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节气:月令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上一讲跟大家介绍了中国古代月令的基本概念,可以说月令是古代社会的“顶层设计”。
那么今天这一讲重点讲述《礼记月令》当中的一些具体内容。
概括而言,《礼记月令》包含两大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物候标识;一部分根据天时所发布的政令、政策导向以及违背天时的政令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简而言之,一部分是时节,一部分是政令。
如果说节气是民间的节气,那么月令就是皇家的节气。
先说《礼记月令》当中的第一部分,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物候标识。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表格,是《礼记月令》当中对每个月气候和物候特点的描述。
《礼记月令》最经典的句式,都是先说“是月也”,然后如何如何。
只有少部分内容是精确到旬或者日:
比如“(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
比如“立春前三日”,天子斋戒;比如“(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这里的上丁,指的是农历九月上旬的丁日。还有不具体的某一天,比如“霜始降,则百工休”,就是降霜的那一天,所有的工匠都可以休息了。
也就是说,《礼记月令》当中的气候和物候内容,时间分辨率是月,是以月为单位。还不是24节气那样,以大约半个月为时间单位。
但是《礼记月令》当中,有55项物候标识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候应相同,占到二十四节气候应的76%,占到3/4,体现了非常高的重合度。
但24节气的72候,是以5天、5天为一个单位。所以《礼记月令》所描述的气候和物候现象与时间段落的对应关系,和24节气的72候相比,还显得笼统而粗糙。换句话说,月令当中的气候和物候标识,与24节气相比,内容比较相似但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还不够确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气是时间分辨率升级版的月令。
再说《礼记月令》当中的第二部分,政令。
政令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是为天子设定的行事规则,比如天子每月需要主持或参与哪些仪式或祭祀活动,属于事务层面;天子衣食住行的注意事项,例如车马、服饰的颜色,哪个月住在哪个方位的房间,哪个季节吃什么食物等等。
第二种是天子每个月所下达的命令。这部分内容最为丰富,也非常具体,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既包括有关部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包括政策导向和价值观。
顺应时令的政令,其基本价值观就是“毋悖于时”,不要违背天时,基本理念就是“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要符合天、地、人的伦理和纲纪。
要按照天时的规律,制订和修订政策内容和政策导向。
第三种是错误政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先讲第一种,这是天子需要亲自遵守的规矩,和需要亲自做的事情。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三组图表。
比如天子所用的器物,是按照季节而变化。
春天所用的器物,“其器疏以达”,说的是器物上面雕刻的线条要纹理粗疏,直而通达。对应着“春物将贯土而出”,也就是象征着春草破土而出的样子。
夏天所用的器物,“其器高以粗”,说的是器物的形状,高大而粗壮,为什么呢?“象物之盛长也”,就是要象征着万物在夏季快速地长大。
秋天所用的器物,“其器廉以深”,说的是器物的形状,外面有棱角,里面很深邃。象征着秋季的收获之物和收藏之所。
冬天所用的器物,“其器闳(hóng)以奄(yǎn)”,闳代表中宽,奄代表上窄,也就是开口小、肚子大,象征着冬季的闭藏。
从器物的规则便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遵循时令是多么的严谨,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天子的服饰也要遵守规则。衣服的颜色,春天青色、夏天红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但一个季节当中同一色系的服饰又有细微的差异。夏季,天子衣(yì)朱衣,服赤玉。虽然都是红,但色浅者赤,色深者朱。所以说近朱者赤。
再比如天子必须要亲自参加的“迎气之礼”,迎接季节的礼仪,并且还要提前三天进行斋戒。“迎气之礼”结束之后,立春是赏赐文官;立夏是褒奖或封赏所有的人,于是大家“无不欢悦”,这与夏季的万物盛长相呼应。而立秋是赏赐武将,立冬是抚恤烈士、扶助孤寡。
迎气,是季节到来之时要迎候。季节到来之后,还要导气,要引导它真正到来。而在季节即将结束之时,还要毕气,要欢送它离去。尤其是农历八月引导秋气、消除暑热的仪式,是天子必须要参加的,因为古人认为“阳者君象”,其他人是没有资格驱逐阳气的。
