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曾经的冬至大如年

91 曾经的*****

00:00
10:22

曾经的冬至大如年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继续聊冬至。


冬至曾经是24节气中地位最高的节气,现在一说起冬至,还能经常听到“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191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曾经提议将农历元旦定为春节,端午定为夏节,中秋定为秋节,冬至定为冬节。也就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之前,冬至依然是与春节处于同等规格的节日。


冬至是这四大节中唯一的节气,也是目前唯一没有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不过在澳门,冬至依然是法定的公共假日。目前在两岸四地,春节自不必说,清明、端午、中秋是大家共同的公共假日,港澳多出一个重阳,澳门还多出一个冬至假期。


当然,现在的冬至节气已经完全不能与春节同日而语,冬至大如年那是在从前。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我们还是回溯一下冬至节气那辉煌而荣耀的当年。




对于冬至节的规格,各个朝代、各个地区,说法各有不同。


第一种说法是比过年稍差一点儿。所以冬至也叫作“亚岁”,仅次于过年,而高过其他的节日。

南北朝时期沈约《宋书》: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


宋代《岁时杂记》: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仿岁除而差略焉。

第二种说法是冬至节比过年还热闹。


宋代《梦梁录》:十一月仲冬,正当小雪大雪气候,大抵杭都风俗,举行典礼,四方则之为师,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yīn),加于常节。


按照南宋《梦梁录》的说法,临安的冬至节无论是馈赠礼物、操办宴席还是祭祀先祖,礼仪规格都远远高于其他的节日,而都城的节庆习俗对各地往往能起到示范效应。


宋代《岁时杂记》:都城以寒食、冬、正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中无节序,故人间多相问遗。至献节,或财力不济,故谚云:肥冬瘦年。


按照北宋《岁时杂记》的解释,在都城,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分别是:寒食、冬至和过年。那为什么冬至最隆重呢?因为寒食与冬至之间相隔八个多月,而中间有没有大的节日,所以人们隆重地庆贺冬至。但冬至和过年之间只相隔一个多月,刚花了钱财庆贺冬至,财力往往捉襟见肘,过年反而只能过得节俭,所以有“肥冬瘦年”的说法。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南北朝时期沈约《宋书》: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

宋代《东京梦华录》: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宋代《武林旧事》:

(冬至日)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第三种说法是,冬至与过年基本相仿。官方有朝会,民间有祭祖。也是摆酒席,穿新衣,拜访尊长,上香祈福。

《清稗类钞》:每岁冬至,太常侍预先知照各衙门,皇上亲诣圜丘,举行郊天大祭。


而在所有节日当中,古代官方冬至的祭祀仪式规格最高。冬至要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唐宋时期,一些公共假期多与节气相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夏至放假三天。冬至的节日氛围最浓厚,冬至节放假七天(过年也是七天),也算是一个“黄金周”了。


所以兼顾各朝仪仗、各方习俗,冬至的规格与过年基本相仿,“冬至大如年”可以基本概括古人对于冬至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冬至大如年”,既是官俗也是民俗,既有官方礼仪,也有民间风俗。


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的事儿,是一个气运之拐点。


但是,总体而言,冬至节,往往是南方热闹,北方冷清。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

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清代《清嘉录》:

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称“冬至盘”。节前一夕,俗称“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迷燕饮,谓之“节酒”。女嫁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

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明代《帝京景物略》:

十一月冬至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民间不尔。惟妇制履舄,上至舅姑。

《燕京岁时记》:(冬至)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的节俗分化,冬至是朝廷的节日,但却是乡野的常日。


在北方,冬至贺冬的习俗在官宦人家也逐渐衰落,冬至在唐宋时期是重大节日,在明清时期已沦为普通节日。北方民间甚至已经不再把冬至当做一个节日,冬至的时候吃碗馄饨,已经是冬至习俗唯一的存在感了。


但在南方,人们还几乎像欢度除夕一样,欢度冬至夜,依然保持着“冬至大如年”的规格。比如清代的苏州,人们依然保持着祭祖和“拜冬”的习俗,相互馈赠“冬至盘”,畅饮冬至节的“节酒”,品尝糯米粉做成的、包裹着或糖或肉或菜或果的“冬至团”,所谓“冬节团子年节糕”。

官人和文人们特别在意的这个节气,到了在民间尤其是北方的民间,人们为什么并不买账呢?


