说:这个温度对菜最好了,保鲜时间最长!
那位妻子接茬儿说:我们俩这是跟菜一起保鲜呢!
那位妻子接着说:我们哪敢取暖啊?我们俩还没菜金贵呢。
那位丈夫低着头,码着黄瓜,嘿嘿地笑着说:唉,只要晚上被窝热乎就行啊!
顿了两秒钟,他接着说:这年头干点啥容易呀?
然后他挑着眉毛看了一眼妻子,对我说:我这老婆愿意跟我一起干这个,半个埋怨都没有,我挺知足的。你就电影明星又咋样,要么老婆跟人跑了,要么你把老婆换了。
他妻子听到这儿,鼻子都笑出皱纹,提着两捆芹菜,边走边说:他呀,他要是演电影,没准儿也是大明星,多会说话啊!
说着说着,我感觉帐篷里的温度不止两度了…
即将跨年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买菜的这一对小夫妻。希望陪菜“保鲜”了一整天的他们,屋子暖暖的,被窝热乎乎的…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冬至,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时间基准,也是人们安身静体的时间。但人们在冬至相互道贺,庆贺阳气的萌生,期盼春天的回归。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我们这里冬至要吃羊肉
今天冬至哦,再来温故一下!
收获20240325 回复 @村上村姑321: 2020年的冬至
真是受不了评论里的彩虹屁
1801607jpon 回复 @Hazel_e: v
2021年的冬至到来年正月初一是43天。
houjm 回复 @houjm: 2022年的冬至到来年正月初一是32天。
刚刚看了宋老师的天气预报,宋老师报天气的时候,也要先说节气,哈哈
听友210809740 回复 @张百万168: zhjjsudususu8iiNxxnjx x)BBB BNB b bbbn🤲🤲😽👆😽😿😿🙌🙌👋👋✍👄👅💅✍👅💅🦕🐌🐅👅🦑🦓🐜🐜🕷🐜🕷🐗🦑
明天冬至,再来复习一遍
今天冬至,听着宋老师的讲解,对冬至节气历史,民俗,天气,冬至三候有了全面的了解,非常丰富,收益颇丰!
今天2022年冬至,祝大家冬至快乐,一切安好。
老师您好,非常喜欢您分享的内容。 有没有这本书,看着方便
听友210809740 回复 @YingRan5931: nbbBVczv vsgsghaahgaagavgagagagsgsgssvguttttnhhnjzjxjzzjjsqqsetomb dhdhjskzkzksqwweurudgxhdjjshdhxjdddjdjuffihxjfdhhfufhchcyfhchfh
我可不可以说,这个音频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故事?太美了,宋老师的冬至的讲解。👍
听友266927166 回复 @zxqh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