再说第二种,天子每个月所下达的各种命令。
在具体的政令当中,第一大类是祭祀(包括祭祀物品的生产),第二大类是农事,第三大类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设与修缮),第四大类是赏罚(包括赈济、抚恤),第五大类是生态保护,第六大类是公共事务管理(包括贸易、税收、城市秩序)。
这些政令的制订和实施有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 体现前瞻性。
第二, 以保障农事为第一要务。
第三, 严与慈、赏与罚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属性。
第四, 各种政令要体现结果考核和质量控制。
第五, 对政策进行动态修订。
天子所发布的各种政令,以刚性命令为主,柔性劝导为辅,体现政令的严肃性。
在《礼记月令》所列举的近300项具体政令之中,带有毋、禁止、不可等等词汇的政令,就有73项;带有重申、务必等语义的政令,有23项;带有可以、劝说、教导等语义的政令,13项。所以总体而言,政令侧重于告诉人们不要做什么,也就是行为禁区。并且一部分政令还附带标注违反政令的惩罚性措施。
下面就举例说明。
比如政策的前瞻性:
(季冬之月)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寒冬腊月就命令农官告示百姓,从仓库中挑选好五谷的种子;修理好、准备好一切农具。这是在春耕之前的两个多月。
(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在强降雨到来之前,农历三月就提前要求修筑堤防,疏浚河道,消除阻塞。这是在雨季到来之前的两个多月,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再比如政策目标:
(孟春之月)“农乃不惑”,提前勘查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目标是,要在春耕之前能够做到让农民没有疑虑。
“专而农民,毋有所使”。目标是,在农忙之时使农民免受徭役的困扰,
比如惩罚:
(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wǎngráo)。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执法者如果贪赃枉法,将承担“反坐”的后果。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比如质量控制: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器物要刻上工匠的名字,终身负责制。如果器物看似精美但不坚固,会问责治罪。
比如政策精确到细节,体现可操作性:
(季秋之月)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霜降时节请有关部门叮嘱民众,天气冷了,一定要到室内御寒。
(孟冬之月)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yuè)。
而且一直提醒到门栓、门鼻和钥匙这样的细节。
关于祈祷降雨的仪式,也有很多政策细节。
仲夏之月,祈祷降雨的仪式最多。天子认为,祈祷降雨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步,“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因为山是水之源,想要祈祷降雨,国家“有关部门”要先祭祀山,先祭祀源头。
第二步,才是“大雩帝,用盛乐”。用盛大的礼乐,以气势恢宏的乐声向上苍祈祷雨水。第三步,是“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就是要求地方官也要操办祈祷降雨的仪式,并且要祭祀那些有功于国、有恩于民的各位先贤,祈请他们保佑五谷丰登。
再比如,政策的动态修订:
(孟春)乃修祭典。
年初就把祭祀的规则修订好。
(腊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ch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天子和公卿大夫共同梳理国家的常典,讨论和修订适应季节的政令,以便适宜于来年实行。
所以月令不是固态的经典,而是每年都有一些差别,根据气候,根据社会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我们再看三个例子,语句今天听起来似乎也很熟悉。
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bēi)池,毋焚山林。
不要把河水用光,不要让池塘干涸,也不要焚烧山林。这很像是环境保护的政令。
季秋之月: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
就是如果有人享受不应有的俸禄和爵位,要进行核实并予以注销,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吃皇粮、得封赏。
仲冬之月:可以罢官之无事,去器之无用者。
可以罢免无事可做的官员,可以去除没有用、只能当摆设的器物。这项政令很像是整顿吏治,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