士大夫认为冬至是阴阳流转的“拐点”,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一阳生”,所以到了冬至要相互道贺。但老百姓觉得,冬至是隆冬季节的开始,天儿还越来越冷,数九还数不过来了,哪有心思道贺呀,过冬至煮碗儿馄钝、包顿饺子意思意思就得了。什么阳气将萌、阴气始衰?太抽象,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远远没有消寒实在。


对于百姓而言,冬至,那是阴阳流转的“概念股”,并不是天气回暖的“蓝筹股”。人们更在意的是立春,而不是冬至。


其实官员、士绅冬至拜冬、贺冬的习俗,也并非始终盛行。

不过在民间,冬至节气一直延续着独特的饮食习俗。有赤豆粥,有冬至团。总体而言,是北方吃馄饨或者饺子,南方吃汤圆。


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


按照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这一天要喝赤豆粥,是为了预防所谓的疫鬼。现在的所谓养生,是趋利,而古代的很多饮食习俗首先是为了避祸。现在在江南,所谓冬至团子,也是糯米包裹着赤豆馅儿。还有冬至吃的赤豆糯米饭,也都有驱疫避邪之古意。当然,赤豆和糯米本身都是御寒滋补之佳品。

宋代《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钝,故有冬馄饨年餢饦(bùtuō,一种饼)之说。


宋代《岁时杂记》说冬至节气的食物是馄饨。而且还收录了一则民间歌谣: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

在南方,人们是“家各磨米为丸”,有“冬至夜搓糯米丸”的习俗,家家户户吃汤圆,又称“冬至圆”。而且分红白两种,“巧将糯米为龙凤”,分别代表金银,所以有“吃了金银丸,又长了一岁”的说法。同样是吃汤圆,有人把元宵丸称为“头丸”,冬至丸称为“尾丸”,有头有尾。吃了冬至汤圆,一年便圆满了。“冬至如年,糯米做圆”。



现在北方最常见的冬至食物,就是饺子。老话儿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据传说,东汉时曾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就是“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张仲景。


他看到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很多人都染上了冻疮,冻伤最严重的就是耳朵。于是就和弟子一起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冬至那一天,向老百姓施舍“祛寒汤”和“娇耳”。


什么是“祛寒汤”呢?就是把羊肉、胡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里煮汤。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儿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大家身体也暖和了,冻伤也好了。


据说后来,人们是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于是才有了现在的饺子,并且也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好,今天这一讲说的是冬至节气曾经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拜冬、贺冬迎接冬至的到来。也讲了冬至的节日规格为什么会逐渐地衰落,因为对于平民而言,冬至阳生这个概念过于抽象。最后讲到了直到今天依然存续的冬至食俗,北方饺子,南方汤圆。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鼠Jerry

    那么作为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我家冬至饺子汤圆都吃

  • 清风初犊

    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

  • 老鼠Jerry

    坐标河南信阳,今天最低温零下5度!再配上嗖嗖的北风,这酸爽啊!刚刚进九,就冷如三九!

  • 老鼠Jerry

    张仲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

  • 白楚妍

    冬至曾经是24节气中地位最高的节气,现在一说起冬至,还能经常听到“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 13708000nmi

    喜欢宋老师的作品

  • 老鼠Jerry

    老百姓而言,冬至阴阳流转的“概念股”,并不是天气回暖的“蓝筹股”。宋老师的节目当中多次拿股票打比方,我感觉宋老师八成是股民😃

  • 13708000nmi

    喜欢宋老师的播讲

  • 13708000nmi

    从前,冬至大如年

  • 读者_i4

    这集为什么到6分53秒就播不了了,自动跳转到下集???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