可以说,月令集成了每个月顺应时节的各种政策内容和政策导向,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官员做什么,民众做什么,以及禁止大家做什么。
我们看一下每个季节的政策要点和思路。
春天:
春天的祭祀禁止使用雌性的畜类,除了高规格的祭祀,一般祭祀不用牺牲。
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不许杀害幼虫、已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正学飞的小鸟,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
这一政策的制订,并非源自环境保护意识,而是因为春天的政策导向,是顺应春生。所以体现仁慈和施予。
春天不可以称兵,至少我不挑起战事,因为杀伐不符合春生的时节属性。也不得聚集民众,不得修建城郭。不能因此而分散精力,贻误春耕。
(仲春之月)安萌芽,养幼小,存诸孤。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
(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
后妃们斋戒,亲自到东郊采桑,禁止妇女装饰打扮,减少她们的其他杂务,以鼓励她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养蚕。
春天的政令主要体现三个原则:1,顺应春生的自然规律,要赏赐、赈济,不能吝啬,不能闭藏,顺应天地之间的勃勃生气;2,把工作做在时节的前面;3,禁止在农桑之外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夏天:
夏天政令的原则是顺应夏长。
(孟夏之月)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
草木更加茁壮高大,不要毁坏,不要大兴土木。
(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
如果说春天是督促,那么夏天是慰问+督促:官员下去视察田地原野,要代表天子慰问农夫。命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员,鼓励农民,不要耽误农时。命令司徒巡视全国各地,命令农夫努力耕作,不可以留在城邑里休息。
(孟夏之月)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
要驱赶野兽使其不危害庄稼,不要举行大规模田猎。一切以农事为重。
(孟夏之月)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
要采集和收藏各种草药。靡草枯死,麦子成熟的时季到来。对犯有轻罪的人,该审理的要及时审理,该断决的要及时断决,该释放的要及时释放。蚕桑之事结束,后妃向天子献上蚕茧,于是向养蚕的人收取茧税。茧税的多少,以分配给养蚕人桑树的多少为准,不分贵贱长幼,均不例外。以征收的蚕茧,制作祭天祭祖的祭服。
(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
仲夏时节白天最长,阳气虽盛,阴气始生。阴阳争斗,使我们身处生与死的分界。所以人们要斋戒身心,即使在家也不可赤身露体。要暂停歌乐,节制嗜欲。要吃清淡的食物,不要追求五味俱全。要平心静气,不可躁动,让各个器官都处于安静的状态。在古人看来,无论是夏至还是冬至时节,都是阴阳争斗之时,人们都要安身静体,如同“闭关”。
(仲夏之月)门闾(lǘ)毋闭。关市毋索。
仲夏时节,门闾毋闭,就是要敞开大门。为什么要敞开大门?一则顺时气之宜通。一则使暑气之宜散。就是让阳气通畅,让暑热消散。
什么是关市毋索呢?就是各个关卡、集市,不要苛刻地要求商旅之人纳税、交费。元代陈澔在《礼记集说》中解释道:时气盛大之际,人君亦当体之而行宽大之政也。
也就是说,夏天上苍最仁慈,纵容万物长大,天子也要顺应时节,施行宽厚、豪爽的政令。
(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到了盛夏时节,树木生长最旺盛。于是命令主管林木的官员入山巡视,严禁砍伐。不可以大兴土工,不可以会合诸侯,不可以兴师动众。不要发动大规模的徭役,避免动摇生养之气;此时雨水充沛,土神正在成就农事,如果发动大规模的徭役就会遭受天灾。
秋天:
(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天子命令将帅挑选士卒、磨砺武器,精选杰出人才加以训练,专任有功之将,以征讨不义之人,对欺下慢上的人问罪诛杀,以表明爱憎,使远方的人知所归顺。
(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命令有关官员修习法令制度,修缮监狱,准备脚镣手铐,禁止奸恶之事,警惕犯罪分子,务必逮捕归案。命令法官亲自察看罪犯的伤、创、折、断情况;判决案件,一定要公正,杀戮有罪,要严肃地量刑。天地之间开始有肃杀之气,不可以宽纵。
(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是月也,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命令百官开始施行收敛之政,完善堤防,检查水道有无堵塞,以防备水灾。要修缮宫室,加固墙壁,修补城郭。这个月,不要分封诸侯,不要委任大官,不要赐予臣下土地,不要向外国派出高级使节,不要馈赠别人厚礼。
(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
可以修筑城郭、建设都邑、挖掘地窖、修缮粮仓。命令官员催促农民收获,务必要储存干菜,积聚柴米,以备过冬。鼓励农民种麦,不要错过农时;如果错过农时,严惩不贷。
秋天开始有杀伐之气。所以到了秋天,兵部和刑部开始忙活起来了。同时,工部也开始忙活,工程建设与修缮都集中在秋天。
但秋天的政令并不仅仅体现杀伐和闭藏。
(仲秋之月)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
比如仲秋时节的政令,是要减轻关卡和市场的税收,招来外地客商,引进各种货物,以便利百姓。大家云集而来,连穷乡僻壤的人都来交易。这样,国库充盈,什么事情都可以办成。秋季物产丰富,贸易兴盛之时,政令的导向是要利于贸易,人便其行,货畅其通。
冬天:
有这样的几项政令很有特点:
(孟冬之月)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固封疆,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徯径。
命令百官要特别留心府库仓廪的收藏。命令司徒巡视露天堆放的禾稼、柴草,要把这些东西全部收藏起来。要加固城郭,加强城门里门的戒备,修理门栓门鼻,谨慎保管钥匙,加固印封;要加强边防,缮修要塞,留心关卡桥梁,堵塞小路。
(仲冬之月)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
仲冬之月,命令有关官员说:土工活不许做,千万不要打开盖子,不要让房屋露顶,也不要调集大批劳力干活,以封固阴气之闭藏。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蘗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命令负责酿酒的官员:用以酿酒的袜稻要选择同时成熟的,酿酒使用的曲一定要及时,浸泡和炊蒸的过程一定要清洁,使用的泉水一定要香甜,使用的陶器一定要精良,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以上六点,由负责酿酒的官员监督酿造,不许有任何差错。
比如仲冬时节的酿酒,对酿酒用的粮食、酒曲、浸泡和炊蒸的过程、泉水、陶器、火候等等有明确的要求,政令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官话、似是而非的指示。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农民如有未加收藏积聚的禾稼,或者马牛等家畜在外乱跑者,别人可以牵走,官府对此不予追问。山林之中,要有能让百姓采摘草木果实及猎取鸟兽的地方,主管山林的官员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有侵夺他人劳动果实者,定加处罚,决不宽恕。
(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孟冬之月命令主管川泽的官员征税的时候,不准借此侵扰、盘剥百姓,以致于百姓归怨于天子。如有此种情况发生,严惩不贷。
这两项政令,既体现惩罚和问责,也有预防性的提示。
好,刚才梳理了一下各个季节的政策要点和思路。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下,如果出现违背时节的政令,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个相应的图表。
其中的很多总结还是基本符合天气规律的,比如孟春行冬令则水潦(lào)为败。也就是气温偏低,雨雪盛行,使春耕延迟。正如谚语所说:春寒多雨水。
再比如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天气原理就是:过于快速的回暖,蒸发量加大,暖气团反客为主,也就减少了冷暖空气拉锯战的回合,容易导致春旱以及虫害的偏重发生。
而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暖冬,实际上就是冬行春令。
好,今天这一讲给大家介绍了《礼记月令》所梳理的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物候标识,也介绍了《礼记月令》当中一些具体的政令内容和不同季节的政令导向,最后是如果政令违背天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可以说,《礼记月令》是月令体系中的正统版本,曾经是古代官方的时间手册。
而月令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天时制订政令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古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指南。月令与节气一样,都是中国古人时间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这一讲内容好丰富啊!我刚才都听睡着了。
刚才让我爸跟我一起听这个节目,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结果他说我听这个没用,因为现在都不种地了。我说你整天看日本鬼子,每天抽烟喝酒有用吗?真的是无没法沟通,气死我了!
有意思
这节课是不是时间最长的一节?
现在社会基本上脱离了原来的这些日历。
好
打卡
这一讲内容好多哦,得好好消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